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蕙《回文璇玑图》的辩论蕴涵

 看见就非常 2012-05-18

苏蕙《回文璇玑图》的辩论蕴涵


    作者:赵逵夫 来源:文化天水 阅读: 693 更新:2007年01月12日


      原秦州城二郎巷口有一座牌楼,上有“古织锦台”四字;在牌楼西侧廊檐下,挂有一块匾额,曰“晋窦滔里”。现在这些遗迹都已不见,人们对于东晋、前秦时期天水发生过的一件动人心弦的故事,也知之很少了。本文却对有关本事及其所蕴涵的意义,加以探究。

      一、《璇玑图》的文化蕴涵

      前秦苻坚(357一384年)时苏蕙(字若兰)(图1)的《回文璇玑图》,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篇奇文,总共840字排成的一个方图,从中可以读出数千首诗来。南朝诗人江淹《别赋》云:

      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吴均《与柳恽相憎答诗六首》之第一首云:

      书织回文锦,无因寄陇头。
      思君甚琼树,不见方离忧。

      梁元帝《寒闺诗》:
      乌鹊夜南飞,良人行未归。
      池水浮明月,塞风送寿衣。
      愿织回文锦,因君寄武威。

      又其《荡妇秋思赋》云:

      妾怨回文之锦,思君出塞之歌。

      庾信《乌夜啼》诗云:

      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
      讵不自惊长落泪,到头啼乌恒夜啼。

      又其《荡子赋》云:

      合欢回文锦,因君寄武威。

      陈后主《长相思》诗中也有“回文徒自织”之句。隋唐以后咏及织锦回文、回文锦字及窦滔妻的诗则更多。如隋薛道衡《昔昔盐》云:“采桑秦氏女,织锦窦氏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看来,苏蕙《璇玑图》故事,在南北朝时代已经广为人知,并开始被作为典故而引用了。可见其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璇玑图》不仅集回文诗之大成,一千六百多年来无人能够超过,而且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汉语、汉字的特殊性能,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思维的特殊性。所以,很应该认真加以研究。

      苏蕙的《璇玑图》在唐代受到武则天的称赞,武则天并为之专门写了一篇记,后来武则天所作文章被作为序同《璇玑图》一并收入陆游的外甥桑世昌所编《回文类聚》一书,列在首篇,以苏蕙《璇玑图》为回文之始。该书并绘苏蕙之像于卷首,以彰其创造之功。《璇玑图》在明代张之象《古诗类苑》、冯惟讷《古诗纪》中亦收入之。尤其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录了武则天的序文、《璇玑图》原文和阅读体例更促成了《璇玑图》的流传与普及。但是,一千多年来大多学者只把它看作古代才女创作的一种文字游戏,还没有人从社会认识作用和文化学的角度去研究它。

      从汉语、汉字的特征,从汉语汉字同其他民族语言文字比较的角度来看《璇玑图》,可以对汉语汉字的表现功能、灵活组合能力的认识大大地加深一步。这样,我们惊异的,就不仅是苏蕙的聪明才智、巧思善构,还有对我们伟大祖先所创造的汉语汉字无比巨大的潜在表现功能的惊异!它的意义,就不仅是作为回文诗的典范,使回文诗灵活表现力达到极致,同时也提醒我们:汉语汉字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所作的巨大贡献。是世界文化的瑰宝。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30来年中,国内一些学者倡导“文字改革”,似乎中国文化落后、经济不发达、教育不普及,其罪过全在汉字的难写、难认上。甚至到80代初,有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还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我国使用拼音文字。”但是,在打倒“四人帮”、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而汉字除进行必要的简化和规范化之外,并无大的变化。今天谁都知道,汉字的自动化处理,其效率与拼音文字不差上下。可见,以前我们是夸大了汉字的缺点,而完全忽视了它的优点和它在目前继承传统文化方面不可取代的作用。

      世界上的语言有数千种,从形态方面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粘着语。其特点是每一构形形态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每种语法意义也总是由同一构形形态表示,日语、朝鲜语、土耳其语、芬兰语、匈牙利语和我国的维吾尔语都是。第二种,屈折语。其特点是一个构形态可以同时表示几个语法意义,每种语法意义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构形形态去表示,词根和词尾结合很紧;脱离词尾,词根一般不能独立存在。俄语、法语、印地语、阿拉伯语、英语都是(现代英语有综合语的因素)。第三种,编插语(也叫多式综合语)。其动词含有多种复杂的成分,包括这些成分的动词相当于其他语言的一个句子,美洲的各种印第安语即是。第四种,孤立语,其特点是不用词的内部形态而用词序、虚词等语法手段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或其他语法作用。汉语、僮语、彝语、苗语、越南语都是。

      汉语没有内部形态,即不存在词的内部变化,词在句中也不必根据充当的语言成分增减什么;在诗的语言中,常常压缩掉虚词,完全由词序来确定语法关系。这样,便形成汉语表现上的很多特殊性。又由于古汉语基本上是一个词一个音,那么诗句音节的整齐对偶等特征便都得以产生。尤其是常常采用颠倒词序的办法,形成一种逆顺、正反结合起来表达的警句。比如人们口头常说的“忙家不会,会家不忙”,“高者不说,说者不高”等。而“人人爱我,我有人人”,“人欺
    病,病欺人”则是完全意义上的“回文”。

