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南的冬天》课堂实录

 会飞的蒲公英 2011-11-10

《济南的冬天》课堂实录

执教:余映潮

一、导入

(一学生例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我喜爱的名著

师:谢谢这位同学,我听出了她的那个片段的主要信息是——“收藏美丽,那么我们今天是不是可以用这样的理念来学习我们的课文了,我想是可以的,学习《济南的冬天》,收藏她的美丽。好,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

师:先看背景材料,老舍,读。(幻灯片放映作者简介)

(生齐读作者简介)

师:这是文学常识,要知道,这一篇精美文章的作者是谁?

生齐答:老舍。

师:齐读这则材料:

生(读):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二、板块一(品析1

师:好,谢谢。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我们的阅读品析能力。(师放映课文品析)什么是品析呢?——品味欣赏。我们有三个学习活动,都是让同学们进行阅读能力的历练的。(师出示幻灯片)看,请你看课文,把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出来,然后联系全文内容来证明哪一个词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开始独立思考

(生独立思考  2分多种后)

师:好的,我们来试一下。用概述的方式来表述你的观点,发言的层次是,大致上两个层次,第一,你认为哪个词,然后阐述你的理由。可以举手发言了。

(生1举手)

师:好,谢谢你。

1:我觉得应该是用温晴这个词,因为课文的开头就是用济南的冬天来作对比,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并以此为课文的主线,贯穿全文。接着就先总后分的聊起了济南的冬天的山顶和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从而点题。

师:好的,听她的发言,关键词咬的很准,文章的首段开头,然后文章的结构,然后文章各个部位之间的关系,都点到了,表扬。好,继续来。

(生2举手)

师:好,请你来。

2:我认为应该是理想的境界这个短语。因为除了济南,在我们这边,我们这里的冬天是寒冷的,是刺骨的,是凛冽的,而济南的冬天却十分温暖,不怎么刮风,所以在济南的人们和我们都梦想着有这样一个冬天,能够很暖和地很舒适地度过一个本应该寒冷的季节,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一个理想,然后济南的冬天为我们实现了。

师:恩,好!有那么温熏的阳光,有那么温馨的水色,怎么不是理想的境界呢?续。

(生3举手)

师:请你来。

3:我也认为理想的境界应该是最能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因为第二段的第一句就提到了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说明即使只有温晴,而没有山水的衬托,说明这个冬天也不是最理想的。只有有山有水有阳光,还有温暖的怀抱,真是给人一个最值得在寒冷的季节,不仅是有气候的温暖,而且有温暖在心里流淌。

师:啊,是的是的。有山有水,而且气候是那样的温暖,让每个人心里都有笑意,怎么不是理想的境界呢?好,继续。

(生4举手)

师:好,请你来。

4:首先,如果我觉得,它说概括全文一个大体写的东西的话,那么,理想的境界可以用来概括,但它这个问题是说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特点不一定要那么大体,而理想的境界这个词显得有些太统一了,很多地方都可以成为理想的境界,而它说是济南冬天的特点,所以,在文章的开头,老舍先生就把济南的冬天和伦敦,北平还有热带进行了比较,从而突出了济南是个温晴的地方,所以我认为,这篇《济南的冬天》,它的特点应该是温晴

师:谢谢。她的分析思路是:先从一般事物的角度来分析理想的境界到处都有,然后从特别的环境的角度来肯定温晴在这篇课文中可能就是济南的冬天的特点。谢谢你!继续来。

(生5举手)

师:好,请你来。

5:我觉得应该是用奇迹,因为温晴宝地或者有山有水,在江南的一些地方都是比较的常见的,只有在北方才是用温晴的,如果光用温晴宝地有山有水,不足以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正因为它温晴,所以才让人感觉这是一种奇迹,也正因为它让人感觉非常的奇妙,所以人们才认为它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我觉得奇迹是最能概括的。

师:恩,你是从逻辑关系的角度来逐步地进行推理的,只有温晴才能够创造奇迹,因为奇迹而形成理想的境界,好,谢谢你!再来说。

(生6举手)

师:你来说。

6:我认为应该是温晴,因为在第一段,作者就说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说明作者认为济南之所以是个宝地,是因为济南有温晴的天气,那么我认为温晴是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

师:正是因为温晴所以才是宝地,正是因为温晴所以才是奇迹,这又是一番道理。还有吗?

(生7举手)

师:好,请你来说。

7:我认为应该是慈善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因为在别的地方的冬天,花草都凋谢了,树叶都凋落了,而济南的冬天,人们会感到很温暖,人们心里有一种安慰,就觉得也许春天就要到了,就给他们的心灵上带来了一次安慰。

师:恩,这样的慈善呐,小山是那样的美,水色是那样的俊,怎么不让我们感到这样的地方时慈善的呢?好,还有两位同学要发言。你先说,他再说,我们再来看怎么样。请你来。(请生8说)

8:我认为是慈善,因为济南的冬天是有温晴的天气,是慈善的,因为是一个理想的境界,给人很温暖的感觉,所以它是慈善的,前面的词都可以用来看出济南的冬天是一个很慈善的季节。

师:恩,是啊!大自然就像母亲,大自然的造化使济南这座老城就像安适地躺在一个小摇篮里,这样的冬天怎么不慈善呢?

(生9举手)

师:好,你来说。

9:我觉得济南冬天的特点应该是宝地,因为从气候特点上来说,它与北京比是没有风声的,与伦敦比是没有雾的,与热带比是没有毒日的;从景色特点上来说,它有山有水,才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所以说是一块宝地。

师:宝地。适合于我们居住啊,这个宝地是那样的慈善,这个宝地是理想的境界,这真让我们费解啊!

(生10举手)

师:好,说一下。

10:我认为是宝地,因为济南下雪的时候就像是一幅水墨画,而且冬天下雪的时候,水面上不结冰,这种种迹象在我们看来都是很宝贵的,都算是一种奇迹,所以我认为应该是宝地

:因为有这样的奇迹,所以才算是宝地,哎呀,我觉得我很难说服你们了。我认为这个问题,当然,如果我们说,你自由地选用文中的这些词语来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大概每一个都可以用一下。但是,我们是在全文的基础上来进行分析的。首先我们注意课文第一段的两个关键词:温晴宝地。可以这样说,济南是温晴的宝地,因为温晴才是宝地,这是一;第二,再从全文看,因为温晴才创造了许多自然的迹,因为温晴才有那样的山、水,和人们的心理感受。我想,温晴这个词,还要从其他的角度来看。下面,我给你们再逐条地、仔细地分析一下。(边放幻灯片边讲解)全文是扣着温晴的天气这条主线来写的,所有的景物描写都要突出温晴两个字:正因为扣住温晴描绘着济南的山和水,作品才铺展出一幅幅淡雅秀美的画面;第二个道理,看顺序,绘天绘地,写雪写水,由暖阳描画到暖城、暖山,描画到不结冰的水,表现的都是。继续看。第二段,全景;三段、四段,雪中山色;五段,水上美景。没有哪一幅是写阴冷的,都是温晴。因此,这些画面在温晴的基调上统一起来,给人和谐一致的美感。还有理由,即使是写雪景,也在表现温晴

因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因为晴朗,所以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晴朗的天气,晴空下的雪上。好,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其他几个短语或词,它们往往在一个段落里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概括这一段的大意或者集中表现作者赞叹的情感。

三、板块二(品析2

(进入课文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放幻灯片品析二)

师:好的,谢谢同学们,通过这个环节,我们很好的到课文里来了,给我们自己的优秀表现鼓掌,哪个组表现对自己不满意,半分钟加油时间

,我们的思绪很活跃,下面的内容就比较的容易了。第二次品读欣赏,划出小摇篮,它在第二段;划出带水纹的花衣,它在第三段;划出小水墨画,它在第四段;划出蓝水晶,它在第五段。如果说作者使用了高妙的修辞技法,在每一个段落里都用了一个关键的比喻来写美丽的济南的冬天的话,那么这四个比喻在每一段里面的作用都值得我们欣赏。注意老师的表述,老师没有说你最喜欢欣赏的是哪一个,老师说的是你最能够欣赏的是哪一个,那么,也就是说,你要欣赏,还要讲出你的欣赏的内容出来。好的,开始思考。

