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费建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清风空间 2012-04-2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虹星桥镇中学  费建英

一、教学目标

1、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揣摩诗歌的语言。

3、品味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同上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段名言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

没错,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痛失爱臣魏征时说的,那可说是对魏征的高度评价。追溯历史,梦回大唐,其实还有那么一个他,踏着历史车轮,碾过春夏秋冬,见证着那一段起起落落。他就是杜甫。杜甫的诗文我们也学过一些了,现在请大家简单回顾一下。

学生简略回答

     具体补充见ppt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他的另一首非常重要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适当补充创作背景,具体见ppt

 

二、课文导读

(一)朗读及方法指导

      1、请一位学生起来朗读(可能要纠正相关字词)

      2、播放录音或配乐朗诵

      3、让学生讲讲两种朗读的区别

      4、诗歌朗读方法指导(要点建ppt

      5、模仿着自由朗读

      6、齐读诗歌

(二)整体感知

      请用三个你认为恰当的短语分别概括前三节诗歌的内容。

      如:秋风破屋、顽童抱茅、屋破难眠

(三)品味赏析

1、(1)根据第一节诗的内容,让学生在“秋风”前加一个词来形容,并说说理由。

   学生可能会说“凶猛,猛烈”等词语,并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如“卷”等,此时可以适当用“吹”,“刮”等词语与之对比,说说哪个用的好。“卷”字用得好,因为更加生动形象,有力度,而其余两字明显没有这个效果。再回到前面:那我把第一句诗换成“八月秋高风凶猛”好不好——不好,“怒字是拟人化手法的运用,效果最佳。

(可以补充疑点:对“三”字的理解,多?少?,以此来突出杜甫当时面临的困境和战乱的影响。)

2)假设你是诗人看到此番场景,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如:痛心、痛惜等。                                                                                                                                                                                                                                                                                                                                      

3)请你们相应的情感基调朗读第一节诗。

    

2、过渡:那总有些茅草会在地上可以捡起来的啊?它们哪儿去了?

         ——被一群顽童抱走了。

             延伸:(1)你认为这群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呢?

                        ——学生回答(如:①自家也有困难;②顽皮)

                   (2)那么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会是怎样的反应呢?

                      ——学生回答(略)可能有愤怒、焦急而又无可奈何。(如可以从“欺、忍能、对面、公然”等词分析)

                   3)何至于此啊?——贫穷,杜甫诗有云:“不为困穷宁有此”!

                   4)从这一节诗中,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杜甫?

                        ——衰老、年迈体弱。(“老无力”、“倚仗”)可当时杜甫才五十岁啊,正值人生的壮年时期啊,怎会如此呢?

                        ——①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身染多种疾病;

                            ②饱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是啊,这样一个杜甫面对这样的一群顽童又能如何呢?只能是“自叹息”了。

 

3)“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杜甫就是这样的不幸,天黑了,下雨了。

     那这第三节诗里又有哪些字词可以表明杜甫当时的处境呢?

     ——“雨脚如麻未断绝”,说明雨点密密麻麻,不肯停歇。而一个“铁”字更是道破了

     杜甫个人命运的苦难。(“铁”字的品析)

延伸:“长夜沾湿何由彻”,慢慢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会想些什么呢?

      目前的情况:盼望雨停,盼望天亮——个人命运的苦难(“入门闻嚎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邑赴奉先咏怀五百字》)——频繁的战乱导致的国家人民的苦难。

过渡:于是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齐读第四节(注意语气的变化)

4)联系三、四两节,你认为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杜甫?

     ——忧国忧民(是最恰当的用语)

          自己受冻还要为别人考虑,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像他一样遭遇困境(甚至更糟糕)的人。甚至为了天下苍生,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胸怀!不愧为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补充介绍杜甫的相关诗句。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邑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杜甫《石壕吏》)

           ……

 

三、结语

     有人说,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而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与敬仰。陕西民歌中就有这样两句话:“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不正是在表达对他的爱戴之情吗?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个呢?(具体见ppt)这些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记住这些令人敬仰的名字及他们留下来的千古绝唱。让我们把他们的伟大思想和精神发扬和传承下去。

  让我们怀着对他们崇敬的心情,在来齐读全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文

2、把诗歌用散文的形式改写一下

3、搜集更多有关忧国忧民的诗歌。

 

五、板书设计(见pp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