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名方:理中丸

 后湖莲花 2012-02-22

中医名方:理中丸

来源:网络收集

    〖方源〗《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温里剂-温中祛寒  

    【组成】 人参(15克) 干姜(15克) 白术(15克) 甘草(15克) {原方丸剂各用90克}

    【方诀】 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功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病机〗 
     ┌ 升降失职 —— 吐、利、满、痛(冷、喜温、喜按)┐
     │                         │
     │      ┌ 吐衄、便血、崩漏         │
中焦虚寒 ┤ 统摄失权 ┤                  ├ 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
     │      └ 喜唾流涎             │
     │                         │
     └ 土不荣木 —— 抽搐、目睛上视(小儿慢惊风)  ┘

 

    〔理中汤〕〔组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君 干姜 —— 辛热,温中散寒     ┐┌—┐      ┌———┐
                    ││温│      │中阳复│
臣 人参 —— 补脾益气        ││ │      │   │
                    ├┤补├ 兼备,使 ┤中寒去│
佐 白术 —— 健脾燥湿        ││ │      │   │
                    ││燥│      │中气补│
使 甘草 —— 益气补中扶正以调和诸药 ┘└—┘      └———┘

    【用法】 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作丸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一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禁忌】 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方中药性偏于温燥,故对外感发热或阴虚者忌用。 

    【方解】

    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中阳不足,寒从中生,阳虚失温,寒性凝滞,故畏寒肢冷、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今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故脘痞食少、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阳虚失血,无论吐、衄或便血、崩漏,但见面色晄白、气短神疲、脉细或虚大无力,是阳气虚弱,脾不统血所致,以本方加减治疗。

    胸痹一病,总由上焦阳气不足,阴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气痹阻所致。若心中痞坚,逆气上冲心胸,是中焦阳虚,又有痰饮上犯所致。可用本方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使中焦气旺,则上焦之气开发,逆气可平,胸痹可愈。   

    病后多生涎唾,久久不已,是脾气虚寒,不能摄津,津上溢于口所致。以本方丸剂缓治,亦可徐徐收功。   

    小儿慢惊,总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过服寒凉之品,或大病后调理不善,损害脾胃阳气所致。若形气赢瘦、手足不温、呕吐泄泻、神疲食少、舌淡苔白、脉细迟或沉细缓弱者,纯属中焦虚寒,亦可用本方治疗。   

    【加减法】

A.如果寒性甚者,加入熟附片9   

B.如果脾气虚者,重用人参,用量改为12 加入黄芪24   

C.下痢甚者,可加入淮山18 扁豆15 煨诃子9   

D.呕吐甚者,加法夏10 丁香3   

E.有失血者,加阿胶10(烊化) 三七9 地榆炭6

经典名方—— 理中丸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耿俊杰/任天池

    理中丸又名人参汤,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是中医治疗中焦虚寒证的经典名方。

    方药: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各90克。

    用法:将其研末,用蜜调,制成丸,每丸重9克,每次1~2丸,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注:本方有多种剂型,请参考生产厂家产品说明书服用。若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温中祛寒、补中健脾。

    主治:中焦虚寒证(常见症状为呕吐、泄泻、脘腹冷痛、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理中丸因其用药简便,药效精到,对后世医家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医家在理中丸基础上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名方。

    宋代阎孝忠,在理中丸中加入附子,取名为“附子理中丸”,该方与理中丸的性质基本一致,具有温中祛寒、补虚健脾的作用,是治疗虚寒腹痛的常用方剂,因方中加有附子,故温中散寒之力更强。

    明代王纶创“理中化痰丸”,由理中丸加半夏、茯苓而成,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痰浊、咳嗽痰多、呕吐食少、饮食难消、大便不成形等。

    明代秦景明创“连理汤”,由理中丸加黄连、茯苓而成,主治脾胃虚弱、呕吐酸水。

    明代龚延贤创“理中安蛔汤”,由理中丸去甘草,加川椒、乌梅、茯苓而成,主治脾胃虚寒以及蛔虫引起的腹痛。

    此外,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枳实理中丸”,由理中丸加枳实、茯苓、干姜而成,主治脾胃虚寒、气滞水湿停留。

    现代研究证明,本方可降低胃液中游离酸浓度,从而减轻对胃黏膜的侵蚀和减少胃蛋白酶的激活,并促进黏膜细胞再生修复,有利于溃疡的愈合。临床上,本方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溃疡病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中医脾胃虚寒证型者。