(学生思考2分多种后)

(师轻声询问学生是否可以了,再等会。)

师:是不是可以讲述观点了?(有学生举手)好,两位,那边,好,我们试一下。

(生1举手)

师:请你来。

1:我认为我最能欣赏的应该是空灵的蓝水晶,按照课文里的说法,就是从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一直到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从这样的描述里看的话,水晶给人的感觉本身就是很玲珑,剔透的,而空灵意思就是说很清净,这样的话,就可以感觉到这块水晶从内到外是没有一丝杂质的,而课文里生动的描写就觉得这是一个春天的景象,万物都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但这明明就是济南的冬天,而这样更能衬托出济南冬天的温晴,而且它语言非常的生动,蓝水晶澄清的河水,这样很贴切的比喻更让我们感受好像看到一幅风景秀丽的画卷一样。

师:恩,分析得多么的好啊!空灵的蓝水晶表现的是一种纯净的美。

(生2举手)

师:好,请你来。

2:我最能欣赏的是第二段的把小山比作一个摇篮,首先,这个比喻很生动,因为有了小山,所以人们感到心里有了依*,有了安慰,而且它人们感到舒适,感到暖和,也体现了济南的冬天的温晴。

师:恩,对,不仅表现了温晴,还表现了另外一个温情,情感的情。继续,哪一位?(有同学第二次举手)

师:你说了一次了,还有没有没说过的。

(生3举手)

师:好,来试一下,先来试一下。

3:我更能欣赏的是带水纹的花衣,因为课文前面一句话写的是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说明雪没有完全把山给覆盖着,所以是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形象又准确地写出了雪草覆盖的状态,进一步说明了济南的冬天的温晴。

师:恩,美丽,山色的美丽,这个比喻还让我们展开思绪,想到带水纹的花衣

它的整体的美可能就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生4举手)

师:试一下,试一下。

4:我最能够欣赏的是第五段的空灵的蓝水晶,大家都知道,水晶给人以纯洁的感觉,蓝水晶能让人身心舒适,而济南呢,就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纯洁得让人不愿意去碰,就好像是个奇迹,在这一段中,作者用大量的绿来衬托,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盎然的绿,连水都不忍得冻上,更何况是人呢?绿水与蓝天应和,它们相得益彰,即使之间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也是那么地融为一体。

师:啊,这样诗意的表达呀,太让我惊叹了!而且我还建议你,如果还加上一句话的话,就是美丽的色彩,那么蓝汪汪的。好,谢谢。

(生5举手)

师:你来。

5:我最能理解的也是带水纹的花衣,因为从这一句话看出山的色彩美,黄白相间,并不像其他地方,冬天的山总是嶙峋的,死气沉沉的,从中也能看出济南冬天的温晴。并且,风儿吹过,那些没有被雪覆盖的草在风中摇摆,也能看出这座山很生机勃勃。

师:恩,给我们一种美丽的动感,好,谢谢。还有一个地方没说到吧?

(生6举手)

师:好,你的小手高高举起。(生笑)

6:我觉得小水墨画这个比喻最好,因为它后面加了一句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这张小水墨画肯定是非常赋有诗意的,这就更衬托出济南的山景的美。

师:好,如果说把你的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再引申一下,就是古朴。啊,这个冬天,这种色彩显得很古朴,那种画面的构图显得很古朴。好,谢谢你帮了我的忙。刚才我还是于心不忍。(师准备结束这一环节,又有学生举手)

师:还是让你说一下。(大家笑)

7:我也认为空灵的蓝水晶,因为天上和水中都是蓝颜色的,这蓝颜色融为了一体,仿佛让我们置身于一个画中,所以我认为空灵的蓝水晶是很好的。

师:恩,好的,你要感谢我满足了你的愿望。(众人笑)好,小结一下,做记录。(边放幻灯片边小结)摇篮太美了!写出了秀美的山形地貌、舒适的冬暖环境(给时间让学生记录);带水纹的花衣,表现的是雪后山色的斑斓和大自然的、小山的飘逸美好的情韵(给时间让学生记录);小水墨画,凸显的是山村的疏朗点缀,山村点缀在小山上,远远看去,那样的美丽,而且因为是冬天,所以它的色彩是古朴淡雅的,这足见作者用小水墨画来比喻冬天的济南的城内的小山的精致之美;空灵的蓝水晶,则显示了天光水色的清净和温暖泉城的亮丽。(给时间让学生记录)总的来看,这篇文章表现手法最高妙的地方就是——以小喻大,以小绘大,以小描绘大,从而表现出景物的画意诗情。

补充别的 写作(组内合力,高潮)

四、板块三(品析3

(进入最后一个环节的学习 放映幻灯片品析三)

师:这一个学习环节,我们同样表现了同学们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很好的听读能力。继续来,把我们的视点集中在一个精致的片段上,我们要做一次集体的训练——书面作业。我们先来读一下,注意朗读:语速慢一点,读出语气词的味道,读出有些意思不太明显的,但是又有表情作用的词的味道。你看,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再听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还有山尖全白了。你看,这些词好像都没有什么实在的意思,但是都是表达情感的。好,一起来读,最妙的~读!

(生齐声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师:好了,开始集体训练,每个人都要完成四道题,然后选做一道,我开始读题目,你就开始做作业了。(幻灯片放映作业要求)给这段文字进行画面命名,要求赋有诗意;圈出全段文字中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用单竖线划分的方法表现你读懂了这段文字的层次结构;要品析字为什么用得好,字为什么用得好;然后还是自由选做,还可以发现这段文字的一个美妙之处。好,抓紧时间做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在课间巡视,和学生交流,将近4分钟)

师: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第一题,诗意的画面命名。

(生1举手)

师:好,请你来。

1:我给这段命名的题目是落雪风景

师:落雪风景,写的雪写的景,但是落字好像不太好听,好的,谢谢,继续思考。

(生2举手)

师:你呢?

2:我取的名字是雪中山色

师:雪中山色,很聪明,我们刚才有个地方好像出现过一次,雪中山色,而且,这段好像就是写的雪中山色。

(师点到生3,生3回答不出。)

师:好,继续思考,为难了,这就是概括。

4:我写的是山中雪景

师:恩,山中雪景,小山雪景。

5:我写的是秀山淡雪

师:秀美的山,淡淡的雪,秀山淡雪,这个组合得不太通俗,谢谢。你呢?

6:我写的是秀山粉岭

师:秀山粉什么?粉岭,比较雅,但是人家一下子听不懂,绕过你一次。

7:我写的是小雪中温暖的济南

师:小雪中温暖的济南,把济南改成小山?可能好一点。

(放映幻灯片)

师:好的,我拟的是——注意,你们要学习一个字,小山雪霁这个是雨后、雪后初晴。你可以拟它小山雪霁,也可以拟它雪后斜阳。你看,雪后斜阳它就概括得全面一点。好,这对同学们是一个考验。

师:第二题,圈出贯穿全段文字的一个字,你说一个字。

1:我觉得是

2:我觉得应该是

3:我觉得应该是

4

5:我写的是

6:我写的也是

师:好,这个又让我为难了,贯穿全文的是白呢,是雪呢,是妙呢,是小呢?我们来看,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哪里妙呢?是不是后面都写妙啊。文中的主要内容是写雪,但是文中每一个层次表现的都是雪之妙。这是一个难题,同时也考察我们对某一个关键词贯穿全文作用的理解,因此,这个题,如果说,给全分的话是妙字,如果说给一半分数的话是雪字,给三分之一的话是白字。妙字是最妙的,它贯穿全段,而且表达的是作者赞赏的感情啊!

:第三题用划分表示你读懂了这段的层次。

(生1举手)

师:好,你来说。你的层次划分,出来没有?

