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疹诊断标准(WS 296-2008)

 lygcw9603 2011-10-04

麻疹诊断标准(WS 296-2008)

1
范围

标准规定了麻疹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麻疹的诊断、报告。

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HA1血细胞凝集抑制实验

IgM免疫球蛋白M

IgG免疫球蛋白G

PCR聚合酶链反应           

RT逆转录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在出疹前6d21d与麻疹患者有接触史。

3.2临床症状

3.2.1发热体温≥38

3.2.2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3.2.3咳嗽,流涕、喷嚏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并有畏光、流泪、结膜炎症状。

3.2.4皮疹自耳后、面部开始,自上而下向全身扩展,3d5d内波及全身。

3.2.5  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d3d)在口腔颊黏膜见到麻疹黏膜斑(Koplik)

3.3实验室诊断

3.3.1 8d6周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见附录A)。

3.3.2恢复期患者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见附录A)。

3.3.3从鼻咽标本或尿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参见附录B)。

4诊断原则

典型麻疹病例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做出诊断,轻型麻疹病例需根据血清麻疹抗体的检测结果或麻疹病毒分离阳性或麻疹特异性基因检测结果做出诊断。

5诊断

5.1疑似病例

具备3.2.13.2.2,同时伴有3.2.3者。

5.2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   

5.2.1疑似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没有流行病联系者。

5.2.2疑似病例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者。

5.2.3疑似病例在完成调查前失访/死亡者。

5.2.4疑似病例无实验室诊断结果且不能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5.3流行病学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无标本或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并同时具备3.1者。

5.4实验室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3.3.13.3.23.3.3中任何一项者。

5.5排除病例

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

5.5.1麻疹疑似病例采集了合格血标本,经合格实验室检测麻疹IgM阴性,并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无流行病学联系。

5.5.2经实验室检测证实为其他疾病(如风疹等)。

5.5.3能明确找出是由其他原因引起发热出疹的病例(如药物性过敏性皮疹等)。

6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风疹进行鉴别,参见附录C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麻疹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C麻疹I临床表现的类型

C1.1典型麻疹

即普通型,临床最为常见。潜伏期为6d21d,平均为8d12d,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可分以下几期。

C1.1.1前驱期:发热3d4d,体温达3940。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患儿流涕、喷嚏、咳嗽、流泪、畏光,结膜炎等。发热2d3d后,口腔颊黏膜粗糙,上有数量不等周围可见红晕的0.5mmlmm灰白色小点,称柯氏斑(Koplik),上下唇黏膜也可见到,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黏膜斑2d3d内消失。

C1.1.2出疹期:多在发热3d4d后出现,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疹间皮肤正常。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以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出疹时体温达到高峰,全身症状加重。出疹持续3d5d

C1.1.3恢复期:若无并发症,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进入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隐退,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屑,1周~2周消退。疹退同时体温也下降到正常,病情自愈。

C1.2重型麻疹

持续高热在40以上,皮疹融合成片,深红色,可见出血性皮疹,病情重且病程长,常伴肺炎、喉炎或有惊厥、昏迷等脑炎表现。

C1.3轻型麻疹

临床表现为发热相对轻,多低于39,热程短于7d,轻度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少量皮疹,不留色素沉着或脱屑,口腔麻疹黏膜斑仅见12个或无,全身状况良好。无并发症,病程约1周。多见于6个月前婴儿或4周内经过被动免疫的患儿,偶见于接种麻疹疫苗后。机理为机体内的抗体不能完全抵御麻疹病毒的侵袭,但仍有一定的抗病能力,因此病毒在体内只能有限繁殖。

C1.4异型麻疹

多为年长儿,典型症状是急起高热,伴头痛和全身肌肉疼痛;无麻疹黏膜斑;发热2d3d后出疹,出疹顺序为先四肢渐自下向上发展,波及全身,皮疹为多形性,有斑疹、丘疹、紫癜和荨麻疹。常伴有手、足背水肿和肺炎。见于接种灭活麻疹疫苗后6个月至6年,再接种麻疹疫苗或再次感染麻疹野病毒后。不易分离到病毒,但恢复期麻疹特异性抗体强阳性。其主要发病机理为接种灭活疫苗后,不产生呼吸道局部免疫和抗F蛋白抗体,当再遇到野病毒时,HA为再次免疫反应,HI抗体产生早、滴度高,导致麻疹病毒经细胞到细胞扩散,与体内HI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后激活补体系统,生成过敏毒素,造成一系列组织病理损害。

C2麻疹的并发症

C2.1肺炎

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约10%左右,多见于出疹期;也是引起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常见于5岁以下,原有佝偻病和营养不良的小儿。由麻疹病毒引起的肺炎多不严重}继发性肺炎较为严重,常见的肺炎病原体为葡萄球菌、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或病毒,如腺病毒。另外,麻疹病毒本身可以在有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如白血病、先天性无球蛋白血症等)发生严重和致死性的巨细胞性肺炎,其临床特征为缺乏皮疹和血清中不能形成麻疹病毒特异性抗体,其病理变化为间质性肺炎。

C2.2喉炎

发生率为1%4%,可以是麻疹病毒本身感染所致,多见于2岁~3岁以下幼儿,程度轻者预后较好,若继发细菌感染则病情加重,常呈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容易气道梗阻,吸气性呼吸困难,胸部三凹征明显,若不及时处理可窒息。

C2.3中耳炎

多见于婴幼儿,是继发细菌感染所致,与麻疹病毒无关。

C2.4脑炎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麻疹脑炎的发病率约为麻疹病人的千分之一。多见于2岁以上儿童,病死率约为15%,病程1周~2周,脑脊液和血中可查到麻疹IgM抗体。30%的存活者有轻重不等的后遗症。在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可发生麻疹病毒包涵体脑炎,疾病呈急性或亚急性的过程。

C2.5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发病率一般在十万至百万分之一。是一种大脑慢性进行性病变的疾病。大多在患麻疹2年~17年后发病,患者多为少年儿童。临床表现进行性脑功能障碍,智力低下,痴呆,肌阵挛,癫痫,晚期昏迷,患者于发病后1年~3年内死亡。

C3麻疹的临床鉴别诊断

C.3.1临床鉴别诊断要点见表C 1
C麻疹与风疹的鉴别诊断

    比较指标

     

     

潜伏期

6d21d

14d—21d

前驱期及常见症状

通常3d

卡他症状严重,高热、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咳嗽较重,眼畏光及流泪

ld以内,或无前驱期卡他症状轻微、发热甚轻或不发热

麻疹黏膜斑

皮疹

暗红色斑丘疹,形态不整齐,先于面部,自上而下逐步出现,于第3天或第5天出透,通常于第4天开始隐退

淡红色斑丘疹,较麻疹小,分散或融合,先见于面部,发展迅速,24h内遍布全身,第3天到第4天或更早隐退

淋巴结

全身淋巴结肿胀

耳后部、颈部、枕部淋巴结肿胀

色素沉着

脱屑

糠屑

少数有细糠脱屑或无

杨梅舌

血象

 

白细胞减少,出疹期内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白细胞大多减少,出疹期内淋巴细胞较多,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C3.2实验室和流行病学鉴别诊断:

因为有时风疹和麻疹的临床鉴别诊断比较困难,所以需要通过实验室血清学方法和流行病学来证实(参见图C 1)。

  

C实验室和流行病学鉴别诊断流程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