    需要注意的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以及儿童和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理中丸。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冬季腹泻良药――理中丸

    冬季,风寒型感冒为正令时病,但脾胃感寒证亦不少见。这是由于寒冷空气对于脾胃虚弱之人,容易由表入里,直犯中焦。中焦为脾胃所居,脾与胃以膜相连,主腐熟水谷,运化精微。若感受寒邪,脾胃阳气受损,使其升清降浊的功能失序,便会出现腹泻等。脾失运化则胀,胃失和降则痛,清气下陷则泻,浊气上逆则呕。所以,脾胃感寒证还会出现腹胀、腹痛、呕吐等。治宜补益脾胃,温中散寒。理中丸(汤)为首选方药。用丸取其和缓,用汤取其性捷。或有虚寒宿疾者,可用理中丸温养预防之。新感寒邪者,用理中汤及时荡涤之。但在具体应用时,又需随证加减,方能奏效。

    1、温中散寒兼以解表若为风寒表证,误用苦寒清热药,则使寒邪入里,或肌表之风寒未去,又因脾胃气虚而内陷。证见恶寒,微发热,泄泻不止,胃脘痞胀,并隐隐作痛,脉浮而缓,舌苔淡白。可用桂枝人参汤(《伤寒论》)表里双解。

    方药:桂枝10克,炒白术8克,党参8克,干姜8克,炙甘草10克。先煎后四味,重在温中健脾,后入桂枝,行阳于外以解表。此方实为理中汤加桂枝而成。但仲景不言理中加桂枝,而曰桂枝人参汤,意在桂枝与理中各走其经,分头建功。

    2、温中散寒兼以止泻若风寒之邪直伤脾阳,或偶食生冷,使脾阳不能以健运用事,反以寒凉走泄。证见腹痛,腹泻,一日数次,且有下坠感,四肢不温,脉沉,舌苔白滑。可用理中汤加四神丸(《景岳全书》)治之。

    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干姜10克,煨肉豆蔻10克,补骨脂10克,五味子3克,吴茱萸5克,炙甘草10克,大枣10枚(切开)。此方取理中汤温脾散寒,四神丸温肾止泻。若恶寒甚者,可加炮附子5克。

    3、理中散寒兼以止呕若风寒之邪直入脾脏,并伤及胃腑,使脾之清阳下陷,胃之浊气上逆,则见腹痛、腹泻,呕吐清涎,脉沉细,舌白润。可用理中汤加半夏散(《伤寒论》)治之。

    方药: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干姜10克,姜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半夏散原方有半夏、桂枝、甘草三味,无表证可去桂枝,仅取半夏降逆止呕,若证见涎多嗜睡者,加川椒5克,生姜5克,若有心悸动者,加茯苓10克。

    理中丸(及汤)为脾胃感寒证之主剂。张仲景曰“理中者,理中焦”。理中丸以人参补脾益气,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运燥湿,甘草固守中焦。中气立则清升浊降,运化有序。只是在服用理中丸(汤)后,宜饮热粥,以护脾胃并助药力。

    来源:(老年日报)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理中丸及汤》

    一、太阴虚寒

    许叔微医案:曹生初病伤寒,六七日,腹满而吐,食不下,身温,手足热,自利,腹中痛,呕,恶心。医者谓之阳多,尚疑其手足热,恐热蓄于胃中吐呕,或见吐利而为霍乱,请予诊。其脉细而沉。质之曰:太阴证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予止以理中丸,用仲景云“如鸡子黄大”。昼夜投五六枚。继以五积散,数日愈。

    按语:本案脉证,一派太阴虚寒之象。至于“手足热”,是手足不冷之意,即“手足自温”也。说明本证还未发展至少阴阳衰阴盛之四肢厥冷,仅为太阳虚寒之证,故用理中汤理中焦之阳而愈。

    二、泄泻

    袁文斐医案:王某某,男性,3 9岁,初诊于1 94 9年2月11日。病者腹泻已逾一年,经常肠鸣,大便稀溏,日下八九次,食欲欠佳,完谷不化,曾经数十医诊治而不效。予诊时,患者面色苍白无华,精神疲乏,腹部稍胀而喜按,舌苔浮有一层黄色厚腻物,脉细迟。此是脾虚泄泻,法宜补中益土,方用理中汤:人参9克,炒白术9克,黑干姜7.5克,炙甘草6克。连服6剂,病情大有好转,继服6剂,药尽即瘥。     

