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是讲大自然六十四大法则

 大道至简64382 2012-04-24

易經是講大自然六十四大法則。達爾文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過是其第五需、六訟兩卦而已。此學是所舉例証多,而所含自然之法則少。然歐美國家已視為寶典,政治、經濟輒以此學為基礎。兩百年來,把地球資源耗盡,生態破壞,國與國、種族與種族、宗教與宗教,皆在重重疊疊的競爭對抗關係中,耗弱了向前的力量。如今世上,雖不乏有識之士,高呼保護生態,全球一家,然而終缺乏一套完整的理念與學問,既能對應自然,又能轉化人心的思維。今日世界的危機,一言以蔽之,就是﹁以人為本﹂,而非﹁以自然為本﹂。人只問自然要知識,有了知識,再去修正自然,朝人的自私意願走。而商業化的處處以﹁私利﹂為社會導向,更加速了迷失﹁天理公義﹂的方向。
而中國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周文王已完成了六十四大法則,彼此之序、綜、錯、內外等關係之大結構,想以自然之理,管理國家。後經約六百年之後的孔子以﹁格物﹂之法開解,更增添了彖辭、象辭、繫辭等內容,使易經之學更加完備,精妙、至不可思議的程度。然而孔子卻還謙虛的說,他是﹁述而不作﹂的。他是以﹁溫、良、恭、儉、讓﹂的謙德服眾,得居魯國大司寇之職的。又是以謙德避禍,而能任事保身。三國演義裡,彌衡雖富才學,然擊鼓罵曹,不忍一時之忿,卻遭曹操借刀殺害。孔子周遊列國回來,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雖也得罪當道,卻因他的賢名滿天下,當道亦不敢除之以留惡名於千載。他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勇者不懼之前,還要智足以保身。而他所担心的子路﹁暴虎馮河,死而不悔﹂的有勇無謀,果然慘死異國。此時從夫子周遊列國,在陳蔡蒙難的十大弟子,伯牛、顏回先已去逝,其餘或在外任官或他務,﹁皆不及門也﹂。妻子是在他回國前一年走的,兒子孔鯉在他回國後一年走的,而子路是追隨他最久,感情最深的弟子,當被剁成肉塊的噩耗傳來時,使垂老孤單的孔子,感傷不已,第二年孔子也大去了。故第十五謙卦,初爻說:﹁謙謙君子,利渉大川﹂,懂得謙道之人,才能度過重重險難的大川之阻。
易經原只有六爻陰陽交錯的卦體,而無卦象。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看見各種地形地貌的變化,忽然體悟到,若只有卦體,而無自然現象來對照,便無法分辨卦與卦之根本差異。請看下圖說明:

︵屯.蒙.蹇.解四卦關係圖︶

比如:第三卦﹁水雷屯﹂ 與第四十卦﹁雷水解﹂ 兩卦的內外卦互換。第四卦﹁山水蒙﹂ 與第三十九卦﹁水山蹇﹂ ,也互為內外關係。而屯、蒙兩卦又是序.綜;蹇、解兩卦,也是序.綜關係。此四卦是一個結構。四卦卦體皆有﹁水﹂,但在自然界是什麼現象呢﹖
水雷.屯.象辭﹁雲雷﹂,水是雲。
雷水.解.象辭﹁雷雨作﹂,水是雨。
山水.蒙.象辭﹁山下出泉﹂,水是泉。
水山.蹇.象辭﹁山上有水﹂,此水是冰,萬物都被凍住了,因此處境困難。蹇,是困難的意思。
卦與卦,有先後順﹁序﹂。如第三卦屯的.天上有﹁雲雷﹂成雨,才有第四卦蒙的.﹁山下出泉﹂;第三十九蹇卦的.冬天﹁山上有水︵冰︶﹂,才有第四十解卦的.﹁雷雨作﹂來春解凍。
每卦六爻,由下而上。上三爻,為外卦;下三爻,為內卦。
﹁錯﹂,是兩卦六爻陰陽相反,﹁ ﹂為陽爻,﹁ ﹂為陰爻。
﹁綜﹂是兩卦擁有一個卦體,而如鐘擺的來回相反。一變六.二變五.三變四.四變三.五變二.六變一.常言說,﹁錯綜複雜﹂便是從易經卦與卦的變化而來。雖複雜,卻井然有序。
所以把易經的卦體,加上象辭,每卦卦理對應自然的面目就清晰了。故子貢曾感嘆的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當時講詩經、尚書等文章,還是有德學兼具的先生可傳,但有關天道的易理,則無人可以像孔子如此精妙貫通。
易經是孔子晚年最耗心力的學問,其實他早年就是以此為志的,他說:﹁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大過是易經第二十八卦,彖辭是﹁大者之過﹂。
國父中先生的大者之過,在於過勞傷身、英年早逝。他是醫生,然而忙着上醫治國,卻疏於下醫治病。他曾﹁聯俄容共﹂,而北伐之後,蔣介石卻開始剿共。他若晚逝二十年,民國歷史或許沒有國共內戰一劫。所以大過卦卦辭是﹁棟橈﹂。棟樑之材,承天命有大用時,能夠承重而不彎曲斷折。是多少歷史轉折的大關鍵啊!
