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贴】常见的神经阻滞方法大家一起学习

 iamguojin 2012-02-25

第七章 神经阻滞及注射疗法
第一节 概述
疼痛是一种由急性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引起的或以这些损伤来描述的不愉快的感觉及情感体验。疼痛治疗的方法很多,包括药物治疗、脊髓刺激及心理治疗、手术治疗、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治疗。神经阻滞术又称为神经阻滞疗法,它是在痛症患者的脑、脊神经的节、根、干、丛或末梢等处的神经内或神经附近注入化学药物或以物理方法阻滞神经传导功能,切断“疼痛——肌肉痉挛——缺血——疼痛”的恶性循环,以达到止痛、治痛治疗目的手段。注射疗法是指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将合理组合的治疗药液注射到炎症灶的局部区域,通过直达局部的、相对高浓度的少量药物,取得控制甚或消除局部病灶效果的注射方法。

自大约200年前劳动人民发现古柯叶汁有伤口止痛作用,到1936年Rovenstin首次利用神经阻滞术治疗痛症,神经阻滞疗法经历了局部麻醉药的发现、发展,注射器的发明使用及神经解剖、生理学的现代研究,特别是在近20~30年,神经阻滞疗法更是以其独特的手法、戏剧性的疗效促成了一个临床医学专业学科——疼痛(诊疗)科的新生与成长。

神经阻滞疗法既不同于神经阻滞麻醉,又不同于俗称的“封闭”。神经阻滞麻醉要求所阻滞神经辖区手术操作时必须无痛,肌肉松弛,亦即大多数情况下要求同时达到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完善阻滞。所用药液绝大多数为单纯的局部麻醉药,且局麻药的浓度远高于神经阻滞疗法所使用的浓度。而神经阻滞疗法使用的局麻药仅需较低的浓度,多不影响运动神经功能。注射的药液除局麻药外,多伍用抗炎、营养神经或活血化瘀药;以及毁损神经组织的药物,如乙醇、酚甘油、多柔比星等。

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通过阻滞痛觉冲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和交感神经的反射性反应,改善局部血供,清除炎性致痛物质以消除炎症,调理引起疼痛的局部环境,达到止痛、治痛的目的。

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具有应用及时便捷,镇痛效果确切,阻滞范围随意可控,阻滞时效相对可调,阻滞操作可重复性强等特点。

作为一种介于有创手术疗法与无创药物疗法之间的一种治疗方法,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全身药物治疗常见的副作用和手术疗法常出现并发症且不易为患者接受的缺点,成为现代疼痛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医学基础研究的深入,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药物研究开发成果的不断涌现及对疼痛机制的更新认识,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在现代疼痛治疗中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第二节 神经阻滞疗法分类
神经阻滞疗法按阻滞神经的作用方式分为化学性神经阻滞和物理性神经阻滞。前者是指将药物注射到神经根、节、干、丛或末梢,利用化学性药物使神经传导功能缺失的疗法,如三叉神经乙醇阻滞疗法;后者是指利用冷冻、加热、加压等物理能阻断神经传导的疗法,如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

无论是化学性神经阻滞疗法还是物理性神经阻滞疗法,按阻滞后神经传导功能缺失时效的久哲,又可分为可逆性神经阻滞和不可逆性神经阻滞。属于前者的如:利多卡因神经阻滞疗法和小剂量感应电疗法;属于后者的如乙醇神经阻滞疗法和脊神经后根连续射频热凝术。

化学性可逆性神经阻滞疗法主要用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而不可逆性神经阻滞疗法常用的药物为神经破坏药如乙醇、酚甘油、多柔比星等。物理性可逆性神经阻滞疗法是利用电能或热能使神经细胞去极化,从而可逆性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物理性不可逆性神经阻滞多为利用物理能使神经组织蛋白变性,达到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的目的。由此可见,不论是中枢神经,还是周围神经,无论是体神经,还是自主神经,都有化学性神经阻滞疗法和物理性神经阻滞疗法之分,每一类中也都有可逆性阻滞和不可逆性阻滞之别。

第三节 神经阻滞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一、神经阻滞疗法应具备的条件

1.从业人员的素质准备 我国的疼痛医学缘于麻醉学科,许多在疼痛医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前辈也同时是具有相关学科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学者。神经阻滞疗法作为疼痛医学临床实践中使用频度最高的治疗手段与神经阻滞麻醉有着同根连枝的关系。所以要求实施神经阻滞疗法的医师,在具有必备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和医德素养的同时一定要具有麻醉学科的神经解剖、生理学、麻醉药理学、急救医学及麻醉并发症处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神经阻滞疗法的疗效及安全与操作者的手法有直接的关系,操作者除应具备上述条件外,还须平素多观察、揣摩他人的操作技巧,在操作原则化、制度化的保障下,操作时达到针随意到,针到手会,手会心明,针人合一,提高精准率,减少并发症。切不可未取得预期疗效,反添伤害。

2.患者术前必要的心理准备 在进行神经阻滞疗法前,应向患者(必要时一并向其家属)详细说明治疗原理、方法、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感觉、症状和副作用,以期取得理解并得到恰当的配合。如所用药物、操作部位或危险性较大的神经阻滞术,或施行神经毁损术,应与患者或其授权者签定治疗志愿书或投保相关医疗保险,以使医患双方减少疑惧和心理负担。疼痛往往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心理和精神因素直接影响疼痛治疗的效果,温和耐心地解释是有效治疗必不可少的一环。此外,一些必要的检查如血常规检查,X线检查,老年、危重及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等和阻滞部位的皮肤清洁准备,特殊神经阻滞的禁食准备等必要的术前检查和准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及家属心理承受力。

3.设施物品准备

(1)治疗用具:首先应具备由专人管理的无菌治疗室,每日按门诊手术室标准净化消毒。室内备有心功能检测设备和人工呼吸支持设备,以及吸引器、静脉输液用品、急救药品、无菌物品柜、医疗废弃物初步消毒设备、手术台或多功能神经阻滞床、治疗车或手术器械台。无菌神经阻滞包若干,其内备有消毒用具、无菌穿刺用具等,此外,尚应备有画线标记工具。有条件者需有C型臂X线机和常用穿刺部位的人体标本模型。

(2)常用药物

①局部麻醉药:早期国内常用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由于普鲁卡因有过敏之虞,且作用时间短,近年来,临床上以后二者为主。罗哌卡因以其作用时间长,感觉、运动神经分离阻滞的特点,越来越被疼痛治疗医师看好。

②B族维生素:虽然目前尚无对此类药物有权威性的正面定论,但在我国,此类药物已成为从事疼痛治疗工作的临床医师约定俗成的常规使用药物。最常用的为维生素B↓(12)。

③糖皮质激素:此类药物因其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常被临床医师采用,但其广泛的全身作用是本学科疑惧的。在临床工作中应以“严格掌握适应证,宁单勿重,短期少量”为原则。以上三类药物是化学性神经阻滞常用药物,临床实践尚有许多医师使用镇痛药、扩张血管药、中药活血化瘀药用于疼痛的神经阻滞疗法,其目的是希望改善病变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但要持慎重态度。

④神经破坏(毁损)药:相对于上述三类药物,此类药物因其具有的神经破坏作用,并非临床常用,但在若能严格掌握的适应证中如在严重、持久,常规治疗无满意疗效及恶性痛症的患者中应用,常取得患医双方满意的临床效果。常用75%~100%乙醇、5%~15%酚甘油、多柔比星、甘油等。


二、适应证
神经阻滞疗法适应证广泛,可用于全身各部位、各种性质的急、慢性疼痛和许多非痛症的根治性治疗和对症性治疗。通过阻滞交感神经和感觉、运动神经使水肿减轻,缓解内脏和血管性疼痛,抑制感觉神经刺激诱发的症状,阻断疼痛的传导,产生肌肉松弛或运动麻痹等直接效应和继发性效应。若与全身用药和物理疗法、针灸疗法配合应用于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其适应证更广泛。临床上常用于:急性创伤、急性炎性痛和非炎性痛、慢性疼痛、各种神经源性痛症、癌性痛及许多非痛性症状与疾病。


三、禁忌证
1.不能合作者,如严重恐惧、躁狂、不情愿者。

2.穿刺局部有感染性病灶者。

3.患者正在进行抗凝、活血化瘀治疗或有出血倾向或伴有凝血功能异常的疾病。

4.对局麻药过敏者。

5.椎管内阻滞、腹腔神经节阻滞、椎旁交感神经节阻滞不能施于各种血容量不足,严重心输出量低下、低血压患者。

此外,严重高血压病、糖尿病、活动性溃疡病、活动性结核病等患者进行阻滞治疗时应慎用激素。

四、常见并发症
1.局麻药毒性反应 多因局麻药过量或直接注入血管内所致。患者可表现兴奋、谵语、失神、不合作、面肌痉挛、全身惊厥甚至呼吸、循环衰竭。一旦发生急性中毒反应,应立即予以吸氧,静脉输液。兴奋型表现者静注苯二氮〓类药物,如地西泮(安定)或咪达唑仑(咪唑安定)5~10mg,速效巴比妥类药物,如2.5%硫贲妥钠3~5ml,无效者予以肌松药及人工控制呼吸,积极稳定循环功能等措施。临床实践中往往为达到有效、完善的治疗效果,常需较大容量的药液,此时,为防止局麻药过量应按不同情况和治疗目的,使用最低有效(浓度)量。预防急性局麻药中毒。局麻药浓度的意义甚于容量的意义,也即宁可使用低浓度逾量,也不使用高浓度预量。操作精巧,注药前反复回吸确认是预防本症的关键,术前应用地西泮等苯二氮〓类药物能有效提高机体对局麻药毒性反应的阈值,并对惊厥的预防和治疗有很好的作用。

2.椎管内广泛阻滞 药液误入椎管内直接的后果是椎管内麻醉,尤其是高位椎管内麻醉(即指颈、胸段的硬膜外隙阻滞麻醉)甚至是全脊髓麻醉,为严重的并发症。本症多发生于星状神经节阻滞、脊柱椎管部位神经阻滞、颈臂丛神经阻滞时因穿刺针进针过深,针尖进入椎间孔甚或椎管所致。根据进入椎管内局麻药的浓度和剂量不同,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循环功能抑制。轻者表现为呼吸困难、心动过缓,患者有意识但无力说话,严重者病情可在短时间内发展,即表现为全部脊神经支配区域均无痛觉、低血压、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甚至心搏骤停。处理原则为及时有效地维持通气功能,稳定循环功能,予以吸氧、人工通气、快速输液及相应的循环、呼吸系统兴奋药。预防意外高位椎管内麻醉发生的措施包括:①穿刺点定位正确;②穿刺进针时不可偏内偏上或过深;③尽量选用短斜面注射针头,每于注药前一定认真回吸,无液、无血、无气时方可注药;④注药时,先注入少量药物,观察5~10min无椎管阻滞征象后,经回吸确认后注入余量;⑤注药后一定要严格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反复测试阻滞区域范围,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出血或血肿 为操作中刺破血管所致。穿刺时回吸若有血液应拔出针头,局部加压止血后,改变方向再行穿刺。

4.气胸 多于胸廓及毗邻部位穿刺时发生,如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胸背部痛点注射、胸交感神经节阻滞,由穿刺针刺破胸膜,甚至肺组织所致。胸膜及肺组织损伤后的临床表现依胸膜腔进入气体的速度和量的不同有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张力性气胸者除上述症状明显严重外,尚有端坐呼吸、患侧肋间隙增宽、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胸部叩诊过清音或鼓音、肺尖部及周围区域肺泡呼吸音消失。胸部X线检查多能确诊。一旦诊断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本症发生的关键在于穿刺手法,穿刺时,要严格选定穿刺点和穿刺时进针的方向及深度。

