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筋理论与长圆针

 肖俊宇 2012-01-24

经筋理论与长圆针  

2009-09-28 20:31:0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 订阅

前言: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筹委会昨天在沈阳召开,学友李海红曾邀请,因故未参加,在沈阳上学的女儿李亚勤到会学习,中日友好医院的胥荣东老师做为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常委到会发言。今日诊余网上学习经筋理论,特转贴薛立功老师的经筋理论与长圆针疗法以供学习之用;当然还有其他如:筋膜学说、以痛为腧、阿是穴等均属经筋理论。其实我每天都在使用的筋结病灶微创松解法也是经筋疗法。经筋病包括范围较广,涉及各科疾病,均为经筋劳伤邪气所凑,瘀积结聚而成筋节所直接引发或相关疾病。现在流行的针刀微创疗法、钩针疗法、拨针疗法及针灸、点穴、按摩、拨筋、分筋、理筋等;还有传统与现代的正骨手法,以及文圣功、大成拳养生功等内家拳伸筋拔骨的运动方法均应属于经筋疗法的范畴。现代信息发达,新技术、新理论、新疗法层出无穷。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但名不符其实者多,哗众取宠者多;真正经得起临床长期考验,真正临床疗效好,能够传承后世的少。请大家共同探讨!

        经筋理论

      “经筋”一词首见于《灵枢》经。

    隋·杨上善所著《黄帝内经太素》,已把经筋与经脉分立卷宗,指出经筋与经脉各有其解剖实体与规律,它们有着质的区别。

    明·张介宾指出:“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

    经筋与肌学

   《说文解字》释曰:“筋者,肉之力也”。经筋的“筋”字是一个惯用的会意字,从竹、从力、从月(肉)旁。

    竹者节也,说明为筋之物可以有竹节样的外形变化;从力,指出了随着筋出现竹节样外形变化的同时,可以产生力量;从月肉旁者,则更明确了筋是肉性组织。在人体中,筋可随人的意志伸缩变形并产生力量、牵拉肢体产生相应活动的组织,也就是现代医学所指的骨骼肌。

   《灵枢·经脉》又说:“骨为干,筋为刚。”都是对运动肌的描述。

   《说文解字》云:经,织也。从系,劲音。也是会意字。系是丝织的交织线,经是主干和纵长者。

用经总结筋的分布,是指筋中的纵行主干线。经筋所反映的干线,恰与其“主束骨而立机关”的功能力线和沿力线出现的规律性筋性疾病相符合。

    经筋与韧带学

   《素问·痿论》提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者也”。束者约束也,束骨即指骨的关节联结问题,涉及的是解剖学的韧带学内容。

    关节的主要组织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的辅助结构有滑膜皱襞、韧带、关节盂、关节盂缘等属于经筋学的范畴,同样,在关节韧带受到被动牵拉力时,其应力点,即韧带在骨骼的附着点,出现结筋病灶点。

    经筋与运动力线

    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即主人体百骸的联接与关节运动。而非生理的运动又可以造成肌肉及其相关组织的损伤。

    损伤性的肌肉收缩时,在肌肉的两端,即起止点施加同样的力,故肌肉起止点会同时受到损伤。虽然,由于解剖结构不同,可以先在某一端出现,或表现的比较显著,但是,反复、长期的非生理的肌收缩,必然会使两端受力点受伤。将两点相连,则成为一条痛点联线。而这一联线,也恰恰是该肌肉的运动力线。

    从生理上概括出参与同项运动的肌肉组分布规律;在病理发展过程中,又是病痛传变的潜在扩延线,这一临床现象基本符合《灵枢.十二经筋》的描述。这种规律性总结,可以称作点线规律。

    经筋的概念

    综上所述,对经筋可作如下的表达:十二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学知识,用当时的医学术语,以十二条运动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非教课书所云:“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

    经筋的分布特点

    1 向心分布,不入脏腑 :十二经筋皆起于四末,循肢节上于胸腹头颈,不入于脏腑。

    2 结聚关节:《素问·五脏生成篇》“诸筋者,皆属于节也”。

    3 中无有孔:经筋指筋肉(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等软组织部分),不能通行气血。