杜甫以﹁古柏﹂詩喻孔明而說:﹁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孔明的大者之過,是天命不繼,劉備早逝。原先如魚得水的君臣際遇,換成了阿斗,君太弱,臣太強,很難不中司馬懿的離間之計。孔明大軍北伐,將行得勢時,卻被後主陣前喚回,徒然錯失歷史大計。
又如,滿清原以兵強馬壯得天下,然到太平天國舉兵時,正規軍八旗、綠營已不堪用。而靠地方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平亂。當最後一位將領被俘時,寫下了三萬字太平天國興衰歷程的降書。並反過來勸曾國藩,大舉漢人義旗,推翻清廷,他願為先鋒部隊,效忠於曾。曾國藩雖不為所動,然當時朝小野大,君弱臣強,曾國藩平定十幾年內亂,為朝廷除掉了心腹大患,功高震主,又賞無可賞,故有大臣密議除之。正膠着之際,忽然曾國藩奏章至,他將平亂大功歸於天子,並請求解散湘軍,討天子賞功放他回鄉讀書,以全宿願。此君臣皆放下千斤重担,朝廷生出一團慶功的和氣。曾國藩熟讀歷史,乃於大功之後辭官,避免了﹁大者之過﹂。
治國以人才為本,齊桓公得管仲之謀,方能霸諸侯匡天下,管仲一死,易牙得寵,桓公便被害身亡而霸業息滅。劉邦得天下後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統帥三軍,每戰必勝,我不如韓信;穩定後方,糧草運輸,我不如蕭何。但我的能力,在於可以用比我強的人才。而項羽對唯一謀士范增,都不能言聽計從。可知,得天下與失天下,關鍵在於得人才與失人才。
故大過卦 與頣卦 是序.錯關係,兩卦非常密切。第二十七頣卦彖辭說:﹁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及萬民。﹂有聖賢人才在國家適當之位,萬民才得以安養,此理千古不移。故聖人另一種避免大者之過,是要養賢或訪賢。如舜原是歷山的農夫,為堯帝訪得後,重禮相請,他又請出了五位賢者﹕益.烈火焚草、趨獸入林,使人獸分離,百姓免於恐懼。禹.導洪入江,氾濫乃止。陸地重出時,方有農地可耕。后稷.教民稼穡,使五穀豐登,百姓乃足以養生繁衍。契.為司徒,教以人倫,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因此,社會和諧,國泰民安。皐陶.奠立法規,建立制度。堯乃能放心,傳賢而不傳子,﹁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方開一代聖世。
又如,二次大戰前,希特勒大吹民族主義,敵視猶太人。乃使物理天才愛因斯坦離德赴美。因他的提醒,使羅斯福總統下令,提前了原子彈的發明。才有廣島、長崎決定性的轉機。日本投降,二次大戰才得以結束。試想,若原子彈讓德國搶先一步完成,後果會是什麼﹖
頤卦彖辭有﹁頤之時大矣哉﹂。大過卦彖辭也有﹁大過之時大矣哉﹂。頤是頤養,天地養萬物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凡冬眠的昆蟲,立冬入土,驚蟄出土,若錯過了春、夏生長的時機,便不易生存。人何不然﹖小時長身體,要營養與運動。成年長智慧,要學習與歷練。若錯過了頤養的時機,身心皆成問題。治國之理,又何不然。孟子對梁惠王說:君王要體恤百姓,在農忙時不征勞役,百姓的糧食便吃不完。不用細網入溪流,魚鱉水產便吃不完;依季節才入森林砍伐,木材便用不完。

而﹁大者之過﹂的另一種過,是錯過了大展宏才的時機。如孔明未出山時,已知天下大勢,自然是大才。然若劉備三顧茅廬,仍不能及時出山,豈不也錯失一展鴻圖的時機嗎﹖而姜太公的﹁願者上鉤﹂,在垂暮之年,尚有可為之際,他的垂釣渭水,其實是志在釣人,不在釣魚。文王正訪賢,他則是訪君。於是最佳的君臣際遇,一開八百年天下的周朝,是因姜子牙未犯大者之過的出山時機。
孟子說:孔子是﹁聖之時者﹂,彖辭是他寫的,所以他對﹁時義﹂,最有獨到的體會。他說:﹁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一個有學養智慧的人,不僅能講出好話,也要知道講此話的時機。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果然他知天道後,能不犯另一種大者之過。當時魯國已為季孫、叔孫、孟孫三家攬政數代,君有名無權,三家欲借孔子賢名,收攬人心,孔子雖欲匡世,而不甘為小人犬馬,故從二十至五十歲,皆避世教學,不干祿位。棟樑之材,得數千年日月精華滋長碩壯,若一旦被富商買得,做為棺木,豈不是另一種大者之過。故他在繫辭裡說:棺椁的發明,﹁取象於大過﹂。他真是有感於當時自己的處境啊﹗