5.神经损伤 多因穿刺时操作不熟练或反复提插穿刺针,刻意寻求针感,穿刺针直接损伤神经所致。表现为药物的阻滞效应消退后,出现损伤神经辖区疼痛和感觉障碍。神经损伤早期皮肤感觉障碍区较大,经恢复后感觉障碍区将缩小,最后可能只遗有小块皮区不能恢复,此区称为该神经的绝对供应区。如正中神经的绝对供应区是大鱼际和拇、示指末节的掌面;尺神经的绝对供应区是小鱼际和小指末节;桡神经的绝对供应区是“虎口”皮区。根据神经损伤后绝对供应区的部位或运动障碍的肌群可判断损伤的具体神经,以利治疗。神经损伤的治疗应以全身应用神经营养药和脱水药为辅,神经损伤处用阻滞手法行营养治疗为主。一般预后良好,少有后遗症。穿刺时避免动作粗暴和为求针感而反复刺探,行阻滞术前应仔细、全面检查神经功能并详细记录,以明确术前有否神经损伤,防止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经神经刺激仪引导穿刺定位,能切实减少神经损伤的发生。

6.药物误入血管 多因操作者不熟练而引起。注药前回吸或在X线引导下穿刺并注造影剂多可避免。行神经毁损或注射腐蚀性药物时,尤当谨慎,杜绝发生。

7.感染 见于穿刺局部,体内存有感染灶、免疫功能低下、穿刺针误入开放体腔或从诊疗环境到穿刺操作某一个环节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所致。患者表现为治疗后数日内局部仍有疼痛且进行性加重,其性质不同于治疗前,局部红、肿、热、痛。全身反应表现发热、乏力、白细胞增多。感染灶深在者,多先有发热,后继渐有局部症状,脓肿形成后局部触诊可有波动感。对疑有感染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确诊,应及时全身应用抗生素,局部热疗,必要时及早切开引流。本症以预防为主,术前积极治疗已存在的感染,从诊疗环境到穿刺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执行规范的无菌操作。在深部阻滞治疗后连续数日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


五、注意事项
1.详尽检查,务求确诊,正确使用神经阻滞疗法 在诊断明确的基础上,实施正确的神经阻滞疗法是取得预期疗效的基础。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发挥神经阻滞疗法的特长,否则不但疗效不佳,还可能招致并发症,并使患者对本疗法产生怀疑,甚至失去信心。

2.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准备 行毁损性神经阻滞时,应预先反复多次向患者本人及家属告知,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治疗效应及对生命、生活的远期影响。在被告知人已正确无误地理解告知内容的情况下,履行相关告知签字程序。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应按手术操作的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常见的神经阻滞疗法的部位和药量有其不同于一般注射方法的特点:注射部位深和注射药量大,一旦发生感染往往后果严重。

第四节 三叉神经阻滞

(一)应用解剖

三叉神经为第五对脑神经,是最粗大的脑神经,为混合神经,内含较多的躯体感觉神经纤维和较少躯体运动神经纤维,在解剖结构上类似于脊神经。三叉神经周围感觉神经元的细胞组成相当于脊神经后根神经节的半月神经节,位于颞骨岩尖部前面、三叉神经压迹上的Meckel囊中。此囊由硬脑膜及伴随的蛛网膜沿神经根向外伸出的筒状突所构成,中间是囊腔即三叉神经池。半月神经节细胞中央突合并为感觉根,由脑桥臂入脑,而周围突则构成三叉神经的三大周围支(图74-1)。

由半月神经节向前发出的三个粗大周围支,由内向外依次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及下颌神经,三支的分支与分布分别如下:

第一支为眼神经,由眶上裂进入眼眶,分布于眼球、泪腺、眼眶、鼻黏膜、额部皮肤。

第三支为下颌神经由卵圆孔出颅至颞下窝,有运动性纤维加入,在翼外肌的深面分为前干和后干。前干细小,又发出咀嚼肌支——支配颞肌、咬肌、翼内肌运动、翼外肌运动。颚帆张肌神经,鼓膜张肌神经——司同名肌肉运动。后干粗大,属感觉神经,分出以下分支。

(二)操作方法

三叉神经阻滞可在其末梢、神经干和半月神经节等部位进行。根据疼痛的部位,先由神经末梢部位开始,以期尽可能地减少并发症。

1.眶上神经阻滞术 ①体位: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②穿刺点:眶上缘中、内1/3交界点或正中线旁开2.5~3cm眶上切迹处,眉毛上边缘;也可用棉签等尖硬物在其附近触压,寻找到放射性痛点;③方法:嘱患者闭合患侧眼睑,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将针垂直刺入皮内后,针与额面平行方向沿骨膜刺入眶上切迹,出现针感者效果更佳(图7-4-2)。

如针尖刺入眶上切迹,进针深度不应超过1cm。回吸无血,注入2%利多卡因0.3~1. 0ml。如需行神经毁损,则在注射局麻药5min后,再用结核菌素蓝芯注射器注入毁损药物0. 2ml,阻滞的有效期为6~18个月;④适应证为:三叉神经第一支痛,额部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

2.眶下神经阻滞 ①体位:患者取仰卧头正中位。②穿刺点:为眶下孔,体表定位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由同侧眼外角到上唇中点连一直线,再由同侧眼内角外侧1cm处向下方到同侧口角连一直线,两线的交点即为穿刺点。另一种定位法是术者拇指在同侧眼外侧角至上唇中点连线上,自同侧鼻外侧向外上方滑动,指尖受阻处即为眶下孔。进针点为眶下孔标志点的内下方,约为鼻翼上端外缘。③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以细短针头于进针点刺入皮下,用一手指压眶下缘,以防针尖滑入眶内。针尖向上、后、外方倾斜,以45°角沿颧骨表面向眶下孔进针,当针尖滑入时,有入骨隙感,并多出现上唇、鼻翼部位针感甚至放射痛(图7-4-2)。继续进针入眶下管0. 5cm,另一手拇指压迫眶下孔部位,回抽无血液即可注入2%普鲁卡因或1%利多卡因0. 5~1ml。如需毁损,须待眶下神经分布区麻木后,并观察眼球活动情况,确认无复视出现方可缓慢注射毁损药物0. 5~1ml,注射后拔针压迫数分钟。④适应证:三叉神经第二支痛。⑤并发症:眶上神经和眶下神经阻滞后最多见的并发症是注射局部水肿,尤以眼睑水肿多见且明显,一般在术后数日至1周内消退。眶下神经乙醇阻滞时,如穿刺过深,常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眼肌麻痹。穿刺时深度不超过0. 5cm,注射乙醇剂量不超过0. 5~1ml,多可避免。

3.半月神经节阻滞 经卵圆孔穿刺,注入神经毁损药物,以阻滞三叉神经第2、3支,甚至全部。穿刺路径有前方进入法和侧方进入法。前方进入法最常用,侧方进入法主要在前者有解剖异常或穿刺路径有病变,而不能进针穿刺时选用。

(1)前方进入法:①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头向健侧倾斜15°。②穿刺点,自患侧眼眶侧缘与前正中线平行向下引直线A,再自口角引一水平线B,A、B二线交点P约在口角外侧2~3cm处,即相当于上颌第2磨牙之上,接近颧骨下缘,在此点做标记,由P点向同侧耳郭前方0.8~1.0cm处引一线X,再向眼球中立位时正视的瞳孔引一线Y(图74-3)。③方法,穿刺术区皮肤常规消毒,穿刺点局部皮肤及较深部组织浸润麻醉。由穿刺点进针,另一手示指尖在颧骨下缘以下,扪清下颌骨喙突的前缘与上颌结节的间隙,穿刺针沿Y线方向,以X线的角度进针,直接刺入此间隙,体表面看针尖投影为:正视针尖应正对同侧正视的瞳孔,侧视则针尖应正对同侧颧弓的中点。缓慢穿刺6~7cm时患者述下唇部疼痛,是为触及由卵圆孔 出颅的下颌神经。此时术者凭感觉或在X线引导下,将针尖沿骨面滑入卵圆孔并刺中下颌神经。其标志性体征是患者诉下颌部放射痛。最后将针尖再推进0. 3~0. 5cm至患者上颌部出现剧痛,此时即刺入半月神经节内,回吸无血及脑脊液后,先注入2%普鲁卡因0.05~0. 1ml,作定位试验,如行神经毁损疗法,则在注入局麻药10min后观察同侧眼球运动有无障碍,测试面部感觉消失范围与原疼痛范围是否相符,如试验满意则注入毁损药物0. 13~0. 15ml。

半月神经节内注射神经毁损药物剂量,应宁小勿大,以达到临床预期效果的最小剂量为宜。常采用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的方法,以期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如阻滞范围不满意,可在安全范围内适当调整针尖位置(深度),如需要阻滞第2、3支,深入卵圆孔0. 3cm即可。如需要阻滞三叉神经全部,则进入卵圆孔 内0. 5cm即可。切勿轻率增加毁损药物剂量(图7-4-4)。

(2)侧方进入法:①体位,患者仰卧,面转向健侧。②穿刺点,自患侧耳垂向鼻翼下缘引一直线A,再经同侧颧弓中点向该直线作一垂线B,A、B二线交点作一标记点P,也可以耳屏前3cm,颧弓下1.5cm处为穿刺点。③方法,术者立于患侧,常规消毒。确认颧弓中点及下颌切迹后,穿刺点用2%普鲁卡因作一皮丘并向下浸润较深部组织。穿刺针自穿刺点垂直进针,触及下颌切迹后,针头向上斜与额面呈30°角,紧靠下颌切迹上缘刺入颅底下方后软组织。针尖在体表的投影是冠状面正对颧弓中点,与颅底平面成15°~30°角。针尖滑过下颌切迹后,按上述方向即可触及蝶骨大翼,继续向前滑行,触及下颌神经后,患者有下唇和舌内或耳部放射痛。此时可将针尖再慢慢滑入卵圆孔,一般距皮肤5.0~5. 5cm。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同前方进入法。

(3)适应证:①三叉神经痛同时累及第2、3支,或全部三支,或1、2支,经各周围支阻滞治疗或(和)手术治疗无效者;②面部晚期癌性痛的暴发痛;③急性颅面部带状疱疹,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急性暴发痛。

(4)并发症:因半月神经节的解剖特点,其阻滞术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大多数是由于穿刺方向不准,进针过深或反复探刺损伤毗邻血管、脑神经和组织所引起。也可由于注入大剂量的乙醇,致使毁损范围过大导致损害,此类并发症应该是可以避免的。①眩晕综合征,比较常见,约占25%,常于注药30~60s后出现,数小时至数日内消失,不需特别处理。②血压升高,由针尖刺入卵圆孔时引起剧烈疼痛所致,原有高血压病史者尤为明显。此类患者术前应予抗高血压治疗,使其血压维持稳定水平。穿刺针近卵圆孔时先行注入少量局麻药,即可避免之。③脑神经炎,由毁损药物侵犯其他部位脑神经所致。以第Ⅲ、Ⅳ、Ⅵ、Ⅶ对脑神经受累多见,临床出现相应症状,如上睑下垂、复视及瞳孔散大、面瘫。④同侧失明及角膜溃疡,失明是本阻滞术最严重的并发症。失明或是由穿刺针进入卵圆孔过深损伤视神经造成,或是由毁损药物剂量过大损伤视神经造成。角膜溃疡则是眼神经阻滞后,无感觉的角膜失去对外界伤害刺激的保护性防御功能所致。⑤咀嚼困难,为三叉神经运动根受损表现。常见同侧咀嚼无力,咬合不严,或开口困难,易发生颞下颌关节脱位,多于数日或数月后恢复。⑥阻滞范围内感觉丧失或异常,以疼痛治疗为目的的神经毁损术后感觉功能丧失是必然的治疗结果,其产生止痛、治痛效果的同时也使该区域的触觉温度觉丧失,是目前所使用的神经毁损药物对不同功能的神经组织无选择性的结果,多表现为麻木感,须经数月甚至数年才逐渐消失。感觉异常多表现为阻滞区域麻、刺感,虫行蚁走感或温度错觉等痛苦感觉,实为感觉神经阻滞不全,可再行半月神经节毁损性阻滞,以求感觉完全丧失。⑦幻痛,发生于阻滞术后数日至数年,因成因不清,治疗困难。⑧脑膜炎,少见,系感染所致,严格无菌操作可避免。