      关于回文诗的起源,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梅庚注谓“原”当作“庆”,刘宋时贺道庆写有回文诗,“盖其时《璇玑图》未出,故勰云然。”但本文开头所引梁陈之际江淹、吴均、萧绎等人诗赋中“织锦秦川窦氏妻”等句子,显然是指《璇玑图》而言,则刘勰当时不应不知。故先师郭晋希先生《文心雕龙注译》云:“道原未必是道庆之误”,其说是也。《玉台新咏》卷九载《苏伯玉妻盘中诗》一首,列在傅玄、张载之间,似为晋人(一本列在汉成帝童谣前)。但盘中诗不过最多是排列为方形,却并非回文。就回文诗而言,苏蕙《璇玑图诗》应为第一篇,而且一下就达到了它的顶峰,后人无有及之者。这一点同楚辞发展史上《离骚》产生的情况很相似。

      今天我们研究《璇玑图》,对于进一步认识汉语汉字的特征,甚至对于认识中国文化的特征,都有好处的。因为一个民族的哲学和思维方式也同该民族的语言有很深的关系。

      二、苏蕙生平与《璇玑图》的创作背景关于苏蕙生平及其创作《璇玑图》的目的,各书记载,分歧颇大。《太平御览》卷五二○引崔鸿《前秦录》:

      秦州刺史窦滔妻,彭城令苏道质之女。有才学,织绵制回文诗以赎夫罪。

      宋初吴淑《事类赋》“回文识窦滔之寄”句,自注引臧荣绪《晋书》云:窦滔妻苏氏,善属文。苻坚时,滔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诗寄滔。循环宛转以读之,词甚凄切。

      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九十六《列女·窦滔妻苏氏》基本上据臧荣绪《晋书》,而补充了名字、籍贯: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

      前秦时始平郡在今武功一代(唐代亦名武功)。当秦州治在今甘肃天水市。唐代李冗《独异志》亦取此说。其卷下云:

      窦滔久戍,其妻苏氏能词,织锦为回文诗,叙离间阻隔之意以寄之,其理纵横读之,皆有旨意。看来也是依据了臧荣绪《晋书》的记载。

      关于苏蕙的生平与《璇玑图》的创作背景,唐代武则天序中有较详细的记载:

      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扶风窦滔妻苏氏,陈留令武功苏道质第三女也。名蕙,字若兰。识知精明,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扬。年十六,归于窦氏,滔甚敬之。然苏氏性近于急,颇伤妒嫉也。

      滔字连波,右将军子真(按:《回文类聚》作“于真”,《古诗类苑》作于爽)之孙,郎(按《回文类聚》、《古诗类苑》作“朗”之第二子也。风神伟秀,识通经史,允文允武,时论高之。苻坚委以心膂之任,备历显职,皆有政闻。迂秦州刺史,以忤旨谪戍敦煌。会坚克晋襄阳,虑有威逼,籍滔才略,诏拜南安将军,留镇襄阳焉。


      初,滔有宠姬赵阳台,歌舞之妙,无出其右。滔置之别所。苏氏知之,求而获焉,苦加捶辱,滔深以为憾。阳台又专伺苏氏之短,谗毁交至,滔益忿苏氏焉。苏氏时年二十一。及滔将镇襄阳,邀苏氏同往,苏氏忿之,不与偕行。滔遂偕阳台之任,断苏音问。

      苏氏悔恨自伤,因织锦(为)回文。五采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古迈今。名曰《璇玑图》。然读者不能悉通。苏氏笑而谓人曰:“徘徊宛转,自成文章,非我佳人,莫之能解。”遂令苍头赍至襄阳焉。滔省览锦字,感其妙绝,因送阳台之关中,而具车徒盛礼邀迎苏氏归于汉南。恩好愈重。

      苏氏所著文词五千余言,属隋季丧乱,文字散落,追求不获,而锦字回文盛见传写。是近代闺怨之宗旨,属文之士咸龟鉴焉。联听政之暇,留心坟典,散帙之次,偶见斯图。因述若兰多才,复美连波之悔过,遂制此记,聊示将来也。

      《前秦录》、《晋书》的记载十分简略,所记苏蕙与窦滔分离而作《璇玑图》之由,互相矛盾,也均与武则天所记不一致。根据武则天所说,是因为窦滔偕宠姬赵阳台赴襄阳,与苏蕙断绝音问,故苏氏有此作;《晋书》则说是因窦滔“被徙流沙”(按指敦煌),苏蕙思之,而有此作,《前秦录》说是为赎夫罪。究竟哪一个记载正确?《侍儿小名录》(旧题宋代晋阳张邦几撰,然据张邦几序,他以前即有此书,题“朋溪先生撰”)一书云:

