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中对仗方式的分类

 田牧 2012-04-11

摘自:互联网
 
对仗的分类

 

    楹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格式、体律逐渐完备,种类越来越多。就上下联的对仗方式来讲,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

    1.工对

    工对,也称严式对。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请看下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曰暖玉生香。
   
    联中“沧”对“蓝”均为颜色词,“海”对“田”均为地理名词,“月”对“曰”均为天文名词,“明”对“暖”均为形容词,“珠”对“玉”均为珠宝名称,“有”对“生”均为动词,“泪”对“烟”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可谓工对之佳作。
    再如郑板桥的一副题联,对仗也相当工巧: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对“夜”对天文名词相对,“风”对“雨”亦然,“放”对“瞒”为动词相对,“胆”对“人”为名词相对,这里的“放胆”对“瞒人”更显其工,“来”对“去”为动词相对,“梳”对“润”为动词相对,“柳”对“花”为花木类名词相对,初学做联,应多遵循这种对仗手法。
    再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在联语中,“芦苇“和“竹笋”同属名词,尽管结构方式不同(前者为联合式,后者为偏正式),也算工对之列。如果对仗刻意求工,反成纤巧,并不可取。

 

    2.宽对
   
    宽对,就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限,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如厦门太平岩联:

 

    石为迎宾开口笑;
    山能做主乐天成。
   
    联中“石”与“山”、“迎宾”与“做主”对仗甚工,但“开口笑”与“乐天成”则不严谨。不仅结构不同,而且“笑”与“成”词类也不相对。我们称其为宽对。
    还有北京梁家园春云楼联,也属宽对:

 

    槛外远山排闼绕;
    楼前积水当湖看。

 

    “远”对“积”,词类明显不同,但再看“远山”、“积水”却又近似,可以相对。这就是工对与宽对的区别所在。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香菱谈诗说:“若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提出了“不以辞害意”的宗旨。一副对联,形式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其内容。古人提倡只要表现手法好,可以破格,要格律服从于内容。

 

    3.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它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岳飞墓联:

 

    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
    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

 

    联中的“将军报国”不仅对下联的“庙拓阳朔”,而且还与本句的“宰相和戎”相对仗。下联亦然。此种对句形式音乐感强,使人读之上口,铿锵有致。

 

    4.单句对

 

    有的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单句对,如苏州月驾轩联:

 

    在山泉清,出山泉浊;
    陆居非屋,水居非舟。

 

    上联句中“在山泉清”对“出山泉浊”,却不能与“陆居非屋”相对,如结构得体,浑然一气,符合单句对的要求,自然可以为用。

 

    5.借对

 

    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

 

    人近百年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孙。

 

    联中在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的甲义相对的同时,又借“赤”(红色)和“玄”(黑色)的乙义相对。
    有的这种对仗不借语义而借语音,如:

 

    尧天舜曰舒清景;
    晋水泉山映紫云。

 

    即在上联中借用与“青”同音的“清”与“紫”相对。有的还可以借结构相似的词语来相对,如湖南桃花源联:

 

    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
    地犹武陵郡,喜垂鬓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

 

    联中“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构词方式属动宾式,与下联动宾结构“避秦”相对。
    就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来讲,大至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并列式。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说明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的意境中。如:

 

    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
    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血肉作干城,烈概在火中长啸;
    光荣归党国,英风使天下同钦。(郭沫若为黄继光牺牲十周年题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塔凌云,一曰江山,无边清静;
    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悠闲。

 

    这些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这种形式的楹联在联语中占有相当比重。

 

    2.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或相对称,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

 

    坚持实事求是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歪风。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宁为玉碎;
    不作瓦全。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述楹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走马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如:

 

    直登朱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曰月换新天。
    要想着收咱失地;
    别忘了还我河山。(冯玉祥)

 

    一失足成千古笑;
    再回头是百年身。(唐寅)
   
    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谈到正对、反对时曾断言:“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未免过于形式主义了。其实不论是正对、反对还是串对,只要立意好,构思巧,用词妙,富于哲理,令人感奋,即为佳联。

 

 

对法举隅

 

【借对】又名假对,借音或借义用於对仗。借音多为颜色对,如借"沧"为"苍","珠"为"朱","清"为"青"。如: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曰眠。"借义对如:温庭筠《苏武庙》:"回曰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流水对】又名走马对,上下两句意思一贯而下。於五律颔联最为常见。如: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浮云一别後,流水十年间。"刘眘虚《阙题》:"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又,五律中有"十字格",於联中作一意。如:杜甫《放船》:"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舟回。"

 

【当句对】句中有词自对。既自对又相对,虽宽而亦工。"此体创於少陵,名定於义山。"(见钱锺书《谈艺录》)如:白居易《寄韬光禅师》:"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李商隐《当句自对》:"池光不定花光乱,曰气初涵露气干。"此外,首联常有一句自对,而另一句不对者。这种自对至少用两个字和另两个字相对。诗人极喜用之。如:刘长卿《双峯下哭故人李宥》:"怜君孤垅寄双峯,埋骨穷泉复几重。"

 

【扇对】又名隔句对,前一联与後一联互为对仗,联内不再自对。如:杜甫《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後,榖贵殁潜夫。"甚有见於五律者。如: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蹉对】又名错综对、交股对。对应词位置不同,参差为对。如:李群玉《杜丞相悰筵中赠美人》:"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此外,王力先生总结出一种隐隐约约的蹉对。首联不必对仗,但诗人往往用些似对非对的字眼。这似乎是诗人修辞的秘诀。如:苑咸《留别王维》:"归鞍白云外,缭绕出前山。"刘禹锡《宿北山禅寺兰若》:"上方鸣夕磬,林下一僧还。"

 

【交互对】将一组重字於两句中交互使用,互易其位。如:吴伟业《琴河感旧》:"青衫憔悴卿怜我,红粉飘零我忆卿。"钱载《到家作》:"儿时我母教儿地,母若知儿望母来。"

 

    上略举对法数例,他若"双声对","叠韻对","虚实对","逆对"、"截句对"等不复赘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