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诚信乃古人成功之本

 指间飞歌 2012-02-25

诚信乃古人成功之本

[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发布日期:2012-02-23  ]

姚老庚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诚信始终作为一种“善德”为社会各阶层所推崇;诚信之光始终普照着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农耕文明走向商业文明。诚信的缺失往往是伤害亲戚朋友熟人的感情,失朋友之“义”,是个人修养的缺失,是道德取向的偏差,是人性的堕落。在人际交往中营造一种和谐的关系,而现代诚信一旦缺失,不但个人失去立身之本,而且还会影响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一言足以兴邦,一诺岂止千金。一言承诺失信,可使一个国家威信扫地。“诚信著天下。”自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朝朝君王以诚可格天、言而有信、为制国之本。“诚者,天之道也。”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古云:“成于信,毁于随。”说到做到,遵守信誉,待人诚信,这是从业者影响、感染其他人的方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明礼诚信”作为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是十分必要的,“明礼”是道德行为表现,诚信是道德品质与内在精神,既然诚信是其他社会道德的基石,那么诚信教育就应该成为道德建设中突出的工作,把诚实可信,作为用人的基本标准。诚信也是一种政治品质和经营理念。东晋高道葛洪在《抱朴子?交际》中,反对“匿情而口合”、“面从而背憎”,故我们应以真情实意对待朋友,不可口是心非,隐瞒实情。真诚是友谊的生命,如果对朋友诈伪而无真诚之情,这只是“乌集之交”。只有肝胆相照的朋友,才是“腹心之友”。西汉文学家、哲学家扬雄于《法言?学行》曰:“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若交朋友而不交心,不能开心见诚,这种缺乏真诚的友谊是难以持久的,故人际交往贵在真心、交心与知心。
  
  诚信,顾名思义是诚实、守信。富兰克林说过:“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远的伴侣。”其中就包括诚实。朋友之间必须诚实忠信,《论语?学而》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而真的朋友,能做到如《礼记?儒行》所言:“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就算大家很久没见,彼此仍能互相信任。将人际交往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上,彼此皆以道义为原则,这是一种君子之交。欧阳修在《朋党论》中深刻地分析说:“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形者忠义……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终始如一。”将友谊建立在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基础上,真正的君子之交以道义为基础,真心相待,友谊是持久的。相反,小人之交以势利为基础,虚假造作,友谊是短暂的。贵者不应以自己的年资、地位、权势、财富作为交友的资本,彼此应当相互尊重,做到正如《法言?修身》所言:“上交不谄,下交不骄。”遇到显贵的人,不会因此奉承巴结;遇到寒微的人,不会因此傲慢自大,这正是平等之交的可贵之处。“人言而为信”。
  
  晚清时期创办的杭州胡庆余堂之所以声名卓著,就在于它遵循“诚信为本,取信于民”的商业道德。该堂的营业厅内挂有两块巨匾,一块朝着顾客,上书“真不二价”四字,另一块面对柜台,上有创办人胡雪岩亲笔手书“戒欺”二字,旁边还有几行小字:“凡有贸易均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不可欺,余存心救世,誓不以劣品代取厚利,……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致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这两块匾额既充分表明了胡庆余堂的经营宗旨,又给顾客以诚实可信的印象。时间一长,这两块招牌便成为货真价实的代号,深受广大客户的信赖。守信曾经是中国人最可宝贵的伦理规范,现在却每况愈下,如果被说成“不守信用”,会引为奇耻大辱。我们的商场则不但视尔虞我诈为正常,而且还找很多理由把它合理化,仿佛人在工商界,互相防来诈去是应该的事,这应该也算是另一种模式的“礼失求诸野”!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本钱”的,对于成功而言,同样如此。都需要依靠以信用作为投资,这就是商人的成功之“本”。信用,是人类经久不变的美德,早已被现代企业经营实践所认同,成为塑造和培育商人形象的根本。信用不但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也代表了企业的形象。
  
  俗话说:“百金买名,千金买誉”,这就说明信誉的重要性,它比“名”还可贵,同时也说明信誉是要花大力、下大本钱才能形成的。一切有作为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视信誉为企业的第一生命,以信得过的产品和优质服务来维护自己的信誉。在历代思想家阐释中大抵有三层含义:诚实、真诚、忠诚。《周易》:“闲邪存其诚。”孔颖达疏:“言防闲邪恶,当自存其诚实也。”《礼记》:“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孔颖达疏:“诚,忠诚。”《后汉书?光武帝纪上》:“纯言甚诚切,光武深感,曰:‘吾将思之。’”表示真实、真情的意味。《韩非子》:“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吕氏春秋》:“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史记?孟尝君列传》:“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岂直为雄也!”心志专一,使之真诚。汉贾谊:“志操精果谓之诚,反之为殆。”《中庸》:“诚之者,人之道也。”可以说,“诚”成为了中国儒家仁学思想中核心范畴,是君子必得完成的本体修为。“官不忠则民不诚”,难以做到政通人和。言行不一,口是心非,道德上的伪善正在从根本上破坏道德的生命,因为道德是以真情为灵魂的。人们开始强烈呼唤诚信的重建。信用危机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危机和精神危机,不仅破坏我们的稳定、改革和发展,亦将贻害子孙,后患无穷。诚信是儒家道德体系的基础。诚信有两大要求:一是真实无妄,二是重诺守信。儒家认为诚者是天之道,思诚是人之道(孟子)自然界,人应效法天道,也要实实在在,不弄虚作假,否则即违背天道。《中庸》说:“不诚无物”,人间的一切都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创造出来的,儒家把“诚”看得很高,视为天道,视为道德的根本,视为人间的常道。《中庸》提出“成己成物”和至诚、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的人生进路,使诚学成为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体系。
    “言必信,行必果”,为人处世要以诚信为本。孔子说:“主忠信”,他把“忠信”看做主要的道德规范,孔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信”的重要性:一是信为做人之本:“人而无不知其可也”;二是信为交友之道:“朋友信之”;三是信是为政之本:“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信”是立身、行事、治国的墓本要求。荀子说:“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要取信于人、取信于民,必须以诚相待,欺骗是不能长久的。孔子孟子提倡仁义,他们的道德思想可以说以仁义为核心。孔子孟子都尖锐批判“乡原”,认为它是“德之贼”,就是因:为“乡原”外仁而内诈,以伪乱德。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看到本质真诚老实厚道的人最容易具有仁德,而那些花言巧语、虚伪不实的人是很难接近仁德的。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依中庸之道而立身行事的人是难得有的,不得已而求其次,便是狂傲而进取的人,或者谦和而有操守的人,因为这两种人虽有所不足,但都真实可信、有事可托的人。“性情中人”,是个真实的有个性的人,坦诚真率,既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不隐瞒自己的观点,随时显示自己的本色。这样的人也容易与之打交道,因为他是真诚的,不会欺骗你。反之,厚貌深情、矫揉造作、虚假伪善的人,不可能有真朋友,他在心灵上把自己孤立起来,不可能有真朋友。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倡童心、真心,他认为人既已假,则满场皆假,他所说的话、做的事,都不可信赖,这是很可悲的。以真诚可信为灵魂,失却了诚信,所有的道德便失去生命和影响力,变成了骗人的东西。
  
