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完香有什么感觉?身上有没有发热?若没有,那说明时间对你们来说还不够。如果跑好了,会有暖流从脚底产生,腿也不那么僵硬,坐下来容易静,散乱的心很容易收回来。如果跑重了,身体疲劳了,思维也缓慢了,容易入睡。一个人之所以杂念多,就是因为精力太充沛,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如果一个人太疲劳了,躺在床上什么杂念也产生不起来,很容易入睡。
为什么禅堂里静坐的人饮食特别少?一是为了对治昏沉,二是为了对治杂念。当一个人杂念不产生了,你们说在这个时候,将是一种什么境界?怎么用功?也许你会说:我还没有到这个境界。佛门里常用的一个字叫“参”。那么今天你们就参,没有杂念的时候,你们在做什么?怎么做?有了杂念当怎么处置它?我对治它的办法,就是不迎、不拒、不跟随。 那么延伸一句,不迎、不拒、不跟随,这时的你,又在干什么?这又是一个问题!打坐的时候,不是不让想东西,而是不叫你胡思乱想。如果打坐的时候什么也不想,一个个傻乎乎的像木头一样,那怎么开智慧呢?如果在静坐的过程中不想的话,你坐100年也不会开智慧!
佛门中有个用语叫止观。“止”是熄灭妄念,专心于一个境界上。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入定了。定到了一件事情上,乃至定到一个问题上。你不能定到一个问题上,就叫散乱。如果定到一个问题上,没有提起正念(没有观),你就没办法开智慧。“止”是为了定,“观”是为了开智慧。为什么不用“想”而用“观”呢?这个“观”字用得非常妙。“观”,很重要。观之一字,又见面了,意味着原本就有,不需外求。
通常佛门里把止、观连在一起,实际上是两重意义。后来又延伸到观想,这又是两重意义。有人说:我也在观,为什么没开智慧呢?“观”不是“想”。实际上“止”是定到一个事上,一个问题上。“观”是审查的意思。那么“想”又是什么意思呢?是追究的意思,你们通常习惯在静坐的时候,把自己观想成阿弥陀佛,或者是观音菩萨。这样想固然也没错。通常禅堂里有个词叫参究。参究和“想”的实质意义是一样的。比如说在你们静坐的时候,产生了一个念头,你说:“不管它”。“不要住在上面”。问题出现了,不管怎么行?没有解决问题,理不明,智慧就不能开。你一直止在一个问题上,那是“定”,而非“慧”。在你静坐的过程中,每个念头来的时候你要观察到,去的时候你也要观察到。并不是像大家说:“念头来了不管它。”,不管它,那你坐在这里干什么?实际上每一个念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你仅仅是个旁观者。你如果把这个方法用久了,训练熟了,你就是止、观双用。如果这个方法不会用,只能先修止,再修观!如果这个方法用得很熟练了,你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突然跳进去,与妄念合二为一,融为一体,这时就没有“能”看的和“所”看的。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周围发生的事情,你看得很清楚,没有参与。可能是怕惹麻烦,也可能是没有胆量参与,或者说“与我无关”。如果有一天事情与你有关,你还不敢参与的话,那么我们打坐出现的境界,你如果敢和它合为一体,以后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你就不会回避。因为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你打坐中出现的问题,道理是一样的。
为什么我说要想修道,要学种菜、养花?因为种菜、养花是一件非常细心的事情。乃至于做饭、做菜做得好,说明你细心、很会把握火候,很会搭配。同样,你自己修行也需要搭配,比如说今天生理有反应,你怎么对治?明天心理上有反应,你又如何对待?这都需要调配。在日常生活中看一个人的做事方法与风格,就意味着他修道、用功的方法。因为这二者之间的用心是一模一样的。如果说你在日常生活中马马虎虎,用这种风格去修行,也会是马马虎虎,打坐时就不会发现妄念,更不会观察定中的境界,我经常看到我身边的人做事非常马虎。这种风格、本性,怎么能修道呢?如果做事非常细心、求完美,一旦转到修道上,也会一个杂念也不放掉。一个漏洞也不会让它出现。所以过去南泉禅师收徒弟,先让你去下地干活,以此观察你将来能否修道。如果一个人在种田的时候,地里长满了杂草,发现不了,在修道时,心田里长满了习气之草,同样也发现不了,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杂草,贪、嗔、痴之草。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聪明、很完美,这就是众生。圣人恰恰相反,不这么看。乃至稍微有点修行的人,都不会认为自己是完美的。凡夫只看别人的过失,圣人只看到自己的过失,不会在别人身上挑毛病。如果说大家学佛修道多年,还不能“止”,或者能止不能“观”,那么你的禅定功夫或修行,根本不可能上台阶。要上升就是靠止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