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阡陌躬耕 2012-04-07

                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张爱兰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北京 100101

 

  【摘要】为克服现行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种种弊端,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根据时代变革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基础,构建了一套由知识技能应用水平、代表性能力、学业情感三大方面关键指标组成的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希望以此促进小学生学业成就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406—。。—。。

  

  “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改革”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教育部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一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的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以克服现行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中的种种弊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党和国家关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培养目标的有关要求,借鉴国内外学业成就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在构建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技能应用水平为基础,以基本能力发展为目标的学业成就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含义

  我们认为,学生学业成就是指学生在他人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所获得的成果。它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与能力的提高,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非认知品质的发展,及由此内化而成的适应现代生活的综合能力。

  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是根据一定标准,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目的

   1.通过评价,让学生明确学业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业发展目标,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评价,使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学业评价观,了解科学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转变教育行为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指标的设计思路

  学生学业的评价指标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评价指标的设计是评价的一个难点问题。我们在深入研究后认为,反映学生学业成就的关键指标包括:知识、技能应用水平,代表性能力(指信息能力、交际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学业情感等。

  1. 知识、技能应用水平。传统教育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素质教育则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知识、技能的应用对小学生而言,可以分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在学习活动中的应用两种。这两种应用都是通过现象类比和本质推理,达到感性认同和理性认同来实现的。

  2. 代表性能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素质教育关注的重点之一,它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因此,能力评价是学业成就评价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学生的能力范围很广,不可能都作为评价指标。我们依据时代对学生发展的要求,选择信息能力、交际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三个代表性能力作为评价指标。

  3. 学业情感。美国心理学家马森(Mussen P.H.)曾指出:“儿童在学校的成绩和成年后的成就,不仅依赖于他们的能力,而且也依赖于他们的动机、态度,对学校及其他成就情境和情绪的反应。”[1] 我们将与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兴趣、意志、价值观等,统称为学业情感,这也是学业成就评价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四、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评价要素 评价工具类型

  一、

  知识

  技能

  应用

  水平 1.数学知识、技能应用水平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水平 计算知识技能的应用

  数量关系知识技能的应用

  空间与图形知识技能的应用

  统计与概率知识技能的应用 情境测验测试卷

  实践操作方案

   学习活动中的应用水平 已有知识技能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数学知识技能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测验试卷

  作业题目

   2.语文知识、技能应用水平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水平 阅读知识技能的应用

  习作知识技能的应用

  听说知识技能的应用 情境测验测试卷

  实践操作方案

   学习活动中的应用水平 已有知识技能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语文知识技能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测验试卷

  作业题目

   3.英语知识、技能应用水平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水平 阅读知识技能的应用

  书写知识技能的应用

  听说知识技能的应用 情境测验测试卷

  实践操作方案

   学习活动中的应用水平 已有知识技能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

  英语知识技能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测验试卷

  作业题目

  二、

  信息

  能力 4.搜集信息能力 搜集信息的方法与手段 搜集相关信息所使用的方法途径的多寡(如通过电视、广播、网络、书籍、报刊收集信息,通过参观访问收集信息等) 观察记录表格

  测试卷及评价标准

  实际操作测试评价表

  调查问卷

   搜集信息的速度 能依据任务的时间要求查找到信息

   搜集信息的数量 能依据任务的要求查到足够数量的信息

   搜集信息的质量 能依据任务的要求找到确切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内容和信息的出处等)

