分享

苏州末代状元陆润庠的绝笔联

 苏迷 2011-09-19

                                                                        苏州末代状元陆润庠的绝笔联

                                                  李海珉     

 

苏州末代状元陆润庠晚年作有一副八言对联:“杜老乾坤谢公山水,右军翰墨吏部文章”,洒金笺纸,纵203厘米,横46厘米。

仔细阅读全联,可以读出陆氏的人生阅历,可以读出陆氏的书品和人品,更可以读出科举制度在近代的局限与偏狭。

此联没有上款,只落了一个“茕款”:“七十五叟陆润庠”,下钤二枚印章:“陆润庠印”(白文),“太傅衔太保”(朱文篆书)。看来这是陆润庠的自撰联语,是夫子自道式的内心独白。陆润庠(1841-1915),江苏元和(今苏州)人,生于清道光21年,卒于民国4年,吴地习惯以虚岁计,终年75岁。

陆润庠出生时,他祖父陆嵩正在镇江任训导,镇江古称“润州”,地方学校古称“庠”,于是就以“润庠”为名。据说陆润庠出世时,他母亲做梦来到学舍的园里,见到一羽凤凰落脚在园中的大石上,醒来就临产了,又因学舍中有宋乾道二年《熊克凤石图赞》碑,于是就以“凤石”为字。梦见凤凰而产子,神秘兮兮的,姑妄听之,不过从中可以看出陆家对儿子的期望。陆家由润庠上溯七代,先祖陆肯堂于康熙二十四年得中状元,此后陆家大多凭科举入仕,书香门第,世代冠缨。让陆嵩焦心的是儿子陆懋修,尽管读书不算差,但是得到恩贡候选直隶州州判后,醉心于行医济世,无意仕进。因此,祖父决意将心力专注孙子身上。陆润庠果然聪明好学,“四声幼能剖,十岁毕九经”,而且深得家传而精通医道。自入学至成名,陆润庠全靠“祖慈庭训,未尝出就外传”。同治九年由元和县学选拔为优贡生,送京朝考,录取为知县用。同治十二年(1873年),得中癸酉科顺天府乡试举人,次年二月,会试联捷得贡士,四月二十一日,保和殿殿试,在337名考生中陆润庠脱颖而出,一举夺魁,成为大清第101名状元。按惯例,陆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开始仕途生涯。就在这一年,同治帝病亡,慈禧操纵军国大权,年仅四岁的光绪帝即位。光绪年间,陆润庠多次出任乡试考官,光湖南、狭西就各典试两次,后入值南书房,侍从光绪皇帝作文绘画,再擢侍读,外放任提督山东学政,累累迁升。

对联写得非常特别,不用动词也没有形容词,纯以名词组成,对仗工稳。八个名词,排出了四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仔细读去,陆氏身形隐约于字里行间。

杜老,诗圣杜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诗歌深厚、广博,写尽了人世间的悲欢和历史的兴衰,人称“诗史”;乾坤意即天地,借代人世间的沧桑变化。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曾追随唐玄宗逃亡,历尽坎坷;陆润庠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也辗转奔波,追随慈禧到达西安“行在”,西太后委任他为礼部侍郞,回京不久升任最高监察官左都御史,后奉命署理工部尚书。

谢公,晋朝诗人谢灵运,他文章精绝,好游山水,喜好经营园林,是山水诗的鼻祖。苏州园林名闻天下,一有闲暇,陆就置身其间。更多的时间是邀约同好一起游览,在名园品茗吃斋,作诗填词,泼墨挥毫,良辰美景,贤主嘉宾,涤虑忘尘而其乐融融。姑苏园林内陆润庠的墨迹不少,拙政园有“十八曼陀罗花馆”七个擘窠大字,落款“陆润庠书于鄙寓小怀鸡舫”,苏州虎丘月驾轩憨憨泉边有一幅楹联:“在山泉清,出山泉浊;陆居非屋,水居非舟”,还有远香堂52字的长对联,都是陆润庠流连园林留下的印记。

右军,书圣王羲之,中国第一位众体兼擅的书法艺术大师,开一代书风,树千年楷模,受到历代书家膜拜。陆润庠所学的欧虞两体,归根到底宗法书圣。

吏部,即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早年担任国子监祭酒,最后官吏部侍郞,故有韩吏部之称。陆润庠任过礼部侍郞、吏部尚书,也任过国子祭酒。职位上,陆比韩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陆的用意不在官职,而在于比附文笔。韩愈是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一代伟人,散文、诗歌、小说、传记、寓言、政论、杂文无一不精,倡导的古文运动,流风千年。陆的文笔漂亮,善于写作各体文章,在文学、史学、哲学诸方面都有较高造诣。

