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春夏 养生之道

 sN飞雪 2012-03-04

“四季五补”之道,即春季补肝、夏季强心健脾、秋季润肺、冬季补肾!!

古人云:“早上吃姜,胜过吃参汤;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春天到夏天是阳气逐渐升发、阴寒逐渐消散的过程,到了夏至,阳气到达顶峰。在这个过程中,气候日趋暖和,但阴寒未尽,天气变化大,而且春季多风,人体的皮肤腠理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仍然很低,容易感邪致病。所以顺应季节适时养生,对于预防疾病、延年益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春季重在养肝? 

春回大地,阳光和煦,草木萌发,自然界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说明方位的东和自然界的风、木以及酸味的物质都与肝相关,作为与大自然密不可分的人来讲,肝对春天的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因此,春季养生重养肝。

肝五行属木,与木有着相通的特性,性喜条达,恶抑郁,肝所主的情绪变化是怒。肝气宜解不宜结,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情志活动,与肝气是否舒畅有很大关系。因此,春季应特别注意精神调养,务必保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尽量排遣愤怒、沉闷、抑郁等不良情绪。科学研究发现,快乐可以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

肝主疏泄不仅在于调畅情志,而且还包括帮助消化吸收食物,促进脾胃运化。春天,肝的功能偏亢,根据中医五行“木克土”的理论,肝胆的病变可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而酸味是肝的本味,若春季已亢奋的肝再摄入过量的酸味,则会造成肝气过旺,伤及脾胃,故春天的饮食应以甘淡、稍微辛温为原则,少吃过酸或油腻、不易消化之食品。春天还应多吃绿色蔬菜,顺应肝之气色。

肝主藏血,主管筋脉活动。人在休息时,部分血液归于肝,而当活动时,肝又部分将血液输布四周,供给能量。春天要注意劳逸结合,不可过于劳累,不要熬夜或做过于剧烈的活动,以使肝血充盛。肝病患者尤应注意休养生息,避免加重肝脏负担。

肝开窍于目。春天一派新绿,绿色对眼底视网膜细胞有良好兴奋作用,绿色不仅入肝,而且还能明目,所以春天应多眺望绿色植物以悦目神。

为什么夏季重在养脾?           

一年四季,以春为首,春夏地气由升浮到生长,万物由萌芽到繁茂;至秋冬,天气沉降消藏,万物凋零收藏;一年当中长夏(夏天最后一个月)居于中间,是四季变化升降的枢纽,而脾与长夏相应,作为整个人体气机运动变化的枢纽,如果气化受阻就会导致各种病症。

宋朝中医名家李东垣认为脾胃与元气密切相关,元气是依靠后天脾胃之气来滋养。脾胃之气受损,元气也就不能充盛,百病由此而生,故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

另外,脾主运化,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原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脾五行属土,土与长夏相应,因此,夏天重在养脾胃。

调养脾胃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饮食调节、药物调养和起居劳逸调摄。饮食调节是根据春季到夏季是阴寒渐散,阳气渐生,风邪渐增的过程,在春天阳气初发之季,对于一些由于阳气不足,脾不健运而导致胃口不开,腹部不舒者,可酌用胡椒、砂仁、党参、大枣、淮山药等以健脾助运。到了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增多,地气夹湿上蒸,常见口淡不思饮食,身倦疲乏等“苦夏”症状,通过健脾益气则能达到开胃增食醒神的效果。另,甘味入脾,多吃甘味食物有助脾胃运化功能。

药物调养则要考虑脾胃功能的特点,在春季多用生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在夏季多用健脾益气祛湿之法。

思虑与脾胃功能有关,精神上还应注意清心寡欲,避免思虑过度,不妄劳作,以养元气。脾主肌肉,多活动筋骨,能促进气血运行,有利于脾胃吸收消化功能旺盛,使肌肉丰满结实。

  综上所述,五脏六腑的调养无论是在任何季节都重要,但能够做到顺应季节适时养生,对于加强各个脏腑功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尤为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