後來,季孫家臣奪權的楊虎,被三家聯合打敗出亡國外。孔子覺得國政略有可為,於是答應三家之請出仕。於是自五十一歲至五十五歲,他由中都宰而司空,而大司寇,以卓越的政績步步高升。與大國齊國會盟時,救君之危,又得回失地,聲望達至最高。不料齊景公懼魯國從此強盛,而送歌舞美女,使君不朝,終於逼走了孔子。這一去,周遊列國便去了十四年。孔子說他與顏回都可以做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他在二十至五十歲之間,教學不仕,是﹁舍之則藏﹂;五十一至五十五歲是﹁用之則行﹂。進與退,出仕與教學,皆有佳績,實是不易。孟子說他,﹁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便指的這個。
自然界萬千物種,隨春、夏、秋、冬井然有序的流轉、盛衰,大自然的法則是有統一性的。孔子曾兩次提到﹁吾道一以貫之﹂,第一次是對曾子。他比孔子少四十六歲,未及隨侍周遊列國,那時也大約尚未聞易經講學,故事後對年幼的其他弟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其實忠恕與仁義等,皆是德,德的根源自天道而來。故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老子稱﹁道德經﹂其理源於此。另一次是對子貢說:你覺得老師是博學而多能的嗎?子貢毫不疑惑答:當然。孔子說﹁非也,吾道一以貫之。﹂答案在易經繫辭裡,他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對地,日對月,白天對晚上,春夏對秋冬,水對火,風對雷,山對澤,雌對雄,奇對偶,恒星對行星,陰電子對原子核,皆是一陰一陽。能將此自然之理,修行為人之﹁德﹂便是﹁善﹂。
萬物之陰陽皆有不同性質;如清輕之氣,上浮為天;濁重之氣,下沉為地。水潤下,火炎上。兩兩陰陽相反,而又相交感,皆因物性使然,故說﹁成之者,性也。﹂陰陽是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火︶;巽︵風︶與震︵雷︶;艮︵山︶與兌︵澤海湖泊︶。天虛與地實。日奔放與夜收斂。風由天而地與雷由地而天,以氣行,是虛的。山凸而靜與澤海凹而動,是實的,皆兩兩陰陽相反而又相成。以此理觀天體,如月亮,是﹁地﹂不夠大,只有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故抓不住空氣中的分子,而沒法形成﹁天﹂。有天,有地,方能陰陽交感。月亮上有﹁山﹂,有﹁地﹂,有﹁日﹂,而無﹁月﹂繞行與﹁澤海湖泊﹂,故無法形成﹁風﹂﹁雷﹂,因此不具備生養萬物與生態的條件。而希臘時代,先哲以為生養萬物之條件是﹁地.水.火.風﹂,其實還少了四大。蘇格拉底與孔子、與釋迦牟尼可以說是同時代的人,序年相差不大。而伏犧的八卦學說,則可遠溯六千多年前。
?水︶與離︵日?八卦是什麼﹖今日的科學說,構成天地萬物是一百多種原素如.氫.氧.氮.碳.等等化合而成。中國約七千年前的伏犧,﹁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發現了是八種元素,方能形成萬物與生態。即乾︵天︶與坤︵地︶;坎︵月
八卦與八卦重組,便生出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莫不是由陰陽爻合成,每卦六爻,由下而上。初爻、二爻是地爻;三爻、四爻是人爻;五爻、六爻是天爻。中國人說﹕﹁天時.地利.人和.﹂自古人類歷史的大事小事,莫不可歸納為時間︵天時︶的因素;空間︵地利︶的因素;與人為︵人和︶的因素,三者變化而成。故易經的系統是有統一性的。
第一卦乾.象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行健,是自然之﹁道﹂。君子以自強不息,便是把天道修行為﹁德﹂。
第二卦坤.象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地勢坤,是自然之﹁道﹂。君子以厚德載物,是把天道修行為﹁德﹂。
故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志於道是求﹁真﹂,據於德是求﹁善﹂,游於藝是求﹁美﹂。人格的完成順序是﹕真而後善,善而後美。
