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江活动断裂带昆明段与地质灾害参考

 叶荣欣个人图书馆 2012-03-11

小江活动断裂带昆明段与地质灾害的耦合关系研究

时间:2012-01-07  来源:原创毕业论文   定做论文,检测论文,价格优惠
2012年最新原创毕业论文,定做后期包修改到通过!

1、购买记录:查看记录   定做后期包修改到通过,定做流程:点击查看
2、客户评价:查看评价   团购优惠:现成作品2套9折,4套8折:点击查看
3、客户答疑:查看问题   为防止雷同,一个作品一个学校只出售一次:点击查看
4、购买流程:点击查看   瞬间让毕业设计变成最新,让老师无法看出破绽:点击查看

[摘 要]:· 小江活动断裂带是一条形成与发育历史久远的断裂带,它的活动诱发了十分频繁的地震活动和多种类型的地质灾害。研究区位于云南省省会昆明市境内东部,全市70%以上的地质灾害点分布于区内,且多是沿小江活动断裂带分布,与小江活动断裂带有着密切的关系。进行小江活动断裂带与地质灾害的耦合关系的研究,既可为昆明市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提供一定的地质科学依据,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又能丰富有关问题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因而也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论文在充分收集前人对小江活动断裂带的研究成果和进行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应用地质学、地貌学等理论,运用遥感和统计的方法,以小江活动断裂带昆明段及区域内地质灾害点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分析该断裂带的基本特征、研究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和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系统研究了小江活动断裂带昆明段与地质灾害的空间及时间耦合关系;通过分析小江活动断裂带对地质灾害控制条件的影响,得出了小江活动断裂带与地质灾害的耦合是必然的,且为控制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得出研究区内地质灾害是地球内外动力同向耦合作用的结果。最后,通过分析区内的典型地质灾害
上一篇:GPS水准拟合模型的误差分析与研究
下一篇:滇西红层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

 

滇西红层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

时间:2012-01-07  来源:原创毕业论文   定做论文,检测论文,价格优惠
2012年最新原创毕业论文,定做后期包修改到通过!

1、购买记录:查看记录   定做后期包修改到通过,定做流程:点击查看
2、客户评价:查看评价   团购优惠:现成作品2套9折,4套8折:点击查看
3、客户答疑:查看问题   为防止雷同,一个作品一个学校只出售一次:点击查看
4、购买流程:点击查看   瞬间让毕业设计变成最新,让老师无法看出破绽:点击查看