(三)禁忌证

1.用其他疗法即可有效控制疼痛的患者。

2.近期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史者。

3.精神失常不合作者或不情愿者。

4.未明了治疗后果或经多次讲解仍被确认其未明了者。

(四)注意事项

1.行三叉神经单支阻滞时,最好在参照颅骨标本进行操作,以便于调整进针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2.上颌神经、下颌神经阻滞虽不强调必须在X线引导下施术,但如遇穿刺困难,穿刺针不能到达预定部位时则不应反复盲探,应及时借助神经定位刺激器或X线的引导或放弃本次穿刺,以策安全。

3.半月神经节阻滞应强调在X线引导下实施。一般先选用侧面进入法,既容易操作,又较少发生并发症,如不成功时,再选用前侧面进入法。侧面进入法阻滞时,只要注意阻滞平面未达到上眼睑以前,即无失明危险。

4.关于阻滞所用药物引起的并发症,毁损阻滞时,注入毁损药前一定要先注入局麻药,观察有无并发症及副作用,预判毁损疗效,也让患者体会神经阻滞后的感受。

5.注药时一定要定位准确,不论拔、插针芯,还是接换注射器都不得移动针尖的位置,即便是1~2mm的改变都可能会有非常明显的差别。

第五节 颈臂丛神经阻滞

一、颈丛神经阻滞术
(一)应用解剖

颈丛神经由第1~4颈脊神经的前支组成,除第1颈脊神经主要为运动神经外,其余均为感觉神经。由椎板间隙出椎管的第1~2颈脊神经和经椎间孔 出椎管的第3~4颈脊神经,经椎动脉后方达横突结节间沟分为上升支和下降支,各分支与相邻的上下脊神经分支联系成环,是为颈丛神经,在颈部位于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的前面,胸锁乳突肌的深面。由丛发出皮支和肌支,颈丛皮支又称浅丛,位置浅表而粗大,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向相当于扶突穴处穿出深筋膜,向上、向前、向下各方散行,形成四个分支:

1.枕小神经(颈2) 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方行走,至枕部和耳郭背面上1/3的皮肤。

2.耳大神经(颈2~3) 沿胸锁乳突肌表面向后上方行走,至耳郭及其周围皮肤。

3.颈皮神经(颈2~3) 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横行向前,分布于颈前部皮肤。

4.锁骨上神经(颈3~颈4) 2~4支,分布于颈前区,第2肋以上的胸壁,锁骨上窝和肩峰的皮肤。

颈丛的肌支又称为深丛,其分支支配颈部深肌、肩胛提肌、舌骨下肌群和膈肌并与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和颈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广有联系。

(二)操作方法

1.体位 患者仰卧去枕,头转向健侧,如病情允许肩下垫一薄枕。

2.穿刺点 在上述体位下,嘱患者做头离床动作,可清晰地标出乳突、胸锁乳突肌后缘和颈外静脉。乳突下2cm相当于第2颈椎横突标记为A点,胸锁乳突肌短头中点,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外旁开1 cm相当于第4颈椎横突,标记为C点,A、C点连线的中点,相当于第3颈椎横突,标记为B点(图7-5-1)。

3.方法 常规消毒皮肤,用肌注针头,在以上三点分别进行穿刺,如需多点阻滞时,先从C点颈4横突开始。从颈侧面与皮肤垂直进针,当进针2~3cm,碰到骨质时,即为横突结节,固定针头,回吸无回血及脑脊液即可注入药液4~5ml,此为阻滞深丛方法。阻滞C点深丛后,将穿刺针退至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深面,回吸无异常即可注入药液5~10ml阻滞颈浅丛。

(三)适应证

枕后神经痛、咽部恶性痛、颈部外伤后急性疼痛、急性颈枕神经痛。

(四)并发症

1.局麻药中毒反应 主要因局麻药液误入血管所致。临床表现及处理参见本章第三节常见并发症。

2.药液误入硬脊膜外间隙 药液误人硬脊外间隙的直接后果是高位椎管内麻醉,为较严重的并发症。神经阻滞操作时,穿刺针的进针方向应尽量自上方偏向前下方,注药时针尖的位置应在所选颈椎横突的末端,进针不要过深,每于注药前务必回抽,尽量选用短斜面注射针头等,都是预防的有效措施。临床表现及处理参见本章第三节常见并发症。

3.Horner综合征 系颈交感神经被阻滞后表现出同侧眼睑下垂、眼球下陷、瞳孔缩小、眼结膜充血、面红无汗、鼻塞等全部或部分症状。多因进针过深,针尖偏内,注入药量偏大所致。应向病人解释说明,短时期可自行消退。

4.膈神经阻滞 颈深丛阻滞时易阻滞膈神经,表现为胸闷和呼吸困难。给予吸氧等呼吸支持措施,待麻醉作用消退可自行恢复。

5.喉返神经阻滞 喉返神经阻滞后,患者声音改变或失音,严重者通气困难,多因针刺过深或药量过大所致。严密监视患者通气情况,多可自行恢复,无须特殊处理。

(五)禁忌证

颈部畸形,注射部位肿瘤、炎症者应视为绝对禁忌证。术前存有通气功能障碍,特别是上呼吸道不全梗阻者视为相对禁忌证。


二、枕大神经阻滞术
(一)应用解剖

枕大神经为感觉神经。它是所有脊神经中惟一未经椎间孔出椎管的脊神经后支,是后支中最为粗大的皮支。它由颈2脊神经节分出后,经颈1、2椎间沿寰枢关节的后外侧出椎管,绕过头下斜肌外缘,布于颅人字缝附近的顶枕部皮肤(图7-5-2)。

(二)操作方法

1.体位 初次治疗者宜取俯卧位,已多次治疗者坐位即可。头中立位略前屈。

2.穿刺点 枕外隆凸的中点向患侧乳突旁开2.5cm上项线上,枕动脉搏动内侧做标记。上项线为枕外隆凸向两侧延伸的弓背向上的弧形线,为斜方肌上止点。

3.方法 用脱脂效果好的碘酒、乙醇常规消毒穿刺点皮肤,先在标记穿刺点触摸枕动脉,在搏动明显处内侧垂直缓慢进针,出现放射痛后,即为刺中枕大神经或迫近神经。若针尖已抵颅骨仍无放射痛,则退针至皮下,调整针尖方向稍向左右呈扇形试刺,直至出现放射痛。穿刺成功后,固定针头,回吸无血即可注入1%利多卡因1~2ml。放射痛消失后,进针抵颅骨骨面,回吸无血后,边退针边注药1~2ml。神经毁损术,则应在枕大神经穿刺成功、注射局麻药后,固定针头,待麻木感出现后,注入神经破坏药1~2ml(图7-5-3)。

(三)适应证

1.枕神经痛 疼痛自后头部、枕项部开始向颈、下颌和耳后放射,似颅面痛,触及头皮表面和毛发可诱发疼痛。

2.颈源性头痛 顽固性颈源性头痛多由椎管内骨性异常,神经根被卡压所致。应考虑手术治疗。对有“禁忌证”或手术危险性大者,可行毁损阻滞或行射频热凝术。




三、枕小神经阻滞术

(一)应用解剖

枕小神经也是感觉神经,为颈浅丛的分支,由颈2脊神经的前支纤维构成。自胸锁乳突肌后缘浅出后,沿该肌后缘向后上方行至枕部,分布于枕外侧部、乳突及耳郭背面上1/3皮肤。

(二)操作方法

1.体位 同本节枕大神经阻滞体位。

2.穿刺点 在枕大神经外2.5cm处,上项线上。

3.方法 皮肤消毒同枕大神经阻滞术。穿刺前先在标记点处扪摸压迫,以寻找痛性条索或明显的压痛点,有放射感者则可精确定位。在定位点处垂直进针,触到枕小神经出现放射痛后,回吸无异常,注入1%利多卡因l~2ml,待放射痛消失后,针尖抵颅骨面,回吸无血后边退针边注药1~2ml。若行神经毁损术,方法同枕大神经毁损术(图7-5-3)。

(三)适应证

急性项枕部神经痛、肌紧张性头痛、外伤性颈部综合征。

(四)并发症

鲜有特殊并发症。穿刺针孔出血和局麻药吸收后眩晕是阻滞后常见表现,前者须认真压迫,后者稍休息即可自行缓解。

四、臂丛神经阻滞术
(一)应用解剖

臂丛神经由颈5~8和胸1脊神经的前支组成。组成臂丛的各脊神经在颈部前、中斜肌间隙内向外、下行走,并规律地反复编织后形成三束。颈5~6的前支合为上于,颈7自成中干,颈8与胸1合成下干。三条神经干伴锁骨下动脉穿过前、中斜角肌间隙,从下缘穿出,向前、向外、向下方伸展。到锁骨后每干再分为前后二股,通过第1肋和锁骨中点,经腋顶部入腋窝。在腋部,中、下干的前股合成为外侧束,上千的前股自成内侧束,三干的后股汇为后束,最后分别延续为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并发出分支到肩关节、臂、前臂及手部,支配上肢绝大部分的感觉和运动。临床上行臂丛神经阻滞术时,常在臂丛神经走行集中且表浅的前中斜角肌间隙、第 1肋骨上和腋窝顶等部位进行(图7-5-4)(图7-5-5)。

(二)操作方法

1.肌间沟阻滞法 又称为斜角肌间沟接近法。

(1)体位:患者仰卧去枕,头略向后仰,转向对侧45°。

(2)穿刺点:将阻滞侧胸锁乳突肌自乳突至胸锁关节全长三等分,再将同侧锁骨全长三等分,自胸锁乳突肌中、下1/3交点至锁骨中、外1/3交点画一连线N。嘱患者在保持头侧位的前提下,做抬头努力。显露胸锁乳突肌锁骨头,沿此肌外缘向后外侧触摸,可触及一条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近似平行的细长肌肉,此即前斜角肌。沿前斜角肌的外后缘做一标线A。向外后侧触摸为一下宽上尖的三角形空虚间隙,其外侧边触及的肌肉即为中斜角肌,沿此肌前缘做一标线B。中间的三角形空虚间隙即为斜角肌间沟,沿此肌间沟向下触摸常可触及一由外下斜向内上的细长带状肌肉为肩胛舌骨肌下腹,做标记线C。至此,前、中斜角肌间沟阻滞穿刺点即为ABC三线区域与N线的相交点。选此穿刺点的优点在于极少损伤胸膜顶和锁骨下血管。