1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单独为一个层次,看吧一直到露出点粉色是第二个层次,就是下小雪吧一直到太秀气了是第三个层次。

师:恩,好的,谢谢。你的划法?(问生2

2:我觉得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是一个层次,看吧一直到更美的山的肌肤是一个层次,还有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出点粉色是一个层次,然后最后一句是一个层次。

师:恩,你是四个层次,他是三个层次,还有没有划法,你有没有划法?你呢?说一下。(问生3:我的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吧是第一个层次,然后到更美的山的肌肤是第二个层次,然后一直到最后。

师:恩,恩,好的。这里面两种答案,而且两种答案里面还有各层次里的正误之分。我们现在来想这样几个道理:第一,总体地说一个景然后分步去描写,这就很自然的把两个层次划分开了。我们再来看,所谓的叙议结合,就是对事物有了一个描叙,或者在事件有了一个记叙之后最后会有一个抒情句或者是一个抒情段或者是一个议论段,在这段当中是不是表现为最后一句啊?这样一分析层次就出来了。(边放映幻灯片边讲解)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划竖线,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微微露出点粉色。”  都是表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的,然后是议论抒情,收束全段。这才是正确的答案。

师:第四题,我们选两位同学,或者两位同学自动站起来。第一,品析一个字;第二,品析一个字。

(生1举手)

师:好,你品析一个字。

1:我品析字。我觉得这个字用得很恰当,因为它把树尖上顶着一儿白花比作日本看护妇”,日本看护妇指的是日本的护士,而护士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十分圣洁的职业,所以我觉得它把山上的矮松顶着一髻儿白花,感觉它十分的圣洁,十分的美丽。写得非常好。

师:恩!突出了它的色彩、位置,都写清楚了,谢谢你。

(生2举手)

师:一个字,好,你来。

2字贴切的表现了白色山尖连接蓝天就如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形状。

师:恩!形状。

2:这样就显得特点的美。

师:显得特别的美,你能说一下吗?补充一下呢?(问生3

3字表现了山上的一髻儿白花的形状,这个字很贴切的展现了山的秀美。

师:而且表现了一种手法,谢谢。这两个字用得很精妙。我们来看,字为什么用得好?形态之美,如果用字,就不好听了也不好看了;轻盈感,压在头上,扣在头上,覆盖在头上,都不好听——形态美,轻盈感。字,表现的是线条逶迤,不断地在起伏延长,同时轮廓亮丽,雪山和蓝天,由雪峰上的那条线把它区别开来。(边放映幻灯片边讲解)

师:好,下面的内容,我给大家讲一下,做好记录。(边放映幻灯片边讲解)美妙之处——这一段用了反复的手法,写晴朗的日子里的小雪,写了山上,写了山尖,写了山坡,写了山腰,反复地写;化静为动,带水纹的花衣,就给我们这样的感受;这个术语要知道,以虚写实,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我们是看不见的,我们要想象,就像朱自清的《春》的结尾,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小伙子,都是虚的,以虚写实;更重要的是, 段末点题呀,在描叙景物之后有一个抒情式的点题,使整个段落在结构上、在情感上都显得很精致,段末点题,就是下小雪吧。所以这是它的基本的美点。

师:好这一节课,我们其实是实践的文章的一种读法:先整体,再部分,再精段。同学们表现很好,我就觉得在精段的品读上我们还要加把力就更好,谢谢同学们的努力,同学们很辛苦,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掌声雷动)

 

  点评

(一)戎丽霞:

1、甚感于余老师的宁静、淡然,我想到了一节课的时空艺术。不同于小组合作带来的热闹听觉,悠然见南山的欣意却依旧荡存于这节课。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安静地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深刻而到位的点拨,诗意精准的小结概述,这一切都是静默的。明确的指点要求圈出来独立思考开始做作业等简洁的话语,落在学生脑海,同时也提醒了老师的教导应该有四两拨千斤的力量。

2、教师的文本研读能力。情到深处即为诗,从余老师的教学设计形成独特的板块特色,他对课文的把握和对学生的点拨,以及设计问题的角度来看,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教育理念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我最佩服的是他在课后对老师的点评中,讲到每篇文章可值得欣赏的地方,那种淡定和自信,非几十年功力和磨砺不可啊!深感于此,以后的文学评论功夫还得磨炼啊。

3、理性而富有诗意的点评。钦佩处三言两语的鼓励,扼要的概括,理性的光芒散射在整节课中。站在平等的角度看学生,民主的开放式问答,却又在一个板块结束时居高临下的小结,我认为恰恰是这些具有一定高度的富有诗意的精准语词,深深地印刻在学生心中。不得不佩服此番学养和眼力。

(二)马兆云:

今天有幸听了一节特级教师的语文课,我觉得大师展示是他的深厚的教学功底:清晰的教学思路、准确而简练的语言等等。特别是他对每一位同学的发言都是在进行概括、提练的基础上加以表扬和鼓励,而不是简单的不对不好,这种功夫不是模仿得来的,是经过多年修炼得来的。

(三)陈冬梅:

今天是我第一次听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刚开始听时觉得余老师讲话语速好慢、节奏好缓啊,听了10分钟才发现慢的优点与慢的魅力。一堂课听下来,印象最深刻的是——倾听。无论哪一个学生发言,余老师都那么认真的倾听,发现学生发言中的亮点,然后复述,鼓励评价。教师能够那么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我想每一个发言的学生都会有成就感吧。另一个最深刻的印象是回归文本。通过品析一、二、三三个环节,让学生粗读课文,进而精读课文,反复品读,一幅济南冬天的温晴画展现在眼前。另外,通过回答前的细节提醒,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语文素养,佩服。

(四)王誉俭:

有幸听余映潮老师的《济南的冬天》,深刻感受到余老师聆听于学生,随感于课堂的扎实功力:从学生荐读的一篇小短文引出收藏美丽的感慨,再自然地引出《济南的冬天》;从学生对字词、比喻的品析到老师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评价与概括……诗意在课堂间漾然起伏,很好地营造出朴实浑厚的本色语文的氛围。

余老师对课文品析的立点很高,三个递进层次,从最适合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的词和短语,到四个比喻中你最能欣赏的是哪个,再到对某段文字进行画面命名、全出贯穿全文的一个字,划分结构、说说这段文字的另一个美妙之处……一系列的活动将学生的动与老师的讲紧紧联系起来,不失传统,不失意蕴,美得很。

(五)叶曦萌:

1. 这样高屋建瓴的课堂教学是我从来都不敢尝试的。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总有着各种各样的担忧:学生能不能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自己有没有把课文讲透,如果课堂只问问题不做活动学生会喜欢吗?总是追求了热热闹闹的课堂形式,忽略了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思考。今天余老师的这节课让我看到了大师的风度。

2. 虽然整节课没有了形式上热闹,发言的小手似乎举的也不算多。但我相信在余老师的带领下学生正真的读了课文,思考了文本。

3. 这一节课的问题不多,三大板块。首先是让学生选一个词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学生一步一步的分析,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力度和深度加强了。

4. 第二个板块,下面四个比喻句中你最能够欣赏的是哪一个。随着学生的分析,文章写作特色逐步展现。

5. 经典段落的分析给这一段命名,余老师还提出了一个要求:有诗意的名字。学生绞尽了脑汁,费劲了心思。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理过程,学生才会正真理解文章。

(六)邹敏: 

今天有幸聆听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上课,余老师一张口,语音轻扬、饱满,余藴缭缭,话语淡定、从容,尽显智者风范。不愧为大师!