[摘 要]:· 随着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繁性与严重性不断升级,如何有效地预测、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及减少其危害已成为当前地质灾害工作亟待解决的课题。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核心要素,成为近年来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重点。 “滇西红层”是指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兰坪—思茅中新生代盆地内,以侏罗系及白垩系为主体构成的地层系统,是典型的红层分布区。红层区特有的岩性及岩石组合特征,叠加滇西“三江”地区自身的地质背景、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大气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条件的影响,使得该区域内地质灾害频发。本论文以“滇西红层”作为拟定研究区域,结合云南省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以红层分布区内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云南省永平县为重点调查区,通过区域背景资料的收集和野外调查工作的进行,开展了该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综合研究工作。 通过本项研究,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 (1)系统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发现,永平县境内红层区地质灾害发育,主要有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三种地质灾害类型,并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征。 (2)区内岩性及岩石组合特征,是决定其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的关键性因素,而大气降水、人类大型工程活动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控制性因素,各影响因素在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3)建立了一套针对滇西红层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的层次—模糊评价体系,其具体评价流程如下: 1)根据不同灾害种类选取主要评价指标,并建立层次结构图; 2)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出相应评价指标的权重; 3)构造模糊综合评判矩阵; 4)通过模糊运算,求出最终评价值; 5)将评价值输入计算机中,通过MAP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自动生成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 6)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4)应用本评价体系对云南省永平县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分析,并将评价结果与信息量评价体系获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其评价结果大致相同,表明该评价体系可行,评价模型合理,在滇西红层区的地质灾害易性评价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5)针对滇西红层区构造的层次—模糊综合评价体系,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方法中的区域差异性,并实现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评价中的大量计算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完成,实现了评价过程的简便快捷;将评价值分别通过MAPGIS及SUFFER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自动生成了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评价结果直观易懂,能够更好地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6)评价结果显示,永平县红层地区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分区为:地质灾害极高易发区(Ⅰ)、高易发区(Ⅰ_一、Ⅱ_2)主要集中在永平县域中南部杉阳镇、永和乡及水泄乡的倒流河及银江河流域,另一地质灾害高易区(Ⅱ_3)集中在永平县东北部的北斗、龙门及龙街三个乡镇;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分别为位于龙门乡西部—老街镇中西部—曲硐镇经山神庙梁子到龙街乡五子都山周围的条带状区域(Ⅲ_2)和北斗乡南部光头山大部分地区(Ⅲ_1)。这为该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和规划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关键字]:·
地质灾害易发性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隶属度 滇西红层 永平县
[学位级别]:·硕士
[目录]·
  • 摘 要3—5
  • ABSTRACT5—11
  • 1、 绪论11—20
  • 1.1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现实意义11—12
  • 1.2 国内外地质灾害评价方法研究发展概况12—15
  • 1.2.1 研究概况12—15
  • 1.2.2 评价方法简述15
  • 1.3 本次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5—17
  • 1.3.1 研究思路及内容15—16
  • 1.3.2 技术路线16—17
  • 1.4 本次工作概况17—20
  • 1.4.1 工作简况17
  • 1.4.2 以往工作程度及本次完成实物工作量17—20
  • 2、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综述20—32
  • 2.1 概述20—21
  • 2.1.1 评价意义20—21
  • 2.1.2 评价基础21
  • 2.2 评价过程21—23
  • 2.2.1 评价指标的选取21—22
  • 2.2.2 评价方法的选取及比对分析22—23
  • 2.2.3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计算23
  • 2.3 几种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介绍23—32
  • 2.3.1 层次分析法23—27
  • 2.3.2 模糊综合评判法27—30
  • 2.3.3 信息量法30—32
  • 3、 滇西红层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体系的建立32—55
  • 3.1 红层一般地质特征概述32
  • 3.2 滇西红层区地质灾害发育的基础特性32—37
  • 3.2.1 区域总体特征32—34
  • 3.2.2 岩性特征34
  • 3.2.3 工程地质特征34—35
  • 3.2.4 地质构造特征35—36
  • 3.2.5 物性特征36
  • 3.2.6 水文特征36—37
  • 3.3 滇西红层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的确定37—44
  • 3.3.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37
  • 3.3.2 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37—40
  • 3.3.3 单灾种地质灾害评价指标的选取40—44
  • 3.4 滇西红层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的选取44—45
  • 3.5 滇西红层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工作流程45—55
  • 3.5.1 单元格的划分45
  • 3.5.2 建立评价因子集45—46
  • 3.5.3 确定评价集46
  • 3.5.4 确定评价指标分级标准46—47
  • 3.5.5 确定评价指标隶属度的模糊矩阵47—50
  • 3.5.6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50—53
  • 3.5.7 模糊综合计算与评价53—54
  • 3.5.8 评价成果的输出54—55
  • 4、 云南省永平县地质灾害现状调查55—85
  • 4.1 自然地理环境55—64
  • 4.1.1 交通位置55—56
  • 4.1.2 地形地貌56—58
  • 4.1.3 气候气象58—60
  • 4.1.4 水文水系60—61
  • 4.1.5 土壤植被与水土流失61—62
  • 4.1.6 自然资源62—63
  • 4.1.7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63—64
  • 4.2 地质背景64—75
  • 4.2.1 地层岩性64—66
  • 4.2.2 地质构造66—71
  • 4.2.3 水文地质条件71—72
  • 4.2.4 新构造运动特征72—73
  • 4.2.5 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73—74
  • 4.2.6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74—75
  • 4.3 地质灾害发育现状75—85
  • 4.3.1 地质灾害灾情状况75—76
  • 4.3.2 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76—79
  • 4.3.3 滑坡(崩塌)发育特征79—81
  • 4.3.4 泥石流发育特征81—83
  • 4.3.5 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83—85
  • 5、 永平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应用研究85—100
  • 5.1 应用—对比基本流程85
  • 5.2 评价单元格划分85—86
  • 5.3 层次—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的应用86—95
  • 5.3.1 单元格信息的提取86—87
  • 5.3.2 构造隶属度模糊矩阵87—88
  • 5.3.3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88
  • 5.3.4 模糊综合评价88—89
  • 5.3.5 易发性分区成果图的输出89—92
  • 5.3.6 评价成果分析92—95
  • 5.4 信息量评价体系的应用95—98
  • 5.4.1 单元信息的提取及数字化95—96
  • 5.4.2 单元信息叠加96
  • 5.4.3 易发性分区成果图的输出96—98
  • 5.4.4 评价成果分析98
  • 5.5 两种方法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98—100
  • 6、 结论与存在问题100—102
  • 6.1 结论100—101
  • 6.2 存在问题101—102
  • 致 谢102—103
  • 参 考 文 献103—107
  • 附 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107—108
  • 附 录B 图版108—110
  • 附 录C 总源程序110—124
上一篇:小江活动断裂带昆明段与地质灾害的耦合关系研究
下一篇:城市防震减灾辅助决策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研究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最后更新
栏目热门

 

城市防震减灾辅助决策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研究

时间:2012-01-07  来源:原创毕业论文   定做论文,检测论文,价格优惠
2012年最新原创毕业论文,定做后期包修改到通过!

