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八十一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

 山田屋 2012-03-07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右契而不以责于人。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词语解析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和,调和,和好。怨,怨恨,人跟人之间有了矛盾纠纷,有了“过节”,造成不愉快。大怨,大的怨恨,记恨,实指仇恨。余怨:结了大怨,虽然经过调和,但已经落下根了,不容易完全消除。焉可以,怎么能够认为。为善,算好,当作是好的。这句意思是,如果有了深仇大恨,就是和好了,在心里还会有阴影,这怎么能算是好呢?只有不结怨才是最好的。

是以圣人执右契而不以责于人:契,现在叫合同。古代是写在木板上的,当事人双方各执一半。拿着左边的叫左契,拿着右边的叫右契。古代以右为上,拿右契的是债权方,是权利更多义务更少的一方。这句意思是,圣人实行德政,哪怕手里握有欠条,也不会以之去威逼对方,强行索债。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有德,跟前句“圣人”所指相同,即有德之君。司,执掌、主管、从事。司契,运用契约的方式进行管理或治理。彻,周朝的税收制度,把“十一税”叫作彻,此依高明老师之解。这句意思是,有德的国君通过平等约定,建立契约,让老百姓自觉自愿地完成义务,而无德的国君则是通过征收十一税而强型向老百性索取。

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天道,即是道。天道无亲,讲道于万物没有亲疏之分。恒:始终。与:给予,倾向于,照顾于。这句意思是,道没有偏爱,唯一的标准就是照顾依道而行,实施德政的人。

意译

如果结下了大怨,就是合解了也还会留下余怨,怎么能算是“善”呢?只有不结怨才是最高明的了。

因此,圣人为了不结怨于人,他即使执拿着欠条也不会去穷追索要。

因此,有德之君会与老百姓建立契约,并且按照契约来办事;无德之君则只知道靠强权暴力来征收税赋。

天道没有偏爱,它始终照顾尊道贵德,实施德政之人。

理解

这一章为河上公本之第七十九章,帛书本最后一章。

本章讲了这样一个道理,君王与老百姓之间应该防止矛盾激化,保持平等和善的君民关系。如果等到矛盾激化了,就算处理得再圆满,也不能算是最好、最高明。有德之君王不应该结怨于人民,不应该强征暴取,导致矛盾激化。而是通过平等协商,以契约的形式来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老子的这一论点,可能是有鉴于他对周王室及当时社会矛盾的观察得出的一个认识。春秋时代,战争频仍,国家为了支持强大的战争开支和奢侈豪华的王室生活,对老百姓的盘剥越来越厉害。社会关系,尤其是君民关系高度紧张,已经到了“民不畏死”的状态。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老子提出了“有德司契,无德司彻”的观点,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契约精神”思想。而契约精神是西方社会的主流精神,是支撑整个西方文明的思想基础,意味着自由平等,通过相互妥协,满足对方的需要同时也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运用契约精神来处理社会矛盾,必然要通过平等协商,形成一个君民都能接受的原则,而不是把刀架在脖子上,强行逼取。如果“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君王也就成强盗头子了。

很可惜的是,老子的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和实行。如果契约思想能够成为主流思想,也许我们的法治史、政治史、文化史就都不是现在看到的这样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