课堂中印象最深的首先是余老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平和亲切的口吻,满含鼓励与期待。你要说吗,来,试一下。”“我想听你的。”“谢谢你,你帮了我一个忙。平等的对话,双向的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了优秀课堂的前提。很显然,余老师在课堂上成功地运用着启发式教学。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这一问题的提出,在学生交流分析,逐一审视时,余老师从分清主次,找出决定事物的主要因素一点引导,最终得到问题的最佳答案。又如四个比喻中你最能够欣赏的是哪一外?还有字、字的好处等等,余老师就这样在启发学生从品读中体味作者的一种情感。课堂的点睛之笔可能就是余老师课后的启示,即文章的读法整体——部分——精段,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吧。

(七)李庆霞:

听余映潮老师的《济南的冬天》,好象在听智者聊天。他聊得太专注,聊得太吸引人了。听课时,感触不断来撞击头脑,随手写了一些感受,过后再来细品:

1 品析(一)““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问题一出马上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在想,这些词都是赞美济南的冬天的,要谈最适合,必然要进入到文本里面去寻找依据,同时还要了解作者爱济南的情感,这样一来就不知不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了课文,真是牵一发动全身,太妙了。在学生选择分析后,余老师有一段小结,济南是温晴宝地,因为温晴所以是奇迹,因为温晴所以慈善”……”.更可以看出大师设计的匠心,所谓答案、结论都是相对的,语文本来就是学习的思维方式。

2 余老师整体把握课文的意识超强,不割裂文章,不断章取义。如谈主线温晴的宝地,描绘表现的是温晴,绘天绘地表现的是温晴,写雪景也是表现的温晴,分析四个比喻还是体会的温晴,大师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课堂的调控能力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

3 在听课时我写下了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板块设计不刻意,因为刻意必然雕琢,刻意就容易矫情。初看余老师的课,板块设计真的很简单,就是品析(一)、品析(二)、品析(三),完全没有我们的走进作者,整体感知,阅读理解,延伸拓展…….的模式,但品什么,怎么品,整体——部分——精段,由面到点,品析的思路一目了然。这样的板块设计即体现了教学的思路,同时也提示了品析的思路和和方法,真是一举两得。

(八)罗斌:

今天听了大师的一节课,确实很震撼,我突然发现,一节语文课,有时候可以通过激情澎湃去感染学生,有时候也可以依*娓娓道来的魅力去震撼学生,而显然,后者需要的是多年的积淀和深厚的功底,需要的是无穷的语言魅力。

余老师的课听上去似乎没什么,品析(一)(二)(三),三个问题,似乎这几个问题我们也曾经在教《济南的冬天》的时候都讲了,但是区别在哪里呢?——合理的整合!我们满足的是将问题 一个个抛出去,然后解决了就满足了,但是大师呢?我想他必然用了更多的时间花在思考这些问题本身,然后研究,寻找统一性,再进行整合整理,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完成对文章本身深化理解。

不妨回顾一下自己的备课呢?差距似乎就不言而喻了吧。问题不在于多少,在于精细,在于效率优先。

(九)董云 

听余映潮老师的《济南的冬天》,后来又仔细的听了他对上3节课的评价,不难看出这位老先生做任何事情都是那么的条理分明:

1 上《济南的冬天》时是三大板块:品析(一)““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品析(二)四个比喻句,品析(三)第3小节,这样在学生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整体——部分——精段的教学。

2 评课时也是三大板块:教师自己研读课文,然后评析教课老师的教学,从过程到效果,从老师到学生,从内容到形式,从优点到缺点无所不谈,最后提出如果自己来上课是会怎么处理公教学老师借鉴。我觉得这最好一点是最值得我敬佩的,因为人的欣赏水平往往高于自己的实际操作水平的,既能评又能提出自己的构思的水平应该是更上异层了吧。

3 余老师评价和上课小结的语言很具有艺术性,肯定方式多样,否定婉转,所谓答案、结论都是相对的,更可以看出大师设计的匠心,语文本来就是学习的思维方式应该不必去追求一个标准,言之有理就行吧。

4 本色语文的风格,使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上学时代:懵懂的自己在课堂上静静的聆听这老师的娓娓而谈,静静的沐浴着老师播洒的甘露,没有压力,没有竞争,有的只是吸取和陶醉。

(十)崔恒霞:

1、听语文课就是与别的课不一样,暂且不管课的内容老师的组织或是教学设计,语文老师的郁扬顿挫的声音象播音员一样的能深深地感染每一位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听语文课真的是一种享受啊!

2、由于听课的老师太多,只能远远地坐在后面,虽然看不清老师的容颜,但是能感受的到来自于老师的声音,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总是温和地注视着学生,静静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当学生发言结束后,老师总能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引用学生的语言语句,把自己的观点表达的请清楚楚,我想这看似简单的教学行为其实凝聚着老师深厚的语言功底。

3、老师按顺序请学生来品析课文,对于学生的发言,老师都能耐心的地听完,当已经有四五位对品析(一)发表了观点之后,老师说了一句话还有两个同学想发表意见,我想这体现出了老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

(十一)吕雪峰:

听了特级教师的一节课,颇有感触。整堂课始终在一种美的意境中变换心中对济南的映像,从师生在交互中勾勒出对遥远北方一座城市的山水阳光村庄融为一体的自然画卷,让外行读懂了文字背后的东西,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带给人美得感受和心灵上的慰藉。即使是在料峭的严冬这样的客观环境中也能渲染出丝丝暖意,传递出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的幸福感。不止一次的路过济南,也做过短暂的停息,可是少了感受的触觉和笨拙的表达方式,济南对我而言是在北方大地上一座座被现代工业文明糟蹋的城市复制版。或许,今年的济南可能恢复了它原有的魅力,从而吸引了全运会的召开。今天,如此细腻的情景却在脱离现实的课堂中通过一节生动的课堂再现,其实读懂不只是济南,而是感受大自然的心情和生活的态度。

(十二)田钧:

余映潮老师的版块式教学模式是他老人家的独门绝活。听余老评课,心情为之一爽。余老对周晶的《〈世说新语〉二则》、王静霞的《思念是人生的彩虹》、贺利群的《睡美人》,首先从文本分析入手,余老师对于文本的分析可谓是独具慧眼,三言两语,句句切中要点;然后评三位老师的课堂特色,大加褒奖,再分别从思维力度、品读精度、分析深度不足入手提出了不足,最后以版块式教学的模式提出了修改方案,佩服佩服!余老师也为我们上了一堂示范课《济南的冬天》,版块结构清晰明了。课堂分为三个环节,品析一、二、三。老师有目的地将课文的重点词句提供给学生。如品析一: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学习众说纷纭,却是滔滔不绝,理由十足,这个生成的过程都是学生独立思考下完成的,不得不让我们觉的余老师的课堂魅力。在此基础上,余老师给了自己的答案,学生认真地做了笔记:扣着温晴的天气这条主线,描绘着济南的”……表现的都是,文中的几幅画面都是写温晴,给人以和谐统一的美感。……

如此,教者思路明确,学者头脑清晰,这样的语文课自然是轻松而又高效的,我们要好好学习这种版块式语文教学,将它和合作学习融会贯通。

(十三)刘婷:

没有花哨的导入语,一开始就是全班齐读课文,然后作者简介,然后品析课文。品析课文(一)的处理,关于济南冬天的特点,他并非像我们平时通过阅读第一小节,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而是给出了一组具有较强概括性的词语,让学生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我想这个训练就不仅仅在于得出一个答案了,更大的意义在于训练学生思维,让学生既能纵向深入,紧扣文本挖掘,又能够让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最妙的在教师的评价与小结。没有一个评价是直接抛出答案的,都充分肯定了学生思维中的亮点。小结时,层层挖掘,突显温晴才是根本。

品析(二)中,围绕比喻修辞,给出喻体,让学生选择力所能及的赏析。将每一段中的语言重点予以展现、揭示。不必像我们平时,割裂文本,到相关的小节中反复读,读中体会。亮点是教师的小结,每一个喻体,都给予了14字的对仗句,凝练精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语文功底。

品析(三)中,真正体现了教师由整体到局部,点点渗透的理念。关于重点段落,薄雪覆盖下的山,教师打出了总共五道问答探究题,让学生一并思考。并给出学生相当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正反映了余老师评课的理念:巧用合作学习,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才能使思考所得更具深度。