1、购买记录:查看记录   定做后期包修改到通过,定做流程:点击查看
2、客户评价:查看评价   团购优惠:现成作品2套9折,4套8折:点击查看
3、客户答疑:查看问题   为防止雷同,一个作品一个学校只出售一次:点击查看
4、购买流程:点击查看   瞬间让毕业设计变成最新,让老师无法看出破绽:点击查看

[摘 要]:· 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地震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如何将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研究方法应用到防震减灾辅助决策工作中以提高辅助决策水平,受到越来越多相关机构的关注。本文以多层砖房的震害预测为例,探讨了如何将传统的建筑物单体震害预测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据库存储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相结合,从而开发出一套通用的建筑物单体震害预测信息系统。对辅助决策相关数据存放方式,属性表的结构及关系等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对于城市防震减灾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及提升城市防震减灾各种信息的综合管理水平有一定借鉴意义。 供水系统是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这不仅体现在维持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在地震发生后,人们对其依赖更为明显。通过对供水系统震害预测,可以得到在未来地震影响下可能遭受到的损失及其抗震的薄弱环节,根据预测结果对需要加固的设施或更新的管道提出建设性建议,为减轻未来的地震损失服务。目前国内对供水管网震害预测主要在单元损坏程度上。但生命线系统具有极高的相关联性,往往局部的失效可造成整个网络瘫痪。以住的预测方法及工具不能很好地考虑网络要素之间的关联,不适合复杂的网络系统。本文在给水管网震害预测的基础上,对城市供水网络系统震害预测的工作流程、数据组织方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应用ArcMap的网络分析技术建立可视化的供水系统地震反应仿真模型,可以形象的、适时的、动态的模拟给水管网这一庞大系统的地震影响程度及范围,为给水管网的抗震防灾、规划、优化设计以及为后继的复合生命线工程系统地震反应仿真提供了借鉴作用。同时相关研究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城市交通网络、输电网络等其它生命线系统的震害预测。
[关键字]:·
生命线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网络分析 震害预测
[学位级别]:·硕士
[目录]·
  • 摘 要5—6
  • ABSTRACT6—8
  • 1、 引言8—14
  • 1.1 GIS发展概述8—9
  • 1.2 研究背景9—14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2.2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13—14
  • 2、 系统开发平台及相关技术14—33
  • 2.1 GIS系统开发模式14—16
  • 2.1.1 独立开发14
  • 2.1.2 单纯二次开发14—15
  • 2.1.3 集成式二次开发15—16
  • 2.2 组件式GIS16—19
  • 2.2.1 组件式GIS系统的特点16—18
  • 2.2.2 GIS组件的构成18
  • 2.2.3 GIS组件产品18—19
  • 2.3 GIS组件选型19—21
  • 2.3.1 组件选型19—20
  • 2.3.2 ArcObjects简析20—21
  • 2.4 基于ARCOBJECTS开发的相关技术支持21—33
  • 2.4.1 COM技术21—24
  • 2.4.2 开发环境的选择24—26
  • 2.4.3 基于AO进行独立应用程序开发的一般步骤26—27
  • 2.4.4 Geodatabase27—33
  • 3、 建筑物单体震害预测的常用方法33—46
  • 3.1 多层砖房震害预测34—38
  • 3.1.1 易损性概率分析法34—35
  • 3.1.2 强度判别法35—36
  • 3.1.3 延性系数判别法36
  • 3.1.4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36—38
  • 3.1.5 模糊类比法38
  • 3.1.6 结构理论计算法38
  • 3.2 系统数据库设计38—41
  • 3.3 系统主要功能41—46
  • 4、 供水管网震害预测46—69
  • 4.1 供水管网震害预测46—58
  • 4.1.1 统计经验法47—50
  • 4.1.2 理论分析法50—58
  • 4.2 水池震害预测58—59
  • 4.3 利用地理信息网络分析进行供水网络震害分析59—69
  • 4.3.1 网络分析相关概念59—60
  • 4.3.2 网络数据集60—62
  • 4.3.3 网络分析的类型62—63
  • 4.3.4 供水管网震害预测数据库设计63—64
  • 4.3.5 供水管网震害预测网络规则设定64—65
  • 4.3.6 供水管网震害预测工作流程65—69
  • 5、 总结与展望69—70
  • 致 谢70—71
  • 参 考 文 献71—74
  • 附 录 部分程序代码74—87
上一篇:滇西红层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
下一篇:虚拟物流企业联盟的组建及运营管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