      前秦安南将军窦滔有宠姬赵阳台,置之别所。妻苏氏求而获焉,苦加挞辱,滔深恨之。滔镇襄阳,与阳台之任,绝苏氏音问。苏悔恨自伤,因织绵为文,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字,纵横反复,皆为文章,名《璇玑图》,遣苍头赍至襄阳,滔览锦字,感其妙绝,因具车以迎苏氏。

      这段文字是完全依据武则天序文所写。看来武则天所说是可靠的。武则天说到苏蕙“性近于急,颇伤妒嫉”;说到窦滔与苏氏的分别实有两次,苏氏作织锦《璇玑图》是在第二次。《晋书》将两次混同为一,说成是在第一次时。当然这有可能是传闻之误,但更有可能是撰《晋史》或者提供材料者“为贤者讳”的缘故。因为苏惠在《晋书》中被列入《列女传》,意在表彰,不便暴露其过失。《十六国春秋·前秦录》为苏蕙与《璇玑图》之最早见于记载,又为记载十六国前秦之专史,其说应予充分重视。但提供材料过于简略,且为各书所不取,恐亦据传闻所写。房玄龄《晋书》作于唐代一统、天下安宁之时。当时文献皆出,有所考订,有些记载可能比《十六国春秋》更可靠。可以说,武则天的序文为我们保存了关于苏蕙生平和《璇玑图》创作背景的宝贵资料。

      我们说《璇玑图》的认识价值,主要是就苏蕙创作的动机、创作时的心理、苏蕙在它上面付出的巨大劳动来说的。实际上就是从苏蕙的思想与遭遇来认识的。

      关于苏蕙与窦滔的故事,虽然武则天讲得比较详细,但也仍然有被误会之处,有的地方则尚不甚明了,因而须加以考实。

      武则天序中说,窦滔的祖父为前秦将军,则窦滔属官宦子弟,又少年得志,“风神伟秀”,其风流成性,宠姬纳妾,都是不在话下的。现在的问题是:窦滔之娶赵阳台,及苏蕙的虐待赵阳台,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因为武则天只用一个“初”字引起补叙,一直说下去,并未确指在何时,也未分开来
    说。

      我以为窦滔之娶赵阳台,是在秦州任上之时,而苏蕙虐待赵阳台,是在窦被谪戍敦煌期间。

      序文中说,窦滔“以忤旨谪戍敦煌。会坚克晋襄阳,虑有威逼,藉滔才略,诏拜安将军,留镇襄阳”。则窦之被任为安南将军赴襄阳守卫,是在谪戍敦煌时直接被任命派去的。因军情紧急,窦由敦煌赴襄阳虽经过秦州,但不可能停留太久,因而不可能有纳妾置之别所,苏蕙求而始获,又加虐待这些需要一定时间过程的事情发生。因此,窦滔这纳赵阳台,只能是在窦被谪戍敦煌之前。

      既然赵阳台被置之别所,当窦滔在秦州任上之时,苏氏恐难以获悉究里。因为窦滔毕竟是当地最高行政长官,在家中又是一家之主。而且,苏惠即使知道了,恐也不至于突破窦滔的保护而虐待之。但是在窦滔被贬谪离开秦州远戍敦煌之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窦滔既已失去此前的权势和威风,而且又不在秦州不仅会有各种闲言泛起,即奴仆之间,也会因为内部矛盾而搬弄是非。何况,窦滔当时恐也无心无力顾及赵阳台的处境了。所以,苏蕙之虐待赵阳台,就是在窦滔被贬谪敦煌期间。

      窦滔被重新起用赴襄阳经过秦州,知道了苏氏虐待赵阳台之后,“深以为憾”,而赵阳台又专告苏氏之短,“谗毁交至”,故窦滔“益忿苏氏”。这样理解便合情合理。序文中言“苏氏时年二十一”,即指窦滔由敦煌返秦州并赴襄阳之时。但无论如何,窦滔总不会将苏蕙丢在秦州不管,故开始亦“邀苏氏同往”,然而“苏氏忿之,不与偕行”。为什么“忿之”呢?因为窦滔宠爱阳台,又要携之往襄阳。真是“有你无我”,不共戴“天”(古者妻妾也视夫为“天”),因为她知道即使随往襄阳,也同样是被冷落而孤寂自守。

      但是,苏蕙作为结发正妻,其斗争并没有取得胜利。“滔遂携阳台之任,断苏音问”。苏蕙便继续寡居,只是名义上还有一个丈夫。

      从武则天的序看,苏蕙父亲为县令,本人又“识知精明,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扬”。她是出于所谓书香门第,受到严格的封建家庭的教育的。她既经受着精神上的折磨又受着封建礼教的箝制,以二十岁的年龄而守活寡,其内心之痛苦可以想见。

      所以说,《璇玑图》中渗透了苏蕙的泪水,凝聚着苏蕙的痛苦,反映了苏蕙的悲剧。实际上,《璇玑图》也是中国妇女在几千年封建礼教残害下隐忍苟活的铁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