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学困生转化讲座五之3)

 wdzajcx 2012-05-13

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学困生转化讲座五之3)

本文《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学困生转化讲座五之3)》,分为四个版块:一是《普通高中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二是《普通高中学困生心理特征及帮扶实践研究》;三是《普通高中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四是普通高中B类学校学困生成因及对策。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普通高中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大兴安岭高级中学宋丽颖  来源:王鹏飞的博客  日期:2010年3月7日

摘要:为了解“普通高中学困生成因及应对策略”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我们借助网络系统,在网页上搜索了部分资料,我们还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目前我们检索的资料看,关于学困生问题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提出了学困生的概念和界定。这些研究趋向于从形成的原因、心理特征等方面的较多。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关注学困生,主要是小学、初中、职高比较多,普通高中教育对学困生的研究还比较少,而在普通高中中学困生是普遍存在的,开展对学困生的研究,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有利于高中教育步入良性发展。

人一生最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就是高中教育,进入高中以后,知识内容整体数量较初中剧增,不少学生因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而沦为学困生,这些学困生由于害怕数学和物理而缺乏对这二学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致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高中学困生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学第一线的每一位高中教师,下面我们从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入手,谈谈高中学困生的学困原因和转化对策。
   关键词:高中学困生;成因;转化
   一、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在分析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前,我们首先对高中学困生进行界定,高中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并且神经功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失调,且处于正常的教学环境下,但是在学习方面由于行为不良、教学不当等因素所造成的学习水平较低,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或教学。下面我们就高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

高中学困生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与应试教育有必然的联系,不少学校的教育教学还是以高考为指挥棒,一味追求升学率,把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和老师的唯一标准,成绩差的学生在教学中受到冷落,他们很少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也不能面对全体学生,教学的难度与进度只适应班上学习成绩中上等的学生,自然也就会产生高中学困生了。

(二)学科特点和教材因素

例如;高中数学是研究空间图形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具有内容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2004)确定了每个人除拥有除语言智力和数学---逻辑智力这两类传统所称的智力外,至少还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知智力和自然观察者智力六种智力。数学能力虽有多种形式,但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人的智力本身就有差异,出现数学学困生是自然的事。

与初中数学教材相比,高中教材难度较大,知识点较多。初中教材偏重于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而且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有足够的例题和习题。但是高一教材开始就是集合、映射等比较抽象的知识,与初中知识联系不大,尤其是其中很多概念定义的严格性和抽象性,学生一时还难以适应,接下来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贯穿整个函数一章的难点,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又高,因此学生在知识点的掌握上具有较大的难度。

(三)教学要求偏高、偏深

高中教材偏难、偏深,对学生的要求也偏高,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超阶段,超大纲,难点难题过多。教师对教材上的内容往往是一带而过,却把大量的时间放在难点的突破和难题的讲解上,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显然消化不了,自然就会增加高中学困生。

(四)学困生自身的差异性

1、主观能动性差,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有些学生基础较差,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对学某一学科失去信心,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对某一学科没有感情,情感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并由此产生高度焦虑或其他消极情绪,逃避该学科的学习。长期以往成为学困生。

2、缺乏学习某一学科的坚强意志。心理学认为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学生的意志是学生自始至终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与初中阶段的学习相比,高中学科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一般人认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因素是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学习动机的强烈程度,但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智力上的不足,不少学习差的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学习自觉性不强、害怕困难、不爱思考等。

(五)教师因素

1、教师的教学观念。现在许多教师还持有传统的教学观,认为知识是可以传递的,认为学生在课堂学习就是对于老师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管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所灌输知识量的大小及灌输方式都必须接受,天长日久,学生接受不了的知识就成了他们学习的障碍,导致学困生的产生。

2、在课堂教学中仍有部分老师采用传统的“讲解---接受”模式,大容量,满堂灌。在教学中启发导学不够,对学困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对教师的教学配合的不够积极,教学效益比较低下。另外,教师的教学着眼于知识讲授,教学缺少艺术性,导致学困生更加厌恶学习,最终放弃学习。

3、师生关系不融洽。有些学困生在学习中存在自卑心理或厌恶心理,因而往往对教师的态度极为敏感,而有些教师偏偏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感情投入,缺少对他们的关爱,使学困生感觉受到冷遇,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中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一)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

