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加西亚的信

 由心 2011-11-17

    从前年起,有一本书,像某种带有疯狂基因的病毒一样,在中国的图书市场泛滥开来。这就是《致加西亚的信》。它的书名充满着哲理、圣洁与睿智的意味。书的装祯也很美,淡雅而有趣,内页还有赏心悦目的卡通插图。在一两年间,人们疯狂地购买它,书商们也疯狂地翻印它。它的中文版本已经很难一下子说清楚有多少种了。

    这本瘟疫似的书让无数人笑咧了嘴。所有的老板都对它很满意。它简直是在最合适的时刻出现在中国的。这本书,在作者生前(他不幸死于1915年)就印了4000万册,那么自它1899年问世到今天,一百年来,它在全球估计就会以数亿或数十亿的印数,将一种散发着魅惑香味的瘟疫带给人类。

    这本书终于在新的世纪登陆中国。首先要笑的是大大小小的中国老板们。本来,中国在文化上是个道义国家,即便是在皇权时期,也少有阿谀逢迎的文章。一个文人,若写了这样的文章,一生就会留下洗磨不清的污点。至于阿谀富人的文章,如果有,人们不会认为是作者操守有问题,而是会认为他脑筋出了问题。像《致加西亚的信》这样——满怀深情地歌颂富人、贬斥懒人与下等人、赞美只顾耕耘不问收获的奴隶——这样的一本书,简直是振聋发聩,是上帝传来的声音。因为有了这本书,老板们更加巩固了自己是上等人的自信,更加坚信那些可怜的职员们都是些废物、白痴、懒虫、忘恩负义者和低能者。数不清的老板第一次对下属们展示了平时只有对妓女才有的慷慨,他们自己掏腰包,买了十几本、乃至上百本《致加西亚的信》,神情傲慢而又略带诡密地散发给员工。对有些员工来说,这是他们自为公司打工以来,唯一的一次“免费的午餐”。《致加西亚的信》鼓舞了所有自命不凡的老板们,他们摩挲这这本做得跟童书一样的小册子,第一次对一本印刷品产生了欣赏之情。高踞在大班台后面,他们鄙视地看着劣等的职员们神色惶然地翻阅这本浅黄封皮的小书,心里在暗笑:“卖命吧,小子们!要知道是谁养活了谁?不愿去给加西亚送信吗?那就滚吧!世界上什么都有可能匮乏,但永远不会缺少愿意卖命的人。”

    还有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虔诚地在灯下苦读着这本明明非常浅显的读物,试图挖掘出它蕴涵着的伟大真理。他们幼稚、缺乏经验、没有任何社会资源,每天疲于奔命,寻找工作,对前途充满深深的沮丧感。他们一边读着这本“伟大的励志圣经”,一边谴责着自己的无知与无能。

    但是,这一切,却瞒不过我。我在这世上看到过太多的美丽谎言,这本小册子所编织的彩色光环,对我是无效的。我并不是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我偏偏就是要问:凭什么要我去送信给加西亚?

    在过去的漫长时间里,我曾在若干家公司长期担任副职,是老板手下的第一人。因此,我经常能深刻体会到老板与职员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感受。仅以我自己在商界历练多年的经验来看,我想说的是,在中国目前商界的特殊条件下,老板才是最劣等的人、最愚蠢的人、最无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最容易上当受骗的人、最不会运筹资金的人、头脑最空虚的人、生活最乏情趣的人、说话最不算数的人、最缺乏同情心的人、最爱听逢承话的人、最喜欢亲近小人的人。而职员们,则绝大多数都是正直、善良、敬业与具有正义感的正常人。

    我在看《致加西亚的信》时,已经大略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所以没有激动,也不感到惊讶,我像在看一个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撒谎。他振振有词,他天花乱坠,他正在把黑的说成白的,他一肚子心机,却做出赤诚的样子。我在想:他在骗谁?我不禁想起了我曾供职的一家公司,一家农业公司。我在那里的经历,恰恰能给我的疑问以最有力的支持。无论这个商业世界如何完善,如何奠定了万世的基业,如何将成为我的子子孙孙必将就范的唯一社会形态,我还是要问:凭什么要我去送信给加西亚?

