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胡汤(评论)方剂名称大柴胡汤 药物组成柴胡半斤,黄芩3两,芍药3两,半夏半升(洗),生姜5两(切),枳实4枚(炙),大枣12枚(擘)。 处方来源《伤寒论》。 方剂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脘腹痞硬或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现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见上述证候者。太阳病,过经10余日,反二三下之,后4-5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伤寒10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按之心下满痛者。若有热实,得汗不解,腹满痛烦躁,欲谬语者。疟,寒热呕逆,脉弦小紧,间日频日,发作无时;及伤寒热在里,腹满谵语,烦渴,大小便涩。伤寒10余日,邪气结在里,寒热往来,大便秘涩,腹满胀痛,语言谵妄,心中痞硬,饮食不下,或不大便5-6日,绕脐刺痛,时发烦躁;及汗后如疟,日晚发热,兼脏腑实,脉有力者。下痢舌黄口燥,胸满作渴,身热腹胀,谵语,有燥屎。伤寒、杂证,发热,脉沉实弦数,热日数多,或有表复有里,脉洪,头痛而谵妄,或湿热自利,表里证己急。风热痰嗽,腹胀及里证未解。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及火郁为患者;心脾胃脘积热,壅滞作痛而便闭者。夹食伤寒,其证壮热头痛,暖气腹胀,大便酸臭,延绵不解。急性胆道感染,胆石病并发感染;胰腺炎,溃疡病穿孔第二期。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 方剂功效发表攻里,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药理作用①对肾上腺与胸腺的影响《药学杂志》 (1980;6:602):大鼠口服本方可使肾上腺肥大,约增加20%,肾上腺组织内可见囊状带及网状细胞的细胞质内脂质小滴显著增加,类似于肾上腺皮质在应激状态下恢复或在脑垂体障碍时的改变。本方并能使胸腺萎缩,相对重量较对照组减少约14%。并发现大鼠血中甾体类化合物含量超出正常大鼠。②消炎作用 《药学杂志》(1980;6:603):对小鼠角叉菜胶性水肿的抑制率为16.4%,与200mg/kg阿司匹林作用相同;对葡萄糖性水肿的抑制率为12.8%,与10mg/kg消炎痛作用相等;以小鼠足跖皮内注射乳酪死菌第六天的炎症峰为第一次,第24天的峰为第二次,则两次的抑制率分别为20.2%和36.1%。③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中医杂志》(1986;4:48) 36例胆绞痛患者,西医诊断为胆石胆囊炎者19例,化脓性胆管炎者4例,胆道蛔虫伴感染者13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气滞证、血瘀证两大类。治疗前血瘀证之全血粘度(高切变和低切变)、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白细胞电泳时间均较气滞证高,两者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提示气滞证治疗前属“低粘综合证”,血瘀证属“高粘综合征”。用大柴胡 用药禁忌忌海藻、菘菜、羊肉饧。 临床应用1.热结在里证:羽流蒋尊病,其初心烦喜呕,往来寒热,医初以小柴胡汤与之,不除。予诊之日,脉洪大而实,热结在里,小柴胡安能除之也。仲景云,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二服而病除。 各家论述1.《伤寒明理论》:大柴胡为下剂之缓也。柴胡味苦平微寒,伤寒至于可下,则为热气有余,应火而归心。苦先入心,折热之剂,必以苦为主,故以柴胡为君;黄芩味苦寒,王冰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推除邪热,必以寒为助,故以黄芩为臣;芍药味酸苦微寒,枳实味苦寒,《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泄实折热,必以酸苦,故以枳实、芍药为佐;半夏味辛温,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辛者,散也,散逆气者,必以辛,甘者,缓也,缓正气者,必以甘,故以半夏、生姜、大枣为之使也。一方加大黄,以大黄有将军之号,而功专于荡涤,不加大黄,恐难攻下,必应以大黄为使也。 用法用量以水1斗2升,煮取6升,去滓再煎,温服1升,1日3次。 附注《金匮》有大黄二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