    4 伏行经脉:《灵枢· 经脉篇》“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

    经筋辨证论治

    ·经筋辨证论治是针对经筋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经筋病是原发于筋肉韧带上的疾病,包括因经筋而继发的经脉和内脏疾病。

    ·经筋病有其发生、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可归纳为点、线、面、体的发生发展规律,这其中点线规律是总纲,其具体内容正如《灵枢·经筋》篇所述。

    ·根据某经筋病病痛处所处经筋,沿其循行分布的点线规律,检出所有的阳性和隐性的结筋病灶点,并根据点线所在的经筋再检查左右相临经筋上的结筋病灶点,乃至肢体对侧的相对经筋上的结筋病灶点,从而从整体上把握经筋疾病的治疗范围,这就是经筋辨证。

    ·病因有外感、劳损、外伤、内伤之分。但劳损是经筋痹痛产生的主要原因。

    ·《灵枢·九针论》:“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

    ·正因经筋病为慢性、细小损伤的积累,所以发病初期常因症状轻微而被忽视。

    ·经筋损伤发生病理变化时,亦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脉的畅通,阻碍气血的运行,从而导致经筋痹痛等临床症状。

   经筋痹痛的原理

   ·《灵枢·百病始生》篇“…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 ...”

   ·《灵枢·周痹》篇:”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

   ·总之,经筋损伤后,即会并发气血不通,津液外渗,致痛物质析出和相应的病理反应,相当于西医学的无菌性炎症。

    解结法

    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所指出的:“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显然,解除此横络的卡压是解决大经不通又是治疗经筋病乃致经络脏腑疾病的前提和关键。解除经筋粘连而形成的横络,松解强加于经脉上的结络、条琐压迫,这就是“解结”法。

   长圆针疗法

   长圆针疗法是在经筋理论指导下,运用仿古长圆针,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以“解结法”治疗经筋顽固痹痛和相关内脏疾病的治疗方法。

    长圆针

    ·《灵枢·官针》篇指出:“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可见,古代医家创制九针是各有其形状及使用范围的(并非仅用毫针)。九针中第八针为长针,“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灵枢·九针十二原》),同时,在《灵枢·九针论》篇亦说明了其应用范围、机理和形状。“八者应风,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风伤人,内含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

   《甲乙经》也重复了《灵枢》对长针的描述,并指出薄其身的特点:“长针者,取法于綦针,长七寸,其身薄而锋其末,令可以取深邪远痹”。

    ·古九针第二针为员针,“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灵枢·九针十二原》)。员,象形,俯视鼎状。即所见鼎内为直壁圆形。故员亦通圆。其针末圆钝,虽不切割组织,但可深压皮肉,挤压于分肉腠理间隙,上下揩摩,使分肉间的“横络”(粘连与瘢痕)得到部分松解。其操作方法类同于外科手术的“钝性分离”术。

    ·长针锋利身薄,针末有刃,可以行锐性操作,可切割、横断“横络”,适应于在粘连条索与瘢痕内的锐性分离术。员针之末,形如卵状,圆钝无刃,可行钝性操作,亦可沿分肉间隙挑拨,分离分肉间“横络”,且不损伤分肉,适宜于粘连、瘢痕边缘与正常组织连接部位的钝性分离术。

    ·长圆针是将两者相结合,使平刃状针末,一端保持锐锋状,一端保持圆钝状。使一针有锋、钝两种针末形状。锋刃端利于透皮进针,使针末直抵结筋病灶点处,且可以在粘连或瘢痕中行锐性分离术,即“举之前后”(向前或向后挑拨),“上下摩骨”(切割骨膜)。在结筋病灶边缘接近正常组织处,操作时应用圆钝端,行钝性分离术,在“举之前后”时,保证操作过程的安全性。

   长圆针疗法适应症

   《灵枢·九针十二原》:“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

   《灵枢·九针论》进一步解释曰“八风伤人,内含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取法于纂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可见《内经》反复强调了长针可治疗深居筋骨之间的顽固痹证。

    深、远均指病位在人体的层次深。人体表为皮,次为肉,再深为筋,至深为骨。从这个意义上讲,筋骨之间的痹症即为“深邪远痹”。

    深、远,又有久远、长期之意。邪气深伏,治疗困难,病程必然较长。《素问·痹论》指出,“其留连筋骨间者痛久”,就是对深邪远痹的又一注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