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草书笔法探秘

 李贵喜书法 2011-12-30

行草书笔法探秘

一、古人论述行草书及其笔法文章欣赏

唐孙过庭《书谱》: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清包世臣论书,世人知真书之妙在使转,而不知草书之妙在点画,此草法所为不传也。大令草常一笔环转,如火筋划灰,不见起止。然精心探玩,其环转处悉具起伏顿挫,皆成点画之势。后人作草,心中之部分,定则,毫端之转换,又复卤莽,任笔为体,脚忙手乱,形质尚不备具,更何从说到性情乎?盖必点画寓使转之中,即性情发形质之内,望其体势,肆逸飘忽,几不复可辨识,而节节换笔,笔心皆行画中,与真书异。谈笔法,五指疏布,各尽其力,则形如握卵,而笔锋始得随指环转如士卒之从旌麾矣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止掣曳之处乃用使转。纵横者,无处不达之谓也。盘纡跳荡,草势也;古人一牵一连笔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

姚配中《书学拾遗》:盖真之点画,笔之往来也;真之使转,笔之跌宕也。草之使转,笔之往来也,草之点画,笔之跌宕也。凡作草不得一概盘纡,须于当点画处,跌宕出之。虽无点画之迹,而识者玩之,知其中有点画之情性也。不然则春蚓秋蛇而已。

王铎论书,吾临帖善于使转,虽无他长,能转则不落野道矣”;“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谱。然观诗之《风》、《雅》、《颂》, 文之夏、商、周、秦、汉,亦可知矣。故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 盖字必先有成局于胸中。至临写之时,神气挥洒而出,不主故常,无一定法,乃极势耳“… 用张芝、柳、虞草法,拓而为大,非怀素恶札一路。观者谛辨之, 忽忘

清笪重光《书筏》: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 

宋米芾《群玉堂法贴》:得笔,则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

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正锋取劲,侧笔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余每见秋鹰博兔,先于空际盘旋,然后侧翅一掠,飘然下,悟作书一味执笔直下,断不能因势取研也。

刘熙载《书概》:凡书要笔笔提,笔笔按。

二、今人孙晓云《书法有法》认为:“古人写字画画笔是'的。

孙晓云认为,晋唐人写字是没有桌子的 。书法终止于1600年前,而那时还没有桌子。桌子出现很晚,大概到唐代后期才被使用,五代至北宋开始普及。此前只有,用来放置器物与文具,并不作为书写或是阅读的依凭。古人跪坐,胳膊离几面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在西晋书写瓷俑、《列女图》、《校书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写字是左手持简牍或是纸张,右手在没有依靠的情况下书写的。这样的姿势,如果用我们平常的书写方法,是件极其困难的事。要令用笔平稳,控制得当,必须使大臂夹紧在腰间,小臂作支撑,手掌虚空执笔。也就是说,毛笔和书写面是垂直的。用这样的执笔方法使用毛笔,怎样的书写才最便捷和流畅呢笔法就是转笔 ”。写字画画用笔何以是转来转去的。一方面,不转动会使毛笔扁掉或是开叉,需要不停的舔笔,而左旋右转,笔锋会始终裹束着,可以连续写多字;另一方面,仅靠提按用笔,笔尖承受的力太大,因此把握吃力,不稳定,易抖颤,且滞慢,影响速度和美观。而转笔则集力于五指捻转,笔尖的力分散,易于控制,且行笔快速。运指转笔,这就是向来如秘方、如剑法的笔法

三、我的行草书法观

笔法  运笔方面,我非常欣赏古人的两句话,一是孙过庭《书谱》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二是包世臣五指疏布,各尽其力,则形如握卵,而笔锋始得随指环转,如士卒之从旌麾矣。我写字,前20年不知运笔转管为何物。2006年,有幸结识吴向明老师和罗四忠老师,罗老师说,写字笔管是转的,我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随着书法学习的深入,逐渐感到,普通用笔方式写出来的线条已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于是,我一边学习,一边揣摩,一边研读古人书论文章,一边临帖 ,终于在研习王铎行草书法花林深碍日时,悟出转管运笔的道理,以此法作书,线条质量明显提升。要领为:五指捻动笔管,手腕和大小臂协同,或提、或按、或顿、或挫、或折、或平行、或转动、或回环,节节换笔,在轻松愉悦中,完成书写。下边侧两幅作品一个是王铎花林深碍日,另一个是自己用转管笔法临帖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