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

 马儿1 2012-01-15

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

中国网 | 时间: 2011-12-01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显著的形式,通过区域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带动商品、资本、技术、信息、服务等生产要素跨国界、跨区域流动,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是河北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立足于环京津经济圈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分析了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程度和发展落差,提出了打造河北与京津融合发展新格局的思路和突破口,以及借力京津、实现互利共赢的对策建议。

一、一体化进程与现状

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内各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分期逐步开发,形成了发展梯度。近年来,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推进,但河北与京津梯度大,融合程度低,区域竞争合力尚未有效发挥。

    (一)市场投资环境一体化程度低,基本呈现内循环式发展,尚未充分融入京津开放市场。市场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基础,只有开放的市场才能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京津冀是中国投资较集中、开放创新水平较高的地区。2009年京津冀全社会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9.9%20.8%;河北每平方公里土地投资额仅为京津的22.2%15.4%,且主要依赖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和其他资金来源较少,所占比重比京津低30个百分点以上;2008年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比京津少53.1%27.5%,到位外资仅占京津冀的1/5。京津是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河北却为空白。按照“集聚呼唤集聚”的自增强累积循环机制,河北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发展,尚未充分共享京津开放市场,影响一体化进程。

1  冀与京津融合处于低级阶段

(二)跨区域发展一体化程度低,彼此相对封闭,尚未真正形成融合互动发展格局。纵观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历程,首先是从江浙企业向上海跨区域发展、上海向江浙输出技术的途径启动并逐步深化实现的,实践证明,只有企业主动融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才是区域振兴的根本。京津冀企业跨区域发展还处于低水平,包括环绕京津地区的市县,互设总部和营销、研发、生产部门的企业较少,京津向河北跨区域发展企业也不多,而且行业布局较为分散,未形成企业跨区域融合发展的示范带动效应和规模优势。

(三)产业一体化程度低,区域专业化分工相对独立,尚未有效利用京津优势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区域一体化理论认为,产业同构并存在合理梯度,有利于在区域内部形成产业转移,发挥辐射带动效应;而产业异构且存在产业链纽带关系,有利于形成水平一体化分工模式,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京津冀区域呈现产业异构和转移两种趋势。一方面,产业异构明显,但未能建立紧密的内在联系。北京经济服务化、高端化趋势明显,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49.5%7.7%12.6%天津加强高端化、高新化产业,航空航天、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纺织等八大优势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以上。河北优势产业中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居多,钢铁、装备制造、石化、医药、建材、食品、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1.8%。但产业异构未能依托企业建立紧密的产业链联系,从而形成各自为政、相对独立的产业分工体系。

另一方面,京津出现了产业转移趋势。产业转移也是优势资源辐射,带动产业升级的过程。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下降,表明京津产业正在逐步转移。根据2005-2008年资料测算,30个主要制造业行业中,京津转移而河北有效承接的仅有11个行业[],且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行业;有14个行业京津比重下降的同时河北也在下降,表明河北未能发挥区位优势,有效承接这些转移的行业,更未能利用京津市场、信息、技术和资源优势,获取自身发展资源,带动发展模式转型。

 

 

3  京津产业转移及河北承接情况

(四)经济对接程度低,区域联系呈垂直一体化,总体尚处于低级阶段。由于京津紧密的地缘关系以及经济差异性,京津冀区域呈现以服务京津需求为纽带、以垂直分工为主的经济关系,表明目前尚处于区域一体化低级阶段,这有助于各地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互补发展;但随着要素结构的动态变化,不可避免地产生边际效益递减,阻碍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居民福利的改善。目前,河北仅在服务京津的领域实现局部对接。一是重要物资供应基地。河北农业优势突出,区位商为1.92,是全国粮棉油集中产区和重要畜禽产品生产基地,以钢铁为标志的资源型基础工业实力雄厚,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在京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二是京津重要物流腹地。河北人口密度比京津分别低69.5%68.8%,具有明显的土地成本和腹地空间优势;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合作加深,环京津高速公路网规划建设、客运班线对接等加快推进,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保障体系逐步形成。三是京津城市功能压力的疏解地。环京津地区已建成一批服务京津需求、具有产业链延伸性质的工农业产品加工配套供应基地、连锁市场,已成为京津房地产市场重要的客源。四是以项目为载体的主动对接趋于活跃。河北面向京津招商,新首钢将建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精品板材生产基地、循环经济和自主创新的示范基地;京南地区高新技术、休闲旅游、现代服务、高端食品制造等产业对接步伐加快,成功引进一批国字号、京字头的战略合作者。五是旅游开发合作加深。河北旅游资源丰富,与京津互补性强。通过加强旅游市场合作开发,推动旅游规划衔接,联合举办旅游项目招商、宣传促销、景区联票、旅游饭店英语等级证书互认等活动,旅游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同时,河北还是京津重要的劳务输出地、建筑装饰材料等工业产品供应地,对京津发展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在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京津聚集力强而对河北辐射带动力弱,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被“空吸”,河北尚未有效将京津聚集辐射优势,以及区位优势转化为自身发展优势,造成产业链内在联系缺失,承接转移能力偏弱,形成不合理的产业地域经济关系和垂直的低水平一体化融合,京津冀经济尚处于一体化的低级阶段。

