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如何订做一个好老师 》

 yagi1 2012-02-2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如何订做一个好老师》读后感

一、本书简介

《如何订做一个好老师》(What the best college teachers do?)是一本近来在美国文教界受到广泛注意的畅销书。一本讨论大学教学的学术性作品能够受到阅读大众的青睐,某一程度上显示近年来美国高等教育对提升教学质量的议题的重视。

本书作者贝恩(Ken Bain)针对 63 位在美国各大学任教,受多方公认对学生学习「产生重大正面影响」的大学教师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整理沉淀其教学理念、方法与过程,找出共同的原则与作法,以飨读者。这些教师有的任教于菁英云集的长春藤名校,有些服务于入学标准宽松的社区学院;他们任教于自然、人文、社会各个不同的学术领域,教学年资从七年到二十年以上,背景相当多元,因此本书所得结论当可应用于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类型学校,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

本书分为七章,除引言外,包括:(1)卓越教师如何看待学习(教学观)、(2)如何准备课程(课程观)、(3)如何期待学生(学生观)、(4)如何引导课程进行(教学法)、(5) 如何对待学生(师生互动)、(6) 如何评估学生(评量观)。翻译文字简洁达意,是一本流畅好读的书籍。

1  引言:卓越的界定
2  好老师所认知的「学习」
  当其他老师满足于学生优异的考试成绩之际,好老师认为,学习必须对人的思想、行为和感受产生持续
  性的实质影响,否则不具意义。好老师对相关课程主题抱持重要而具 原创性的想法,开展出一种掌握
  基本原则、组织庞杂概念的窍门,而这项技巧可供学生仿效。好老师还知道如何利用敏锐的洞察力,直
  入问题核心;能够谈论自我的想法,分析其本质,评估其价值。
3  好老师如何准备教学?
  当其他老师准备教授一门课程时,他们会把焦点放在一般俗务︰「学生人数会有多少?」「授课范围为
  何?」「该有几次考试?考试形态为何?」好老师在研拟课程计划时的思虑更为缜密,考量到包括讲演
  、讨论、习作,及任何与学生接触的环节,并设想学生的学习目标,而不只是关切老师本身的作为。
4  好老师对学生有何期待?
  最优秀的教师总是期待「更多」。既然许多老师「堆砌」的课程不必然会产生伟大的效果,我们不禁要
  追问到底最成功的老师是如何激发出高成就的表现?一个简短的答案是︰他们偏好跟生命息息相关的思
  想与行为目标。
5  好老师如何引导课程进行?
  好老师会努力创造一个「自然的批判学习环境」。学生直接面对复杂精巧的重要问题,迎接观念的挑战
  。在这充满挑战但气氛友善的情境当中,学习者产生一种掌控自我教育的愉悦感受;他们热烈地与同伴
  互动,相信合作出来的成果会受到公平而诚实的对待。
6  好老师如何对待学生?
  好老师总相信学生基本上是渴望学习的。他们以开放的心胸面对学生,经常谈论自己追求智识的旅程,
  包括曾经拥有的雄心壮志、胜利成功的喜悦,以及挫折失败的煎熬,并且勉励学生秉持同等的反省精神
  与坦率作风。他们毫不隐讳地公开自我对生命的敬畏与好奇,展现无比的热情。他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
  度就是简单的两个字──尊重。
7  好老师如何评估学生和自己?
  好老师拥有某种系统化的机制,可用以评估自身的努力,并随时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些老师在评鉴学生
  表现的同时,也检视了自我的付出,因此避免了武断而偏颇的评判标准。他们利用学生评鉴改善教学,
  并设计评分标准来帮助真正学习目标的实现。

二、本书核心概念

  笔者阅读完这本书后,心头涌出一句古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原诗作者原意在描述求贤若渴、不断寻求人才的心念,但将此诗放入大学教育脉络,诗句颇能贴切描绘本书所述的卓越教师如何关注、了解正处于人生黄金期,充满潜能、雄心但又仍然青涩,不断追寻专业知识以及人生真理智慧的青青学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又如何为了协助、确保这些学生获致有意义的深度学习,不断思考、改进自身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历程(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此一中国古诗传神的描绘出这些大学卓越教师与其学生关系的图像。