   5.识别信息能力 信息分类能力 根据任务要求把信息归类

   信息确定能力 判断信息与任务的相关性

   6.管理信息能力 信息记忆能力 能将信息保留在记忆中

   信息记录能力 能将信息摘抄、剪辑或整理,以文本、图片和数字表格等形式来保存

   信息交换能力 能检索已经记录的信息

  能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

   7.使用信息能力 用于学习能力 随时将保存的信息在学习中应用,并解决相关的学习问题

   用于生活能力 随时将保存的信息在生活中应用,并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三、

  交际

  能力 8.情感交际能力 尊重他人 倾听认真

  目光注视交流对象

  能考虑他人的接受程度 情境测验测试卷

  调查问卷

   参与态度 参与积极

   内部体验 情绪、情感体验

  自我控制能力

   9.肢体交际能力 表情 自然得体

   动作 适当夸张

   10.口头交际能力 表达能力 语言连贯、完整

  有感染力

  语言应用恰当

   运用语气和声音的能力 语速、语调、音量适当

  抑扬顿挫的技巧运用得当

   11.书面交际能力 内容 依据交际的对象选择合适的内容

  表达准确、具体、清晰、简洁

   呈现方式 字迹、字体及字的大小的选择

  书写认真、规范

   交际形式 通过书信、专栏、报刊、电子书信等形式交际

  四、

  问题

  解决

  能力 12.问题的发现能力 发现问题的速度 能通过观察、动手实践和阅读等途径及时发现问题 课堂观察检核表

  情境测验试卷

   发现问题的范围 通过观察、动手实践和阅读等途径选取有用信息的数量

   发现问题的价值 发现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及价值的大小

   13.问题的分析能力 问题理解的程度 能明确要解决问题的必要信息

   问题分类能力 将问题归类、化简、定向,逐步贴近目标

   归纳综合能力 将相关信息归纳、综合,重新表述问题

   形成结论或计划能力 依据规律和目的猜想结果,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框架

   14.问题的解决能力 筛选方法能力 能对找到的方法进行初步的比较和选择

   实施计划能力 实现自己的计划,检验每一实施步骤

   结果表达能力 用文字、符号、语言等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表述出来

   评价与监控能力 能发现并矫正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自己的方案进行再思考

  五、

  学业

  情感 15.学习态度 努力学习 学习刻苦不松懈 观察记录表

  自我陈述量表

  情境测验测试卷

  人物推定卡

   认真学习 能认真对待每一项学习活动

   主动学习 学习不需要他人督促

   16.学习兴趣 喜欢学习 能体验学习的快乐

   不知疲倦 在学习中有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17.学习意志 克服身心干扰 克服身体心理干扰,完成学习任务

   克服环境干扰?克服环境的干扰,完成学习任务

   18.学业价值观 学业抱负 能为自己制定学业发展目标

   评价学业 能依据学业成就标准对自己的学业进行价值判断

  五、如何实施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

   1. 确定评价实施机构的职责

  本着评价工作经常化,日常工作评价化的精神,学校应赋予各职能部门以相应的评价职能,使学校的职能部门成为相应的评价机构,承担起组织实施相应评价的任务。

   2. 构建评价共同体

  构建由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组成的评价共同体。学生本人、教师、同伴、家长均可参与对学生的评价。

  3. 评价实施的程序和办法

  (1)学生自我评价。采用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形式,由学生本人实施评价。学生不是在被动接受评价,而是主动要求评价。当学生认为自己在某方面有值得记录的行为时可以主动要求记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口头表扬、物质奖励、记录在册。

  学生成长记录袋采用活页形式,注重过程的记录,便于实时跟踪。期末可以根据以前的记录,给予综合评价。

  (2)同伴评价。同伴之间互相对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内容每月进行一次确认和补充。

  (3)教师评价。班主任应帮助学生做好学生成长记录袋,当学生认为自己有值得记录的行为,要求添加记录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价。任课教师可结合所教学科及对学生的了解,通过评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并将评语存入学生成长记录袋。

  (4)家长评价。家长可根据自己参与评价的愿望和对孩子的了解,决定是否参与对学生的评价活动。

  教师和家长可通过观察记录来评价学生,也可以使用评价工具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即时评价,也可以实时跟踪评价;可以对学生进行单项评价,也可以进行综合评价。

  4. 评价结果处理

  (1)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形式表示,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是否将评价结果综合成为“学生学业成就综合评价结果”。

  (2)评价结果主要为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服务,要通过学生本人接受的方式,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

  (3)评价结果用于为学校、教师、家长指导和帮助学生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Mussen P.H.《儿童发展和个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编辑 孙金鑫)

  

  衡量学生成长状况 提升班级生活质量

  ——解读“新基础教育”班级评价方案

  李伟胜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上海 200062 )

  【摘要】 “新基础教育”班级评价方案主要由班级建设综合评价表和班级主题活动评价表两部分组成,其主旨是“衡量学生成长状况,提升班级生活质量”。它强调“成事中成人”,强调个体与集体的互动,既关注即时效应,也关注长期效应;在运用该方案时,突出发展性的价值取向、整体性的评价内容和互动性的实施程序。

  【关键词】 评价方案;班级建设;新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0406—。。—。。

  