还值得一提的是:余老师从不避讳让学生记录答案,每个环节的小结,必是投影片打出,并提醒学生作记录。对全文各段内容的梳理,也是投影打出,学生记录。只因教师给出的全是精心提炼过的如诗般的语言。

(十四)杨茸茸:

今天有幸学习了余映潮老师的一节课《济南的冬天》。余老师这节课就围绕一个中心:课文品析,设计了三个问题。品析一,在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等词语中,找出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特点的词语。品析二:赏析课文中过的四个比喻句。赏析三:课文第四段的赏析。流程不多,但是容量很大,有这样一些感受:

1. 设计巧妙。《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老课文,里面可讲的内容很多。余老师虽然只有三个问题,但是整节课下来,我发现,几乎所有的知识点全都融入进去了。同时,由全文语句精段,板块很清楚,老师是站在一个高度去把握全篇课文的,而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往往将一篇美文分解的支离破碎,丧失了美感。

2. 点评精彩。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温晴,印象中,第二个学生就答到了这一点。当时我就以为这个问题到此为止,可以过去了。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余老师没有肯定学生的答案,而是继续讨论,而真理就是越辩越明的。无论学生选择什么答案,余老师都不直接表示对错,而是加以分析,如她的分析的思路是先从一般的着手,再从特定的分析他的分析是从逻辑关系的角度逐步推理等等。我们上课是的评语往往就是很好这些强调词汇,这些评语没有针对性,讲多了,也就失去了激励作用。究其原因,我想一方面是我的应变水平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我其实没有认真去听,也就难以抓住其中的关键之处了。

3. 语言魅力。余老师的语言,干净利落、一针见血,没有一点语余。一上课,我觉得老师语速很慢,慢慢就发现,这样一节需要学生大量思考的课上,老师较慢的语速,较长的停顿,有助于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了

(十五)邹旭:

听余映潮老师的《济南的冬天》,发现大师和我们上课真的有很多地方不一样。

一、 问题的设计匠心独运:

以往我们总是会问: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只要粗粗浏览第一小节便可找到温晴二字,后面文章便无需再读,一个问题问下去收获的信息量太小。

可是余老师却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这些词都是赞美济南冬天的,而且彼此都有牵连,必须深入研读课本,方能找到最佳答案。这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通读全文,仔细辨别,深入思考。不得不佩服大师的匠心独运。

二、 本色语文,本色老师

这节课既没有花哨的导入,也没有曲高和寡的拓展延伸,更没有曲径通幽的设计流程。仅仅通过三个板块的品析,按照整体——部分——精段,由面到点,逐步深入,逐步细化。但是整堂课都是围绕着课文的字词句章进行赏析,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于老师在课上还不时的提醒学生现在应该做笔记了,这句话我们绝对不敢在公开课上说出,可是余老师却时时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心和对笔记的重视。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也是一篇历久弥新、经常在公开课上出现的传统美文。综观众多教学设计,无一不依靠声光电等现代教学手段以辅助,竭尽所能再现老舍笔下的画面,但笔者以为由于形式主义和浮躁现象的干扰,这些设计忽略了语文阅读教学最本质的东西——品读、联想、感悟。所以,这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革除繁琐奢华,力求返璞归真,主抓词、句、段,赏析文章美点,不使用任何现代教育技术,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张印有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散文《济南的秋天》的纸,足矣。这样的课最朴素,可能更像语文课。以下教学设计即围绕这一思想展开。一.未成曲调先有情清代诗人刘凤诰诗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同学们知道这句诗描写的是我国哪个省会城市的美景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了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吧。(创意说明:诗意的导入,既营造了美的意境,也激起..

 

1.写作背景  

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2相关知识  

北京娱乐信报 2003623日 :(十大文化偶像出炉) 时间: 66日 — 620日   参加人数:14万多人  一直以来争议很大的“二十世纪文化偶像评选活动”于 620日 正式揭晓,十大获选偶像名单出炉,老舍以25220票位居第五。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说的是,如果老舍不是自投太平湖自尽,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就将授予他。作为一名满族作家,老舍狂热地迷恋单弦、大鼓这些俗文化,他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老北京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话剧《茶馆》更是戏剧史上的一块丰碑。 (多媒体) 

3《忆老舍》(梁实秋)  

   老舍姓舒,满洲正红旗人,旗人从满清进关时起,在北京以征服者的姿态过着特权阶级的生活,但是到了晚清逐渐与汉人同化,而且沦为贫苦阶级。旗人冠汉姓,不足为奇。老舍原来姓什么,不知道。满人无姓,指名为姓。那么本名是什么,也不知道。老舍自己也没有解释过。我近阅崇彝著《遂成以来朝野杂记》,据说“满洲八大姓”之一是“舒穆鲁氏”,绎姓舒。可能老舍姓舒,是绎自舒穆鲁,并不是名字之上冠以汉姓。这是我的猜测,无关宏旨。  

老舍生于前清光绪二十四年腊月二十三,就是糖瓜祭灶的那一天。他出生的地点,经胡起青确实考订是在北京西城护国寺附近的小杨家胡同,以前名为“小羊圈”,后嫌其不雅而改今名,“一个顶小顶小的胡同里……一个很不体面的小院”。现在这小院的门牌是八号。据老舍自己的描写:“我们住的小胡同,连轿车也进不来,一向不见经传。”又说:“那里住户都是赤贫的劳动人民,最贵重的东西不过是张大妈的结婚戒指(也许是白铜的),或李二嫂的一根银头簪。”又说:“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的小胡同里……夏天佐饭的‘菜’往往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菜帮子,放点辣椒油。还有比我们更苦的,他们经常以酸豆汁度日。它是最便宜的东西,一两个铜板可以买很多。把所能找到的一点粮或菜叶子掺在里面,熬成稀粥,全家分而食之。从旧社会过来的卖苦力的朋友都能证明,我说的一点不假!”老舍就是在这样的破落大杂院里长大的,其成分可以说是十分“普通”的了。唯其因为他生长于贫苦之家,所以他才真正知道什么才叫做贫苦,也正因为他亲自体验了贫苦生活,所以他才能写出像《骆驼祥子》那样的小说。  

老舍从来不讳言其幼时之穷,时常在文章里叙说他小时候的苦况,但是他不但没有抱怨的意思,而且也从不“以贫骄人”。贫非罪,但是贫却是人的社会的病态。所以老舍的为人与作品充满对穷人的同情,希望穷人的生活能够改善,但是他并不摆出所谓“革命”的姿态,这是他的宽厚处,激烈刚肠,但是有他的分寸。他沉着,他不张牙舞爪。  

我认识老舍相当的晚,他早年出版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引起我注意的大部分是由于他的北平土话。……老舍的小说规模大,用意深,有新文艺的气象,但是保存了不少的相声味道。土话在文学里有其特殊的地位,于形容特殊人物时以土话表达他的谈吐,特别的容易显示其个性,在对话中使用土话已成为广泛使用的技巧,不过老舍的小说是从头到尾成本大套的使用土话,这就不寻常了。以土话写小说,不只是白话文学了,因为白话和土话还是有距离的。我是北平人,特别欣赏他的小说,读他的文字如见其人,一个规规矩矩的和和气气的而又窝窝囊囊的北平旗人。  

4淡雅秀丽   玲珑剔透(——读老舍的《济南的春天》节选))  

老舍的《济南的春天》是一片描写冬景的散文佳作。作者用新鲜、明快、健朗的笔调,悉心描绘了北方名城济南冬天的景象,宜人的气候,理想的境界,美妙的雪景,明澈透碧的水,都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那生动形象的笔,与那富有生命力的拟人,那浓淡相宜的色彩,那玲珑秀丽的景物,都在读者心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经久不忘。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语句优美,富于感染力,字精词当,读来别有一番诗意,令人百读不厌,陶醉在一种美的享受之中。  