  这些教师究竟具有哪些共同的理念与做法,以致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大正向影响,成为卓越呢?本书作者整理出三个贯穿全书的核心概念:建构理解、以学生为中心、持续发展。

(一)悠悠我心──建构理解

  凡事均要回归到根源,而教师教学的根源就是其教学理念与哲学观。这些教师对人类心智活动与学习抱持的看法是建构的(constructivist)、深度的(deep learning approach)、内在引发(intrinsically motivated)以及持续扩展的(incremental theory),而这些理念与教育/心理研究文献中的最新发现不谋而合。相对于将人类心智当成是吸收、记忆的数据库,卓越教师认为人类心智活动的目的在不断建构对现实世界的理解,真正的知识是自我建构出来的,而非被动接受吸收而得的。因此大学教学的目的不在传递知识信息,乃在协助学生建构对世界更广阔、更深度的理解。在这样的理念下,学生在过去所建构出来的一些素朴,甚至错误的假设(迷思概念)是需要被挑战的,而学生切身所关心的议题则成为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思考的取径。

  教学活动的精髓乃在提出能引发学生关切、好奇,甚至困惑的的「重大」问题(如:提出「人类是否可掌握自身命运?」这个问题来引导探讨二次大战史),教学的过程则环绕在这些「大哉问」的辨证与解答上。教师的工作乃在创造一个「自然的批判环境」,是一个安全、自然可以进行辨证,比较不同学术观点诠释,批判自我过去素朴概念,挑战彼此看法的环境,引导学生逐步建构出对该问题所涉及的人类、自然世界建构出新的、更精致、更广阔的思考模式。这样的取向并不是仅适用于一般认为适合多元诠释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事实上作者发现教授化学、微积分等数理科目的卓越教师也采取这样的理念与作法。

(二)青青子衿──学生为中心

  第二个核心概念是相对于一般大学课程倾向以学科知识、教师教学为中心,卓越教师以「学生学习」为课程设计与教学的中心。这个理念展现在教师的课程准备上,通常一般教师在预备一门课程会问自己的问题大多为:要教什么内容?用什么教科书?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要考几次试?这些问题大多集中在知识内涵与自身的教学上。但卓越教师从学生学习成果为标竿出发,他们会问:(1)这门课程能帮学生回答什么「重大问题」?(2)我要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好奇与兴趣?(3)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必须发展出怎么样的认知推理能力、技术能力与情意态度?(4)学生进入课堂时,可能秉持怎样的心灵模式需要接受挑战?(5)学生必须获取怎样的信息才能回答这些重要问题?挑战内心既存的假设?(6)我要采用那些阅读资料、教学方法、学生作业来协助他们获取信息、建构理解、回答问题?(7)我该如何了解、评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遭遇困难与学习成果?

  这些问题显示卓越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其课程,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兴趣、经验与思考模式连结(relevance),并且提供他们机会在过程中尝试建构自己的看法,就像教孩子打棒球,一定先让他们试着挥棒,再教导他们更正确的打击方式,不断精致深化。同时,卓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与关照经常是全人的,不但关切学生的知识发展,也关怀他们的人格发展。例如一位在医学院教授大脑功能与疾病的教师,不但用个案探讨方式,带领学生建构生理运作、疾病诊断的综合知识,并且有感于学生执业后因无法处理面对生老病死的情绪而日趋冷漠的人格问题,在课程里开辟「人性时间」,用个人经验、濒死家属分享的多元方式,协助学生发展情意人格的面向。

(三)沉吟至今──细腻探究、发展增进

  卓越教师深信不论是对宇宙真理知识的探索、自我课程教学的增进、学生心智与学习的改变上,均有不断发展、增进的空间,他们是坚定的发展论者。因此,他们面对浩瀚的学海采取谦卑的态度,教学不是在炫耀自己学富五车,把学生难倒,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究、建构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对自己的教学知能也采取细腻探究、发展增进的态度,在点点滴滴的经验中累积改善之道。他们的教学技巧,包括:演讲沟通、引导讨论、分组合作、作业评量等,均经过长时间的修正与练习;有教师曾对着镜子练习表情、声音、手势变化,以达到表演/戏剧性的张力,以吸引学生;有教师发展出「独自思考-二人讨论-四人讨论-全体讨论」的四阶段讨论法,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讨论;也有教师思考如何用具体但巧妙的比喻解释抽象、困难的概念。种种迹象均显示,这些教师对他们的学生有兴趣、视学生的学习成长为他们学术生涯中的重要使命,因此,乐于「但为君(学生)故,沉吟至今」。