    我认为,奴隶制的时代早已终结。我们生而为人,有权利问一个为什么——那些在我们头顶挥舞着经济皮鞭驱赶我们卖命的老板,是如何坐上他们的位置的?等到这个问题有了不必遮遮掩掩的答案之后,我再来考虑要不要去给加西亚送信也不迟。

    我曾供职的那家农业公司,当头儿的是个中年女老总。一般地说,女人是心善的。但资本的原则可以完全改变一个女性,使她成为丧尽天良的恶人。在这部书里,我要讲一个她向农民卖西瓜种子的故事。我想,如果用事实来说明一个道理,可以避免思辨的多义性。在一件事情的面前,想颠倒黑白,往往是不太容易的。

    这个女老总,姓罗,我们叫她罗总,背地里就叫她“老娘们儿”。不是我们不尊重女性,而是她的所作所为,不能够赢得尊敬。说起来,她还是个苦出身,老爹老妈就是乡下人,一辈子劳苦,供她上了个农大。毕业时分配不太理想,要她去一个穷山沟。当时,正逢海南的泡沫经济如日中天,她就随时代大潮来了海南。刚开始时,她还是颇具创业精神的,一头扎进农田,搞种子改良。借了债,什么都是自己动手,人晒得像个黑猩猩,结果,把婚事也给耽误了。

    转眼五六年过去,种子改良得差不多了,她也走到了山穷水尽。

    然而,人是可以适应环境的。忽然有一天,她恍然大悟,许多坐奔驰开宝马的老板,并不是因为他们富于创业精神而取得成功的。中国的当代资本家,成功之道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具有运作资本的能力。跑银行,拉贷款,借钱充门面,然后拆东墙补西墙,再圈进更多的钱。在我们中国,就有这样一个阶层,他们不事生产,不创造任何价值,不增加任何社会财富,每天忙忙碌碌,为的就是从银行圈钱、从别人腰包里诈钱、从国有单位金库里套钱。他们的手头,都有一个所谓的“项目”,或化工,或酒店,或建筑工程,或旅游景点,或农业开发,或电子产品。他们的手头,都有一份数据严密、论证严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招商书》。里面的内容真假不论,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除了这份文字之外,他们其实是一无所有。他们苦苦挣扎数年,只要有一个傻瓜被这文字所迷惑,给他们投了第一笔钱,他们就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成了真正的老板。从此,开始租用豪华办公室,买豪华汽车,穿名牌服装,吃丰盛宴席,并以此做新的起点,继续圈更多的钱。项目成不成功,他们是不在乎的,或者说,他们是根本不具备驾驭项目的智力的。他们的事业,实际是在盲目进行,成败皆有天定。只有一个目的是始终明晰,那就是必须保持资金链不能断掉。我们的罗总,最后就走上了这样的路。她终于醒悟了,靠刨土是不会成为一个成功者的。她开始向所有能接触得到的人圈钱,借,贷,或允诺入股分红。在中国,如果有人向你借钱,不说清什么时候归还,只说入股;如果有人想让你干事,却不给你报酬,只说算股份,那意思百分之百是让你白给他钱,或白给他干。当然,善良、轻信的人总是有的,这样,我们的罗总就把她的熟人、邻居、老同事、老部下的钱全拿来入了“股”。这个股,可称作是“肉包子打狗股”。他人的血汗滋润了我们的罗总。她租下了海口最昂贵的写字楼用来办公,买了奔驰320,彻底告别了出租屋、农民房。她结识的再不是农业技术员、村长一类的下层人物了,而是银行行长、各部门的科处级官员、省报记者、大公司的老总。五日大宴,三日小宴,送礼行贿,运作贷款,成了她的日常工作。我们的罗总,就这样成功了,成了响当当的“女民营企业家”。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高朋满座,颂声盈耳。报纸上的专访登出她颇为优雅的玉照,她也时常有些捐款之类的善举。到这个时候,谁还能不说她是先进生产力的化身?时代就是需要这样的商界英雄,他们是我们的楷模和方向。她,我们的罗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终于完成了从蛹虫到蝴蝶的蜕变。在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是具有权力命令我无条件地送信去给加西亚的时代精英了。她也过早地有了华发,但不是为了养活员工而愁白了头,而是为套不住银行的信贷主任而憔悴如斯;她也曾在公司忙到华灯初上,但却不是为了解决员工的困难而废寝忘餐,而是为疏通某大官的秘书而忘记了时间。她眼睛里的员工早已经不是人类,而是能为她一声不吭地把信送给加西亚的骡子和马。她对这些骡子和马最不满意的是,这些劣等的畜牲居然还要吃草料!为了让这些骡子和马少吃草料多干活,我们的罗总显示了她超常的天才。我相信,任何闯进我们公司想谋一份草料的骡子和马,都会被她的天才所折服,哀叹世界上闻所未闻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这个世界的媒体永远都是为某一部分的利益在说话的哦! 所以,眼睛睁大点,否则我们永远是被游戏的对象,而不是那个制定游戏规则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