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英亮图书馆 2011-11-14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作者:上蔡一高 秦宝萍 张琪洲  时间:2009-1-19 11:54:0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7282
  一、什么是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
  说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知识上的衔接。这固然没有错,但实际上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不但是指知识上的衔接,还有能力上的衔接,更是学习机制上的衔接。因此,可以这样说,所谓“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是指保持和强化学生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一步发展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高中起始年段尽快适应高中语文学习,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 原因浅析
  首先,由于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初中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如:考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加上学生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考出来的分数当然不会很理想。
  其次,初中的考查,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还是以课本为依据,文言文的阅读是从课本上的原文截取的,这种考查形式使学生把精力多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考前的临时突击,养成了很不好的学习习惯,这与高中考查注重平时的积累,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相背离;初中的一些教学目标也造成了与高中教学的脱节,如初中的淡化语法,中考不考,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的文言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学生对特殊句式的分析,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再次,高一节假日多,往往时间紧,任务重。教师未处理好初高中的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或者故意出高难度的题给学生一个下马威。这样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挫伤其积极性,必然会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
  最后,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似乎人人都懂,但人人都不精通的特点。学生分数往往比较稳定,不像数理化那样松则一落千丈,紧则扶摇直上。因此,学生往往不重视语文学习,随便应付。
  三、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语文课的特点(课程特点)
  要想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首先要了解初高中语文教材的差异性。初中语文编排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语文基础训练,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觉悟。
  初中语文学习的三个过程:第一阶段,使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课文按反映的生活内容分类编排。第二阶段,联系生活,着重培养记叙、说明、议论能力,课文按照表达方式编排。第三阶段,着重培养在生活中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并培养文学欣赏的能力,课文按文体分类编排。
  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在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从初中语文知识的结构层次来看,从每册教材到每个单元再到每篇课文都有详细的重点说明和预习提示,课后的练习设计也较全面具体,有质有量,如每个单元后面设计有“阅读训练”“听说训练”“作文训练”,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由于对这些知识的层次安排合理有序,学生学起来觉得实在、易接受。
  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文学鉴赏能力和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认认真真地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发展智力,培养健全的人格。课文编排突出了综合性。充分显示了“以人为本”“遵循规律”“注重整合”“引导学习”“倡导开放”五大特点。这一点明天徐老师会给大家详细阐述,这里只作简单说明。
  其实,尽管初、高中教学存在知识思维层次上的差异(由直观的到抽象的),学法上的差异(知识的抽象性、逻辑性、综合性的高要求,消化周期的延长等),知识体系的差异(初、高中的跨度太大,人为造成的不衔接)三大差异。但初、高中两阶段的教学必须是连接的,我们教师应做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发展,渡过适应期,促使他们健康成长。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实很多,其中语文素养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语文素养包括“积累、语感、思想品德、方法习惯、文化品味、知识情趣、视野角度”等等方面,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确实,新课程标准分明的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语文新课标中规定: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一言说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初中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而了解初高中语文的差异性,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才能实现“学非一日之功,要力争一日之效”的目标。
  四、初中和高一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
  ( 一)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状况:
  调查项目 调查结果
  学习兴趣 很浓25% 一般64% 不足11%
  预习习惯 经常有31% 有时有42% 没有27%
  提问习惯 经常有5% 有时有46% 没有49%
  课外阅读 有33% 有时有43% 没有24%
  拥有工具书 一本36% 二本12% 没有52%
  练字习惯 有26% 有时有32% 没有42%
  从数据可知,初中教师虽已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去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强大的升学压力,无论从教材内容的取舍还是课堂组织形式的确立,最终都屈服于“教师中心”这一现实。
  (二 )高一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 对语文在高考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对语文积累性特点认识不够,对语文的投入比较少,或不够认真。 
  2、 存在不良的语文学习习惯:书写不规范,字体不工整,文面意识比较差,成绩好的学生比较突出。
  3、 课堂听课效率不高,复习不及时。课堂讲过的一些内容,或已经训练过的内容,甚至反复训练的内容,还不能掌握。
  4、 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还不够丰富,基础知识方面的选择题,错误率还比较高。
  5、阅读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面不够广泛,概括、分析、综合表达的能力比较差。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对文言文阅读有畏惧心理,阅读数量少,仅限于教材内的文章。作文审题能力比较差,跑题现象比较严重。
  6、 对一些题型还不适应,如仿写,改病句等。
  7、 还没有主动探索属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实中有的教师对于高初中衔接的认识不到位,认为通过几节课就可以把这项工作完成,存在“速成”的想法;个别教师在进行高初中衔接时存在对初中课改认识不正确,总是有抱怨的思想;还有的教师存在重知识衔接、轻学法衔接的现象。许多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教师讲(“满堂灌”)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满堂问”)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与学生所希望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学生自学为主)有很大的差距,教学方法的陈旧从客观上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教轻学、教学脱节,客观上阻碍了教学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