对联的书法颇有品位。

陆润庠幼年即习书,初学书圣王羲之的《圣教序》,后习汉魏及唐宋诸家,尤其是欧阳询和虞世南。用笔珠圆玉润,结体端庄稳妥,笔圆体方,出规入矩,从容不迫,点划凝重,笔笔到位,无一浮笔。陆氏考科举,走的当然是帖学之路,不过观赏此联,确实也融和了一点碑的味道。字字独立,千姿百态,又遥相呼应,平稳舒缓,外柔内刚,没有雕饰的火气,却有锋芒内敛的含蓄,通篇充溢着儒雅之气。

由陆氏的书品隐约可以窥见他的人品。

陆润庠的为人,与他的书法相仿。不激不厉,庄重平和,温文尔雅。他一生俭朴,贵为一品,万万人之上,衣着仍仿佛一介寒士,平时温良恭俭,逢人礼让三分,性格内向,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待人接物没有盛气更不会震怒。

然而,本对联却是陆润庠自我比附、自我标榜的流露。也正因为陆氏是个四平八稳的好好先生,才会运用如此含蓄的联语曲折表达满腹的愤懣。他是封建科举培养出来的,俗称“三考里出身”,纯粹属于封建庙堂之才。中国的读书人,由于科举制的束缚,往往只知死读儒家经典,无视科学技术,甚至将科技视为异端邪说,将发明斥之为奇器淫巧。为科举教学所造就的人才,不能与时俱进,不会向邻国,更不会向敌国学习。比陆润庠稍早一些时日的乾嘉学派,在国学方面,他们是有相当成绩,然而,世界已经进入突飞猛进的科技时代,地上跑着汽车、火车,不久,飞机又冲上蓝天,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佼佼者,竟仍旧在为一个字的读音和释义绞尽脑汁,这不是一种悲哀么?陆润庠就是这样的人才,他旧学根底很深,文章、诗词、书法,样样精通,但是,对新生事物,他无法接受,他排斥新学,固步自封。

陆的前半生,仕途顺利,满清王朝给他高官厚禄,使他荣宗耀祖,名垂青史。感恩戴德的陆润庠对封建皇帝充满深情。后半生,封建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世界列强觑觎入侵,瓜分豆剖。中国有识之士,奋起自救。十九世纪末叶至二十世纪之初,出现了两大阵营,一是维新派,一是革命党。在陆氏眼里,无论维新还是革命,都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勾当。陆润庠跃身一品大员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的“戊戌维新”事实上没有消歇,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日渐壮大。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三日,清廷假惺惺地颁诏宣布预备立宪。预备立宪的首要任务是改革官制,慈禧太后命陆润庠为嫠订官制大臣。陆随后公布中央百官制,最高统治机构军机处照旧不变,旧的部名作了更改并增至11部:外务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礼部、学部、陆军部、司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由于栽撤了工部,陆润庠原任的工部尚书撤销,以尚书衔领顺天府尹,第二年又授吏部尚书、参预政务大臣。对于君主立宪,他说:“成规不可墨守,而实行新法也需要斟酌。若不研究中国历史,不从中国实际出发而进行变革,改革是难以成功的,且将使问题更糟。”表面看陆润庠主张稳重,反对激进,其实他骨子里是坚决反对变法的。

慈禧死后,要求改革的呼声日高,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也更加高涨。这时的陆润庠囿于知识结构,更局限于个性喜好,没能随形势发展而前进。宣统元年,陆润庠入阁为协办大学士,进为体仁阁大学士,又转东阁大学士。宣统三年设弼德院,参预机务,陆润庠出任弼德院院长,总董毓庆宫事务,授太子太保加衔,充任宣统皇帝师傅。在此期间,陆润庠就军国大政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关于官制改革,他认为:朝廷想广开言路,那么都察院不可裁,……即使他日国会成立,也应使都察院为独立衙门。

他盲目排外,反对使用留学人才,他说:游学外国的学子,在实业上学成而回来的,寥寥无几,回来后又所学非所用。学成后归国最多是法政科,……对于中国的经典未曾诵习,传统道德风尚知之甚少,徒学人家皮毛,妄言改革,甚或包藏祸心,鼓吹民权、革命,……在国内发展他们的党徒,图谋造反。