按照多元智力理论,许多学困生实际上就是在语言智力和逻辑智力方面具有弱势,而在其它某一种或某几种智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生。如果这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智力来学习,那么他们完全能够像其他学生一样取得好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不同特点的教育方法,有效地因材施教,以促使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同时,还要促使每个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优势智力的同时,将自己的优势智力迁移到弱势智力中去,从而使自己的弱势智力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我们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优势智力,并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优势智力体验学习的成功,从而使他们在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建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心。

(二)加强学法指导

《礼记》中这样写到 “善学者,师逸而功信,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不少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困生的学法指导,学困生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致使学习效率低下。不少学困生概念理解不充分、基本技能掌握较差、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思维的灵活性也欠佳,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透彻理解概念,牢固掌握基本技能,优化思维品质,提高学困生综合素质。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困生的学法指导,指导他们会学习。

(三)进行分层教学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强调以区别的方式对待学生,巴班斯基认为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不在于智力,而在于其他方面。不单是在教材难度和广度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在于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取得他当时最好的成绩,获得最大的发展。(顾明远等,2001)由于困难生在知识结构、智力、心理素质、情感方面与优秀学生有着一定的差异,如果教师用划一的、较高的要求来对待所有学生,必将挫伤困难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摇其本来就很脆弱的信心,因此,实施分层次教学,对困难生适当放低要求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任苏民,1992)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为此,学困生进行学习时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把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调动起来。

(五)结合本学科的教学,锻炼学生意志

意志是在不断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锻炼出未的,学困生中大部分学生对公式、定义、定理的记忆深感头痛,对某些计算过程较繁的命题一见就烦。明显地表现出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对问题不愿做长期艰苦的钻研错题很少去主动寻找致错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结合教学,锻炼学困生的意志。

(六)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 1974)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了一个归因模型。他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素: (1)自身的能力;(2)所付出的努力程度;(3)任务的难度;(4)运气的好坏。其中,能力和努力两种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 ,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韦纳又按“稳定性”维度对四种原因进行了划分: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则是不稳定的,在各种情境中变化很大。他认为“内外控制点”(即内外因素)和“稳定性”这两个维度是相互独立的,对一个人成就动机的产生和质量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转引自郑珺,2006)

学困生的自我观念、自我评价往往比较消极,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一些外部因素上,如试题、教师、运气、怯场等,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们的这种归因取向将会对其后期学习起消极作用。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困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要掌握科学的归因方法,引导学困生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

(七)融洽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中,渗透着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的交流,而学生的学习情感是在教师的教学情感感染下萌发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感染力,沟通和培养师生的感情。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探索教育与教学艺术;二是要善干同学困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扫除心理障碍;三是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师生情感,促进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智力参与程度,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版块二:《普通高中学困生心理特征及帮扶实践研究》

作者:桂林市十八中盛  日期:2010年3月24日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所指“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在正常教育环境中学习效果差, 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国内对学困生转化教育还是有比较多的探讨和研究,有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如何帮助转化的做法和措施,也有不少从学科角度研究,如何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如何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但基本上短期研究和分析原因、提出帮扶措施办法,极少进行过程和行动研究。

三、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我们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和进步,由于小学或者初中教学质量普遍存在差距,学生个体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他们升入普通高中后,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很快就形成了学习相对困难的学困生,不管在示范性普通高中高中还是一般普通高中,这种现象都普遍存在,这些学生如果几番努力仍无明显改善,他们在心理上和学习态度上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如果学校和老师能及时关注并采取一定帮扶措施,可以使一部分学困生及时跟上,或者即使跟不上也不放弃,坚持学习,不断取得进步。否则,他们中一些同学就会丧失信心,甚至破罐破摔,他们自己不能快乐学习生活,不能健康成长,也会给班级学风和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我们在于分析普通高中学困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重在帮扶过程的研究,通过对帮扶过程的个案研究和分析总结,从中找出帮扶学困生的一般规律,同时有助于提高教师帮扶学困生的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把研究成果加以推广,通过课题研究成员带动,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校帮扶转化学困生的工作,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四、本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 ,分析普通高中学困生的心理特征,有助于老师们进一步了解学困生的心理需求、关注学困生,正确对待和教育学困生。