  班级建设始终是“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2003年暑假,“新基础教育”课题组提出了“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中期评估方案,班级评价方案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基础教育”的班级评价方案有什么特色,对学生发展与班级建设的作用有多大?解析“新基础教育”班级评价的具体指标,会对我们理解“新基础教育”的班级评价理念有所帮助。

  一、 “新基础教育”班级评价方案

   “新基础教育”班级评价方案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见下表)。这些内容反映了包括实验教师在内的“新基础教育”研究者在班级建设研究中长期积累的成果,也体现了“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研究的追求——“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很好地实现了“新基础教育”班级评价的主旨——“衡量学生成长状况,提升班级生活质量”。

  “新基础教育”中期评估的实验指标共赋值100分,其中班级评价被赋值30分,即下面两表的满分(22+8分)。

  表1 班级建设综合评价表

  项目(22分) A B C

  干部队伍

  (4分) 定期轮换干部 1 0.7 0.5

   干部之间分工合作 1 0.7 0.5

   干部的独创能力 1 0.7 0.5

   干部的反思总结能力 1 0.7 0.5

  岗位建设

  (4分) 是否人人有岗位 1 0.7 0.5

   是否定期轮换 1 0.7 0.5

   岗位管理机制 1 0.7 0.5

   岗位教育效应 1 0.7 0.5

  环境建设

  (3分) 反映班级个性 1 0.7 0.5

   是否定期更换 1 0.7 0.5

   环境的教育性 1 0.7 0.5

  班级日常活动

  (2分) 班级活动的经常性 1 0.7 0.5

   班级活动的有效性 1 0.7 0.5

  班级主题活动

  (4分) 主题活动的针对性 1 0.7 0.5

   活动过程的教育性 1 0.7 0.5

   组织活动的独立性 1 0.7 0.5

   活动参与的广泛性 1 0.7 0.5

  综合评价

  (5分) 班级中的人际关系 1 0.7 0.5

   班级在学校中的地位(竞争力) 1 0.7 0.5

   学生对班级的满意度 1 0.7 0.5

   班风、独立性、创新能力 1 0.7 0.5

   班级中的师生关系 1 0.7 0.5

  总计

  

  表2 班队主题活动评价表

  指 A B C

  活动内容围绕主题的情况 1 0.7 0.5

  活动形式多样性程度 1 0.7 0.5

  会场环境布置 1 0.7 0.5

  活动参与人数 1 0.7 0.5

  学生语言与投入状态 1 0.7 0.5

  活动总结情况、干部反思能力 1 0.7 0.5

  活动内容设计的创意 1 0.7 0.5

  活动组织的合理性 1 0.7 0.5

  总计

  

  二、“新基础教育”班级评价方案的特点

  1. 我国目前几种主要的班级评价方案的特征

  (1)以评价班级工作为主的评价方案。这种评价方案将班级教育工作所涉及的各方面因素归纳整理成一个评价指标体系,甚至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并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给各项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从而使班级评价得到一个量化的结果。这种评价方案较为多见。

  从评价的技术手段来看,此做法颇具操作性,有其可取之处。不过,从评价的价值取向来看,它较易使评价工作指向外在行为表现,将评价指标本身视为班级教育的目的。它还使得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和具有不同特色的班级,被限定于标准化的发展方向上,难以充分实现班级的特色发展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2)以衡量班集体发展水平为主的评价方案。其中涉及班集体发展的10个方面:①指向性。②组织性和民主性。③舆论和道德水平。④纪律性。⑤团结合作性。⑥学习活动。⑦社会性和劳动积极性。⑧个性和创造性。⑨自主性。⑩工作成就和声誉。它虽然也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但在班级建设中更强调“每个成员的个人目标同集体目标逐步整合一致”、“以服从集体的责任为基本特征”;同时,各指标之间的关系也未完全理顺。

  (3)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衡量班集体发展程度的评价方案。主要是以前苏联的社会心理学为依据,将班集体发展由低到高依次分为“松散群体”、“合作群体”和“集体”。这种评价方法强调将外在的集体发展目标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发展要求,有的也强调在发展集体性的同时发展个性。不过,由于该理论突出强调集体特征,所以在评价目标上较多地将班级建设引向建立团结集体或自主集体。

  2. “新基础教育”班级评价方案的特点

  “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的研究强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展现自己,并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使班级成为提升学生个体生命质量的民主集体。因此,“新基础教育”班级评价方案尤其强调衡量学生在班级中的成长状况。