(3)方法:常规皮肤消毒,术者面向患者立于患者颈肩之间。一手持穿刺针,一手示指尖探触肌间沟,并推开颈外静脉。穿刺针于穿刺点垂直刺入,向内向下略向后针尖指向对侧腋窝方向进针,穿过筋膜出现突破感后少许进针常出现同侧上肢放射痛。固定针头,此时进针深度应浅于2.5~3.0cm,回吸无异常后注入治疗液20~30ml。如以肩颈部麻醉为主,则在注药时压迫肌间沟下部,使药液向上扩散;如以上肢及尺神经麻醉为主,则在注药同时压迫肌间沟上部,使药液向下扩散(图7-5-6)。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术,具有穿刺标记明显,易于掌握,阻滞神经的解剖部位高,易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且鲜有气胸发生。若严格控制进针方向和深度,应无误入蛛网膜下隙和硬脊膜外隙之虞。但可发生星状神经节、喉返神经和膈神经阻滞或麻痹。

2.腋路阻滞法 又称腋窝内接近法。

(1)体位:患者仰卧,头偏向对侧,阻滞侧上肢外展90°屈肘,手背贴床,呈英式军礼状,或将手置于枕下。

(2)穿刺点:腋窝部,可摸到的动脉搏动最高位处。

(3)方法:皮肤常规消毒,术者左示指、中指并拢,按在腋动脉上以做指示,右手持注射针头于二指之间、动脉旁为穿刺点。以与动脉呈20°夹角斜向腋顶方向刺人,缓慢进针直至出现破纸样的落空感。如松开把持的针头,可见被针干放大的动脉搏动。若此时患者诉穿刺侧上肢出现异感则更确定为针入腋鞘。固定针头,接注射器回吸无血,即可注入治疗药液30~35ml。拔除针头后,左手示指、中指自穿刺点下方向上方按压穿刺点于肱骨干上,迅即回收上臂于体侧。以助药液沿腋鞘向上扩散(图7-5-7)。

(三)常见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1.出血 为刺破动脉或静脉所致,表现为血肿。穿刺中回吸如有血液应拔出针头,局部加压止血后,改变方向再行穿刺。

2.气胸 多见于锁骨上法阻滞时,穿刺针刺破胸膜,甚至肺组织所致。临床表现及处理参见本章第三节“常见并发症”。

此一并发症预防的关键在于正确的穿刺手法,在肌间沟法穿刺时,要严格掌握穿刺点的选定和穿刺时进针的方向及深度。在没有必行锁骨上法的指征时,尽量选用肌间沟法或腋路法。

3.局麻药中毒反应 多因局麻药过量或直接注入血管内所致。临床表现及处理参见本章第三节“常见并发症”。注药前的回吸是预防本症的关键。

4.意外高位椎管内麻醉 意外高位椎管内麻醉即指颈、胸段的硬膜外隙阻滞麻醉,甚至是全脊髓麻醉。本症多发生于肌间沟法阻滞时穿刺针呈水平方向向内、向上进针过深,针头进入椎间孔甚至椎管内所致。患者临床表现及处理参见本章第三节“常见并发症”。

5.膈神经阻滞 星状神经节阻滞和喉返神经阻滞,皆因锁骨上部臂丛神经阻滞时进针方向和深度不正确所致。本症的表现和处理见本节颈神经丛阻滞。

6.神经损伤 多因穿刺时直接损伤神经所致,患者临床表现及处理参见本章第三节“常见并发症”。

(四)适应证

急性上肢创伤、骨折、关节脱位的复位与镇痛;急性臂丛神经损伤的止痛;急性颈,臂丛根性神经痛;臂丛神经系的灼性神经痛;损伤性神经炎;幻肢痛和肿瘤性神经痛。

(五)禁忌证

主要视不同的穿刺法局部的解剖结构,皮肤情况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与患者的病情、术前并存病等而定。如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患者则忌用锁骨上法,腋部急性蜂窝组织炎者忌用腋路法。
五、肩胛上神经阻滞术
(一)应用解剖

肩胛上神经属臂丛神经的分支,来源于颈4~6脊神经组成的臂丛上干。自分支后,在斜方肌下面向后外方下行至肩胛骨上缘,在肩胛横韧带下方经肩胛上切迹进入冈上窝,发出2个分支至冈上肌,主支继续向下外方绕行肩胛冈颈部入冈下窝,分2支至冈下肌。肩胛上神经除支配冈上肌冈下肌外,尚发出分支司理肩关节囊后部的感觉。

(二)操作方法

1.体位 患者坐位,不能端坐者可取健侧卧位。

2.穿刺点 沿肩胛冈上缘标肩胛冈全长一直线A,过A线中点标脊柱平行线B,做A、B二线交点的外上角的角平分线C,在C线上外上方向距该角1.5~3cm处标记为穿刺点(图7-5-8)。

3.方法 定位后常规消毒皮肤,术者戴无菌手套,持穿刺针经穿刺点垂直刺入皮肤,向下向内向前方缓缓推进直达喙突的基底,切勿过于向前越过肩胛骨上缘或刺入胸腔,当进针感到阻力时,用针尖谨慎精细地试探出肩胛切迹,并由此滑进。此时进针深度约4~5cm。固定针头接注射器,回吸无血、气时,注入药液6~l0ml。

(三)适应证

肩关节及肩锁关节的滑囊炎;关节炎及关节周围炎;肩胛骨骨折;肩关节囊或喙锁关节撕裂伤;关节脱位。

(四)并发症

1.气胸 由穿刺针进针方向错误或(和)过深所致,患者临床表现及处理参见本章第三节“常见并发症”。

2.神经损伤 多因穿刺时直接损伤神经所致,患者临床表现及处理参见本章第三节“常见并发症”。

(五)注意事项

1.进针方向宜向后下,不应偏前,如越过肩胛上缘,既失去穿刺成功的标志,又极易刺伤胸膜和肺组织。

2.针尖探得肩胛切迹即可,不必寻找异感,以免损伤神经。

3.成功的阻滞效果只有肩部疼痛的消失或缓解而无皮肤感觉异常。


六、腋神经阻滞术
(一)应用解剖

腋神经来自颈5~6脊神经,于肩胛下肌前面发自臂从后束。伴随旋肱后动脉绕过肱骨颈向后行走,穿过小圆肌、肱骨外科颈、肱三头肌长头、大圆肌所围成的四边孔 至三角肌深面。分出支配三角肌、小圆肌的肌支和司理三角肌区、上臂上1/3外侧面皮肤及关节囊下部的感觉支(图7-5-9)。

(二)操作方法

1.体位 患者端坐,臂外展45°。

2.穿刺点 肩峰的背侧下方约4. 0cm处,即四边孔处。

3.方法 术者左手拇指按于肩峰背侧下方约4.0cm处,其余四指按于三角肌及肩峰。拇指向前内侧方向加压触扪,可扪及一凹陷并常有胀痛感,此即四边孔 。在体表相当于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缘,冈下肌和小圆肌外下缘及三角肌后缘之间。常规消毒穿刺点皮肤,穿刺针对准喙突方向刺入,深4~5cm即可至四边孔。如针尖抵至肱骨时,应退针少许。经回吸无血、气,即可注入1%普鲁卡因或1%利多卡因5~10ml。

(三)适应证

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后下部局限性疼痛者。

(四)并发症

血管损伤所致血肿,压迫止血后,经数日可自行消退。


七、肩关节周围注射术
肩关节周围注射治疗是将治疗液注射到肩部的肌肉、肌腱附着点、韧带附着点、关节囊附近、关节、骨性隆凸等局灶性炎症处。以控制炎症、消除疼痛为目的。

(一)应用解剖

肩关节是由肩胛骨和肱骨头构成的球窝型关节,含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具有三轴性广泛活动能力,其前、外、后方有胸大肌、胸小肌、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背阔肌等肌肉、肌腱和韧带。

(二)操作方法

1.体位 患者取坐位,患侧臂轻度外展。

2.穿刺点 肱骨大、小结节,肱二头肌沟,喙突,三角肌附着点,肩锁关节,肩峰下等处压痛点及肌腱附着点。

3.方法 常规消毒皮肤,穿刺针与穿刺点皮肤垂直进针,进针过程中询问患者针感,如出现明显的痛、胀、串、麻感时,当即注药1ml,继续进针抵骨质退针少许后,边退针边注药。每点注入1%利多卡因2ml,也可伍用维生素B↓(12),少量皮质激素和活血化瘀药。

并发症少见。
第六节 胸部神经阻滞

一、肋间神经阻滞术
(一)应用解剖

胸脊神经共12对,肋间神经即胸2~11脊神经前支。胸1脊神经和胸12脊神经分别参与臂丛神经和腰丛神经的组成。胸脊神经发自相应脊髓节,经椎间孔 分为前支、后支、脊膜返支和灰白交通支,其中前支进入肋间。在肋间隙后部,肋间神经位于壁层胸膜和肋间内韧带之间。在此段,肋间神经与肋间血管排列次序不定。肋间神经向前外侧行走,至肋角处,肋间神经和血管穿过肋间内肌,紧贴于肋沟下缘,行于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肌之间。以自上而下排列呈静脉、动脉、神经的次序向前行于肋骨下缘。在腋前线处,肋间神经发出外侧皮支后随肋骨的形态转向前内侧行进,并重又回到肋间隙中间随肋骨行向前正中线。外侧皮神经又分为前支和后支。上5对肋间神经到达胸骨侧缘浅出,即为前皮神经;下6对肋间神经到达肋缘后进入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经腹直肌后部穿腹直肌鞘,在腹白线附近浅出,分布于腹部皮肤。肋间神经除支配肋间肌和前外侧群腹肌运动外,还司理胸腹壁皮肤的感觉。肋间神经皮支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节段性,每一节皮支均呈环形条带状分布,并由上而下按神经次序依次排列,相邻肋间神经的分布区相互重叠。在前正中线处,前皮支相互重叠到对侧2~3cm,使前正中线旁开2~3cm范围的皮区受到双重支配(图7-6-1)。

临床上常根据胸脊神经皮支的节段分布特征,通过检查体表感觉障碍的节段,诊断病变神经或脊髓的节段。一般对应关系是:胸骨角平对胸2,乳头相当于胸4,剑突相当于胸6,肋弓平面相当于胸8,脐相当于胸10,腹股沟韧带中点平面相当于胸12。

(二)操作方法

1.体位 双侧阻滞时取俯卧位,上胸及腹部垫薄枕,头偏向一侧,双臂上举,肘放于头侧,双手交叉于枕后,以利肩胛骨外展。单侧阻滞者可取健侧卧位或坐位,患侧肘部贴于枕后。

2.穿刺点 根据检查的疼痛区域选定穿刺点。如仅阻滞前胸腹部正中区域,于腋前线到乳头线之间穿刺即可。如须阻滞后外侧区域,则应在腋后线处穿刺,在肋角部穿刺除胸神经背支外,此节肋间神经自该处以远均可被阻滞。肋间神经阻滞时,考虑其相邻皮支重叠分布的特点,穿刺点的定位要包括相应肋间神经上下各一条肋间神经。

因肋角和腋后线处肋骨扁宽厚,触摸肋骨和肋间清晰,且阻滞范围广泛,能满足绝大部分的临床要求。故常在此处穿刺。于穿刺体位下,在骶棘肌外缘与肋骨下缘交点处标记穿刺点。

3.方法 常规消毒皮肤后,穿刺点局麻,术者左手示指、中指置于穿刺肋间的肋间上下缘,以指引针刺并固定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垂直刺入皮肤,缓进针抵至肋骨,稍向后退,将针尖斜过肋下缘,再进针0.3~0. 5cm。左手指、示指固定针尖及注射器,回吸无血、气后,注入局麻药5ml(图7-6-2)。