  诚意是修身之要。《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的养德致用的人生公式。前五项总为修身,后三项总为济世。济世以修身为本,而修身以诚意为要。王阳明说:“《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又说:“君子之学,以诚意为主。”儒家提出许多道德修养的方法,如反躬内省、下学上达、存心养性、推己及人、慎独等等,所有这些都必须以诚意为主。因为道德修养以自律为主,有一个内在的要求,儒家称为“为己之学”,即为了自我的完善。不仅要自觉去修养,而且要以道德人生为乐事,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躬内省要靠道德自觉,下学上达也要靠道德自觉,存心养性和推己及人都必须以诚意为之,而慎独直接就是诚意的表现。不欺人亦不自欺,以良知为驱动。“诚”最能表现儒学的真精神,儒家种种主张和实践皆是诚的精神的发用流行。诚心诚意去修养道德,对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知,以道德人生为幸福,以违反道德为痛苦,从善改过,不断完善自己,在各种非道德的物质引诱面前不动心,使道德变成内在的东西,成为生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是对君子的要求。程颐说:“涵养须用敬”,敬即是诚意修养,认真省察。按照儒学的观点,先要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做事,否则个人的才华用不到正事上,到头来事业也会受到影响,甚至会由于道德败坏而违法乱纪,毁掉了自己,也毁掉了事业。
  
  取信于民和开诚布公是民主政治的基本标志。在经济领域,信用体系的建立和信用秩序的运行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黄金规则。如《中庸》所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诚信”关系到社会生活各个重大领域的健康化,是全社会都需要加以关心的问题。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道德体系是当务之急。所以诚信之道的坚持需要有正直无私的品格加以保证。即“择善而固执”的弘毅不拔的精神。健全法制,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有效扭转不良社会风气,推动道德文明建设。把诚信可靠、正直秉公的人提拔到关键的岗位上,以保证社会管理制度的正常进行。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诚信之道从自我价值来说是人的一种尊严和精神财富,是人在社会上立身行事的依凭。要别人尊重自己、器重自己,必须以诚信为本,诚实可靠,言而有信,行而可托。倘若虚假不实、轻诺寡信、变化无常,不能为人所重。所以可信度是人格尊严的重要尺度。有人说老实人吃亏,偷奸耍滑的人得便宜。应当承认,有时候是这样,特别是法律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时候。偷奸耍滑和损人利己的人,虽能得逞于一时,但狐狸尾巴总要露出来,逐渐丧失周围人们对他的信任和尊重,或避而远之,或起而抗之,被人们抛弃,即使有求于彼而亲近之,亦是相与利用而已,并无真情可言。虚假自私的人在心灵上必然是孤独的,他得到了一些物质上的利益,却失去了朋友和赞誉,失道寡助,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而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人,一定会得到社会在精神上的回报。得道多助,德不孤必有邻,爱人者人恒爱之,对人以诚信,人亦报之以诚信。
  
  最高的诚信是诚于仁义,信于仁义,形成一种以仁义为导向的人生价值观,自觉把社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服务社会、利益民众为乐事,遇到挫折,无怨无悔。有这种诚信品德的人,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染力,他们是社会道德的中坚。诚信是诚于社会公共生活准则,信于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有较强的遵纪守法意识,很在意个人的社会形象和群体的信任度,爱惜自己的声誉,信守承诺,形成按规则办事的习惯。从“规则意识”做起,然后再提升为自觉的道德意识,使社会风气不断得到改善。个人诚信关系个人的道德形象与事业发展,并影响到他所涉及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工作。群体诚信则关系到群体的社会形象和整体事业,其影响则更加巨大。信誉的损害往往通过几件不诚实的事情便可以造成,而信誉的恢复则需要长期的真诚的努力。所以不管个人还是群体,都必须像爱护生命那样去爱护自己的信誉,认真建立自己的信誉,更一丝不苟地长期保持自己的信誉,经得起时间和反复的考验。中国人都来爱护国家和民族的信誉,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上树立起崇高的形象。
  
  (稿件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