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效课堂教育学(14)团队文化

 乔乃强阅览 2012-03-20

  必须研究和找到学校团队的武器库

  组织的效益和力量来自于组织的执行力。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校长都要致力于研究团队的建构,部门的设置很容易,但不容易的是校长要带给团队怎样的气质、魂魄和文化,都认同和尊重的气质、魂魄和文化才能使学校富有生命,才能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乃至于转化为学校所有相关人员的人生生活准则。考量学校团队的是三个,即凝聚力、执行力、创造力。

  我们以什么去凝聚?又以什么让团队步调一致?而且还能激活和发挥每个成员的创造?

  这个时候,我必须提出信仰这个词。

  很多人一直在倡导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其实都靠不住。待遇留人,你能提供多大的待遇,万一别人给与的待遇高怎么办?感情留人,感情这个东西会变化,毕竟矢志不渝是一种传奇;至于事业留人,假如别人提供更大的平台呢?因而,能够真正留得住人的,恐怕只有一种东西叫信仰。比如替天行道就是信仰,没有这样共同的价值认同就不会有梁山聚义,比较能给人启发的是我们共产党的伟大事业。从秋收起义到新中国的成立,短短20几年,人民解放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个人员复杂、装备较差、军事素养不强的人民武装是怎么一步步走向胜利的?靠的是什么?为什么明明知道冲上去是死,而没有一个人退缩?为什么敌人以酷刑拷打,生命威逼,享乐诱惑、却并没有变节和背叛?靠的又是什么?

  漱溟先生曾经在19381月用了20天时间考察延安,他后来回忆说:这些学校)花样新鲜,趣味丰富。内容组织、课程科目、教学方法、生活上各种安排,值得欣赏之点甚多……事实上证明,他们是成功的。因为许多学生来自北平、天津、上海、南洋等处。现在的起居饮食,比了从前不知苦多少倍,而求学兴趣转胜,一般身体并不见差,不是成功吗?对于比了从前不知苦多少倍这句话,曾长年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梁漱溟还特意加了一段注释:“吃饭总是小米饭,没有掉换。菜只一样,萝卜汤,有点盐,没有油,滋养二字,不能谈。睡在窑洞内,空气光线皆不足,而且潮湿。又是人与人挤拢在一起,铺位分不开,跳蚤虱子纵横,无法清除。最苦不堪的,是早起没有洗脸水,因为担水上山来不易,水都冻冰,要柴来烧,而柴是贵的。所以一盆水,第一个人洗过,第二人洗,第二人洗过,第三人洗,第三人洗过,第四人洗,如此,洗到七八个人才算完。这种情形,卫生二字向谁讲?我留延安半月以上,随我去的邹君参加到他们学生队中,故知之详且确,没有虚假。奇怪的是身体并不见差(面色不见黄瘦难看),兴趣都很好。这不是一种成功吗?

     延安的社会风气,梁漱溟也以赞叹的口气写道:“一般看去,各项人等,生活水准都差不多。没有享受优厚的人,是一种好的风气。人人喜欢研究,喜欢学习,不仅学生。或者说人人都像学生。这又是一种好风气。爱唱歌,爱开会,亦是他们一种的风气。天色微明,从被窝中坐起,便口中哼啊抑扬,此唱彼和,仿佛一切劳苦都由此而忘却!人与人之间情趣增加,精神上互为感召流涌。

     梁漱溟先生所看到的正是当年延安精神的一个真实写照。当年到延安去!曾经是一代青年的心灵呼唤和强烈愿望,他们宣誓打断骨头还有肉,割掉皮肉还有筋,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去。为什么他们要来延安?目的就是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使自己成为一个最革命的青年。

   无需再继续援引下去了。我在想,我们今天还有多少所学校,像当年的延安那样,能让学校里的每一个人心向往之?而与此相对照的是南京,那时的南京无论待遇还是条件恐怕都比延安优越得多,可南京为什么却缺少延安那样的魅力呢?

   今天,在很多学校,当我们谈到教育的信仰时,很多人会不屑一顾。其实,他们忘记了教育原本就是一项精神活动,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恰在于它是在培养一个精神族群。没有信仰就没有教育!

  朱自清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谈到,教育界中人,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如果把教育当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荣滋长,而且还会两败俱伤,一塌糊涂。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呢?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他认为,如果学校太重视学业,忽略了做人,学校就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远一样。所以,他说:教育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

  那么,什么是信仰?简单说即信而仰之。今天的教育者应该信什么、仰什么?在真善美的人生理念下,做到三个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类负责。从狭义的角度,我以为教育的信仰应该是八个字: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教育必须重回信仰,以信仰来凝聚人心和魂魄,使团队成为一支信仰之师。

  校长要重塑和打造学校信仰,我的做法不新鲜,首先是重读老三篇,你别笑,在实际的操作中,效果很好。好的原因值得思索,其实,我相信很多教育者,在内心深处是期待和向往一种美好的,只是很多学校的精神生态出了问题,他们的主流文化并不准许这样的信仰成长。我还把《为人民服务》换个概念,叫为学生服务。请看毛泽东同志的原文: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至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人民换成学生,这是多好的教育宣言书呀!  还有很多很多,毛泽东同志的讲话都很精粹,都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当然,学老三篇的目的不是去追思和缅怀某一个时代,而是为了净化心灵,找到我们共同的教育价值观,从而为这个相对浮躁的时代,播撒一点信仰的种子。我相信,很多有良知的教育人都已经认识到了教育面临的严峻抉择,在今天,我认为重提教育救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其次,教育者需要不断修炼教育人性。或许有人会说,难道教育者没有人性?我是说教育原本就是爱和尊重,可惜这样的底线要求在今天有变成奢望的危险。我们很多人一叶障目,满眼里是分数、升学率,看不到学生们正在痛苦的境地里挣扎,如果我们丧失了对弱小者基本的生命怜悯,那么,教育则不是鼓励放生,而变成了野蛮杀生。我的做法同样不新鲜,在实际的培训中,我常常要求受训者回忆自己的成长,寻找出三位影响自己的重要他人,既可以是贵人,也可以是恶人,以此触及心灵,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成为有意义的主题。亚当斯说过,一个教师的影响是永恒的,谁也说不清他的影响何时终了。这个时候,我会送给教师们三句话。第一句: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迟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第二句:每一天,当教师走进课堂都在对世界施加影响;第三句:让一个人呆在一个不成长、不进步的环境里,就是最大的野蛮和不道德。

再其次,我会敦促受训团队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各自的团队文化。这个文化包括组名、组号、组呼、组标……还包括小组誓词。在中国名校共同体,我要求所有的学校必须每天早晨组织教师集体宣誓学校教师誓词,这既是精神鼓舞,也是激昂士气的自我警示。

  其实,校长要明白,之所以塑造学校信仰,其目的在于学校必须要寻找到自己的教育动力,你也可以把这样的一些尝试称为动力系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