如需行神经毁损术,可先注入局麻药2ml,观察20min后,经检查阻滞效果,确定无疑后注入神经毁损药,如用5%苯酚(石炭酸),此处2ml即可。

腋后线和腋前线二处的肋间神经阻滞术,体位、方法与肋角处阻滞相同,只第9肋间以下神经阻滞时须在肋间神经走行的下一位肋骨的上缘,稍向内侧深面穿刺注药,可收显效。

(三)适应证

1.胸壁挫伤、肋骨骨折、连枷胸等创伤止痛及治疗疼痛所致的呼吸功能障碍。

2.术后止痛于手术结束前或术后立即进行。根据手术部位、范围,选择正确的穿刺点和阻滞范围。

3.原发性和继发性肋间神经痛。

(四)并发症

主要为气胸,多因操作者穿刺不熟练,穿刺针损伤胸膜、肺组织所致。临床表现及处理参见本章第三节“常见并发症”。

(五)注意事项

1.术前应明确阻滞范围和选择正确的穿刺点,以避免阻滞用药过分或不及。

2.穿刺时掌握好穿刺进针方向及深度,不得损伤胸膜和肺组织。注药前要仔细回吸。

3.如果行多点阻滞,要于术前预计用药总量,避免局麻药急性中毒。

二、胸椎旁(椎间孔)脊神经阻滞术
(一)操作方法

1.体位 单侧阻滞者取健侧卧位,行双侧阻滞者取坐位或俯卧位。

2.穿刺点 先明确胸椎次序。可按垂头位颈部凸起最明显的棘突,即大椎为颈7棘突,向下推数。也可按背部体表标志计数胸椎棘突:双侧肩胛冈联线水平为胸3棘突,肩胛下角联线水平为胸7棘突。胸椎椎间孔与胸椎棘突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胸10以上胸椎椎间孔约与上位胸椎棘突顶点平齐,胸10以下胸椎椎间孔约与同一椎体棘突顶点平齐。按阻滞范围要求选定胸椎后,按上述方法定位椎间孔平面,在该平面水平患侧距后正中线旁开3cm标记穿刺点。

3.方法 侧卧位者取腰穿体位。坐位穿刺者,屈颈弓背。俯卧位穿刺者,腹部垫枕,袒露背部。常规消毒皮肤,术者戴无菌手套,双手持穿刺针,经局麻穿刺点处垂直于皮肤进针,触到横突后稍后退,调整进针方向,使针向上向内斜20°~25°后进针3cm左右,若此时针尖触及骨质时应后退0. 2~0. 3cm。回吸无气体、血液和脑脊液方可注入治疗液8~10m1(图7-6-3)。

(二)适应证

1.高位肋间神经阻滞不能控制的疼痛,如切口靠近脊柱的胸部手术后疼痛。

2.所有肋间神经阻滞的适应证。

3.某些内脏痛。

(三)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常见气胸和局麻药中毒,也可发生高位硬膜外隙阻滞或全脊髓麻醉。诸症的临床表现和处理见本章第三节“常见并发症”。此外,胸椎旁神经根阻滞时可有脊神经灰白交通支或交感链阻滞。表现为低血压症状,可予以静脉补液及适量升压药,并密切观察30~60min,坐起和直立时尤应防止体位性低血压。胸椎旁脊神经阻滞时发生气胸、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麻醉都是操作不熟练,进针方向不正确所致,如能在影像学引导下进行操作,其安全性和准确性将明显提高,应积极加以利用。

第七节 腰骶部神经阻滞

一、应用解剖

腰骶部脊神经由同位脊椎椎间孔穿出后,即刻分支,由脊髓端向周围端依次分为4支①脊膜返支,极细小,在前、后支分界处与脊神经节之间由脊神经发出,经椎间孔返入椎管,分布于脊膜、椎骨、椎骨的韧带及小关节。②腰神经后支,自分出后即向后行穿过横突间隙,又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分布到关节突关节和肌肉、皮肤。臀上皮神经即是上3对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发出的皮支,下3对腰神经发出皮支可到达骶部。骶神经后支自上而下逐渐细小,上4对骶神经后支经骶后孔穿出,骶5神经后支由骶裂孔 穿出。尾神经后支由骶裂孔 穿出,与骶5神经形成神经襻,其分支至尾部皮肤。③腰骶部神经的前支,先形成腰神经丛和骶神经丛,再发出分支支配腰骶部及下肢。腰丛由腰1~3神经前支和腰4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常有胸12神经前支一部分参与。腰丛神经根出椎间孔后,行走于腰椎横突的前方、腰大肌的深面及其外侧缘,即腰大肌间隙内。该间隙又称腰大肌间沟,其前界为腰大肌及其筋膜;后界为腰1~5横突、横突间肌和横突间韧带;后外侧界为腰方肌和部分腰大肌;内侧界为腰1~5椎体和椎间盘的侧面;上界到第12肋;向下沿腰骶干至骨盆的骶前间隙。腰丛及其主要分支:股神经、闭孔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的起始部均布行于此筋膜间隙内。临床常在此间隙内注入局麻药阻滞神经丛。

腰4神经前支的余部与腰5神经合成腰骶干与骶尾神经前支编织成骶神经丛,在骨盆内位于盆后壁,梨状肌前面,前方为盆筋膜所覆盖。骶丛略呈尖端朝向坐骨大孔的三角形。骶丛除发出短的肌支支配髋部和盆膈的小肌外,还发出臀上神经、臀下神经、阴部神经,其最终支为坐骨神经。④腰神经的交通支,起自前支的起始部,连于交感神经节(图7-7-1)。

二、腰丛神经阻滞术
腰丛神经阻滞即腰大肌肌间沟神经阻滞。前一名称是按阻滞的神经命名的;后一名称是按阻滞的解剖学部位命名的。

(一)操作方法

1.体位 单侧阻滞者,患者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双髋膝屈曲。双侧阻滞者,取俯卧位,腹下垫枕,使腰椎曲线尽量展平。

2.穿刺点 在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向尾侧3cm标水平线A,经后正中线向患侧旁开5cm标脊椎平行线B,两线交点即为穿刺点(图7-7-2)。

3.方法 术者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术区皮肤,穿刺针经局麻皮丘垂直进针,直达腰5横突,针遇阻力 后稍退,将针尾向身体尾端倾斜,使针尖滑过腰5横突上缘,再进针约0. 5~1cm,待有明显落空感,注气阻力消失,说明针尖已刺入腰大肌间隙,此时一般进针5~7cm,回吸无血、脑脊液,注射药液30~40ml。也可在注药前先注入过滤空气10ml以吹张肌间沟,利于药液充分扩散。若须双侧阻滞,患者应取俯卧位,双侧依次阻滞。二次阻滞间隔应长于40min(图7-7-3)。

采用神经定位刺激仪引导行腰丛神经阻滞可显著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定位术区皮肤消毒及局麻方法同前。刺激仪穿刺针正极接贴于患者躯体上的电极,开启刺激仪,调节脉冲刺激电流至0. 5~1mA。术者持刺激仪穿刺针按上法穿刺操作,当刺激针尖接近神经时,穿刺侧下肢出现与刺激仪脉冲节律相同的抽动,此时助手调小电流至0.25~0. 35mA,如仍见患肢抽搐则表明针尖与神经关系密切,为穿刺成功征象。固定刺激针,由助手回吸无血液、脑脊液后,注入治疗药液。

常用药液为含0.25%~0.5%利多卡因或0. 25%~0. 375%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如治疗癌性痛,可行神经毁损术,应在X线引导下操作,并先注入造影剂,了解造影剂扩散范围,以排除神经毁损药误入血管或椎管,此程序应为必行的程序。

(二)适应证

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源性神经痛,腰椎转移癌性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三)禁忌证

穿刺部位感染者,凝血功能障碍者,不合作或疑惧者,有效血容量不足者。

(四)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欲求有效、完善的治疗效果,常需较大量的药液,方能达到满意的阻滞,为防止局麻药过量,按不同情况和治疗目的,使用最低有效(浓度)量。

腰丛神经穿刺不必刻意寻求异感,成功的关键是确认针尖进入腰大肌间沟,若针尖到位,即使无异感出现,注药后也可达到满意效果。

注药前回吸或在X线引导下穿刺并注射造影剂多可避免并发症。行神经毁损或注射溶核药物时,尤当谨慎。

从诊疗环境到操作都应严格执行无菌原则。也可在阻滞治疗后连续数日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余详见本章第三节“常见并发症”。

三、腰椎间孔神经阻滞术
(一)操作方法

1.体位 双侧阻滞者取俯卧位,腹部垫枕,使腰背部展平。单侧阻滞者取患侧向上的侧卧位或俯卧位。

2.穿刺点 若行上位腰椎椎间孔阻滞,则在穿刺的椎间隙水平的中线向患侧旁开2.5~3cm处标记。若行下位腰椎椎间孔阻滞,则在穿刺间隙水平的中线向患侧旁开3~4. 5cm处标记。

3.方法 术者戴无菌手套,术区皮肤常规消毒。术者持穿刺针经局麻穿刺点垂直刺入皮肤,将针缓慢刺向横突。进针约3~4cm时,针尖抵触横突,退针少许后,将针尖向头侧或尾侧倾斜25°并向中线倾斜20°~30°。保持针的角度和方向,使针尖滑过横突后再进针1~1.5cm,即达椎间孔附近。将针尖斜面转向内侧,回吸无血液,无脑脊液,即可注入治疗液5~8ml。如有条件在影像学引导下穿刺,针尖到位后先注人造影剂确认后注药则更佳。注药后保持患侧向上侧卧体位30min,以免患侧下肢无力发生意外。如须阻滞多节脊神经根,可按上述方法分别操作(图7-7-4)。

(二)适应证

1.同腰丛神经阻滞术。

2.腰丛神经根炎经腰丛阻滞或腰部硬膜外隙阻滞疗效不佳者。国内学者李仲廉及日本国宫崎报道采用椎间孔阻滞,治愈了经硬膜外隙阻滞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见椎间孔 阻滞尤为适用此于类痛症。

3.腰及下肢痛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定位。腰椎间孔 神经阻滞用于腰及下肢痛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痛源神经定位具有特殊的实用性。可用于:①下肢痛的节段性诊断、定位;②腰神经痛的分支诊断、定位,用于腰背部痛症以鉴别神经痛来自腰神经前支或脊膜返支;③恶性痛症行神经毁损术前定位。

(三)禁忌证

同本节腰丛神经阻滞。

(四)并发症

同本节腰丛神经阻滞。


四、腰椎关节突关节注射术
(一)应用解剖

椎骨关节突关节又称椎间关节或小关节。成人的腰椎、胸椎及颈3~7椎形态大致相似。在椎弓根和椎板连接处的上下各有一对关节突,上方者称上关节突,其关节面与上邻位脊椎下关节突的关节面相关节;下方者称下关节突,其关节面与下邻位脊椎上关节突的关节面相关节。相关节的上下关节突的关系为上位脊椎的下关节突位于下位脊椎的上关节突的上、前、内侧。由于各段脊椎的功能、形态不尽相同,其椎间关节面的空间方位、角度、形状也略有差异。颈段椎间关节面呈卵圆形,近似水平位;胸段椎间关节面略呈额状位;腰椎的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向前内方,凹状;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外后方,凸状,其关节面方位是自上而下由矢状位逐渐转向额状位,及至与矢状面和额状面均呈45°角,与水平面几成直角。

椎间关节属平面滑膜关节。关节面被覆软骨,关节囊附于关节软骨周缘,颈段关节松弛,利于大范围运动,胸段紧张,而腰段增厚。关节囊内覆以滑膜,能分泌滑液以利关节活动。椎间关节的主要神经来自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胸段椎间关节的神经支配来自本节段和下节段的脊神经,腰段椎间关节的神经支配来自本节段和上节段的脊神经。由此可见,各椎间关节均接受两个节段脊神经的支配。椎间关节除接受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支配外,尚有脊膜返支的细小纤维进入关节囊和椎间关节的腹侧面(图7-7-5)。