德行有了天道的根源,才有根據,故說﹕﹁據於德﹂。再依此而變為人的良知,如同植物的種子。種子可以發而為根。根字,是﹁木﹂﹁艮﹂之合。﹁良﹂字,是﹁艮﹂上一點。艮,是易經第五十二卦。是靜止,不動的意思。植物的根不動,才能生長。人有一種東西,即使是在痛苦困窘之時也不可移動,便是良知。故孔子說的﹁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便指的是﹁仁﹂。仁在植物便是種子,可生為根。﹁銀﹂是金錢之根、﹁齦﹂是牙齒之根、﹁艱﹂是處困﹁難﹂時的﹁良﹂知,皆有不可移動的意思。
種子內白白的東西便是﹁仁﹂,是出地、發芽、向天而生的力量。棟樑與一般花木小草,同為生物,然千年之樹,關鍵在年年冬天冰雪封凍的三個月考驗。此之於人,便是困窮貧病時,仍能不失生機。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便是棟樑之材的保証。所以孔子說他,﹁其心三月不違仁﹂。種子在冬天,能安靜耐寒三個月,在土裡靜養才是踏實敦厚的可造之材。故繫辭說﹁安土敦乎仁,故能愛。﹂﹁仁﹂,是內在的真情,如同種子在土裡有生機。不同的種子,能生出不同的植物,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孔子是﹁因材施教﹂的人,所以他對不同的學生,問到﹁仁﹂都有不同的解釋。
﹁愛﹂是真情流露,如同植物出土後發芽茁壯。有愛的人,必是向上、向陽的。對應到人事,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慈;子女對父母的愛,是孝。兄對弟是友;弟對兄是恭。君對臣是禮;臣對君是忠。受授往來皆要以真心,故﹁愛﹂字,是在﹁受﹂字之中有顆﹁心﹂。
易經第二十四復卦的二爻說:﹁休復、吉。﹂孔子在小象解釋是﹁以下仁也﹂。種子在冬天要休眠,能休方能有復甦的力量。下仁,便是種子埋在土裡。復卦是十一月,正是冬天。孔子是周朝人,夏以元月,商以十二月,周朝以十一月為一年之始。十一月過年時,商人不出門作生意,都回家團聚。天子、官員也不省方出巡。故復卦象辭說:﹁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先王指的是文王、武王、周公。至日,是冬至。彼時太陽直射在南迴歸線,要開始往北移。對北半球的華夏文明而言,冬至是一陽生,故復卦,上面五陰,下面一陽,故說﹁一元復始﹂。
易經是象、理、數合一的宇宙觀,象動理動,理動數動,六十四大法則如電腦網路綿密而有秩序。繫辭中,孔子描述說﹕﹁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易經講天下最深奧、幽微的道理,卻並不讓人難懂而害怕;講天下最大的變化,卻一點也不紊亂,如此井然有序。如今的管理學理論,因為是人的思維,沒有天理的依據,故數年一換。知識越多,社會越亂。而地球四十六億年演化史,由沒有生命的水.陽光.空氣.土地,到有生命的動物.植物。由單細胞的簡單生物,到如今百萬複雜多變的物種.自然界的六十四大法則,卻無需增加,修正。若地球沒有人類,這世界仍會井然有序的運行。海洋、陸地、大氣不會污染,生態不會破壞。孔子當年講此大結構時,曾子曾記錄下一篇綱要,即是﹁大學﹂。最大的學問,當是自然。人能將此自然之理感通,謂之﹁格物﹂,再把它學問化,便是﹁致知﹂。易經是學問化以後的結晶,講大自然現象界萬千變化中的常理常則,瞭解此自然之理後,才﹁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說他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便指的是此六十四大法則的變化。孟子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畫圓以規,畫方以矩,八卦縱排與橫排兩兩組合,便成六十四卦的﹁方圖﹂。老子說的﹁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也是指的是這個。因為六十四卦依結構張卦起來,是密密麻麻用陰陽爻構成的天網。天網只讓萬物運行,而不像人的法網,用以定罪,故說﹁不失﹂,而不說:﹁不漏﹂。
孔子孫子子思,記錄下第六十一卦中孚系統四卦,而為﹁中庸﹂一文。此外,禮記﹁禮運大同篇﹂,是源出於易經同人、大有八個卦的系統。然而此千古博大精妙的學問,竟在中國沈睡了三千一百多年。孔子在當年已在繫辭感慨說:﹁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賢者,尚且見仁見智,知其一偏,而況無知之輩。所以古來即有人把祂誤為卜卦算命之學,這又何足為奇?