    按语:脾主运化,胃主腐熟。脾胃阳虚,则釜薪无焰,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下注肠道而令泄泻。理中汤正为中焦虚寒,脾虚湿停而设,故投之即效。

    三、胃痛便秘

    俞长荣医案:黄某,女三十五岁。患水肿病新瘥,面部仍有轻微浮肿,面色淡黄,唇色不荣。近日胃脘作痛,绵绵不休,口中干燥,大便三日未通。脉象沉涩,舌白而干。我拟理中汤一剂,方用:党参12克,白术9克,干姜6克,炙草9克。

    门人问:口燥便秘而用理中汤,岂不怕使燥结更甚吗?我说:此证乃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司,水津不布。津液不上输,故口燥舌干;不下行,故大便秘。是太阴里虚寒,而非阳明里实热证。从患者以往病史及当前面色、脉象可知。其痛绵绵不休,腹无鞭结,不拒按,是虚痛。故用理中汤温中健脾,使脾阳振奋,津液得行,所有症状即可解除。次日复诊,大便已通,口舌转润,胃脘痛随之而减,遂与六君子汤以善其后。

    按语:(原按)本例口燥便秘而用理中汤,是根据“塞因塞用”,反治法原理。诊断关键在于分析病因、病情,辨别属寒属热、属虚属实。属虚寒者,才可用本方;属实热者,即当考虑用承气汤。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辨证论治岂容疏忽!

    四、冷痢

    杨志一医案:李某某,男,34岁。腹痛里急,下痢赤白,每日三四次。小便清利,形寒肢冷。脉象细弱,舌苔薄白。此太阴寒痢,仿东垣法,以理中汤加枳实温中导滞。处方:西党参9克,白术9克,炮姜9克,炙草4.5克,枳实6克。3剂后腹痛下利已止,大便正常,饮食较好,但手足未温,脉仍沉细,再以附桂理中汤3剂调治而愈。

    按语:腹痛里急,下痢赤白,当分寒热。若发热、口渴、溲赤、舌红、苔黄者,厥阴热利也,白头翁汤主之。今小便清利、形寒肢冷、舌苔薄白、脉象细弱,乃太阴寒利也,用理中汤加枳实温中导滞治之,法见李东垣《脾胃论》。

    五、吐血

    张景岳医案:倪孝廉者,年逾四旬,素以灯窗之劳,伤及脾气,头冒虚汗,手脚抖擞,唇舌淡白,脉沉缓无力。此属冲任虚寒,脾不统血,即拟固本止崩汤加减3剂(即理中汤干姜易炮姜,加黄芪、当归、祈艾、益母草,增强益气调经止血之力。患者服药3剂后,经血明显减少,其余诸证亦随之减轻,再服4剂,经血基本全止,改用归脾汤加减调理善后。

    按语:脉证所现,乃中焦虚寒,脾不统血之象,故以理中汤加温中益气、调经之品获愈。干姜易炮姜者,在于缓燥烈而增止血之用。

    六、黄疸(血吸虫性肝硬化) 

    沈敏男医案:张某某,男,59岁,于1976年11月25日诊治。患者从小生长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年幼发现脾肿大,曾有消化道出血、腹水及血吸虫病治疗史。面目黄染发现半月,精神不佳,胃纳少,大便溏,小便略黄,舌质淡紫苔薄腻,脉小涩。检查:慢性病容,苍老,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无异常发现,肝未及,脾肿三级,腹部无移动性浊音,腹壁静脉可见,肝功能:黄疸指数30单位,硫酸锌浊度17单位、血清白蛋白2.05克、球蛋白3.6 5克,谷一丙酶正常,诊断为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巨脾、肝功能不良之黄疸。

    此属中焦虚寒兼有瘀滞之虚黄。自拟丹茵理中汤加减治之:党参、炒白术各1 O克,干姜5克,丹参30克,绵茵陈1 5克。

    服5剂后,黄疸稍退,诸恙略减,续服前方半月,黄疸退尽,症状消失,肝功能:黄疸指数8单位、硫酸锌浊度1 5单位、血清白蛋白3.2 5克、球蛋白3.20克、谷一丙酶正常。