(二)操作方法

有条件者在X线引导下进行。

1.体位 患者俯卧位。

2.穿刺点 患椎棘突下缘,患侧距后正中线旁开1.5~2.5cm处。

3.方法

(1)腰椎间关节囊阻滞:术区皮肤消毒,穿刺针经穿刺点局麻皮丘处垂直刺入。缓慢进针约4cm,有针尖触及软骨样感觉时,即表明针尖已抵达椎间关节囊,稍退针回吸无血液、脑脊液后,注入治疗药液0.5%利多卡因10ml。

(2)腰椎间关节内阻滞:体位及穿刺点同前。此操作须在X线引导下进行,当进针出现骨质阻力时,依X线影像显示或手感探测椎间关节间隙,注入造影剂0.5~1.0ml,当确认为关节腔后注入含皮质激素或(和)抗炎镇痛药成分的药液1ml。

(三)适应证

1.急性腰痛或慢性腰痛反复急性发作,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且硬膜外阻滞无效者。

2.椎间关节源性痛症,此种疼痛除有局部症状外,常有腹股沟、臀部、大腿后部的疼痛,经硬膜外阻滞无明显疗效者。

(四)并发症

药物中毒或椎管内阻滞,因局麻药进入

血管或椎管内所致。临床表现及处理参见本章第三节“常见并发症”。

进针不要超过横突,注药前回吸,关节腔内注药量不要过大,或在X线引导下穿刺多可避免。

五、股神经阻滞术
(一)应用解剖

股神经发自腰2~4脊神经,由脊神经前支后股组成。自腰丛发出后,在腰大肌与髂腰肌之间沿髂腰肌沟下行,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外侧下降进入股三角,行于股动脉的外侧。在股前面分出支配耻骨肌、缝匠肌和股四头肌的肌支和司理股前部皮肤及胫前部皮肤的皮支。其终末支隐神经也是皮支。

(二)操作方法

1.体位 患者仰卧,患侧足稍外展外旋。

2.穿刺点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触及股动脉,于股动脉外侧1cm,距腹股沟韧带2cm标记为穿刺点。

3.方法 术区皮肤常规消毒,穿刺点做局麻皮丘。术者左手示指、中指触及股动脉,稍向内侧加压并固定。右手持注射器,在标记点稍内侧垂直刺入,当感觉针尖穿过深筋膜后出现异感,即可固定针头,回吸无血液,注入药液10~15ml(图7-7-6)。

(三)适应证

下肢股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如软组织创伤,骨折,股部或膝关节术后疼痛。

(四)并发症

1.药物中毒 系局麻药误注血管所致,注药前回吸即可避免。

2.血肿 穿刺损伤血管所致,一旦发现误伤血管,立即拔除针头并压迫止血。

3.神经损伤 少见。多无严重后果。尽量不用粗针头,穿刺时不可为求异感而反复提插针头,多可避免。


六、闭孔神经阻滞术
(一)应用解剖

闭孔神经发自腰3~4脊神经前支前股,腰2脊神经仅有小部分或无。自腰丛发出后,于腰大肌内侧缘浅出,向下穿盆筋膜后入小骨盆。循小骨盆侧壁,穿行至闭孔,穿闭膜管入股部,发出前支和后支。前支沿闭孔外肌前缘下行于短收肌、长收肌和耻骨肌之间,发出的肌支支配长收肌、股薄肌和内收肌;发出的皮支支配股内侧下2/3的皮肤。后支经闭孔外肌上部下行于短收肌和大收肌间,发出的肌支支配闭孔外肌、大收肌、短收肌。髋关节和膝关节均接受闭孔 神经关节支的支配(图7-7-7)。

闭孔神经损伤后,大腿内收力减弱,患肢叠置健肢不能,股内侧皮肤感觉障碍。

(二)操作方法

1.体位 患者平卧位,患侧下肢稍外展外旋。

2.穿刺点 于患侧耻骨结节下方、外侧各1~2cm处标记为穿刺点。

3.方法 穿刺点皮肤准备,术区皮肤常规消毒,穿刺针经局麻皮丘垂直刺入2~ 2.5cm至耻骨上支,稍退针后将针尖朝头侧45°方向调整后缓慢进针。也可边进针边探寻闭孔管上部的骨壁。确认针尖在闭孔管前上方后,将针向后、向下、向外缓缓刺入闭孔管2~3cm。回吸确定穿刺针未误入血管后,注入药液10~20ml,其有效征候为阻滞后内收肌群麻痹(图7-7-8)。

(三)适应证

主要用于诊断、治疗闭孔神经支配区的痛症。

1.髋关节痛症 治疗各种髋关节疼痛,均可应用闭孔神经阻滞术,尤其是骨关节炎引起的难治性髋关节疼痛,在行神经毁损或切除术前,应用闭孔 神经阻滞术能进一步明确诊断并预测手术效果。

2.内收肌痉挛和疼痛 闭孔神经阻滞术具有诊断和治疗意义。

(四)并发症

因本穿刺术缺乏穿刺成功的特异性指征,故在穿刺针尖超过闭孔 管上部骨性边缘后,进针深度不可大于规定。注药前一定回吸,多可避免损伤血管及药和中毒等并发症发生。

七、骶神经丛阻滞术
(一)应用解剖

骶丛由出自骶前孔的腰4脊神经部分前支与腰5脊神经前支合成的腰骶干和骶1~3脊神经前支,并加入有骶4神经的升支在骶骨前编织而成。全丛位于骶前(骨盆后壁),梨状肌及其筋膜前面,前方有髂血管、结肠、直肠及盆段输尿管。

骶骨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呈中空、前屈、盾状三角形,有前后两面,前面又称骨盆面。前后两面各有四横二纵阵列的4对骶孔,前面者称骶前孔,和与其对应、大致呈卵圆形、横径约1 cm的骶后孔前后贯通形成骶孔管。骶孔管借其中部内侧的椎间孔与骶管相通,是骶神经前后支的通道。骶孔管长度(深度),自骶1至骶4有2. 5~0. 5cm范围的变化,此数据是骶孔神经阻滞进针的依据。骶骨后面隆凸而粗糙,除有4对骶后孔外,在骶后正中有骶1至骶4棘突融合而成的隆起,称为骶中嵴。因骶中嵴自骶1至骶3或骶4长度不等,其下端为骶管裂孔。骶管裂孔 的位置和形态,个体间存在很大差异。骶管裂孔两侧有骶椎下关节突形成的骨性隆起,称为骶骨角,临床常作为认定骶管裂孔 的骨性标志。骶管裂孔 至骶2椎体上端之间的椎管又称骶管,由骶椎椎孔连接而成,是椎管的末端部分,硬脊膜囊末端止于骶2椎体水平。骶管裂孔即为硬脊膜外间隙的下端(图7-7-9)。

在骶骨前,骶丛略呈尖端朝向坐骨大孔的三角形。在盆底附近发出支配髋部和盆膈小肌的肌支和皮支,其终末支自梨状肌下孔 出骨盆,是谓坐骨神经。坐骨神经出骨盆后,位于臀大肌的深面,在坐骨粗隆和股骨大转子间中点处下降,沿上孖肌、闭孔内肌、下孖肌和股方肌后面至股部。坐骨神经穿出骨盆后位于梨状肌与上孖肌、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之间。坐骨神经在此段既容易定位也易被药液阻滞,局麻药尚可沿肌间隙扩散而阻 滞骶丛。

经骶管阻滞骶丛神经因穿刺部位和注射药量的不同,可有多种效应。骶管裂孔穿刺治疗,为低位骶管阻滞疗法;经腰5骶1椎间隙穿刺阻滞治疗,为高位阻滞疗法;而经骶后孔穿刺阻滞治疗,为骶后孔阻滞疗法。低位骶管阻滞疗法因注入局麻药量不等而有不同的阻滞范围:注入5ml阻滞肛门、会阴部;10ml可阻滞大腿后部;20ml则可阻滞股前部。

(二)操作方法

1.经臀部骶丛阻滞术

(1)体位:患者侧卧,阻滞侧在上,患侧下肢屈髋45°。

(2)穿刺点:①由患侧股骨大转子与髂后上棘作连线A,股骨大转子至骶裂孔作连线B,作A线的垂直平分线C与B线相交,标记交点为穿刺点。②自股骨大转子上缘至髂后上棘作一连线A,作A线的垂直平分线C,于C线在A线内下方段,距A线5cm处标记穿刺点(图7-7-10)。

(3)方法:术区皮肤常规消毒,穿刺针经穿刺点局麻皮丘垂直刺入直至出现异感,此时进针深度约5~7cm。若针尖抵髋骨后壁仍未出现异感,则稍退针后将针尖略向内侧调整后再进针,直至针尖滑过骨质抵达坐骨切迹,出现异感后退针少许,回吸无血液,注入局麻药20~30ml。

(4)适应证:①下肢神经血管营养性疾病;②梨状肌损伤综合征;③干性坐骨-神经痛;④单独应用或联合股神经阻滞,可分别用于足外侧、外侧三趾和全下肢的急性创伤痛,术后顽固性神经痛。

(5)并发症:详见本章第三节“常见并发症”。

2.经骶管骶丛阻滞术

(1)体位:如侧卧位,取患侧向下卧位,屈髋,双膝屈向腹部。如取俯卧位,髋下垫枕。

(2)穿刺点:以骶骨角为标志,两骶骨角之间的凹陷点即为骶管裂孔。沿骶后正中隆起的骶中嵴由上向下滑摸至骨面凹陷空虚处即是,其两侧可触及似豆状隆起的骶骨角。或以两侧髂后上棘及其间连线为一等边三角形的二点一边,依等边三角形特性寻找并验证之。或以术者右手示指尖触抵尾骨尖,拇指沿尾骨正中向上滑摸,约至示指掌指关节处(距尾骨尖5~7cm),可扪及一“八”骨凹即为骶管裂孔。标记为穿刺点。

(3)方法:术者戴无菌手套,术区皮肤常规消毒,注意勿将刺激性消毒液流入臀沟。穿刺点皮肤局麻至骶尾韧带。术者左拇指于两侧骶骨角之间穿刺点头侧扪压以驱散局麻药并做进针提示,右手持内含气、液的玻璃注射器于左拇指尖尾侧端,以与皮肤呈45°角向头侧刺入。针尖达骶尾韧带时,阻力增大有坚韧感。如遇骨质不可强行进针,应退针少许,调整方向。针与皮肤的角度在男性10°~20°,女性30°~45°。角度过小,针尖易刺抵骶骨后壁受阻,角度过大,针尖易刺抵骶骨前壁受阻。当针尖刺过骶尾韧带后常有明显的落空感,此时进针深度约3~4cm。切忌超过骶2水平。注气、液无阻力,回吸无血液、脑脊液后,按预期阻滞目的注入治疗药液(图7-7-11)。

(4)适应证:①肛门直肠会阴部生殖器痛症及尾痛症;②肛门会阴部创伤或术后急性痛镇痛,治疗液中加入阿片类药物,如吗啡0. 5~1mg效果更佳;③下腰部根性脊神经痛引起的腰痛,下肢痛的镇痛及治疗,可单次注药或置管连续注药;④产科镇痛,人工流产和分娩时镇痛。