三千多年來,中國的才志聰明之士,莫不如孔子說的﹁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想上達於天道,解開易經的奧秘。然而易經難解原因之一,在於無有好的版本。孔子時代,以竹簡刻書,一卦之中,卦辭、彖辭、象辭、爻辭,皆擠成一篇密密麻麻的文字。無斷句,無分隔,陰陽爻皆為墨色,無法用兩色區分陰陽變化,更遑論序、綜、錯,內外關係的結構變化了。孔子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雖比喻的是人才,然此理發想之源,未嘗不是易經在當時的書寫工具條件限制下,難以圖解化的心情。
伏犧畫八卦,距今不到七千年。文王作西伯時,被紂王幽居羑里而縯繹出周易的象、理、數大結構,是三千一百多年前。而為易經加上彖辭、象辭、繫辭的孔子,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易經之學的完成,是中國最頂尖智慧的三人,在悠悠時空歲月裡,以﹁格物﹂的方式,心力相感相通而完成的。其中伏犧是﹁無中生有﹂,零生一,最難。而文王,與孔子,只有易卦,卦名.卦體.卦辭.爻辭.沒有老師,要無師自通其理,便需重新自作伏犧,﹁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再對照卦理而解開。大徹大悟那一刻,天應為之震;地應為之動;悲喜難名,孤絕自知,真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啊﹗

︵咸.恒.損.益.四卦關係圖︶

人能格物的原因有二﹕
一是人的身體為天地所生,且為最晚出現的生物,故所繼承的自然演化經驗最完整豐富。人的誕生是最年輕的,繼承卻是最老的。
二是動物只有良能,人除有良能,還有良知,有醒覺的知性。
孟子說﹕﹁不學而能﹂的是良能;﹁不慮而知﹂的是良知。他又將人能格物的這二個原因濃縮為一句話是﹕﹁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人最大的快樂,是能感通此自然之理,原來祂在人心中先已具足了,故真心內求,便能明白。
故人格物時,先不透過﹁眼、耳、鼻、舌、身﹂,而以﹁心﹂感之,再以眼、耳、鼻、舌、身求証其所感知之理,自然能明白自然法則,是﹁恆久﹂不變的。而產生生命的原則,是無論身體由多少原素化合而成,都必需是陰陽平衡的。其理如無論何種原素的原子,陰陽電荷都是均衡的。故易經六十四大法則、依序排位,第三十一是咸卦,三十二是恒卦。第一至第三十卦,是上經;第三十一至六十四卦是下經,上下經以﹁卦體﹂分,各有十八個卦體。故上下經,也是均衡的。
咸卦,為下經之首;恒卦為六十四卦之半,剛好在中間。咸卦彖辭說﹕「咸,感也。」眼、耳、鼻、舌、身,為實器官,易蔽於物,而人之﹁心﹂為虛器官,不蔽於物,方能感知全體。故﹁感﹂字是﹁心﹂﹁咸﹂二字會意而來。咸是全面,全面的感知,必要以心。萬物有﹁感﹂,方能﹁恒﹂久。水結冰時為六角形,有二千多種圖案。在顯微鏡下觀察,放貝多芬、莫札特音樂時,結構美如鑽石;重金屬音樂,則結構混亂。你說﹕謝謝﹗感激﹗它有好臉;混蛋﹗死亡﹗它有惡相。冰雪雖無生命,也不懂人言,但有意志與息感。人說好語時,氣和;惡語時,氣暴;它亦能感知,而與你相應。故莊子說﹕﹁萬物以息相吹。﹂故楷書造字時,﹁說﹂字,從﹁兌﹂﹁言﹂會意。兌是兌現、喜悅、的意思。人既為萬物之靈,有天賦的良知,對人要講好話,講兌現的話。故﹁人﹂﹁言﹂為﹁信﹂。又如﹁謝﹂字,是﹁射﹂﹁言﹂會意,最能射中打動人心的話是謝謝。
