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须知 近几年来,各地“中考说明”对此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实词在句子中的含义”。“常见实词”,即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在文中”,即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常考题型 1.直接释义型:即直接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此种题型出现频率最高。 例1:(2009.贵州黔东南州中考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2)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3)几欲先走 走: 答案:间:夹杂;名:说出;走:跑。 2.判断正误型:即对四个实词分别解释,要求选出错误(或正确)的一项。 例2:(2009.浙江义乌市中考题)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参与) B.肉食者鄙(地位低) C.战则请从(跟随) D.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答案:B 3.一词多义型:即给出四组短语或句子,理解同一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例3:(2009.浙江台州市中考题)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 答案:B 4.辨古今义型:即选出古今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 例4:(2009.江苏苏州市中考题)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 A.今齐地方千里 (《邹忌讽齐王纳谏》) 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 C.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D 5.积累卡片型:即要求学生做文言实词的积累卡片。 例5:(2009.浙江金华市中考题)请解释下面卡片中加点词的词义。
答案:①“亡”通无,没有;②灭亡;③逃跑 6.理解例句型:即给出例句,要求考生选出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6:(2008.呼和浩特市中考题)下列词语中的“错”字与“觥筹交错”中的“错”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错愕良久 B.铸成大错 C.承蒙错爱 D.错落有致 答案:D 7.综合考查型:即在文言语句翻译中,设置重点、常用的实词作为得分点。 例7:(2009.四川成都市中考题)翻译“甚矣,汝之不惠”一句,此题分值为2分,其评分标准为: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甚”“惠”的意思各计0.5分 答案:你太不聪明了(或:“你简直太愚蠢了”)! 答题技巧 技巧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且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形声字是由表意偏旁和表声偏旁构成的。了解表意偏旁的表意功能,通过分析字形,就可掌握词义。如“绝”,从丝从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缕的意思。引申为“断、断绝、消失”等,如 “沿溯阻绝”(《三峡》)中“绝”为“断”;“哀转久绝”(《三峡》)中的“绝”是“消失”的意思。“绝”也有“极点”或“极”的意思,因为断绝处,也就是尽头,如“绝巘多生怪柏”(《三峡》)中的“绝”就是“极点”或“极”的意思。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例6中的“错”字,我们只要把“错”在例句“觥筹交错”中的意思“交叉、错杂”分别放入四个选项中,就能得出正确答案是D。 技巧三: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例1中(3)小题“几欲先走”中的“走”,可联系成语“奔走相告”、“走马观花”来理解,义为“跑”。 技巧四:课文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此法适用于课外文言阅读。如2009年山东潍坊中考卷第9题解释“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一句中的“过”字,如果联想到“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过”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字的意思也是“有过错(或犯错误)”。 技巧五:古今对照法 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如例4中A项的“地方”在句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义;B项的“感激”在句中也是两个词,是“感动奋发”之意,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是“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之意;C项的“可以”在句中也是两个词,是“可以凭借”之意,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是“对某事表赞同”之意;D项的“忧患”在句中是“忧愁困苦”之意,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所以此题答案为D。 技巧六:对句判断法 又称“语言结构推断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现象很多,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中,因“腰”与“戴”对应,我们就可判断“腰”在此处应为动词,解释为“腰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