    按语:《医学纲目》云,“内伤黄疸,因劳役伤形,饮食失节,中州变寒,病生黄。”本案虫卵积聚,肝络瘀滞,木郁乘土,脾胃虚寒,湿从内生,阻于肝胆而发黄。其病机关键是中焦虚寒,血瘀络阻。故以理中汤加丹参、茵陈治之。

   七、心悸(冠心病)

    吴利君医案:周某,女,52岁,1982年1O月8日初诊。诉间发心悸,气促,伴呕吐5年,曾在某医院经心电图等检查,西医诊断为“冠心病’’,服西药效果不佳。近5月来因受凉后复发心悸、气促,神疲乏力,纳差,呕吐较剧,大便稀,1日2次,小便正常。查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脾胃虚寒,心阳不足。治以健脾益气,温中助阳止呕。方投理中汤加桂枝:人参15克,白术1O克,干姜6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

    服5剂后呕吐减轻,心悸气促好转。守方再服1 O剂,心悸、气促、呕吐消失,食欲增加。嘱继服原方5剂调理善后,半年后随访病未复发。

    按语:本案脉证,究其因则为脾阳不足而致心阳不振,故以理中汤加桂枝以温中健脾后振奋心阳,此上焦之病治从中也。

    八、荨麻疹

    陈楚豪医案:陈某某,女,36岁,1987年6月2日诊。昨天下午始出现腹胀满,轻微阵痛。全身起疙瘩块,此伏彼起,搔痒无度,夜难成眠。口苦燥,饥时腹反胀甚。证见:面淡白,痛苦病容,胸、腹、双臂、肘伸侧、腿、臀等处布满形状大小不一、高出皮肤的风疹块。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喜热饮。素健,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近日未进食虾、蟹、鱼等物。大便较硬,日一次,昨日至今未行,小便尚可。体温3 7~C,血压11 2/7 1毫米汞柱。腹部触诊,心肺听诊均无异常。舌淡红、苔薄腻微黄,脉沉弦细。诊为痦痞。证属上焦有热,中焦虚寒之寒热错杂证。治宜清上温中,寒热并用以燮理阴阳。拟理中汤加黄芩。

    处方:党参15克,白术、黄芩各1O克,干姜5克,甘草9克。2剂。日1剂,水煎二次温服。药尽2剂,腹痛止,疹块全消,大便通畅,知饥欲食。遂停药。

    按语:此病发于肌肤之间,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脾肺同病。本案脉证为肺热脾寒所致,故用理中汤温中焦虚寒,加黄芩以清上焦肺热。

小青龙汤及其临床新用介绍

二陈丸与新用介绍,养肺先化痰,有痰就用二陈丸

清气化痰丸与焦树德方剂:“清气化痰丸”,《中医方剂学》77第二节: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

补益方剂1、龟齡集——补阳方剂

补益方剂2、右归丸——补阳方剂

补益方剂3、肾气丸——补阳方剂

补益方剂4、河车大造丸——补阴方剂

补益方剂5、七宝美髯丹——补阴方剂

补益方剂6、杞菊地黄丸——补阴方剂

补益方剂7、 六味地黄丸——补阴方剂

补益方剂8、乌鸡白凤丸——补气血方剂

补益方剂9、十全大补汤——补气血方剂

补益方剂10、炙甘草汤——补血方剂

补益方剂11、归脾汤——补血方剂

补益方剂12、当归补血汤——补血方剂

补益方剂13、四物汤——补血方剂

补益方剂14、生脉散——补气方剂

补益方剂15、补中益气汤——补气方剂

补益方剂16、参苓白术散——补气方剂

补益方剂17、保元汤——补气方剂

补益方剂18、香砂六君子汤——补气方剂

补益方剂19、六君子汤——补气方剂

补益方剂20、异功散——补气方剂

补益方剂21、四君子汤——补气方剂

中藥方劑22【鹿茸益胃散】治疗消化性溃疡

中药方剂23【胃苓汤】加减除湿胃苓汤

中医方剂24【八子定喘汤】治疗老年喘咳

中药方剂25【竹叶石膏汤】——清热方剂

中药方剂26【凉膈散】——清热方剂

中药方剂27【当归六黄汤】“治盗汗之圣药”清热剂-清虚热

中药方剂28【二草二皮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药方剂29【普济消毒饮】清热剂-清热解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