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镬灶打脚肚里--“镬灶间”里的温州俚语

 江边风 2012-03-12
镬灶打脚肚里
“镬灶间”里的温州俚语
2012-03-11

 

厨房,温州俗语称为“镬灶间”。一个人的生活起居离不开镬灶间,人们在平时谈论的话题中,镬灶间也是说得很多的,因此民间流传的好多俚语都与镬灶间有联系。

说起镬灶间,要先说说“镬灶”,以前,人们烧饭用的都是木柴(特别是农村),烧木柴的镬灶用石头和砖块砌成。有一句俚语说“镬灶打脚肚里”,脚肚即小腿,镬灶打(即建造)在小腿上,是说自己单身,家里没有其他人,没有顾忌,自己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

镬灶上面是放大铁锅,铁锅下面有一个很大的“镬灶洞”,让木柴放进去烧的,镬灶洞很大,烧火时,要用很多木柴,而且木柴放到镬灶洞后,很快就会烧完,烧完了,饭还没有烧熟,又要往镬灶洞里添柴。温州俚语“嘴嘴(嘴巴)跟镬灶洞一样”,就喻指那些嘴馋的人,不知道勤俭节约,吃个没完没了,就像镬灶洞烧柴一样。

往镬灶洞添柴烧火时,为了使火烧得旺些,人们往往准备了一根“掏火棒”,当火将要灭了的时候,用掏火棒一掏,火马上就会旺起来。俚语“掏火棒往起掏”,指的是两个人在吵架或者两个人关系不好时,第三者在中间不是劝架,而是故意说些挑起事端的话,就像往火里加油,本来能平息的事情又闹大了。

饭烧熟了,镬灶洞里的火灭了后,留下了很多木炭,这时要用到一种叫“火滥扒”的工具,火滥扒用铁做成弯钩状,套上长木柄,用手拿着,把镬灶洞里烧剩的木炭扒到一个陶瓷做的“炭煨”里,俚语“火滥扒,只晓得往底扒”(晓得:知道。底:里面,指炭煨里),意思是说一个人非常小气,只知道拿别人送的东西,自己的东西从来舍不得给别人。

木炭扒到炭煨里,炭煨盛满了,要把木炭倒到更大的“炭缸”里,炭缸满了后,又倒到更大的“炭篓”(竹篾做的)里,民间形容人不漂亮,皮肤黑,就说“人黑黑的,炭缸一样”,“炭缸里爬出来一样”,而一个东西或者一件衣服太大则用“炭篓一样”来比喻。

镬灶洞里木炭扒完后,剩下来还有些草木灰,又要把这些草木灰扒到镬灶洞外的“火里塘”里,火里塘是用来专门盛草木灰的坑洞,外边用一块很重的、长长的石条拦着,这块石条叫“火里塘杠”。俚语“火里塘杠金的生自家”(生自家:在自己家里),喻指有些人爱说大话,吹嘘自己怎么富有,家里有金子做的火里塘杠,但又非常小气,人家向他借一点东西都不肯借。

饭烧熟了,该吃饭了,要到“箸笼”里拿筷子(“箸”),箸笼通常是挂在墙壁上,里面密密地竖放着一大把筷子。俚语形容某地人很多,挤也挤不过,就说“人真多,箸笼一样”。

饭吃好后,要洗碗,洗板砧(即砧板),刷镬。洗碗,过去农村里的人家是舍不得用洗碗布的,都用一种“丝瓜络”来代替洗碗布的,称为“洗镬瓜”,洗镬瓜洗久了,就会一条条丝挂下来。俚语“衣裳破了洗镬瓜一样”,就比喻家庭贫困,衣服穿得破破烂烂,不成样子。

而用洗镬瓜洗板砧,因为板砧长期用来切东西,沾了厚厚的油垢,就很难洗,要擦一次又一次,再加上板砧本身是很厚的木头做的,于是,俚语“皮厚得像板砧一样”就讽刺那些厚脸皮、恬不知耻的人。现在也有说“皮厚得像打肉人的板砧”或“皮厚得像华大利的板砧”,意思是一样的。

最后是刷镬,有一句俚语是“穷人穷破烂,破镬挈出卖”,形容生活非常贫穷的人家,连破镬也拿出去卖了。其实在过去农村里,每家的锅都是用很久了的,谁也不愿意把好锅拿出去卖了,只有用久了的铁锅,在刷锅时不小心刷破了,不能再烧饭,不得已要换一只新锅,于是就只好把“破镬挈出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