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巡礼】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馨枫晚亭 2012-03-14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衢道中
曾畿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2.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3.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4.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5.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6.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7.黄鹂:黄莺。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诗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次句写出行路线。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的路目,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梅子黄的五月,正是江南的雨季,却遇上天天晴朗的日子。坐着小船游到了小溪的尽头,回程正好走山路,现在看到的是一路绿荫浓浓并不比以前看到的少,而绿荫深处传来的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
  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凡生活中的意趣。
《三衢道中》“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为全诗精彩之处。把前面水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景色与后面山路上所见的美丽景色自然联系起来。“不减”意在比较出后者同前者一样美。而一个“添”使静景动化。偶尔传来一声声婉转动听的黄鹂叫声,以声衬静,更显出山谷的幽静。诗句联系起来一回味,不难看出,作者所见的景物前面的很美,后面的则更美不胜收。作者所见所闻及欣赏赞美之情,跃然纸上。
梅雨是指初夏产生于江淮流域雨期较长的连绵阴雨天气。梅雨时节,天气就变得阴沉沉的,雨淅沥地下个不停,多雨易于生霉,谓霉雨。又因为此时,正式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所以又雅称为黄梅雨。
  相传有这么一个诗话。两位秀才闲聊,一位说黄梅时节多雨,所以古人有句诗"黄梅时节家家雨",一位说,不然,古人也有句诗"梅子黄时日日晴"。两人争执不己,只好请官府判断。县太爷颇有才情,他说,你们两人不要再争,都对,也都不对,因为古人还有句诗"熟梅天气半阴晴"。这三句诗都在《千家诗》里。
  第一首是宋代诗人赵师秀《约客》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闭敲棋子落灯花。
  第二首是曾纾的《三衢道中》诗: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第三首是戴复古《夏日》诗: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以上三首诗反映黄梅雨时节,天气乍阴乍睛现象。
南宋赵师秀正烦着呢。你听,“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嗨!最盼风雨故人来。谁知梅雨霏霏,约的朋友来不了,百无聊赖,只好一人玩弄着棋子,看着窗外的梅雨,听着池塘鼓噪的蛙声,发霉的思绪隐藏在烦躁中。曾几对孤独发闷的人看不起。他得意的说:“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你看到的是家家雨,我看到的是日日晴。走出去心境迥异,到处风景,有声有色,闷在家中干啥?人家大理学家朱熹老先生才是达人。在旅舟中,一夜雨后,晨曦初露,卷起孤蓬,摇头晃脑吟哦着:“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任凭风吹浪打,我自闲情逸致。这心态,只有远离烦嚣的人才能有。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欧阳修)。鸟儿悦耳的啼鸣,常常引发诗情。在古代人人笔下,不论是李白的“鱼跃青池满,莺啼绿树低”,还是崔翘的“泉清鳞影见,林密鸟志幽”,以及曾几的“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都通过对鸟儿情趣盎然的鸣叫的摹写,道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鸟影、鸟鸣,寄托了多愁善感的诗人们几多欢愉、几多哀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些优美的诗句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多么迷人的有声有色的画面。“间关莺语花低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这些诗句所描述的情景又是多么叫人愁牵恨惹,不胜感慨……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是山里的四月。“风日晴好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这是湖上的四月。“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这是诗人的四月。“乡村四月闲人少,才来桑蚕又插田”,这是农人的四月。毕竟最忙还是四月中,在四月的核心,人声鼎沸。鸟语花香。四月,穿花的蝴蝶在花丛里扇起阵阵和风,麦穗便在风的嘴巴里疯狂拔节绵绵灌浆。四月,忙于啄春泥的燕子在梁间的一声呢喃,油菜花便在婉转声中收官谢幕荚壮籽肥。四月,草蜂在绿色的城堡里进进出出,忙着建造自己的家园,营垒自己的蜂巢。
四月,一朵花儿开,就有一朵花儿败。我们无需迷恋花的美丽,不必为一朵花的凋谢而伤悲,一朵花的凋谢只是生命过程的一个片段,不是生命的全部,不是生命的终结。在花儿凋谢之后才有果实的诞生,只有花儿凋谢的悲与伤才能换来结果的喜与乐。就像一个女人只有做了母亲,生命才得以完整。
光阴荏苒,出乔迁谷,文坛已屡屡更换了风景。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文坛似乎被边缘化了,文学作品也失去了当年的轰动效应,但,文学事业依旧繁茂葱茏。君不见,有多少文学青年又步入了文学的队伍,有多少一生从政为官的人,老来也写起了书?
  文学是人类满足精神需要的一种生存方式。不能指望它让你日进斗金,不能指望它让你青云直上,不能指望它让你一夜成名(有些虚名,是不成的好),弄文学,还是得耐得寂寞,甘于淡泊,不离不弃,相知相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需要有人坚守文学的理想,担当起延续各国文化的重任的。文学后继有人,我从不担忧。
  楼外行道边,垂柳已爆开2011年仲春的新芽,很快便是,“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读好书,识高人,砺情操,明耳目,文学厚我,何误之有?(蒋维扬)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宋人曾几在《三衢道中》写的诗句,正是我们城市建设向往的美景。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行道树,好像总是长不大,我们的主次干道平均绿地率低于15%。
  难道城市的繁华要以告别绿荫为代价吗?难道通往现代化城市的道路必须与绿荫背道而驰吗?城市的现代化之路与林荫大道不应该矛盾,城市本应该是一个充满温情的绿荫之城。
喜欢有这么一条路,能在脚下延伸。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其实,那绿云之中何止黄鹂的四五声。
  一种静谧,能让我们在城市的森林之中,在这万丈红尘之中,永远有一个角落,可以平心静气的做一次思绪的回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