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球菌性脑膜炎

 骆行 2012-04-02
隐球菌性脑膜炎

概述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大多从呼吸道吸入,形成肺部病源,经血流播散于全身各器官,30-50%的该病患者有较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本病治疗较为困难,死亡率较高(20-30%),治疗成功与否与(1)是否早期治疗;(2)药物对隐球菌的敏感性;(3)病人对药物的耐受性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1.亚急性起病,病初可表现为轻度间歇性头痛,此后头痛逐渐呈爆裂样剧痛,常伴有恶心、喷射状呕吐。
2.多数病人有发热、精神异常,病程长者有明显消瘦、虚弱等,少数病人有抽搐。
3.1/3病人有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谵妄、昏迷等。
4.大多数病人脑膜刺激征明显阳性,部分病人病理征阳性。
5.常有多颅神经受损的表现:视力减退、视物重影、眼球活动障碍等。
6.部分病人有肢体瘫痪,少数病人有脑疝形成最后死亡。脑脊液检查压力明显增高,除突性所见外,脑脊液涂片隐球菌阳性率高达85%。


诊断依据

1.亚急性起病,病初可表现为轻度间歇性头痛,此后头痛逐渐呈爆裂样剧痛,常伴有恶心、喷射状呕吐。
2.多数病人有发热、精神异常,病程长者有明显消瘦、虚弱等,少数病人有抽搐,1/3病人有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瞻妄、昏迷等。
3.大多数病人脑膜刺激征明显阳性,部分病人病理征阳性,常有多颅神经受损的表现:视力减退、视物重影、眼球活动障碍等,部分病人有肢体瘫痪,少数病人有脑疝形成死亡。


治疗原则

1.抗真菌治疗。
2.对症支持治疗。
3.康复治疗。


用药原则

1.建议两性酶素B、5-氟胞嘧啶和大蒜素联合应用,用足疗程,必要时可单独或联合使用咪康唑和氟康唑。经济条件许可时可首选氟康唑。
2.有明显消耗体质者可选用“B”和“C”项中的药物。


辅助检查

1.对于初诊被怀疑为该病的患者,应选用检查框限“A”中的检查;
2.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应作检查框限“B”中的检查。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连续三次脑脊液生化常规检查正常及脑脊液墨汁涂片和隐球菌培养均未发现隐球菌,维持用药半年左右无复发。
2.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或消失,但脑脊液生化常规检查仍不正常,脑脊液墨汁涂片和隐球菌培养仍可发现隐球菌,仍需进行抗真菌治疗。
3.未愈:症状体征及脑脊液检查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


专家提示

本病在早期极易与结核性脑膜炎相混淆,对于经系统抗结核治疗仍未见好转的患者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可能脑脊液本菌墨汁涂片在治疗前检查是病原诊断的关键。在本病治疗期应加强生活护理、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治疗切不可半途而废,“痊愈”后的2年内要定期回医院检查(必要时做腰穿查脑脊液)以排除复发的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