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学小结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2-05-10

脉学小结

  “脉学”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学说之一,乃数千年来由许多医家不断的累积个人长期实践临床经验,在中医辨证论治中有着不可磨灭的指导作用及重要意义。而全息理论与中医脉诊的结合,将极大的丰富中医脉学理论,并形成丰富又奇特的诊法,通过脉诊反映出来的人体全方位的信息系统的探索,对找到中医向现代化发展的途径亦是非常实际有意义的。而“昆仑?天元脉”和“浙江?丝线脉”两派脉法的传承亦由“古代脉法”、“诸积**”、 “九道脉”发展至今的“九宫脉”、“全息律脉”甚至体悟、经验出多变的丝线脉的运用与应用于临床。医者可以一指或三指切脉,用层层展开的触觉,在15秒内明确直指病因、病位、肿瘤大小……,用全息律的观念,能综合掌握整体功能状态,而达到无创、简便、快捷的优点,有助于中医脉诊的继承和另类思考。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中医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的融合,随着现代多学科研究对中医理论的深入,中医诊断原理的科学性,将会被更多的研究结果所证实,也将会很大地促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
  诊脉总要
  脉中义理极微玄,一诊传心即了然。左寸心脉浮大散,左关肝胆脉长弦,右寸肺脉浮涩短,右关脾胃缓大兼,两尺属肾宜沉软,此为无病体安然。
  春脉弦兮夏脉钩,秋脉毛兮冬脉石①,顺时为吉逆为凶,指下须详辨生克。
  左手人迎②脉一盛,便是风寒暑湿症,恶寒发热更无殊,四脉四症要审定。浮而无力是伤风,浮而有力伤寒症,浮而虚者暑伤心,浮而缓者湿之病,发散渗利不可差,用药和平保元命。
  右手气口脉一盛,便是内伤饮食症。内伤劳倦脉浮洪,饮食伤脾脉洪盛。又有七情气所缠,喜散怒弦忧涩认,悲紧思结恐为沉,惊则脉来动不定,平其胃气保安全,实实虚虚能损命。
  左关脉实肝有余;右关脉涩脾土虚。左关涩兮血不足;右关滑兮食积居。左尺浮芤小便血,右尺浮洪大便结,左尺迟兮阳事衰,右尺数兮相火烈。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脉无上下阴阳绝,脉无来去本元枯,动止频频不久矣,直须决绝莫含糊。大凡诊脉要数息,五十不止身无疾,指下欣欣生意多,虽然有病将安逸。
  ①钩:脉来疾去迟曰钩,亦即今之洪脉。毛:即今之浮脉。李士材谓系浮涩,亦通。石:脉沉溺而滑也。
  ②人迎:关部分做上、中、下三等分,靠近寸部的上三分之一,左手叫人迎,右手叫气口。
  诊脉传心诀
  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浮沉轻重指端详①,迟数息中分缓急②。浮而无力即为虚③,浮而有力便为洪。脉沉而无力是弱④,微沉有力是为实。迟而有力滑脉居⑤,迟而无力缓与涩⑥。数而有力为紧弦⑦,数而无力为芤脉⑧。浮迟即是表间虚,沉迟即是里冷极。浮数原来表热真,沉数原来里热炎。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
  按:脉学讲的越繁琐,初学的人越难掌握。前人曾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本诀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再从四脉的有力无力分出虚、实、洪、弱等十种脉象。这种以纲带目,从简到繁,先易后难的诊脉方法,使初学的人容易掌握。作者对诸脉脉象形容不够全面,间或有与历代脉学说法不尽符合处,但因作者已经申明“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故未修改。读者可参阅其它脉学,结合实践,互相印证。
  ①轻手按于皮肤之上即见者,谓之浮脉。重手按至肌肉之间始见者,谓之沉脉。
  ②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一息脉来三至谓之迟脉。一息脉来六至谓之数脉。(数:读朔,当快讲。)
  ③虚脉,迟大而耎,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④极耎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者.谓之弱脉。
  ⑤崔嘉彦《脉决》谓滑脉:“迟而有力,滑而流利”又谓:“滑脉如珠,往来旋转”。
  ⑥缓脉:一息四至,应指和缓.往来自匀。涩脉:细而迟,往来难。
  ⑦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数如切绳。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
  ⑧《脉经》谓:芤脉浮大而耎,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如捻葱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