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来荠菜香

 锁墨阁 2012-04-08

        最初知道二毛(著《碗里江山》),是通过《南都周刊》的专栏, 一段段味觉淋漓的川菜那重口味的文字描写,总引发我舌尖和脑海的记忆,再后来查看了一下他的资料,总算明白这个中的原由,原来他是酉阳人氏,与我的家乡在同一区域,风俗习性想来相差无几,有土家族的遗风,而他的菜式则多来源于川渝乡土菜。。。。。。

    记忆的密码总是在不经意时被开启,一个画面,一种气息,一首歌或一种味道都是打开记忆的密钥, 在这和风与阳光孕育的四月天里,我漫不经心地阅读着二毛的美食随笔,借着他笔下弥漫的香气和味道,踏进了我记忆的长河。

   林徽因已将四月天写到了极致,带给我们永恒的春天,而我记忆中的四月则是氤氲着浓郁得让人窒息的油菜花的气味,挥之不去的更是菜花田里寄生的绿油油的荠菜的清香,荠菜在渝东南又名响铃草或雀雀菜,有着碧绿的茎叶,开着星星点点白色的花,结籽后则象一串串的风铃,采摘荠菜是我童年时的一大乐趣,每年总有那么一两次,挎着小竹篮,穿行在明媚的春光中,在金黄,嫩绿的田原里找寻采摘荠菜,收获一份丰收的甜蜜。

周作人在《家乡的野菜》中讲述了有关荠菜风雅的传说: “《西湖浏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称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亮眼花。’”说这大约是浙东一带的风俗,而我的家乡在农历的三月三也有在家遍插荠菜花的习俗,以防蚊虫,想来也是大同小异。

现代人食用荠菜,可炒食、凉拌、作馅、作汤等多种吃法,多讲究其功效性,从食疗的角度出发,荠菜具有凉血止血、补虚健脾、清热利水的作用,跟古人“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可谓异曲同工。幼时每到清明前后,家里就会做社饭,即西南土家、苗、侗族等少数民族祭祀社稷时用的一种食物,也是清明外出踏青时的一种方便饭食。没有了荠菜,就谈不上做社饭了。其配料主要有荠菜、野蒿、青菜 、野蒜 、豆腐干、 春芽、腊,咸菜、花生米(油炸过的),做法是将腊肉、豆腐干及咸菜炒出香味后,将泡好的糯米放入锅,放入水(水刚好淹过米),等水闷干后再放入切碎的荠菜、野蒿、青菜 、野蒜、春芽等进行翻炒,直到将野菜的清香味完全沁入米饭中,最好是带一点点锅巴时出锅。可现炒现吃,也可事后炒着吃,社饭会越炒越香的,融入了荠菜的清香、豆干腊肉的咸香及糯米的糍软的社饭,入口香而不腻,让人一吃难忘。

定居广州多年,已久不闻荠菜的清香,前几年曾发异想,在寻不到荠菜的时候 就用西洋菜替代荠菜来做,味道也差不多,据说西洋菜原来也是野菜,同样具有清热润肺的功效,以此解了口谗与乡愁,并颇为得意。

网络时代真是不错,听小妹说,在网上她购到了野蒜,我想网上也应该能购到荠菜吧!

只是不能亲自去挑摘荠菜,少了那份在田野里的清悠与劳作,少了那份云朵飘在天空,俯仰呼吸自然神韵的踏青历程,荠菜还有那么香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