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春语文·张敏课例研究(二十八)】唐诗里的“家国情怀”——《唐诗二首》整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亮文瑶瑶 2019-06-27

唐诗里的“家国情怀”

——《唐诗二首》整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文|张敏 
  

文本解读:

《唐诗二首》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卖炭翁》通过写卖炭翁的遭遇,深刻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两位诗人将目光聚焦底层穷苦的天下百姓,那份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浸润在诗句的字里行间。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感情。

  2. 比读诗歌,运用求同法了解写作手法,读懂诗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

   比读诗歌,运用求同法读懂诗歌,读懂诗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读:温故知新

师:配乐朗诵,整体感知:与我们以前学的唐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生:这两首诗不像格律诗的四句或八句,而且每句的字数也不相同。

生:我发现这两首诗和我们以前学的唐诗的押韵也不相同,感觉韵脚不固定。

师:比如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押了哪些韵呢?

生:好像除了前面四句押的ao的韵,后面的诗句韵脚就在不断变化。

师:你听读得很仔细,确实如此。这两首诗属于唐诗中的古体诗,它不讲究押韵,也没有对仗、平仄的限制,形式上比后期的格律诗自由许多。而且在内容表达上,也有明显区别,大家发现了吗?

生:我们以前所学的唐诗内容表达主要是写景抒情,而这两首诗主要在叙事。

二、初读:整体感知

师:那么,同学们再想想,编者将这两首诗歌安排在一课中的关键点是什么呢?

生:都是叙事诗。

生:都是古体诗。

师:也就是说,初读这一课,我们明显感知这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非常相似,其实当我们读懂之后,你们会发现这两首诗所表现得主旨情怀也是一致的,这也是老师今天这节课的主题——唐诗里的“家国情怀”。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两首诗,思考一下两首诗歌分别叙述了怎样的故事?试着分别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

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讲了一个茅屋被秋风吹破,茅草被顽童抱走,诗人一家长夜沾湿,彻夜难眠的悲惨故事。

生:《卖炭翁》主要写了一个卖炭老头在终南山伐薪烧炭,以卖菜来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借在集市中遭遇“宫市”强买的悲惨故事。

师:从同学们精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这两首诗你们已经读懂了。而且我注意到两位同学在概括这两首诗的时,都定义为悲惨的故事。显然这是两首诗最显著的一个共同点,那么除此之外这两首诗在内容形式、情感主旨、写法手法等方面,还有哪些相同之处?

三、比读:求同论证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合作探究:以比较阅读的方式,求同论证这两首诗内容形式、情感主旨、写法手法等方面的相同之处,要求大家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论证。

生:两首诗在形式上,句式富于变化,长短句交错,用韵灵活,都不讲究平仄对仗;内容上都属于写实叙事,表现社会现实,结局都是悲剧。

生:我是从情感表达上找的相同点:两位诗人都有一颗忧国忧民、心系百姓苍生的好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一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看出杜甫宁可自己受冻而死,也要为天下寒士寻求一个庇护之所的高尚情怀;《卖炭翁》中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表白,却能透过字里行间诗人对底层人民的悲悯之情,特别最后一句“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注释中说“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碳的价值”,那可是“一车碳,千余斤”哪!

师:沈万冰的发言非常棒,能结合具体语句准确分析,回答有理有据,表达清晰有条理。

生:老师我要在沈万冰的基础上补充一下,两位诗人的高尚品德都令我崇敬:杜甫遭受贬谪,饱经战乱之苦,却在自己身陷窘迫时,还能以己推人担忧天下百姓和读书人的动荡飘摇;白居易身为官员,虽然没有直接谴责宦官的强夺豪取,将矛头对准统治者,但字里行间能使读者强烈感受到他的爱憎分明。

师:你饱含深情的赏析也让老师感动!好,还有同学能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求同论证吗?

生:在写作特色上,我认为两首诗都运用了细节描写,还有侧面烘托的手法。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层,对秋风的描写,《卖炭翁》中对卖炭翁外貌的描写都属于细节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秋风怒号,雨脚如麻来烘托诗人雨夜难熬的痛苦,又用诗人自己的痛苦经历来侧面烘托他“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高尚情怀,《卖炭翁》中开头第一句“伐薪烧炭南山中”,极言卖炭翁的艰辛劳苦,却被“黄衣使者白衫儿”直接“回车叱牛牵向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形成强烈的对比。

师:张雨琪的精彩论证叫人折服,这些写作手法能使文章更打动人心,我们力求学以致用。

四、研读:赏析画面

师:通过求同论证,我们对这两首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就像刚才张雨琪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两首诗歌中有不少精彩的镜头描写,请同学们把自己代入诗歌,分别以“杜甫”和“卖炭翁”的身份,结合诗句作具体赏析。

生:我分享的镜头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八月秋高,狂风大作,在天地间呼啸,我们一家老小躲在茅草屋里,感觉屋子在风雨中颤抖,一个个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只能心里默默祈祷,突然一阵长风破门而入,瞬间将我茅屋顶的掀开,将整整三层的茅草吹跑了,倾盆的大雨一下子灌进屋里,我不由得随风追出门,想找回我的茅草,可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那些茅草已被风吹得不见了踪迹,我欲哭无泪呀······

生:我赏析的是《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寒风透过薄薄的衣衫,刺进骨子里像一把剑。虽然我确实很冷,当我还是情愿雪再下大一点,风刮得更猛一些,这样我的一车碳才能卖个好价钱,我的妻儿老小才能吃饱一点穿暖一点,熬过这个冬天啊!