(5)禁忌证:穿刺局部感染、凝血功能障碍、骶管肿物、畸形、高血压、败血症。 Devil注意事项:①确认骶骨角和骶裂孔是穿刺成功的基础,正常人群中20%个体存有骶骨解剖学变异。如遇骶裂孔矢状径<2mm或完全闭锁者,则改取其他途径。②穿刺过程中进针角度和方向是穿刺成功的关键。若针尖抵触骶骨壁,应退针调整角度、方向,不可强行穿刺,以免损伤骶管静脉丛和引起疼痛。如操作者手技谙熟,应尽量选用细穿刺针。③为防止蛛网膜下隙阻滞,穿刺针尖深度不可接近或超过骶2椎体水平,且注药前务必回吸确认无血液,无脑脊液后方可注入。一旦误入蛛网膜下隙或粗穿刺针误伤血管时,必须放弃本法,改用其他方法。④严格无菌操作,骶管阻滞即是椎管内硬膜外隙阻滞,化脓性感染的后果常是严重的。须从严防范,认真对待。⑤痛症治疗时,常按拟阻滞范围决定注药剂量,单次注药总量以不大于40ml为妥。⑥骶管持续注药法,实质应为硬膜外隙注射疗法,其用药严禁随意配伍。⑦注药后患者应平卧或患侧在下侧卧30min以上,下腰部疾患者取头低足高位,更有利药液向病灶部位扩散。

3.经骶后孔骶丛阻滞术

(1)体位:取侧卧位或俯卧位,耻骨联合前垫枕。

(2)穿刺点:髂后上棘下方1~1.5cm,向内1~1.5cm处,为第2骶后孔 ,标记点B。触寻骶骨角并标记为点P,在B、P间连一直线M,三等分B、P二点间直线M,标记为点C、D。直线M向上延长线,距B点2. 5cm处标记点A,点A、B、C、D依次为第1.2.3.4骶后孔(图7-7-12)。

(3)方法:术者戴无菌手套,术区皮肤常规消毒,在第2、3、4骶后孔,做局麻皮丘,穿刺针经皮丘垂直刺入皮肤直至骨质。调整方向试探骶后孔的位置,如在骨质面上有落空感即是骶后孔,进入骶后孔后再进针0. 5cm,回吸无血液、脑脊液后,缓慢注入药液5~10ml。

行多个骶后孔 阻滞时,可在相邻两个骶后孔 中间穿刺,针尖向前、外、上方寻找上位骶后孔,向下方寻找下位骶后孔。也可行双侧骶后孔阻滞术。

(4)适应证:①同本节经骶裂孔骶丛阻滞术;②治疗髂后上棘至尾骨尖端的臀中皮神经痛症;③骶1~骶4区域的癌痛,如经第1骶后孔穿刺行蛛网膜下隙阻滞,可减少或避免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5)禁忌证:同本节经骶管裂孔骶丛阻滞术。

Devil注意事项:①穿刺进针深度不得超过1cm,以0.5cm为宜,不可穿过骶前孔,以免损伤盆腔脏器;②注药前回吸,确认无脑脊液,血液后方可注药;③严格无菌操作,严防感染。

(三)并发症

见本章第三节“常见并发症”。

第八节 交感神经阻滞
交感神经是内脏神经系统中的运动纤维部分,又称自主神经,其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1或颈8~胸12至腰1~3节段的灰质侧角,节前纤维即起自侧角的细胞其周围部包括神经节(椎旁节和椎前节),及由节发生的分支及神经丛。

椎旁交感神经节,成对排列,位于脊柱两侧。由位于脊柱两侧的交感干神经节及节间支互相连接总成交感干。自颅底至尾骨两干纵列,下端于尾骨前面相互合并。颈部每侧有颈上、中、下三节,胸部每侧有10~12节,腰部4~5节,骶部2~3节。尾部只一个两侧合并的奇节。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即起自节内的多极细胞。

椎前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前方,呈不规则的节状团块,包括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节、肠系膜上神经节及肠系膜下神经节等,分别位于同名动脉根部附近。

交感干上的椎旁交感神经节借交通支与相应的脊神经相连接。其中白交通支只见于胸1~12节和腰1~3节的脊神经中,其内含有脊髓灰质侧角细胞发出的具有髓鞘的节前纤维。节前纤维经前根、脊神经白交通支入椎旁交感神经节后,或是终止于相应椎旁交感神经节;或是在交感干内上升、下降,然后终止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交感神经节;或是穿出椎旁交感神经节,终于椎前交感神经节。

灰交通支是交感干内椎旁交感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节后纤维离开自主神经节后也有三种去向①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并随脊神经分布至肢体血管、汗腺、立毛肌等。放31对脊神经都有与灰交通支的联系,其分支也都含有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②攀附动脉行走,在动脉外膜分散且互相缠绕,形成依所攀附动脉命名的各神经丛,随动脉到达所支配的器官;③由神经节发出后直接到所支配的脏器。

由交感神经节发出的分支及神经丛重要的有颈外动脉神经、心上神经、心中神经、心下神经、内脏大神经、内脏小神经、椎动脉丛、心丛、肺丛、腹腔丛、腹主动脉丛、腹下丛。由于交感神经与脊神经有着如此的联系,在疼痛的发生和演进过程中,交感神经在不同的阶段,经不同的途径,不同程度地参与、调节疼痛。

急性疼痛均由皮肤、深部结构、内脏的损伤和(或)疾病,肌肉或内脏的功能异常产生的有害刺激而诱发。无论是在机械性伤害性急性痛,炎症性急性痛抑或内脏急性痛,在疼痛的早期即有较为强烈的反射性交感神经活动参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甚至急性疼痛迁延发展,交感神经参与的程度逐渐增加,以至有时可变为纯交感痛。而内脏器官末梢血管及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更是以交感神经为主。

由于自主神经系统的节后神经元的数量远较节前纤维多(约2~30:1),少量的节前神经元可控制相当范围的外周效应器,单个神经即可引起广泛的、定位不精确的症状,对外周组织和终末器官的反应性起到了放大作用。这也是自主神经系统解剖学上不同于躯体神经系统之处,也决定了交感神经疼痛的复杂性。学习和掌握交感神经的解剖和功能对交感神经性疼痛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阻滞交感神经治疗疼痛的机制远较阻滞躯体神经治疗疼痛的机制复杂。阻断交感神经治疗疼痛并非单纯依靠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而实现。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感神经阻滞能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脏器功能恢复,调节机体抵御疾病能力,提高维护自身内环境平衡能力等多方面发挥作用。

临床工作中,常依据疼痛的部位及性质,按神经的解剖辖区、分布、走行,采取不同的神经阻滞术。头面部以星状神经节为主;上肢部位以星状神经节阻滞、胸交感神经节阻滞为主;胸腔内脏以星状神经节阻滞、胸交感神经节阻滞为主;腹腔内脏以腹腔神经丛阻滞、上腹下神经丛阻滞、内脏大小神经阻滞为主;下腹部位以腰交感神经节阻滞为主;盆腔部位以上腹下神经丛阻滞、奇神经节阻滞为主。酌情选配相应部位的脊神经阻滞疗法。

阻滞交感神经用药,原则上主张宁简勿繁,宁单勿多,以局麻药或神经毁损药为主。在交感神经节阻滞中使用复杂的消炎镇痛药既无必要,又易增加并发症,也不符合自主神经节阻滞治疗机制。因为绝大多数的交感神经阻滞适应证中,拟行阻滞的交感神经干、节、丛等部位本身并没有炎症,与伴有炎性病理改变的脊神经根、干有着本质的区别,故不能将脊神经阻滞适用的药液千篇一律地用于交感神经阻滞。此点须在临床工作中务以厘正。

交感神经阻滞可视部位、病情和病人精神状态,决定是否禁食和予以安定药。但阻滞前数小时必须停用镇痛药及硬膜外阻滞。胸、腹腔部位的交感神经丛阻滞还应在术前开放静脉补液,以防治阻滞后引起的低血压。体腔深部或内脏血管毗邻的交感神经节、丛阻滞应在影像学引导下进行,以保障疗效确切和预防并发症。在阻滞过程中,除监测循环、呼吸功能外,尚须密切观察意识情志,通过与患者交谈观察了解其状态。在行毁损术时,如操作不当极易使药物作用于靶点毗邻的体神经或穿刺径路上的体神经,引致顽固性体神经炎,甚至发生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CRPS)。即使拔针时未将针腔内残药清除,不带针芯拔针,也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正确的阻滞治疗应包括精确的定位,规范的操作,客观的判断和严密的观察。阻滞后应保持穿刺体位1~2h方可改为平卧2~3h。禁忌在此段时间内站立或取坐位。术后24~48h是反复检查、判断阻滞疗效及副作用的初始时段。

如将交感神经阻滞术操作的易难程度加以排序,则颈部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最易掌握,以下依次是腰交感神经节阻滞、腹腔神经丛阻滞、上腹下神经丛阻滞、胸交感神经节阻滞。操作者一定要在具有一定的神经阻滞操作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切不可盲目操作,以免给患者造成心身伤害。


一、星状神经节阻滞术
(一)应用解剖

颈交感神经节每侧有上中下三个,其中颈下神经节即是星状神经节。因其常与第一胸节融合,又称颈胸节。星状神经节的解剖位置常有较大的变异。一般情况下位于颈7椎横突基部和第1肋骨颈之间的前方,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后方,外侧是斜角肌群,内侧是颈椎椎体侧面,下方为胸膜顶。椎动脉在其前下方起始后,绕其内后方进入颈6至颈1椎横突孔。星状神经节的节前纤维始自胸1至胸10节段,节后纤维沿颈外、颈内动脉分布到头部或经灰交通支连接颈脊神经到颈。星状神经节支配的组织器官包括脑、脑膜、眼、耳、鼻、舌、咽喉、涎腺、上肢及上肢带、胸腔内脏、胸膜、胸壁和头颈部皮肤及附属腺。心脏受双侧交感神经支配,星状神经节的传出纤维主要止于窦房节及心房(图7-8-1)。

(二)操作方法

1.体位 患者仰卧,项背部垫枕,面向正中,头部后仰。

2.穿刺点 颈前环状软骨水平,正中线旁开1.5cm,颈6横突前结节为标志点。

3.方法 右侧阻滞者,术者立于患者右侧,面向患者头端,左手定位,右手持注射器;左侧阻滞者,术者立于患者头部左侧,面向患者足端,左手定位,右手持注射器。以右侧阻滞术为例。术区皮肤常规消毒,术者左手先在患者颈前正中甲状软骨下方触及环状软骨,沿环状软骨向外侧气管、食管旁沟边滑移,边加压,于气管与胸锁乳突肌、颈总动脉,颈内静脉间触及颈6横突前结节,并在示指辅助下将胸锁乳突肌、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向外侧牵压,右手持注射器在中指尖端垂直刺入皮肤,如进针深度在2~3cm范围内触及骨质说明针尖在颈6横突基部前方,如进针深度超过此范围仍未触及骨质,可能是针尖进入横突间隙,此时应停止进针,将针尖向头侧或向尾侧调整,以刺中颈6或颈7横突为目的。针尖触抵骨质后稍退1~2mm,回吸无血液、脑脊液和气体后注入1%利多卡因7~10ml,拔针后局部稍加压2~3min,观察30min(图7-8-2)。

(三)适应证

1.头、面、颈、上胸背部及上肢的带状疱疹、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幻肢痛、灼性神经痛)、三叉神经或颈上胸段脊神经区域的急性带状疱疹。

这些疾病本身的神经炎,均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患部血管收缩,循环障碍及缺氧。在急性带状疱疹发病2周内施以星状神经节阻滞不但可以纠正上述生理改变,还可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对于治疗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星状神经节阻滞是目前治疗此症的最佳方法。考虑交感神经节内和脑,脊髓内同样有阿片受体,也有人用含有舒芬太尼5μg的生理盐水10ml阻滞患侧星状神经节,治疗顽固性交感神经萎缩症。注药5min后,同侧上肢疼痛减轻98%,并出现Horner综合征,且无呼吸抑制。

