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之父----司马迁【图文】

 寒梅傲雪887 2012-05-15


为人有信,当属司马迁;开信史之先,史书之典范---《史记》。



一、说“信”

 

何谓“信”?《说文》曰:“信,诚也。从人,从言。”人言則无不信者,故从人言。这就是说:人言为信、为诚、为真实、为不疑、为不欺。由此可见这是古人做人的准则。

 

信者,如其实也。这个人言,是一个人真正元神自己所言,而不是人在后天追逐名、利、情后形成的思维定势左右下的所言。不知道人们现在还能否区别开这两种不同的言呢?因为,现在的人言有几多是信?

 

《孟子》曰:“有诸已之谓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说:“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老子说:“言善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属于“真”的内涵,当然这样的真诚不欺也有“善”在其中。这个“信”是做人最起码应具有的道德品行,否则人与动物无异。众神通过为人后的身体力行来传达给人这些做人之道。人自当效之。

 

作为一个人应该怎样说、怎样做才具有“信”的品格呢?司马迁一生的行为表现是“信”谱写的生命乐章,为后来之人树立了无私无我、大志大德、行为高尚、忍辱负重的不朽标杆。不仅如此,司马迁还用自己的文采,通过史籍的方式,首创以人物为主体的记述,为后人留下了善恶真伪、黑白曲直的诸多实例。开本次人类文明史之先河。

 

二、简介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聖”。他最大的贡献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念,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迁是有大志、有能力、道德高尚的人,是历代史学家、文学家及仁人志士效仿的人生楷模。

 

《史记》记载了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位居二十四史之首,被称为“实录、信史”,是中国史籍的典范,对后世影响不可估量的极为巨大深远。《史记》的遣词用句多成经典,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三、司马迁获罪

 

公元前99年,李陵带领五千步兵与匈奴作战。虽奋勇杀敌但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李陵投降。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因为在匈奴腹地“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兵败投降。但是,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李陵是希望“欲得其当而报汉。”(李陵不肯马上去死,想找机会将功赎罪报答汉庭)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将其下狱,判了死刑,后改为宫刑。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囚于粪土般之狱中而无言,是我的心愿尚未实现,耻于死了而文采不能显露给后世的人们。这意思是说《史记》尚未完成。)

 

《报任安书》中又写道:仆 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 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我不自量力,将心愿寄托在无能力的文字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考证其真伪出处,统观成、败、兴、衰之规律,成文一百三十篇。想探究宇宙法理和世间的常 理,弄清古今历史的兴衰,成就一家之学说。书已草拟,尚未完成,碰上此 祸,惋惜未能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 刑 而没有怨怒。



 

 

四、后人评说

 

史籍在司马迁之前早已有之,但是人们认为开信史、实录之先,是司马迁。为什么他们都肯定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呢?这自当是司马迁有“信”。

 

汉代研究《史记》的名家扬雄在《法官》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他提出的“实录”直到现在为历代的人们所赞同。

 

东汉班固著述的《汉书》中有《司马迁传》。班固赞语: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如此评说可谓一语中的,后人皆服。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早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唐代柳宗元认为《史记》朴素凝炼、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近代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

 

现代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



司马迁明代画像

 

结束语:

 

一个人的心性品格中如果没有“信”;如果没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神圣使命感;如果没有能放弃个人一切的无私无我如果没有忍辱负重的“大忍”精神,怎么可能“适会此祸”而坚韧的活下去,又怎么可能发愤著《史记》!这样的行为品格和使命感是高贵的、善的人性彰显,这种“真”和“善”滋润着人性是润物细无声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种精神力量转化成的物质力量,给几千年来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带来了无法量化的好处。

 

司马迁这种做人的、优良的行为品格,正是神要传达给人“真”和“善”的内涵实体演绎。所以,司马迁的人生信念、行为品格、人格力量为后代多少仁人志士所敬仰,所推崇,视其为做人的先师和典范。他的人生行为感人至深!!!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