  再次,客观上学生语文考分分数往往比较稳定,不像数理化那样如放松则一落千丈,如抓紧则扶摇直上。因此,学生大多认为学与不学没多大关系,随便应付的多,认真学习的少。个别人甚至对语文逐渐失去信心,将精力转向数理化的演算。
  综上所述,学生升入高中后,我们必须针对学生和教师自我的弱点,强化衔接意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抓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语文学习的困难,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
  五、对衔接措施的思考: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以两条教育原则为依据:一是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初中教学的衔接,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效率。对教师个体而言,首先要强化自觉衔接的意识,其次要善于分析衔接三要素即教材、课程标准,学生和教师自我,最后要注重衔接的科学性,变感性为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芜杂的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否为适应高中课程改革需要改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需要重新确认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新的教学方法的不同及其各自的价值。不是说传统的教法都不要了,而是在继承的前题下创新。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强化课堂教学质量意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开学之初,组织教师将高中、初中的课程标准一一对照,分析其不同;召集有经验的高一教师排查课程标准中、教材中衔接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拿出了指导性建议,让高一语文教师能尽快地了解学生,使教学有针对性。
  同时,为使老师们及早进入角色,必须利用各种机会,请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参加过国家和省级培训的教师现身说法,做讲座、举行示范课、高一和初三教师互相听课、讲课者说课、全体评课、请高一教师给初三教师做讲座,初三教师给高一教师做讲座等,从教法、学法、知识内容等诸多方面进行衔接。
  (二)排查初中知识“盲区”,强化高初中知识衔接的针对性
  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摸底考试(难度不能太大,以免给学生一个下马威,造成学生厌学情绪,挫伤其积极性),排查知识“盲区”,“盲区”是指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知识或方法。对可能是初高中知识衔接中的漏洞进行摸底,让授课教师了解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水平,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底子,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使知识衔接更有针对性。。
  (三)研究初中教材,以熟带生
  高一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特别是初三的教材。如,高一的第一单元诗歌阅读鉴赏,在初三我们学了不少的诗词,如《忆江南》、毛泽东《沁园春雪》,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我们高一教学《沁园春长沙》、《致橡树》,虽然要求不一,但从所学的诗词引入,不失为很好的过渡与衔接。将郑愁予的《错误》与《忆江南》来一个古今对比不是很好吗,《邹忌讽齐王纳谏》初高中都选了,一种重复,并不乏味,旧课新读,其味更浓厚更醇香。
  (四)注重教法、学法的衔接
  由于高初中教学的不同。高初中在目标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初中更加重视学科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更何况高中还面临着一个国家的选择性考试——高考。因此高初中在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
  1、搞好宣传工作,使家长、学生都能够明了、清晰高初中的差别,同时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帮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阶段的生活。
  2、高中语文教师就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包括如何预习、怎样读书、记笔记、思考问题、考试方式的差别、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我们觉得学生要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
  多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兼而有之。读的内容也要杂,课本要读,报纸要读,科技文章也要读。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初中阶段是“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因此,对于教材中的文章,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更强调理解。要求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基础上,更强调自我钻研,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
  多写。据统计,一个人要达到文通句顺,至少要写够十万字。显然,初中一期按规定写六次作文,每次五百字,三年总计约两万字,即使加上小学阶段作文,考试作文等,写作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写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如日记、周记、笔记、感想,小作文、大作文等。同时要注意,作文不光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要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可互相评改,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多听。不光听教师说,听教师泛读,听课文朗诵录音,也要听广播,听别人谈话。指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学生在记好笔记的基础上,主动参与,积极的思维。强调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动态学习,重视能力提高。使学生认识到,有的内容,如中心思想、段意、文章思路等等,一旦记录下来,也就没有很大的价值了,关键在于思维的过程,只有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取得好的成绩。
  多练。高中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上,更强调进行规律的总结。有的学生做过的试题,读过的文章,考试考到了,又不会了;有的学生这道试题会做,换了同一类的试题又不会了。这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总结规律,没有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在语文训练中,只有找到了某一个知识点的运用规律,才算真正完成了练习的任务。另外,还要教会学生分析考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从考卷中分析出自己的弱项,弥补之,也是提高语文成绩的一条捷径。作为教师应强调学习方法的积极性,及时指导学生归纳、总结、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让语文成绩好的同学一周介绍一种学法,大家讨论。取长补短,从而形成适合自己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方法。比如背诵,有人喜欢早晨背诵,有人喜欢晚上;有人喜欢分段背,有人合整体背;有人喜欢熟读的基础上背,有人喜欢一上来就试背等等。
  3、稳定学生心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遭遇挫折时,教师不应该去呵责他们,而是应该和他们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给他们充分的适应和调整的时间。同时教师要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初始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务必发挥主导作用,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有不拘一格的勇气,敢于突破框架,走出课堂,采用诸如文学知识竞赛,情境教学法,排演课本剧等形式去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高一学生感受到学校中浓厚的大语文氛围。
  两点注意:
  1、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教师短期的教学改革,学生短期的方法改进和态度转变,在语文水平上不可能有十分明显的提高,需要我们持之以恒。
  2、阶段测试中,教材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似乎是班级之间语文成绩差异的主要因素,需要语文教师正确对待能力发展和知识发展的关系,抛弃功利,以能力发展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知识的掌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