一年四季,春天大地复苏,草萧树青,充满生机,历来是诗人画家笔下常用的素材;夏天万物着装,山荣秀美,也不失咏叹之色;秋天色彩斑斓,富庶充实,被冠以“金秋”的美称;唯有冬天,尤其是北方的冬天,总有一种严寒肃杀凄凉之感。可是老舍笔下的冬天,一反平常,竟然是那样温暖安适,荡漾着春天的气息。真是妙笔生花,别开生面。  

在老舍的笔下,济南的山是多情的山,雪是多情的雪,那水也是多情的水。作者的画板移到水前:水不结冰,冒着热气,水藻“真绿”,使得“谁也不忍得冻上”,垂柳也“要在水里照个影”。看,这水是何等有情,人怎能不和它亲近呢?作者又引导读者从水面一只看到晴朗的天空,水绿天蓝,澄澈高远,天光水色,交相辉映。在蓝天和绿水之间,有红顶的房屋,有黄色的小山,有灰色的树影。蓝、绿、红、黄、灰、清淡中又点缀着娇艳。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调配色彩的功力。作者又着一个“包”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天地空间的明净、博大、玲珑剔透,从空间上给人以立体的美感享受,使读者不能不与作者发出共鸣:真是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作者从外表皮肤的感觉写到内在心理的感受,从远山写到近水,从轻风写到小雪、蓝天、白雪、青树、黄山;绿的水草,红的屋顶,灰的树影,银的镶边,微微发黄的阳光,粉红色的余晖,创造了色彩的美,又创造了空间立体的美,而温暖、安适则是充满画面的主要气氛,读者就在这温馨的美的世界里徜徉。读文如读诗,读文如观画。《济南的冬天》既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又是一首玲珑的诗,一幅秀雅的画。  

5俞平伯《雪晚归船》、王鲁彦《雪》、周同宾《雪》、鲁迅《雪》、茅盾《冬天》(略)  

6《落雪》(节选)(刘兰鹏)  

在宁静的冬日,人们等待的那一场雪已飘落在苍茫的原野。那时最纯的水给予冬日的圣洁,那是和雪一样洁白心灵的期盼。没有雪的冬天不能称其为冬天。  

雪是冬的意象。雪是这个季节特有的风景。雪是这个星球最纯粹的语言。雪是冬的灵魂。雪如寻梦的蝴蝶,漫天飞舞着。雪以博大的胸襟,包裹着裸露的大地。  

雪原静若处子。雪原的背后是一座圣洁的雪峰,固守着那份珍贵的贞洁,站在天边审视着我所居住的城市。  

远处有无数双眼睛,清澈如水,在阅读着雪原的孤独。通向雪原的路,此时没有一个脚印。只有那一株株红梅在雪原上怒放。梅的芬芳随风飘送,那是雪的芳香。如火的梅花点燃了那片原野。雪原升腾着白色的火焰。  

“窗含西岭千秋雪”,是何等壮美的意境。雪落在村庄,想给淡泊的乡村生活注入了新鲜的盐粒。那温暖的颜色,如一朵朵微笑的棉花。  

雪落在城市,成了一道风景。人群如雁阵般欣喜。那些修饰的眼睛和浮躁的市声,那些涂抹的红唇和化妆的倩影,该怎样读懂雪的博大和朴素,该怎样领悟雪纯净的语言,该怎样颂扬雪无私的品格?  

雪落在记忆深处,落在童真的岁月。唯有圣洁的童心才配与雪游戏。  

我们都曾以纯净的微笑和欢乐,用雪的纯净雕塑想象的房舍、村庄和意念中的城市。  

我们幻想把真正的雪留下来,阳光让雪融进了我们的记忆和美好人生。  

雪落在宁静之夜,落在我们精神的家园。最深最冷的不是夜,是孤独。  

雪夜该有多少诗人升腾着灵感的火焰,澎湃着艺术的激情,吟唱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该有多少跃跃欲试的画家吴梨画出雪洁白的精神;该有多少爱雪的人,想象落雪的情景,喜悦如雨,潮湿的心灵,长出新绿的叶片。  

沧桑岁月,天荒地老。雪显得无与伦比的崇高。崇高的是雪一生的干净,崇高的是雪洁白的精神。    

7《盼雪》(张炜)  

一个无雪的冬天,会令人感到尴尬。该冷的时候不冷,四季不再分明,大自然也写出了荒诞的一笔。  

下雪吧,让洁白的绒毯铺盖大地,以雪独有的方式去温润人心、安定人心。  

雪可以擦洗世界,所以你总是能够在雪后看到一方更加碧蓝的天空。一只狗走向原野,小鸟在落满雪粉的枝丫上俏立。大地恬然入睡,万物陷于默想。姑娘歌唱了,红色的围巾松松地包在头发上。你相信雪的下边是一片翠绿吗?紫色的地黄花儿将开放,墨绿的叶面上留着雪痕。一个干练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过,呼出的白气,那白气像他写出的一行诗;他的头发也是银白的,他的黑呢大衣多么庄重。  

老人缓缓地行走,拐杖提离地面。他走过的岁月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冬天,不记得了。他只记得在雪地上、在雪松的后边,他第一次吻一个姑娘的情景。那时他们都年轻,厚厚的雪使他们的脚陷了下去。  

雪的世界,一个多么适合思索和回忆、追忆和遐想的世界啊!浑浊的思绪被沉淀了,人心像白雪一样安静。我们的流逝的时光,我们的没有留下痕迹的一串连一串的脉音,这时一齐涌到眼前、耳畔。  

你见过人们借助一副滑雪板飞速穿越雪地的情景吗?那有多么帅气。还有,迷人的雪雕、娃娃们的同样稚拙的雪人……这一切奇迹都被白色的调子统领、概括了。  

人在最危急的时刻,在有了病痛的时刻,往往被抬进医院——那里有什么特征?那里会有一群群身着白色长衣、头戴白帽的人,有白色病床、白色被子……他们以这样的颜色挽留生命,唤起对生命的记忆。白色究竟在多在程度上参与了缓解与诊治,又给了人多少安慰和信任呢?白色,白色,活动着、沉默着的白色……它与雪的联想,它一个生命的关系的联想,就这样发生着。  

下雪吧,下雪吧。  

可不巧的是我们又走进了一个无雪的冬天。  

大雪哪儿去了呢?问爷爷们,他们也在摇头。大雪到底哪儿去了呢?如果连我们这个湿润的半岛也缺雨少雪,其他大陆又怎么熬?下雪了,下雪了,下了浅浅一层,一脚踏出泥底,可怜人。下雪吧,下雪吧。再让人骄傲地头戴翻皮帽走上一遭吧,再让真正的寒冷像过往的大雁一样降落一次吧。这样,我们就会知道,太阳和地球在挺好地运转,一个接一个的明天还没有尽头。我们会信任时光、日月这一类永恒的东西,安然自如而不是匆忙慌促地去干手头的事情。  

在这个干燥的、裸露着泥土的冬天里,人们不由得去追寻根底。不错,现代科学已经告诉了在家,人类对在大自然无节制的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毁掉了正常的自然循环。因此我们要忍耐一个又一个无雪的冬天。空中烟尘弥漫,人们咳声不绝。仰望天空,立刻有一粒微尘落入眼内。只有雪才可以擦掉这么多的尘埃,而我们拿出家中千万片抹布也做不到。下雪吧,下雪吧。大雪是老天爷手里的抹布,它一会儿就能把天空擦得瓦蓝锃亮。  

下雪吧!  

(摘自《读者》)  

8.《冬日絮语》(冯骥才)  

每每到了冬日,才能实实在在触摸到了岁月。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有了这分界,便在年前感到岁月一天天变短,直到残剩无多!过了年忽然又有大把的日子,成了时光的富翁,一下子真的大有可为了。  

岁月是用时光来计算的。那么时光又在哪里?在钟表上,日历上,还是行走在窗前的阳光里?  