三、本书限制

  本书的优点在于精要地整理出背景多元广泛的教师共享的特点,并且涵盖最上层的教学理念与实际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内容精要而具体。但本书也有其不足之处:第一、部份内容失于重复,特别是在第二章阐述基本教学理念后,第三、四、五章在描述其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中又一再重复这些概念,略显累赘。第二、应加入更多实例。文中虽然提供一些教师「如何做」的具体事例,但仍不够多元丰富。应在阐明每一项抽象的教学原则时(如:温暖的语言),纳入更多「如何做」的实例。第三、应更多着墨于卓越教师的养成过程。虽然作者提到卓越教师不是一天造成,而是不断改变发展而来,但我们对这些教师过去的养成历程:究竟他们为什么会对教学、学生产生这么大的热情与使命感,他们在大学教学生涯中,遭遇到哪些失败、挫折以及如何克服,则所知有限。事实上,这个历程会增加读者的认同感,因为了解到卓越教师也是有血有肉的有限凡人,而非天纵圣贤。

四、反思议题

  在评述完本书特色、限制之后,笔者反思我国大学教师的教学现况,提出下列两个值得反思的议题:

(一)基本理念的再思与实践

  凡事均要回归到根源,而教师教学的根源就是其教学理念。基本理念的不同,会带出截然不同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本书所描述的卓越教师之所以能对学生学习产生重大影响,乃在于其抱持的「建构理念/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相较于传统的「吸收记忆/知识为中心」的观念,这套教学理念是思想上典范性的移转,也是教学实践上的一大跳跃。身处在以创造知识为使命的大学场域,很多教师倾向于采取「传递知识」的教学观,而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动机与原有的心智模型。有的教师可能没有机会认识这套较新的学习理论,也有教师虽然认同这样的观念,但不知如何将理念化成实际的教学行动。笔者认为,各校目前教学纷纷成立的教学发展中心,可以在这个领域上提供资源:(1)介绍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生为中心/问题解决取向)与教学策略;(2)搜集提供实际教学例证,展现在自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学上,如何进行实践;(3)提供教师交流平台,邀请有心尝试的教师分享实践心得。

(二)研究挂帅环境下的教学

  如今国内的大学环境,在评鉴标准日趋严格,以研究绩效为指标的趋势下,许多大学教师被研究要求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的教师是否真的有时间、有精力为提升学生学习质量而细腻探究、沉吟至今呢?很可能令许多教师「沉吟至今」的是实验室里的数据、研究问卷内容、论文内容修正…..等等与个人著作发表、升等、评估切身相关的工作,而无法投入太多时间在了解学生需要、动机、心智模式上。究竟在研究挂帅的环境下,要如何兼顾教学质量的提升呢?首先,在个别教师方面,应思考如何将自身的研究与教学结合。这可从两方面思考,一个是将自身研究的内容放入/成为教学的内涵,另一个是从协助学生建构理解所授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探讨,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激发出创新的研究议题,例如:本书中所述一位教授景观建筑的教师,带领学生分组从事涵融综合发展理念的开发案,从而发展出崭新的研究议题。其次,在大学机构层面,应思考建置新的制度、措施,以激励教师投入时间,发展教学。除了现在各校已在推行的评估(教学评鉴)、奖励(优良教师)、协助(教学发展中心)措施,也可思考在升等、评估制度上提供诱因(如:以教学卓越成就升等),并且在学者养成教育中纳入教学因素。如书中所述,建议在博士论文中加入「如何教别人学习论文主题/领域」的章节,以培养未来大学教师对教学的敏感度与预备度。总之,「青青学子」乃为大学教育的核心,其学习成效理应成为大学教师「思索沉吟」的对象,如何创造出让大学教师有空间、有动力、又有能力如此行的环境,乃为大学当局应思考的重要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