2、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促进教师对学困生的帮扶实践行动,并积累帮扶实践经验、总结有效帮扶学困生的技巧方法及一般规律,

3、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促进教师关注学困生在校的学习、生存状况,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一方面通过改进课堂教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困生学业成绩,重新树立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另一方面通过思想和情感上的关心增强学困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意志,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五、本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普通高中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不同时期,学困生产生的家庭社会环境不同,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也有差异,必须进行分析研究。

2、研究改善老师与学困生师生关系的方法和技巧,促进对学困生的帮扶教育。多年来部分教师对学困生“恨铁不成钢” ,方法简单,缺乏耐心和有效方法,这些学生逐步被老师们边缘化,部分学困生对自己的学习丧失信心,对老师也缺乏信任,甚至破罐破摔,本课题要研究教师怎样与学困生交往,帮扶学困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使学困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3、研究老师有效帮扶学困生的过程,通过研究分析不断优化帮扶学困生的过程。

4、研究老师帮扶学困生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利促进帮扶学困生的工作。

六、本课题的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假设我们通过座谈和问卷调查,基本分析和总结出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并且每一个研究成员都充分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制定帮扶学困生的策略,探索具体帮扶的方法和措施,实施帮扶行动,检查总结帮扶效果,成员之间通过交流之后,再进一步完善帮扶的方法和措施,不断循环,在此过程中分析总结出有效的帮扶方法和技巧,找出帮扶的一般规律。

拟创新点:对帮扶过程和帮扶方法措施的实践、总结、交流、再实践、再总结,不断反复,不断完善帮扶过程,提供帮扶的过程经验,总结帮扶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七、本课题研究思路、方法

1、问卷和座谈调查。问卷调查和深入班级、召开座谈会相结合,了解相关情况,搜集积累相关数据、资料,切实掌握“实情。

2、行动研究。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深入实际,发现新问题、及时沟通、研究,及时采取有效措措施。

3、个案跟踪管理研究。 课题组成员与学困生结对,进行跟踪管理研究。

4、经验总结。 及时记录和总结课题研究实践中的有效经验,加以总结汇编、升华、推广。

版块三:《普通高中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作者:甘肃省天水市第十中学  张世中  日期: 2011年8月6日

一、课题的背景

1、所谓学习困难学生,就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2、随着我校高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一新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数学素质有所下降。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数学成绩越来越差。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在教学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防止和努力控制学困生的产生,有力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3、数学的重要性已被绝大多数学生所认识,但他们对数学学习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还很不到位,他们仅仅认识到数学基础对于理化等自然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而数学观点、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乃至日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的认识十分肤浅,至于数学文化在整个人类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更是知之甚少,概括地说,学生的数学观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一个人的数学观支配着他从事数学活动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动力,决定着他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了解学生的数学观,并积极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从而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获得学习数学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真正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是数学教师应该做好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工作。

4、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的需求强烈,但我校生源的学习成绩处于毕业生中差程度,数学学力80%处于中下水平;升入普高后,两极分化日益加剧。这样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成为空谈,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不可能成为现实;如何提升普高段学生数学综合学力,探索研究数学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新模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向

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差生”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

2、日本教育家北尾沦彦的研究表明,形成“差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一次性直接因素有:学习活动的失败,基础学力的欠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欠缺等。二次间接相关因素有:性格和智能结构的缺陷,如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丧失。三次间接因素有:对学校、班级的不适应,对教师的消极态度等。

3、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育理论已被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接受,布鲁姆认为“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机会等方面就会变的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必须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学习的机会。

4、“多元智力理论”把智力分为:语言智力、节奏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动觉智力、自省智力、交流智力、自然智力等。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智能,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

6、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7、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现代化的学习手段,使学生成为主动、有个性的过程;教师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8、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就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与突破之处