窗子是房屋最迷人的镜框。节候变换着镜框里的风景。冬意最浓的那些天,屋里的热气和窗外的阳光一起努力,将冻结玻璃上的冰雪融化;它总是先从中间化开,向四边蔓延。透过这美妙的冰洞,我发现原来严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那一如人的青春的盛夏,总有阴影遮翳,葱茏却幽暗。小树林又何曾有这般光明?我忽然对老人这个概念生了敬意。只有阅尽人生,脱净了生命年华的叶子,才会有眼前这小树林一般明彻。只有这彻底的通彻,才能有此无边的安宁。安宁不是安寐,而是一种博大而丰实的自享。世中为唯有创造者所拥有的自享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朋友送来一盆“香棒”,放在我的窗台上说:“看吧,多漂亮的大叶子!”  

这叶子像一只只绿色光亮的大手,伸出来,叫人欣赏。逆光中,它的叶筋舒展着舒畅又潇洒的线条。一种奇特的感觉出现了!严寒占据窗外,丰腴的春天却在我的房中怡然自得。  

自从有了这盆“香棒”,我才发现我的书房竟有如此灿烂的阳光。它照进并充满每一片叶子和每一根叶梗,把它们变得像碧玉一样纯净、通亮、圣洁。我还看见绿色的汁液在通明的叶子里流动。这汁液就是血液。人的血液是鲜红的,植物的血液是碧绿的,心灵的血液是透明的,因为世界的纯洁来自于心灵的透明。但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纯洁,而整个世界却仍旧一片混沌呢?  

我还发现,这光亮的叶子并不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存在,而是为了证实阳光的明媚、阳光的魅力、阳光的神奇。任何事物都同时证实着另一个事物的存在。伟大的出现说明庸人的无所不在;分离愈远的情人,愈显示了他们的心丝毫没有分离;小人的恶言恶语不恰好表达你的高不可攀和无法企及吗?而骗子无法从你身上骗走的,正是你那无比珍贵的单纯。老人的生命愈来愈短,还是他生命的道路愈来愈长?生命的计量,在于它的长度,还是宽度与深度?  

冬日里,太阳环绕地球的轨道变得又斜又低。夏天里,阳光的双足最多只是站在我的窗台上,现在却长驱直入,直射在我北面的墙壁上。一尊唐代的木佛一直伫立在阴影里沉思,此刻迎着一束光芒无声地微笑了。  

阳光还要充满我的世界,它化为闪闪烁烁的光雾,朝着四周的阴暗的地方浸染。阴影又执著又调皮,阳光照到哪里,它就立刻躲到光的背后。而愈是幽暗的地方,愈能看见被阳光照得晶晶发光的游动的尘埃。这令我十分迷惑:黑暗与光明的界限究竟在哪里?黑夜与晨曦的界限呢?来自于早醒的鸟第一声的啼叫吗……这叫声由于被晨露滋润而异样地清亮。  

但是,有一种光可以透入幽闭的暗处,那便是从音箱里散发出来的闪光的琴音。鲁宾斯坦的手不是在弹琴,而是在摸索你的心灵;他还用手思索,用手感应,用手触动色彩,用手试探生命世界最敏感的悟性……琴音是不同的亮色,它们像明明灭灭、强强弱弱的光束,散布在空间!那些旋律片断好似一些金色的鸟,扇着翅膀,飞进布满阴影的地方。有时,它会在一阵轰响里,关闭了整个地球上的灯或者创造出一个辉煌夺目的太阳。我便在一张寄给远方的失意朋友的新年贺卡上,写了一句话:  

你想得到的一切安慰都在音乐里。  

冬日里最令人莫解的还是天空。  

盛夏里,有时乌云四合,那即将被峥嵘的云吞没的最后一块蓝天,好似天空的一个洞,无穷地深远。而现在整个天空全成了这样,在你头顶上无边无际地展开!空阔、高远、清澈、庄严!除去少有的飘雪的日子,大多数时间连一点点云丝也没有,鸟儿也不敢飞上去,这不仅由于它冷冽寥廓,而是因为它大得……大得叫你一仰起头就感到自己的渺小。只有在夜间,寒空中才有星星闪烁。这星星是宇宙间点灯的驿站。万古以来,是谁不停歇地从一个驿站奔向下一个驿站?为谁送信?为了宇宙间那一桩永恒的爱吗?  

我从大地注视着这冬天的脚步,看看它究竟怎样一步步、沿着哪个方向一直走到春天?  

9.《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作者:落霞孤鹜  摘自网络)  

    发表日期:2005104         

时间:一课时  

上课,师生问好。  

师:“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这是古时候一个孩子写的一首咏四季的诗。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为此写了许许多多的诗文。前一段时间我们举行了古诗文背诵活动。现在哪位同学想为老师和同学们背几句呀?  

生: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其他学生也踊跃发言。)  

师:同学们背诵的都是绝句或律诗,容量很有限,是取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景的。这一单元我们学习的写景抒情散文,内容丰富极了,有春草、夏色、春雨、冬雪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这一单元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写作写景散文的方法。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投影课题在白茫茫的背景上)  

师:提到冬天,你会有什么感觉?会想到些什么?  

生:感到特别冷;我会想到呼啸的北风、飘飞的大雪、瑟瑟的枯枝。  

(其他同学纷纷举手发言)  

师:北风凛冽、天寒地冻、万木萧条、亘古沉寂是我们这里的冬天。那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在冬天又是怎样的胜景呢?这节课,我们一块来欣赏一下。  

师:首先请大家明确两个学习重点:1.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2.朗读并背诵精彩的段落。  

(投影:1.抓住景物特征写景;2.朗读并背诵精彩的段落)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所表达的深情。  

(师配乐背诵全文)  

同学们,济南的冬天好吗?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不像我们这里,呼啸的北风令人受不了。  

生: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不像我们这里的冬天,即使有阳光,也是干燥的冷的厉害。  

生:济南的冬天很温柔,水不结冰,倒还充满了绿意。令人不禁想到我们这里的春天。  

(学生们发言很踊跃)  

师:好的文章三分赏析七分读,只听了一遍,同学们就发现了这么多济南冬天的好处,下面请同学们仔细的读一下课文,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此文的,阅读这篇文章应注意哪些问题?(朗读的感情、语速、语调和语气)  

师:在阅读的时候,我希望同学们能注意下面这几个生字词:  

①济(jǐ)南②伦敦(dūn )③髻(jì)④镶(xiāng )⑤贮(zhù)蓄 ⑥水藻(zǎo )  

(投影生字词)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的都十分认真。那么你认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呢?  

生:我认为作者心中充满了感激,济南的冬天给了他在北平和伦敦不同的特别温柔的感受。  

生:我认为作者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在济南这么温柔的地方过冬,作者自然是很喜悦的;同时,我认为他还为我们中国有这么好的地方感到自豪。  

师:那么,你认为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才更能读出作者的这种感情呢?  

生:用较轻声、喜爱和欣赏的语调读。  

师:那请你来读一下,好吗?读你认为读的最好的地方。  

生:读第一、二、三段。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能把那种如诗似画的意境和作者喜爱、欣赏的心情读出来。  

师:这位同学读得确实不错。哪位同学能不看课本,试着背一下,说一、两句也行。  

(无人举手)  

师:那就再看一下,只看两眼。谁来试一下?  

(个别学生举手,试着背诵。其他学生也开始不断举起手来。)  

生:背第一段。  

师:同学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背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真不简单。下面听教师来朗诵第一段,同学们再来感受一下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  

师:那谁说说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  

生:温晴。  

(其他同学也表示同意)  

师:能说一下你的理由吗?  

生:在这里,作者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无风、有阳光、温晴的特点。  

师:说的非常好,用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重点。那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写出你所到过的一个地方的特点?  

(无人举手)  

师:那你先想一下。你从小学到初中的感受;在家住久了,初到学校的感受;你又到别的地方游玩的感受等等。  

生:对于一个久在田野疯跑的孩子,能坐在明窗净几的教室里读书,那是一种幻想:教室里的气氛是温馨的,知识的海洋无限辽阔。  

生:对于一个久被遗忘的学生来说,能受到老师慈爱的抚摩,那是一种感动:老师的抚摩,是温柔的、慈爱的。  

(师长久无言)  

师:同学们说的真是太好了。那么作者是选取了哪些具体的景物来描绘济南特有的动人冬景的呢?  