他把财政困难、入不敷出的危机归因于实行新政,借财政危机指斥改革。他主张停办新军,仍旧使用从前的巡防兵;主张撤销新的审判机构,把断狱、缉捕之事仍旧交回给州县;停办中小学学堂,仍旧实行科举取士,等等等等。所有一切,在陆润庠看来,只有回老路,舍此别无他法。

本文无意于抨击陆润庠的人品,只是感叹科举制度造就如此人才。民国开始,躯壳老朽思想凝固的陆润庠无论如何也跟不上时代列车,最终只能是带着他君君臣臣那一套到九泉去叩拜同治和光绪。

陆润庠也曾参与实业,成为历史上“状元办厂”的重要一员。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十九世纪末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署理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张之洞率先行动,奏派状元张謇和陆润庠分别于通州、苏州设立商务局。张謇在通州兴办了大生纱厂,陆润庠在苏州创办了苏纶纱厂和苏经纱厂。但是,同为状元,两人的个性、爱好、知识储备大有不同。张謇思想意识较为开放,善于接纳新生事物,注重实业救国,虽然没有完全脱离政治,但是主要精力倾注于办工厂、兴学校诸方面。陆润庠呢,甲午年,以母亲患病请求归养,受到光绪斥责。次年母丧,回苏州服孝,期间奉命办了两个纱厂。但守旧的他对西方国家的先进思想和技术缺乏接受能力,他热衷的还是仕途,守孝期满重返京城,二任国子监祭酒,不久又署理工部侍郎。即使同为科举制度孕育的人才,由于个人的性情、趣味和努力的不同,结局大不一样。

晚年的陆润庠艰难地生活着,困惑,迷惘,满清王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他心有不甘,可是又无可奈何。1910年,史无前例的辛亥革命的炮声震得他魂飞魄散,民国元年2月12日,宣统帝在养心殿举行了清王朝最后一次朝见仪式,宣布退位。当时,一些大清遗老议论起而今身份之事,陆润庠正色道:“谈何身份,亡国大夫是也!”事后多日,他都为自己不能以身殉清感到羞耻。

陆润庠侍奉宣统,局促于一隅,圣旨出不了紫禁城,再也没有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风光。康有为、梁启超依然活动,孙中山、宋教仁与国民党的呼声强烈,还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各省军阀,陆润庠垂垂老矣,知其不可而为之。1915年,一邦跳梁小丑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卖力。无可奈何花落去,满腹愤懑的陆润庠,无以排遣,于是撰写了上述对联:我陆某人得历史上四位著名人物之大全,死又何憾!

9月中旬,陆润庠拜见溥仪,临行时说:“臣病矣,明日不能来上朝了。”陆多年哮喘,有病不假,但是不至于就死。三天后,他委人向溥仪递呈了口授遗折,折子云:“窃臣江左旧族,赋性迂庸,由翰林历官四十余年,值南斋三十余年,叠掌丈衡,累晋清秩。渥荷孝钦显皇后、德宗景皇帝先后特达之知,历掌都察院、工、吏二部。宣统初元,叠承恩命,入赞纶扉,嗣因皇上入学读书,蒙孝定景皇后派在毓庆宫授读,侍直两年,惭无所称,复蒙恩授太保,寻又赏加太傅衔。只以衰龄重听,累疏乞休,蒙恩体恤,改为照料。鸿慈稠叠,浃髓沦肌,间日趋公,不敢求退。臣夙患肺喘,逢秋辄发已数十载。今年挟有伏暑祛邪发表,元气渐伤,自揣羸弱,恐无生理。谨口授遗折,命臣于宗振恭缮呈递,叩谢天恩,伏愿我皇上及时念典,日进高明,则臣虽死犹生,矢图衔结,区区寸诚,不胜凄恋之至。伏乞皇上圣鉴,谨奏。”

陆深谙医学,又清楚自己忌服药物,可他偏偏连服忌药,终日正襟危坐,瞑目不语,不吃也不喝,延至26日去世。与其说是病故,不如说是自杀。溥仪以宣统皇帝身份谥予“文瑞”二字,使陆润庠最后一次沐浴浩荡的皇恩。

陆润庠,一生经历道光、同治、光绪和宣统四朝,虽然时局动荡,但他一直平步青云,历尽宦海沉浮而不倒。但是,陆毕竟属于封建王朝造就的人才,按他的个性与喜好,又决定他只能服务于封建帝王,时代更新了,遗老陆润庠只能以身殉了结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