传统教学一般采用五段式(组织教学、巩固复习、讲授新课、布置作业、测试),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不少问题。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以致学习困难学生越来越多;缺少针对性、实效性。课堂教学出现“少、慢、差、费”的弊端,教师授课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课堂效率低下。 为改善这一状况本课题准备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1、目标:对高中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实施有效干预,探究出一套减少其学习困难程度的办法,找出一条适合普通高中大面积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内容:对学困生的内部和外部成因进行研究并寻求教与学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3、观点:高中学困生的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通过对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习现状的研究,既考虑个别差异,又面向全体,通过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学习环境,让他们养成适合其个体发展所需要的良好行为习惯、个性性格、情绪态度等基本心理素质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4、方法:适时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一个个小问题中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技巧、方法,积少成多,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个积极、稳定的态度,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科学的数学思想。

5、创新与突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体现其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寻找“希望点”,挖掘“相容点”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具体措施、实施步骤和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思路:在日积月累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对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习状况的研究,探求一条帮助学生成材的思路。

2、研究方法:以调查法和测试法为主,附以分析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和文献参考法等。

3、具体措施:

⑴从学困生形成的内、外因调查入手。

⑵对学困生心理因素及家庭、学校、社会三因素的问卷调查。

⑶了解学困生心理状况和发展趋势。

4、实施步骤。

⑴通过调查,确定学困生人员并进行备案。

⑵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对学困生进行帮助。

⑶根据循序渐进原则,解决学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5、预期成果。通过对学困生心理问题和学习现状的研究,及早发现、及时预防和干预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一些学困生该掉不良行为,树立自信心。最终实现“学生成材、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目标。

⑴ 阶段成果: 通过对某一个具体问题(如学困生的成因、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的亮点等)的初步认识,形成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并形成论文等。

⑵最终成果:收集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汇总。分析、研究,得出最终成果,形成论文等材料。

五、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静和研究经验、研究能力和组成结构

1、课题主持人张世中,组员方根太、朱子琨、裴署东、雷建新、漆吉胜、夏林芳、张东林、陈宝军、李文强、罗振兴、雷小斌等教师均为从事教育教学十年以上的班主任,有着丰富的治学经验和极高处理问题能力,他们中有很多人曾发表过学术发面、德育方面、心理方面等论文。

2、组织结构:

主持人:张世中

组长:方根太、朱子琨

组员:方根太、朱子琨、裴署东、雷建新、漆吉胜、夏林芳、张东林、陈宝军、李文强、罗振兴、雷小斌

六、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研究资料:国内外最新的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成果寓教于乐、鼓励式教育等的音像资料。

2、实验仪器设备:教学管理局域网及互联网,电子备课室等。

3、研究经费:学校可以提供足额的经费,保障各项研究工作的开展。

4、研究时间:20010年9月至2012年6月,有充足的时间保障。

5、研究条件:

⑴单位能提供充足的仪器设备及相关资料(图书馆、网络等)。

⑵学校有为数较多的学困生供实验研究。

⑶课题组成员大都具有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

七、研究计划及其可行性

1、从高中生学习困难的内因和外因调查入手。

2、对学困生心理因素如智商、气质、观察力、意志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情绪紧张度、考试焦虑度、心理适应力、心理健康的测试和家庭、学校、社会三因素问卷调查。

3、分析出学困生的类型。

⑴按学习困难程度分类:严重学习困难学生、中等学习困难学生、轻度学习困难学生。

⑵按心理特征分类:慢智型、懒惰型、自卑型、逆反型、模糊型、迟钝型等。

⑶按学习动机分类: 被动型、随波型、混日型、虚荣型等。

4、针对调查学困生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分析总结出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5、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谈话、平时观察等方法,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不会对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相反,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并逐步摆脱学习困难的局面。

八、研究假设以及验证假设的方法与步骤、实际操作程序

对普通高中学困生的学习转变、提高,在研究中提出如下假设:

第一,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010年9月——20011年1月,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学习有关教育理论,进行课题研究的论证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组织课题研究组对参加研究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对部分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邀请有关专家、教师做进一步的论证和给予指导。

第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011年1月——2012年1月,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成因的学困生,选择科学的合理的方式方法,首先转化其思想观念,由懒于学习、厌倦学习、被动学习转变为勤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的交流,多方搜集信息,对研究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