2.对偏头痛,紧张型、丛集型头痛,颈动脉系和椎动脉系血管痉挛及其导致的疾患,总有效率可达到72. 7%。王卫报道,总有效率达93.100%,治愈率51.72%。

3.颈部、肩部、上肢、上胸背部疼痛性疾病,凡与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有关者都可施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术。

4.阻滞胸1以下交感神经节可有效地阻断交感神经向心纤维和感觉传入纤维对心绞痛信号的传导,交感神经传出纤维阻滞后心率减缓,心收缩力和左室充盈压下降,心脏前负荷减轻,冠脉血流增加,心肌氧供耗比例增大,可缓解心绞痛。

5.临床上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治疗的适应证很广泛,有学者统计有上百种之多,其中许多机制不甚明了。目前疗效确切的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体位性晕厥、多汗症、少汗症、厌食症、饕餮症、失眠症、眩晕、皮肤瘙痒、脂溢性皮炎、体温异常、慢性便秘、慢性腹泻、不定陈述综合征、卒中后中枢性疼痛、多发硬化重症肌无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糖尿病、脱毛症、斑秃、免疫功能障碍、不育症。

6.头面五官疾患,包括眼、耳、鼻、咽喉部位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痛性、非痛性、血管性、神经性、急性、慢性等疾患。

(四)禁忌证

1.凝血功能异常者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者。

2.疑惧,不合作者,包括有合作意愿,但不能使术野保持最低的平静要求者。

3.穿刺局部炎症、肿瘤、严重畸形或邻近感染灶,如气管切开。

(五)并发症

1.毗邻神经被阻滞 常见有喉返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其中以喉返神经阻滞最多见。针尖的位置过深、过浅、偏内、偏外皆可导致邻近的神经阻滞。如非双侧阻滞,应无大碍。

2.气胸 常于第7颈椎水平穿刺,针尖偏内时发生。

3.硬膜外隙阻滞 星状神经节阻滞时,药液经椎间孔 扩散至椎管内,可导致硬膜外隙阻滞,虽少见,但应警惕。注药前一定要确认针尖的位置在横突前。

4.蛛网膜下隙阻滞 一般认为是穿刺针穿破脊神经根套袖,药液直接进入根蛛网膜下隙,形成即时蛛网膜下隙阻滞或药液经椎旁→椎间孔 →根硬膜下隙→根蛛网膜下隙途径进入蛛网膜下隙形成延迟蛛网膜下隙阻滞。为防止本症发生,穿刺时一定要确定针尖在正常位点。注药前回吸,尽量少用大容量药液,注全量前先注入2~3ml实验量。

5.局麻药毒性反应 治疗剂量的局麻药不会发生毒性反应,如果药液直接入血,特别是误入椎动脉,患者可立即意识丧失、惊厥、呼吸抑制。故在注药前和注药中一定要多次回吸。

6.出血、感染 穿刺损伤血管即可引起出血,此部位严重的出血引起的血肿可压迫气道导致生命危险。穿刺前掌握局部解剖,掌握星状神经节与颈上部、胸部大血管的毗邻关系,做到心中有数。穿刺时要轻灵精稳,杜绝粗暴,不宜反复提插穿刺针,一旦损伤血管要正确压迫,妥善止血。

正常情况下星状神经节穿刺鲜见感染,如无食管、气管的穿刺损伤或局部感染灶,严格无菌操作即可避免。

(六)副作用

因星状神经阻滞的目的不同,其副作用多是相对的。主要表现为Horner综合征中的瞳孔缩小、上眼睑下垂、鼻黏膜充血、同侧颜面无汗等征候。

(七)注意事项

1.穿刺前要明确治疗和期望的阻滞范围,一般头颈部疾患以穿刺阻滞颈6及颈5即可,上肢和胸部疾患则以颈7阻滞为主。

2.术者穿刺时左手指在颈6横突结节前方的分扒驱压动作至关重要。此系穿刺成功,减少并发症的一个重要环节。

3.尽量避免双侧同时阻滞。一次成功地单侧阻滞效果即可满足临床需要,双侧同时既无治疗必要,又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和发生后的危险程度。

4.决定实施本阻滞术以后,应向患者及家属尽可能地详细说明治疗机制、阻滞后出现的征候、对患者配合的要求及治疗时程,以期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及配合。
二、胸部交感神经节阻滞术
(一)应用解剖

胸部交感神经节每侧有10~20对,每侧相邻神经节间相互连结成纵行的干,上承颈交感干,下延腰交感干。胸部交感干位于肋骨小头的前方,肋骨胸膜后方的胸内筋膜中。其数目不定是因为神经节相互间有融合的倾向。各胸交感节大小、形态不同,一般多为8mm×3mm大小。各胸交感神经节都有灰白交通支与胸脊神经相连,随肋间神经分布于胸、腹壁的血管、汗腺、立毛肌等。上5节胸交感神经节发出小支至胸主动脉、食管、气管及支气管,并参加形成心丛及肺丛。下7个胸交感神经节发出未经换元的节前纤维,组成三条内脏神经:第一是内脏大神经,起自第5或6~9或10胸节,穿椎旁节向下沿椎骨表面倾斜下降穿过膈肌脚,主要大部止于腹腔动脉根部的腹腔节,余部止于主动脉肾节和肾上腺髓质。第二是内脏小神经,起自第10~11或12胸节,也是穿椎旁节的节前纤维,穿膈脚后终止于主动脉肾节。第三是内脏最小神经,如存在,起自最后胸节,与交感干一起进入腹腔,终止于主动脉肾节。由腹腔节、主动脉肾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至肝、肾、脾等实质性器官和腹腔内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道(图7-8-3)。

(二)阻滞方法

1.体位 患者取健侧卧位,阻滞侧在上。头、膝互趋(头部尽量贴近膝部),脊背后凸,成硬膜外阻滞时体位。

2.穿刺点 按确诊的疾病或疼痛的神经支配决定阻滞节段。穿刺点取相应胸椎棘突间隙,后正中线患侧旁开3~3.5cm。

3.方法 患者禁食、饮4h以上,开通静脉液路,监测血压、心率。术者戴无菌手套,术区皮肤常规消毒,经穿刺点局麻皮丘,垂直刺入穿刺针2.5~4cm后抵胸椎横突骨质。此时于针干上距皮肤3cm处作标记,然后略退针,针尖向内侧偏斜约20°,紧靠横突上缘缓慢进针至针干上标记的深度,如遇骨质则可信为抵触椎体,稍退针再进针1cm,即达胸交感神经节附近。回吸无气体、血液或脑脊液即可注入治疗液10ml(图7-8-4)。

行胸交感神经节段毁损术者,应先注入1%利多卡因3~5ml,若数分钟后疼痛缓解再注入毁损药物3ml。注药后患者保持体位2小时,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

(三)适应证

1.上肢急慢性血管性痛症、灼性神经痛、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幻肢痛和其他难治性痛症的治疗性诊断。

2.经星状神经节阻滞效果不明显或阻滞效果不完善的上肢、上胸部痛症。

3.顽固性心绞痛 阻滞胸2~3或胸3~4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内脏传入神经干可完全阻断除迷走神经外的心脏神经,迅速控制或缓解心绞痛,特别适用于梗死前心绞痛。倪家骧等报道用胸交感神经毁损性阻滞术治疗17例经内科正规药物处理24h以上不能缓解的顽固性心绞痛,治疗后14例心绞痛症状消失,心电图显著改善,停用口服药;3例心绞痛症状缓解,口服药减量50%或以上。5例心功能Ⅲ级以上者,均改善1~2个级别。

4.腹部痛症 腹部脏器疾患所致痛症的治疗或诊断。

(四)禁忌证

1.穿刺局部感染或穿刺径路存在感染灶者。

2.患者躁动,不能合作。

3.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者,冠心病。

(五)并发症

1.气胸、血胸、血气胸 为胸部交感神经节阻滞术常见并发症。穿刺时如患者咳嗽或回吸有气体,即可当即按气胸处理。从严格意义上讲,即使无明显的气胸指征,也应严密观察,以防无胸膜刺激症状或症状隐匿的迟发气胸。术者对穿刺部位解剖学的了解和穿刺技术的熟练是避免胸膜、肺损伤的关键。

穿刺点的选定不可偏外,穿刺针抵达横突后改变方向时,宁可过于内偏。

2.硬膜外隙或蛛网膜下隙阻滞 为严重并发症之一,应严格避免。除穿刺进针方向与角度的正确,注药前的反复认真回吸也应该成为穿刺者避免本症的常规性操作。注药时先注入1~3ml试验量,既可观察、明确有无本症发生,又可预测阻滞疗效。行毁损术时尤为必要。

3.肋间神经炎 多由穿刺针机械性损伤或毁损药液化学性损伤体神经所致。一旦发生可行肋间神经阻滞疗法。

三、腰交感神经节阻滞术
(一)应用解剖

腰交感神经干位于腰段脊柱前方两侧,腰大肌的内缘,由4~5对腰交感神经节以节间束相连而成,上接胸交感干,左右各一。两侧腰交感干的位置较胸交感干的位置更趋靠前靠内。右侧被下腔静脉完全掩盖,左侧距腹主动脉的侧缘外4~10mm。腰交感神经节的数目和位置变异较大,但位于腰2、腰4椎体水平的两个节较恒定,前面观腰2交感神经节部分位于腰肋内侧弓深面,腰4交感神经节位于髂总动脉后方。

在一项化学性腰交感神经节切除的应用解剖研究中观察交感神经节与腰椎的关系发现,交感神经节在腰2~3椎体侧面分布无规律,左右两侧数目不等,每个神经节大小不同。若将腰椎2~3椎体侧面分为7个区,Z1、Z2、Z3分别为腰2椎体的上、中、下三部分,Z4为椎间盘(L2/3),Z5、Z6、Z7分别为腰3椎体的上、中、下三部分。49具标本,98侧交感干中,7个区含1个交感节者25侧,含2个交感节者69侧,含3个交感节者4侧,两侧7个分区共有神经节173个,其中右侧85个,平均长度12.5±4.95(6.0~30.3)mm,平均宽度4.43±1.38(2. 5~5.9)mm,左侧含交感节88个,节长12.4土4.83(8.8~30.8)mm,节宽4.45±1.20(2.6~7. 0)mm。腰2动脉与腰交感干相交位置多在Z2区,而腰3动脉与腰交感干相交点多在Z6区。显示腰2交感神经节主要在腰2/3椎间盘和盘的上下区段,即Z3、4、5段,右腰2动脉与交感干相交在Z2、3区,左腰2动脉与交感干相交点在Z2、3区,右侧腰交感干与下腔静脉后侧缘间距2.64±2.9mm(n=49),左侧交感干与腹主动脉后侧缘间距为13.3±3.78mm(n=49)(图7-8-5)。

由此可见,穿刺针尖触及腰2~3椎体的Z3和Z5区即腰2椎体的下1/3和腰3椎的上1/3,离椎体前侧缘2~3mm是针尖接近腰2交感神经节的最佳位置。而不适宜在传统所示的中点,因有可能发生腰动脉损伤。腰动脉有4对,起源于腹主动脉后壁,横行绕椎体中点背侧走行,分支至腰部和腹前外侧壁的皮肤和肌肉,并在椎间孔发出小支进入椎管,营养脊髓和马尾神经,因此腰动脉必然横跨腰交感干。穿刺中一旦损伤腰动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