再如粒子世界,靠近時,吸力變斥力;跑遠時,斥力變吸力,皆需有﹁感﹂,方能有要保持距離的﹁要﹂。感,是息感;要,是意志。息感與意志是一體的。故咸卦與恒卦是序.綜關係。咸卦講感;恒卦講意志。故恒卦彖辭﹁恒,久也﹂。天地之間,萬物能恆久,必有感,有意志,而又陰陽平衡。此理用於人事亦然。讀書與習藝,有興趣,方能恒久。夫妻無感,則婚姻不常。陰陽平衡之理,無不遍在。如日夜在一年之中,雖有長短,平均起來,則日夜各半。太陽雖遠大於月亮,但因距離遠,在地球上,日面與月面則一樣大小。春生、夏長、為陽;秋收、冬藏為陰,各有半年。故平衡必有﹁中﹂,有中方能透過﹁損益﹂調和。中庸一文,﹁中﹂即陰陽平衡,﹁庸﹂即是常久。所以陰陽平衡,要透過陰陽的微調。孔子說:﹁可與共學,未可以適道。可以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以權。﹂可見權變最難,﹁從心所欲﹂便是﹁權變﹂,然而君子的權變,是調和到﹁中庸﹂恰到好處,不偏不倚的位置。而小人的權變,是滑頭,是沒有原則,沒有陰陽調和的中心,故孔子說:﹁鄉愿德之賊也。﹂
咸恒損益之理,源於自然,故無不遍在於萬物與人世。如:
醫 理:人生病,在於五臟之氣,陰陽不調。中醫治病之理,是透過適
當的藥物、針灸、運動、食物、作息等治療,使陰陽之氣調和到
平衡,而增加自己的免疫力,來對抗病毒或細菌的入侵。
兵 法:是利用損益的策略,使原本不利於自己的因素轉移到敵方,使敵方有利的因素轉移到我方。此是﹁詭道﹂,故治國大道少用。老
子說﹁治國以正,用兵以奇﹂,原因在此。
繪 畫:是在﹁白紙﹂上以感情凝聚思想,創造畫面,以線條、色彩、形象完成它,故是用有﹁感﹂的加法,﹁益﹂卦。
雕 刻:是用感覺抓住,山中樸實無華,木頭內部想見的物象,而將外面不用的部份小心丟掉,丟到恰到好處而呈現出作品,此是用有
﹁感﹂的減法,﹁損﹂卦。
儒 家: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大的格物,乃天才所為,
如伏羲者,非一般人能夠企及,連孔子也自謙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故強調學習與思考。﹁學而不思,
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以六藝授子弟,弟子有問必答,而回答又層次分明,此是用﹁益﹂卦之理。用有﹁感﹂的加法,
是繪畫式教學。
道與禪:老子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與禪宗的﹁不立文字﹂,在於打破知識與習慣的依靠,﹁面壁﹂,是讓人面對思想的絕境,使
與生俱來的﹁良知﹂,能直接與你所思考的題目,素面相見,而感通其理,再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若弟子求問,有時無答,
有時答在問前,此是用﹁損﹂卦之理。用有﹁感﹂的減法,是雕刻式教學。
孔子因為深通易理,故他的教學,益中有損,損中有益。一次有個叫孺悲的孩子求見,孔子讓弟子告知夫子有病,今日不見客。待孺悲失望的走出大門,孔子﹁取瑟而歌﹂,顯然又告訴他我沒病。琴歌內容,啟人深思,孺悲不及問,孔子也非答。這是﹁不教之教﹂,也是教育的方法之一。
其實好的繪畫,也可﹁益中用損﹂。如王維的潑墨山水,就比自然界的顏色簡,他只用墨色。而線條近觀不具體,遠觀具象而淡遠開濶。他是學佛而深通禪理的人,故詩中﹁話少味多﹂,此又是﹁損中求益﹂。故蘇東坡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故第四十一損卦與四十二益卦,也是序.綜關係。而損與咸是錯兼內外;益與恒也是錯兼內外關係。且此四卦,皆是三陰三陽,又一-四.二-五.三-六.一陰一陽相反相應。咸卦彖辭.﹁柔上而剛下﹂.與恒卦彖辭.﹁剛上而柔下﹂.是剛柔的平衡。損卦彖辭.﹁損下益上﹂.與益卦的彖辭﹁損上益下﹂.是上下的平衡。故培養人的﹁感﹂,最好以﹁損﹂。嗜欲少者,天機深;嗜欲多者,天機淺。毛筆簡,則書法藝術的變化大。圍棋簡,則思維運算的空間大。格律字少,則詩詞的餘韻留白多。故大匠如米開朗基羅,工具必簡。
