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知识 9.《自然之道》 (1)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令人深省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2)句子理解:“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这是一只幼龟探头侦察突然被一只嘲鸫咬啄时,向导对焦急的作者及其同伴说的话,言下之意是说,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太平洋绿龟防护天敌、自我保护的手段。同时也用向导的话点明了课文的主题:自然之道,即自然的规律。 (3)对词语的理解。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惟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 鱼贯而出:贯,连接、连续。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 愚不可及:原指人为了应付不利局面而假装愚痴,以免祸患,为常人所不及。文中形容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象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踌躇:犹豫,文中指幼龟探头出穴欲出又止侦察外面是否安全的样子。 (4)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发展到震惊与后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发展到发出十分难过的悲叹。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自然原因,气候转寒、暴雨集中和结构松散的黄土,使水土大量流失,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堵塞河道。二是社会原因,即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从文中受到的启示,如:我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大自然;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等等。 11.《蝙蝠和雷达》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是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反复、终于”说明科学家的研究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研究成果来之不易。 (3)关于主要内容的概括,可以读全文扣住课题归纳,也可以联系课文重点归纳,如:“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12.《大自然的启示》 《“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 《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二、课后题解答 1.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极不情愿:表明向导是在同伴们的强迫下无奈救了小幼龟,把向导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颓丧: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嘲鸫失落的样子。 2.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危害。” 悲叹:分强烈得表现出向导悲伤、难过之情。 根本:说明海龟的灾难完全是由于我们违背了自然的规律造成的,也看出我们的悔恨与自责的心情。 3.我想把读完《自然之道》后的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 参考答案: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大自然中的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作决定或指挥; 当人自作聪明时,就可能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聪明反被聪明误; …… 4.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科学家发现蝙蝠在黑夜里飞行时能灵巧地避开障碍物,然后探究其原理,发现了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方法,从而发明了雷达。 5.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嘴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嘴里发出的超声波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耳朵 )。 三、园地三中的日积月累(农业谚语) 1. 2. 3. 4. 5.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