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自从有了科举考试后,古代读书人基本上把科举视为唯一的出路,但能高中的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与功名无缘,所以很多读书人在屡考不中之后,要么回家种田,要么当个私塾老师,毕竟,能吃上饭才是最重要的。 此人名叫梁灏,润州(今镇江)人,他出生于战乱不断的五代时期。梁灏从小就很喜欢读书,不仅聪慧,而且很勤奋,年纪轻轻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才子,当地人都很尊重他。 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朝之后,重新举行科考,梁灏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虽然此时的梁灏已经82岁了,但依然去参加,并考中进士,并在之后的殿试中,因文采出众,博古通今,被宋太祖钦点为状元。 梁灏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微微一笑,吟诵了一副对联:
而太公指的就是大家熟知的姜子牙,传说他八十岁时在渭水边钓鱼,遇见周文王,之后就开始辅佐周文王。这副对联的意思是,梁灏的年纪比伏生传授《尚书》时小八岁,比姜子牙在渭水钓鱼时大两岁。 梁灏的故事也被写进了《三字经》中:'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用来激励人们要锲而不舍。 |
|
来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