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慢走,欣赏啊![沈大安“文本细读”访谈录]3

 听风拾贝 2011-10-13
慢慢走,欣赏啊![沈大安“文本细读”访谈录]
[ 作者:李振村    转贴自:《小学语文教师》    点击数:1888    更新时间:2010-6-8    文章录入:yehua

检阅台上的人和成千上万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在这一队,集中在这位小伙子身上了。

“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

“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纠正说。

长时间的掌声淹没了观众的议论声。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究竟应该放在“这个小伙子”身上还是放在“这些小伙子”身上?从文本看,后一位观众“纠正”了前一位观众的看法,而且作者所花的笔墨差别也很大,直接写“这个小伙子”的只有1个自然段,用8个自然段来写“这些小伙子”,可见作者是把“这些小伙子”当作重点来写。从文本的教育价值看,尽管“这个小伙子”的身残志坚、自强自立对孩子们也有教育意义,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些小伙子”是怎样尊重、爱护残疾人的教育价值更大。课文中有一段连续用了5个问句,表现儿童团员们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着想,如果今天学生学会了为他人着想,推而广之,可以学会今天怎样对待有缺点的同学,日后怎样对待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意义就非常深远。教材教育价值的把握并没有固定的答案,我们可以权衡得失,择优而行。

李振村:教师自己对文本解读得比较深,课堂上是不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都跟学生交流呢?

沈大安:小学语文这门学科,一是姓“语”,一是姓“小”,这是我们时刻不能忘记的。我认为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孩子不是小“大人”,他们有自己的年龄心理特点,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让孩子过于早熟并不是好事。小学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具有童真童趣。

有人说教师解读文本,要有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我觉得说得很好。毕竟,教师读文本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换位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误读吗?如果发生理解错误,我们怎么去引导?……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篇课文《三个儿子》,课后的思考题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按我们成年人的估计并不难,因为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孝顺妈妈,才是真正的儿子。可是我就听到课堂上有学生说:“老爷爷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只看见一个儿子。”我们备课时应当考虑,如果儿童解读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去引导,而不是一味往深处走。“文本”很重要,但“生本”更重要,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走向“生本”。

李振村:最后想请你说说语文教师怎样提高细读文本的能力。你能不能向老师们推荐几本文本细读的书?

沈大安:王尚文先生在他的近作《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提出,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是汉语素养和文学素养。整体的专业素养提高了,文本解读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关于文本解读的理论,新近出版的高等学校文艺理论、文学概论的教材中都有专门的章节,我们可以去找来看看。如果想深入了解文本解读的问题,蒋成瑀先生的《读解学引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有相当全面和深入的论述。近年来相继出版了一些著名教授细读文本示例的书,我们可以自己先读文本,然后看看名家是怎么读这个文本的,提高会更快些。钱理群的《名作重读》和孙绍振的《名作细读》(均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陈思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王先霈的《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以及《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都是值得语老师好好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