二、机遇与突破口

多年来,京津冀合作有了一定基础,但更加深入、更高层次的合作仍有巨大潜力。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具有独特的优势,珠三角发挥了开放前沿体制的活力,长三角形成了江浙沪比肩互补与角逐,而京津冀应是区域合作的共赢。京津冀在发展阶段上存在梯度差,而梯度差就是能量源,为进一步合作提供了良好机遇。

一是工业化阶段加速发展,为产业承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按照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目前北京已基本跨入后工业化阶段,天津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河北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种区域发展阶段的不同,使得京津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大,也带给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与空间。

二是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振兴装备制造业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供重要基础。北京产业结构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就业比重在70%以上;天津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0%;河北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三分之一强。钢铁工业是河北的优势产业,京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等大企业集团的成功运营模式,为河北承接京津转移,进一步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河北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在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建设后实施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重大决策,城镇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城市环境质量、城市聚集能力、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同时京津是高度发达的都市经济,必然对劳动力提出了更大的需求,而这也恰恰是河北的优势。

四是加快科技创新,为河北借力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智力和技术支持。自主创新是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引擎”,随着一体化推进,科学技术的作用已经从后台推动发展为前台引领。北京科技创新能力强,科技实力居全国首位,技术溢出效应明显;天津科技水平居全国前列,科技优势和成果转化能力较强。河北应借力京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加快发展的大趋势下,无论是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还是区域内各地之间,以行政区划为界线的行政区域竞争正在加快向以产业联系为基础的区域竞争转变。为占领未来竞争制高点的主动权,河北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确立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目标定位和突破口,打造与京津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一)发展定位及思路。着眼于提升区域发展合力、竞争力和创新力,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京津冀必须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功能,建立多层次对接机制,以利益为纽带加强互利合作,强化重点领域共建共享,形成合理梯度,实现错位发展。河北应增强对接京津的水平和实力,成为平等融合、互利共赢的次级区域。发展思路及定位应是:本着立足京津“双核”腹地,发挥优势,借力自强的原则,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竞争新优势,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领未来经济制高点,以振兴服务业打开融合突破口,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力,以打造城市群带动区域融合,努力实现平衡梯度,产业领先,市场占领,要素吸引,互利共赢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6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中河北的发展定位及思路

第一,打造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制造业基地、京津先进制造业的配套生产基地,着力平衡梯度。平衡产业梯度是缩小区域梯度的关键,提升河北经济实力,必须主动接受京津辐射,做优传统优势产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环京津制造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配套生产基地,主动对接京津产业转移。

第二,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竞争制高点,力争产业领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实现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结合,形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增强加快发展的新优势,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

第三,打造与京津“双核”城市协调发展的多极城市群,强化城市群带动。深化区域合作,巩固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成果,强力推进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壮大城市规模和实力,优化城市结构,积极构筑梯度合理、协调发展的多极城市群。

第四,打造优势产业聚集带和优势产品供应基地,推进市场占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推进产业聚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规模竞争优势;发挥要素梯度差优势,使劳务和优势产品等最大限度打入京津市场。

第五,打造河北生产要素“蓄水池”,实现借力发展。借助北京科技开发和综合配套能力、天津科研成果转化条件优势,发挥腹地纵深与资源优势,打造机制、体制和政策环境梯度差,提高服务水平,吸引京津优势生产要素向河北转移。

(二)融合发展新格局的突破口

加快京津冀融合发展,河北应在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自主创新、区域增长极四个方面实现突破。

第一,做强制造业,把现代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提升全省实力、推动产业升级的战略支撑产业。通过模型测算结果显示,1亿元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可带动全省生产总值实现12.7亿元,应将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提升河北实力的战略支撑产业,形成环京津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发展重点:一是做强优势产业。保持大型输变电设备、风电设备、动车组、皮卡车、冶金轧辊、工程机械、管道装备制造方面的领先水平和竞争优势。二是提升基础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基础产业,优化采矿设备、金属冶炼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制造业品种和质量。三是发展钢延产业。开发大型铸锻件、大型结构件、金属索具、精密轴承、高精齿轮传动装置、高强度紧固件等钢铁产业链延伸产品,打造环京津零部件生产聚集区。四是培育制造服务业。延伸研发、设计、营销、信息化等业务,有效联接京津,提供配套服务。

第二,振兴服务业,将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河北服务业优势行业主要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房地产等3个行业。发展重点应依托铁路、公路、海运、航空和管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创新金融体系,加快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形成以信息网络为平台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者相统一的环京津现代物流聚集区。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快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开发海洋、避暑、草原、温泉、冰雪、运动、皇家、狩猎等旅游特色资源,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