第三、总结成果与结题阶段:2012年1月——2012年6月,整理有关研究资料,归纳总结研究结果,形成论文或其他形式的成果报告。

版块四:普通高中B类学校学困生成因及对策

作者:黄荣幸  来源:右江日报数字报   日期:2012年3月14日

普通高中B类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几乎都是“剩男剩女”,学困生所占的比例较高。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错综复杂,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在因素

1.社会环境。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如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没有动力,久而久之就成了学困生。有的学生因看了不健康的书刊、影视,思想发生变化,兴趣转移到不良事物上,无心上学,最终变成学困生。有的学生沉迷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没精力学习。同龄人好多纷纷去打工,不但不用家里给学费,还给家里寄钱起楼房。在校生看到这种状况,心理不平衡,往往产生厌学思想,也想辍学去打工。有的学生因为交了一些有不良嗜好的朋友,变得不爱学习才成为学困生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对即将考大学的高中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好多高中生认为高中课程太抽象,离现实太远,不太实用,还不如早点学一门手艺实在。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无需努力,仅凭关系就能在社会上谋得个好职业,生活得有滋有味。如“有个好父亲,少奋斗几十年”,“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存在,极大地挫伤了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校环境。有的高中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自由惯了,到高中基本上是封闭教育,加上课程更难,就觉得没法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环境,想打退堂鼓了。上了高中,很多学生的个性没法得到发挥,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渐渐地就对文化学习产生了厌倦的思想。有时学校教育也仅以“智”为主,忽略了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这也加重了学生厌学的情绪。不可否认的是,有的老师要么教学方法陈旧,要么教学方式单一,要么责任心不强,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家庭环境。在缺乏父母关爱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言行散漫,在学习上有什么困难也没人关心,成绩慢慢下降,最终因学习不好而厌学。有的学生因父母离异,感情上受到很大打击,对什么都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学习更是无所谓。有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家庭关系并不和谐的家庭中,心里时时有阴影,没办法静下心来学习。还有的家庭对文化教育并不怎么看重,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这也误导了学生的发展方向。有的家长对小孩的期望过高,无形中给小孩太多的压力,结果适得其反。

二、内在因素

有的学生有学习心理或生理障碍,表现为一看到书本就头晕,或者起初不晕过一会就犯晕,体质也跟着下降。有的学生因个性问题,在学习上可说是一窍不通,但在其它方面却如鱼得水。有的学生学习困难主要是由心理素质造成的,这类学生意志力不强,一遇到什么挫折就会萎靡不振,极易产生放弃心理。有的学生对学习也谈不上厌倦,只是还未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成绩下降,很少得到读书学习的成功体验,这也会形成学习上的困难。

三、改进措施

基于以上学习状况,我主要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教师要树立典范形象。应该说,高中生的模仿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很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还处在未成型阶段,甚至还显得很茫然,他们还是渴望有人去引导、启发,特别是在学习态度方面。假如他们的老师工作兢兢业业,就会带动学生去努力学习,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老师工作乐观向上,就会带动学生快乐地去学习,在乐中学,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学习效率自然提高,学习成绩自然上来。

2、教师要树立“亲民”形象。传统的观念“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在现实中暴露出很多弊端,甚至由此还引发了很多家庭或社会悲剧。特别是现在的很多学生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经历的事情少,遭受的挫折更少,抗挫能力较差。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在工作中,我极力放下架子,尽量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倾听他们的心声,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痛苦,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有的学生偶而会言行中犯点错误,我会“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维护他们的面子,但我会选择时机委婉地提出批评。很多时候,我都是主动去接近学生,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在心灵上与他们沟通。因此,好多学生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向我倾诉,把我当作他们可信赖的朋友。有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起工作来得心应手。

3、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只有将心比心,才能心心相印。平素我常想,假如我是某某学生,我会怎样?我还会那么拼命地去读书吗?这些问题常萦绕在我的脑际,促使我去设身处地地替学生着想。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知道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是什么,才能找到问题症结,也才能对症下药,最终做到“药到病除”。老师想到学生的心里去,就会说到学生的心坎上,学生就会觉得这位老师和蔼可亲,就会主动配合老师的工作,特别是教学工作。师生配合好了,教与学就会相得益彰,最终实现双赢。

高中生学习困难的成因错综复杂,教师要有洞察事物的眼光,才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最终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