婚姻破裂,事業失敗,皆人生之大﹁損﹂,若能謙虛反省卻於生命之成熟有﹁益﹂。許多養生有得之士,多在大病之後,發現身體的奧秘。若能如此,生病也是可喜的。故損卦.第四爻說﹕﹁損其疾,使遄有喜。﹂我於十多年前,已解易有得,於諸小結構,都已了然於胸。一次教學歸來,無意間丟掉了易經課本。書中密密麻麻紀錄了我十多年的心血文字。回到家,悵然若失,連續腹瀉不止。但以後數月,在黑板上講卦理時,結構與結構之間,竟感覺出一種奇妙的契合,彼此似會呼吸;爻與爻之間,像有神經網路相通,有電流通過;卦理卦象如有脈膊,是活的,能跳動,自己會揖讓知道先後排列的順序。這像蜘蛛在樹間結網,第一根線隨風而盪,盪到何處,便從何處而生。牠的身體倒行,自有間隔距離的感覺,將所吐出的絲,絲絲入扣的黏合,終於結成八卦的網路。蜘蛛結網,也是有意志與息感的。意志讓牠準確,息感讓牠擺對位置。越是難解的學問,越要用簡單的方法。當我把易經大結構排出時,身體竟虛弱的如一團棉花,心理卻是電光雷擊,驚喜莫名。此皆是,因﹁損﹂而有﹁感﹂;因﹁感﹂而獲﹁益﹂。
同理,培養人的﹁恒﹂,最好以﹁益﹂。無論繪畫、音樂、美術,勤練時,能日新月新就會有興趣,有興趣,就易於持久。此理無論古今中外皆然。
易經有六十四卦,損至咸差十個卦,益至恒,差十卦,與六十一中孚、六十二小過卦與咸、恒比較,在卦序上差三十個卦。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在自然界損益調和不可過大,約只能用極限的三分之一。
如一年之 中,只有﹁春分﹂、﹁秋分﹂,太陽直射赤道,此時,南北半球日夜一樣長短。赤道便是中線。但太陽不能全年直射赤道,而需上下移動,有損有益,否則,熱處恒熱,冷處恒冷。
﹁夏至﹂、﹁冬至﹂,太陽直射北迴歸線與南迴歸線。南北緯各九十度,南北迴歸線在南北緯二十三點五度。是地球春、夏、秋、冬損益的極致,故損益約用三分之一不到。若損益過大,地球繞日,便易走出了軌道。地球是一個整體,而又分南北。故北半球「春分」時,南半球「秋分」;北半球「小暑」「大暑」時,南半球「小寒」「大寒」。剛好陰陽相反,而又相成為一。
孟子說:「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用自然之理說,太陽直射赤道的春分、秋分,日夜等長,為「執中」,有中道,才能有損益。而其餘二十二個節氣的上下移動,有春、夏、秋、冬的每日一點點溫差的微調。為「行權」。若執中而不行權,便反而破壞了自然的陰陽平衡之理,是為「賊其道,舉一而廢百。」
孔子當年解易經,無師可求,是自作伏羲,以自己的「心」,靜修到極致而突然感知天地萬物的六十四大法則。故他在繫辭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地之故。」所以易經咸卦第四爻說:「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孔子在繫辭的解釋是說﹕「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他是以﹁感﹂,而知自然界﹁恒﹂久不變的規則。
有一次,他想將此﹁無言之教﹂的格物之法,教給子貢。子貢說﹕老師你若不開口教學,我們將來怎麼傳述您的思想呢﹖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根據莊子「天下篇」的記載,孔子把格物的方法教了顏回,便是﹁心齋﹂﹁坐忘﹂之法。可惜顏回早逝,並未完全開解。子貢是弟子中資質差於顏回,而又高於其他的弟子,故孔子常把他兩人並看。在孔子死後,弟子多以父母喪禮,為老師廬墓三年,而子貢獨留六年,必是深感師恩浩蕩難名,而又想藉此時間,再參透些自然的法則吧。有一次叔孫武叔詆譭仲尼,子貢說﹕﹁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欲自絕於日月,於日月何傷焉﹖多見其不知量也。﹂他將孔子比日月,可知其心意。孔子通於自然之理的易經,才可以比日月。老子說﹕﹁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話可以簡約為﹁人法自然﹂,人能通於自然之理,方能大。