第三,依托自主创新,将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抢占未来经济竞争高地的先导与核心产业。医药制造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是河北的优势产业,区位商分别为3.491.29,其中医药制造业聚集度显著,增加值占全省高技术产业的66.8%,企业个数占京津冀区域的1/3强,企业增加值平均规模比京津冀区域高5.6%;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比较效益高,企业增加值平均规模比京津冀区域高25.5%,应发挥聚集效应,实现错位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抢占先机意味着拥有主动权、话语权。河北应抢抓机遇,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强化新能源领先地位,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应用水平,壮大新材料产业规模,发挥生命科学技术体系和产业化技术创新优势,挖掘海洋产业发展潜力。

第四,构筑区域支撑,将多层次区域增长极打造成为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支点与载体。打造区域增长极是河北融于京津的战略支点,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壮大曹妃甸和沧州渤海两个新区,力争纳入国家战略。沿海地区通常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临港产业的聚集区,曹妃甸重点建设国家科学发展示范区,以石化、物流、钢铁、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发展循环经济,建成国际性能源、原材料集疏大港、重化工业基地,国家商业性能源储备和调配中心,形成重化工业产业集群。沧州渤海新区重点建设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力能源、港口物流等产业集群,完善各类化工和仓储贸易功能区块,建成环渤海地区承接京津乃至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具有国际标准的重化工产业聚集区和区域性航运中心。二是打造四大产业聚集区,构筑多极支撑。环京津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廊坊、保定地区发挥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的新型接续产业,培育现代制造业零部件配套加工基地,建设环京津高新技术和外向型产业集群。渤海湾重化产业聚集区。发挥秦唐沧地区资源、基础设施优势,以省域中心城市唐山为核心,加快海洋经济开发,形成以冶金、化工、建材、机电等临港工业为主体的外向型能源及重化工产业集群。冀中南商贸与特色产业聚集区。建设以石家庄为核心的环省会城市群,发挥石衡邯邢物流结点优势,重点布局医药、化工、能源、冶金、建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和电子、通信、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效创汇农业。张承环京津生态经济区。发挥资源环境优势,建设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对接京津旅游市场,延伸旅游产业带,发展生态旅游和旅游服务业,建设北京后花园。

三、发展对策与建议

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顺应京津冀一体化趋势,努力提升产业适应力、区域协调力、企业融合力、自主创新力和区域聚集力,为加快京津冀融合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保障。

(一)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适应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主导产业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载体建设,提高京津市场占有率。强化基础产业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京津市场渗透力。加快振兴服务业,促进优质服务资源跨区域流动和整合,着力发展面向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提高京津市场服务力。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与京津错位互补发展;引导外资投向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环保节能产业等领域,提升竞争力。

(二)深入推进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加快城镇化和城市群建设,提升区域协调力。围绕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冀中南经济区建设,曹妃甸和沧州渤海新区的港区资源为中心,打造以钢铁、石化、物流、海洋等临港产业集群及与天津互联的秦唐沧沿海城市连绵带。加快推进大型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对接,打造环京津卫星城市带。发展环省会城市群和以邯郸、邢台等特色产业与资源型城市为支撑的冀中南城市群。

(三)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形成竞争合作关系,提升企业融合力。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推进国有资产战略重组,培育实力较强的大公司、大集团,积极扶持小型企业和民营经济,提高民营经济比重。扶持重点领域,加大现代服务业、信息技术产业和农业经营等市场主体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提升结构优化度。借鉴先进经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京津地区投资,拓展发展空间,增强企业融合度。四是提升要素流动性,推进金融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推进企业上市,完善跨区域产权交易,搭建人才流动平台。

(四)有效吸引京津资源,加快形成自我发展优势,提升自主创新力。依托京津科技创新优势,对接京津技术市场,打造产学研结合的成果转化基地,培育新的增长点。依托京津资金优势,形成环京津的金融聚集区和金融服务区;以建设石家庄金融中心为核心,积极培育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加强区域间的金融交流与合作,完善河北融资体系。依托京津人才优势,搭建跨区域的人才合作平台,培育人才市场中介组织、交流中心和信息网络,培养本土自主创新人才,强化人才保障体系。依托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技术创新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设立自主创新专项资金,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特别是对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提供有力创新支撑。

(五)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打造合理梯度差,提升区域聚集力。构筑统一协商执行机制。加强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对重大区域问题、跨区域的重大项目共同研究开发,协同实施,互补配套。健全统一开放市场机制。消除行政区划壁垒,促进区域内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发挥腹地纵深、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优势,为京津拓展空间提供支撑,扩大市场占有优势,填补京津劳动力缺口。优化综合环境吸引机制。推进政府职能由发展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统筹协调产业规划与城镇布局,完善投资平台,努力形成与京津的反梯度优势。

[①]我们将河北制造业行业占全国及京津冀区域同行业比重提高,而京津比重下降的现象用产业转移来解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