生:我赏析的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句:这群邻村的顽童,看我年老体衰,竟公然做贼,当着我的面将茅草抱走,这可是什么世道啊?

师:好,请同学来点评他们的赏析,你最欣赏谁的发言,或者你给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生:我最欣赏谭东红的赏析,他在里面进行了合情合理的想象,给人亲临其境的感觉,在他的描述下,我的眼前像放电影一般形象逼真,很有画面感。

生:我觉得夏雨轩赏析的“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还不够生动,如果大胆想象添加一点诗人的语言和动作,还有神态的描绘,会更好一些。

师:嗯,你说得很有道理。那你添加的试一下。

生:这群邻村的顽童,看我年老体衰,竟公然做贼,当着我的面将茅草抱走,我忍不住大声疾呼:“你们这些顽童快放下茅草,这是我的、我的!”可任凭我声音喊哑,急得捶胸跺脚,这些盗贼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跑散了······

师:不错,添加修改后的镜头感确实生动了许多,既有画面,还有声响,更吸引我们。

五、引读:知人论世

师:这些经典的句子通过同学们的赏析,让我们领略到两位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也直观感知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家了解一下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请前面的这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读PPT内容。

师:请大家结合刚才这位同学介绍的内容,思考一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群童“为盗贼”,《卖炭翁》中是否也有“盗贼”?造成两位老人如此悲苦的原因是这些“盗贼”吗?

生:《卖炭翁》中也有“盗贼”,就是那“黄衣使者白衫儿”。从曹思琪的介绍和诗歌内容中,可以看出导致两位老人生活艰辛悲苦的原因是战乱、天灾还有人祸,这都让老百姓穷苦潦倒,难以维持生计,更有当权者的昏庸无能,既不能为老百姓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还大肆刮搜民脂民膏,强夺豪取。两位诗人就是想通过这些故事,表达自己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慨。

师:为程则冰的回答点赞,看来同学们真正读懂了诗歌,读懂了两位诗人写诗的初衷。我们不妨再来大胆的想象一下,当杜甫遇见卖炭翁,他们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如果有小组能以课本剧的形式表现,那就太漂亮啦!

(课本剧表演:

旁白(代逸飞):当一车碳被抢之后,卖炭翁身心俱疲,他摇摇晃晃的摸索靠在一段墙根下瘫坐在地上,伤心的喃喃自语:

卖炭翁(吴露菁饰,哭腔,双手掩面):这可怎么办啊!一家老小还等着这一车卖炭的钱熬过这个冬天呢,我可能的孩子们已经整整三天都没东西吃了呀?我这两手空空如何回家面对他们啊!老天爷,我该怎么办哪?

旁白(代逸飞):这时,一路寻捡茅草却也两手空空的杜甫正巧路过此地,看见墙角根蜷缩着一位老翁,十分悲惨的样子,他疑惑的走过去······

杜甫(曹思齐饰):老人家,您这是怎么啦?

卖炭翁(吴露菁饰哭诉):哎,您不知道哇,刚刚两个官兵把我整整一车千余斤的碳给抢走了,那可是我一家老小的活命钱啊,这可让我怎活下去啊?

旁白(代逸飞):杜甫一听此话,脸色更是凝重了,只见他握紧了拳头······

杜甫(曹思齐饰,一拳拍在墙壁上,咬牙切齿的骂道):又是那群狗官!简直是无法无天了!

卖炭翁(吴露菁饰,痛哭):是啊,这世道,叫我们老百姓怎么活下去啊······

旁白(代逸飞):杜甫眉头紧锁,低下头去陷入沉思,突然,他猛抬头仰望苍天······

杜甫(曹思齐饰,高举双手向天疾呼):什么时候能有一间高大的房屋庇护天下受苦的苍生和可怜的寒士,我杜甫宁愿自己受冻致死也在所不辞啊!

(掌声雷动)

六、诵读:体悟情怀

师:三位同学的激情表演,将我们一起穿越到了那个动荡飘摇的年代,仿佛身临其境。就让我们沉浸在这种悲愤激昂的情绪中,一起来诵读大屏幕的诗句,来宣泄我们的感动吧!

师(低沉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生齐(高昂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低沉地):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生齐(高昂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师(低沉地):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生齐(高昂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经历风雨,经历苦难的杜甫,他想到的是______

生:他由己及人想到了天下寒士饱受的艰难困苦,忧国忧民的他宁愿用自己的死来换取天下苍生的安身之所。

师:请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女: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男: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女: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男: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女:一车炭,千余斤

男: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师:身为官位的白居易,他看到的是_____________

生:他看到那些那当权者不仅没能给百姓创造安定的生活环境,反而还强夺豪取,刮搜民脂民膏,身为官吏的他感到自责有无奈。

师: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诗圣,为什么白居易被称为诗王,我想不仅仅是他们创下了多少妙笔生花的诗歌,更是因为他们藏在唐诗中那一份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感怀。千百年来,人们生生不息的传颂这些经典诗歌,也不仅仅是为了我们学会吟诗作赋,更是为了让我们子孙后代继承和发扬这份“道义与担当”的中华美德。

七、读写:以写促读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精彩,让老师感动。相信这是一节令我们都很难忘的课!请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收集两位诗人的作品,围绕着“唐诗里的家国情怀”写一写你的探究发现,期待着同学们更精彩的作品呈现!下课!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