中國字,日月合為「明」字。白天、晚上,天上最明亮的自是日月。日升月落,月升日落,日月交替,萬物才生變化。故易經之「易」,古字上為「日」形,下為「月」形。﹁易﹂,一是變易,指萬物。又是簡易、不易,指規律,法則。有自然界的規律、法則,萬物才能變化無窮。如數學有定理,才能演算無窮。故會變色的﹁虫﹂是蜥﹁蜴﹂;遇熱,易變化的﹁金﹂屬是﹁錫﹂;﹁湯﹂是﹁水﹂的變化;﹁揚﹂,是﹁手﹂的變化。﹁踢﹂是﹁足的變化。﹁易﹂與﹁昜﹂兩字相通。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皆在孔子之後,為弟子紀錄之作,非孔子親筆。而易經的彖辭、象辭、繫辭,則為孔子親筆。詩詞文章偏於感性,科學報告偏於理性,而孔子的文章,則是知性的。有詩詞文字的優美精鍊,又有科學思維的邏輯條理。尤其是繫辭,長達一萬三千字,一氣呵成。大氣,壯闊。講自然之理,如此親切、自在;析理易卦,如此簡明,扼要。是中國最好的一篇文章。
孔子當年講易經象、理、數大結構的神妙變化時,連領悟力最強的顏回也感嘆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易卦在變化時,神出鬼沒,不可思識,真會有如此之感。可惜顏回早逝,對於易理之傳,是難以彌補的打擊。所以孔子才會如此絕望的哭喊:﹁天喪予,天喪予。﹂其餘弟子,雖不乏用功者,然限於資質,難窺堂奧。夫子曾說:﹁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想必有感於此吧。大道不傳,止於孔子,他說:﹁朝聞道,夕死可也,﹂真是又大氣又悲涼的感慨啊!
孔子弟子三千,是來自各國的有志青年,又有七十二賢成才者。他自三十歲後,直到七十三歲去逝前都教學不輟,然而有一次竟感嘆的說,沒有人能了解他,子貢不解的問,他說:﹁我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他是終身崇拜者不斷,而仍時時孤絕望天的人呀!
方今世界,正以華學為風動。中國大陸在全世界各知名學府,設立了一百五十所﹁孔子學院﹂。當年孔子周遊列國,雖晉見的君大臣不少,而少有仕宦得志的機會,所以垂老回魯教學。十四年歷程,所到之處,不出中國數省,然已是疲於奔命,舟車勞頓不堪了。如今以一人之名-﹁孔子學院﹂,在地球上數十個國家,竟被申請一百五十所之多,此是古今所未有。他的思想,在二千五百年之後,仍能照亮世界,堪稱﹁至聖先師﹂實不為過。孔子學院,自應以詩、書、禮、樂、易、春秋,他當年教學的內容為本。論、孟、學、庸為傳,皆為必讀之科目。此外,諸子.歷史.文集.音樂.繪畫.書法也不可少。而群經之首,當推易經。因為易經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大的學問。
易經每一卦講解,至少需六小時,六十四卦,耗時甚多,非一般演講時間能詳談。去年暑假,我在「國父紀念館﹂講﹁人生大觀﹂八講。今年八、九月,預計在中正紀念堂講﹁人法自然﹂十講,為便於大眾理解,共化為二十幾個日常生活中的題目,然而其理論之根源,皆自易經與老子的自然之理。歡迎有志﹁上達﹂之士來聽講。
後記﹕
大學畢業後,從事文學創作,並與文友合辦刊物。二十年前自覺應封筆沉潛,多吸收先哲浩瀚的智慧。遂下定決心自此不開會、不應酬、不交友、不旅行,希望能有寬裕的時間,反芻以往所讀過的書本。去年年底,母親突發重病,半年來,除教學外,每日往返醫院與家中,看到她半殘失語的病體,空茫無助的眼神,心如刀割,難以言喻。也許是母子連心吧,在她生病前半年,我竟連續掉了七顆牙齒,想到易經復卦裡的﹁七日來復﹂。我將淚水,化為此文。這是二十年來,親筆寫成的第一篇作品,獻給生我、養我、愛我、教我,卻難以報答於萬一的母親。


               二00八、七、十於台北
馬  叔  禮  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