  (1)从评价目的的角度看,强调“成事中成人”。“新基础教育”班级评价集中关注三方面的情况:班级生活制度建设、班级活动(包括日常活动和主题活动)的开展、班级文化环境建设。这几乎涵盖了班级建设的所有事项。不过,与主要关注这些事项是否完成的评价方案不同,“新基础教育”的班级评价更关注的是在完成这些事项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即关注“成事中成人”的机制,而不是只见“事”不见“人”。如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它不仅关注干部是否能有效、自主地处理班级事务,更关注他们的独创能力、反思总结能力和分工合作能力的形成。

 

  (2)从评价对象的角度看,强调个体与集体的积极互动。它既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状况,也关注班级整体的发展情形,更关注个体与班级整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把“集体性”与“个性”叠加在一起作为考察指标。它关注各种教育机会是否公平地提供给不同的学生个体、是否“人人有岗位”,关注不同人之间的合作和人际关系,也关注班级在学校中的整体形象和地位、班风,还关注学生对班级的满意度。

  (3)从评价实效性的角度看,兼顾即时效应与长期效应。它不仅关注当下的班级生活状况、学生个体的发展机会,还关注班级生活是否形成良性的动态调整机制。这具体体现在是否定期轮换干部、岗位,班级环境布置和班级活动经常性等方面。

  因此,“新基础教育”班级评价的重点不是看预定的评价标准是否达到、外在的行为表现是否合乎“规矩”,而是看班级中是否充满成长的气息。

  三、如何开展“新基础教育”班级评价

  为了达到衡量学生成长状况的目的,“新基础教育”的班级评价采用了多种具体的评价手段。主要包括:(1)班主任小结。(2)学生座谈会和干部座谈会。(3)调查表(主要有《班级管理情况一览表》(涉及干部状况、环境布置和获奖情况)和《班级岗位一览表》)。(4)参与班级主题活动。尽管这些手段在其他班级评价方案中也被广泛使用,但它们在这里被要求发挥这样的作用:学生、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通过参与评价过程,共同开拓班级生活中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说,在开展班级评价活动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1.在价值取向上,突出发展性

  (1)关注每一个班级可能拥有的成长机会,而不是以整齐划一的标准简单地要求各班学生。为此,在评价中需要考察具体的班级教育场景,辨析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看到不同班级的差异所启示着的不同的教育资源,辨析这些教育资源是否得到合理的利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2)考察具体班级的发展历史,探讨班级未来的发展方向。评价人员需要对每个实验班的发展进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甚至长期参与该班的具体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从中分析班级发展状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建议。

  (3)在上述基础上,更关注每一位学生个体具体获得的成长机会。

  2.在评价内容上,强调整体性

  (1) 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班级生活状况,并将这种了解聚焦于学生是否主动发展这一核心标准上,而不再是罗列式地展现班级情况。

  (2)尽可能深入地了解班级生活中的各项措施和活动对于学生个体和班级集体的成长价值,探讨这些因素所拥有的教育意义。例如:在考察学生班级活动时,更强调活动内容对于该班学生成长而言是否真正有意义,活动形式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参与,活动过程是否对每一位学生都产生了教育效果。这与“飞行检查”式的“点题验收法”或实验式的“活动情境冲突法”有明显区别。

  3 在评价实施中,体现互动性

  “新基础教育”的班级评价十分强调参与评价活动的各方之间的交互作用,并对这种交互作用提出新的要求。

  (1)互动不只限于评价期间,而且贯串于研究活动的始终。在进行评价活动之前,兼具研究者身份的评价人员就已经广泛地参与各实验班的班级建设研究,其中包括与教师、学生的大量互动活动;以此为基础,实施评价时的交互作用更有针对性,可以就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探讨;在评价之后,他们还会就如何落实有关的改进措施与师生进一步合作。

  (2)这种交互作用不仅要衡量班级建设当前的状况,更要分析班级生活为学生发展营造的可能空间。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要通过多方互动,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反思、自主建构和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杭州大学教育系联合课题组..集体教育的综合性评价对优化班级建设整体效能的研究 [J].教育研究,1993,(10.

  [2] 唐云增.学校班集体建设辞典[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3] 龚浩然,黄秀兰.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编辑 孙金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