生:山、雪、水。  

生:我认为还有阳光、村庄。  

(其他同学也表示赞同)  

师:对。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这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了济南冬天的景色,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例如描绘济南小山雪景的那段文字中,作者用了“青黑”、“全白”、“银边”、“蓝天”、“草色”、“白”、“暗黄”、“微黄”、“粉色”(投影这些词语)等词语,色彩鲜明艳丽,恰到好处。同时又运用了十分确切的比喻、拟人(投影比喻、拟人),使景色形象化。通过“日本看护妇”、“花衣”的比喻和“露出肌肤”的拟人,使人感到小雪中的济南依然温暖如春。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怀。  

师:济南有山有水,前面老师分析了雪中小山的美,那水呢?哪位同学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一下?  

生:我认为济南冬天最突出的色彩是“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生:我认为这里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水有了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的热爱之情。  

生:类似的用法,我们在朱自清的《春》中还学过“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好。作者写阳光也很有特色,他是结合什么来写的?  

生:山。  

师: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比喻和拟人。  

师:那么“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有了着落。他们从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自觉的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这几句是从哪个角度写的呢?  

生:从人的感觉的角度。  

师:好的写景文,注意调动人自身的各种感官。这一点我们以后再详细地学习。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同时又可以写得生动形象。那么哪个同学来总结一下?  

(学生小声讨论)  

生:我认为一要抓住最突出的特点;二要运用多种手法。  

师:非常好。下面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一下本文的特色。  

(学生再读课文)  

师: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布置作业:模仿本文写法,写篇短文《校园的冬天》。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
?”(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12济南的冬天(方案A

青岛 马仙芝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导人新课

同学们,谈到“冬天”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南国的冬天是什么样的吗?

2。寒冬的淫威大家领教过然而虽住在“北中国”冬天非但没有一幅严酷的面孔,反倒是那么笑容可掬,“慈善”可亲,读过老舍的名作《济南》印象便是如此。

3.作者老舍介绍(课文及《济南》的挂图)看到这,你们一定急切得希望进进入那样美的天地。那么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③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明确]

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②自由探究

[问题组]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③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③延伸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25小节。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冬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研读赏析

①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一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c.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设计济南的导游词

②重点研读:第3小节和第5小节。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答案参考教参第104)

体验反思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拓展延伸

①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此题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参照,介绍冬季的美景、设计行程。)

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介绍冬景。

布置作业

①写作练习:写故乡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征。

②比较阅读: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比较在感情、写法、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9.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l)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协…··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12.探究质疑:篇末用这就是济南的冬天作结,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上课,师生问好。 
  师: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这是古时候一个孩子写的一首咏四季的诗。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为此写了许许多多的诗文。前一段时间我们举行了古诗文背诵活动。现在哪位同学想为老师和同学们背几句呀?
  生: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其他学生也踊跃发言。)
  师:同学们背诵的都是绝句或律诗,容量很有限,是取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景的。这一单元我们学习的写景抒情散文,内容丰富极了,有春草、夏色、春雨、冬雪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这一单元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写作写景散文的方法。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投影课题在白茫茫的背景上)
  师:提到冬天,你会有什么感觉?会想到些什么?
  生:感到特别冷;我会想到呼啸的北风、飘飞的大雪、瑟瑟的枯枝。
  (其他同学纷纷举手发言)
  师:北风凛冽、天寒地冻、万木萧条、亘古沉寂是我们这里的冬天。那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在冬天又是怎样的胜景呢?这节课,我们一块来欣赏一下。
  师:首先请大家明确两个学习重点:1、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2、朗读并背诵精彩的段落。
  (投影:1、抓住景物特征写景;2、朗读并背诵精彩的段落)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所表达的深情。
  (师配乐背诵全文)
  同学们,济南的冬天好吗?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不象我们这里,呼啸的北风令人受不了。
  生: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不象我们这里的冬天,即使有阳光,也是干燥的冷的厉害。
  生:济南的冬天很温柔,水不结冰,倒还充满了绿意。令人不禁想到我们这里的春天。
  (学生们发言很踊跃)
  师:好的文章三分赏析七分读,只听了一遍,同学们就发现了这么多济南冬天的好处,下面请同学们仔细的读一下课文,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此文的,阅读这篇文章应注意哪些问题?(朗读的感情、语速、语调和语气)
  师:在阅读的时候,我希望同学们能注意下面这几个生字词:
  
济()南伦敦(dūn 髻(镶(xiāng 贮(zhù)蓄 水藻(zǎo 
  (投影生字词)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的都十分认真。那么你认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呢?
  生:我认为作者心中充满了感激,济南的冬天给了他在北平和伦敦不同的特别温柔的感受。
  生:我认为作者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在济南这么温柔的地方过冬,作者自然是很喜悦的;同时,我认为他还为我们中国有这么好的地方感到自豪。
  师:那么,你认为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才更能读出作者的这种感情呢?
  生:用较轻声、喜爱和欣赏的语调读。
  师:那请你来读一下,好吗?读你认为读的最好的地方。
  生:读第一、二、三段。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能把那种如诗似画的意境和作者喜爱、欣赏的心情读出来。
  师:这位同学读得确实不错。哪位同学能不看课本,试着背一下,说一、两句也行。
  (无人举手)
  师:那就再看一下,只看两眼。谁来试一下
  (个别学生举手,试着背诵。其他学生也开始不断举起手来。)
  生:背第一段。
  师:同学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背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真不简单。下面听教师来朗诵第一段,同学们再来感受一下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
  师:那谁说说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
  生:温晴
  (其他同学也表示同意)
  师:能说一下你的理由吗?
  生:在这里,作者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无风、有阳光、温晴的特点。
  师:说的非常好,用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重点。那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写出你所到过的一个地方的特点?
  (无人举手)
  师:那你先想一下。你从小学到初中的感受;在家住久了,初到学校的感受;你又到别的地方游玩的感受等等。
  生:对于一个久在田野疯跑的孩子,能坐在明窗净几的教室里读书,那是一种幻想:教室里的气氛是温馨的,知识的海洋无限辽阔。
  生:对于一个久被遗忘的学生来说,能受到老师慈爱的抚摩,那是一种感动:老师的抚摩,是温柔的、慈爱的。
  (师长久无言)
  师:同学们说的真是太好了。那么作者是选取了哪些具体的景物来描绘济南特有的动人冬景的呢?
  生:山、雪、水
  生:我认为还有阳光、村庄。
  (其他同学也表示赞同)
  师:对。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这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了济南冬天的景色,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例如描绘济南小山雪景的那段文字中,作者用了青黑全白银边蓝天草色暗黄微黄粉色(投影这些词语)等词语,色彩鲜明艳丽,恰到好处。同时又运用了十分确切的比喻、拟人(投影比喻、拟人),使景色形象化。通过日本看护妇花衣的比喻和露出肌肤的拟人,使人感到小雪中的济南依然温暖如春。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怀。
  师:济南有山有水,前面老师分析了雪中小山的美,那水呢?哪位同学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一下?
  生:我认为济南冬天最突出的色彩是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生:我认为这里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水有了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的热爱之情。
  生:类似的用法,我们在朱自清的《春》中还学过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好。作者写阳光也很有特色,他是结合什么来写的?
  生:山。
  师: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比喻和拟人。
  师:那么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有了着落。他们从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自觉的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这几句是从哪个角度写的呢?
  生:从人的感觉的角度。
  师:好的写景文,用注意调动人自身的各种感官。这一点我们以后再祥细的学习。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同时又可以写的生动形象。那么哪个同学来总结一下?
  (学生小声的讨论)
  生:我认为一要抓住最突出的特点;二要运用多种手法。
  师:非常好。下面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一下本文的特色。
  (学生再读课文)
  师: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