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诗经》的由来

 闲之寻味 2012-05-18
  孔子说过:“不学诗,何以言?”这说明,在孔子时代,《诗经》已经成书了,而且还是比较流行的,那么也就是说,《诗经》的成书时代,至少不晚于孔子时代,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人,《诗经》的成书也就应该是春秋中期以前了。

    好像现在比较流行的,关于《诗经》成书的说法却有四种: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作诗说。我没兴趣去作一些无谓的考证,我只想针对这四种说法,说说我个人的理解。

    首先来说说,采诗说,据我所知,这也是现在最为风行的说法,相信有很多人,都可以举出一大堆证据来证明,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我想大家都知道,在汉朝,那时,是有专门的采诗官这个职业的,也就是说,起码在汉朝,是有这个采诗这个制度的。汉朝离春秋不是太远,应该说,春秋的那段记忆,在汉朝人的眼中并没有怎么淡去,那么,说春秋时代的周廷有采诗制度,似乎也没什么不妥,我们要知道,连汉朝人自己也没说,采诗制度是他们的首创,那么可能汉朝的采诗制度,本来就是春秋时代采诗制度的一个遗留。那么采诗这个说法,似乎还是能站得住脚的。

    但是,采诗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其中有一些讽刺(或者说讽谏)诗,这些诗一定程度是骂统治者的,那么统治者,怎么可能允许这种诗也进入《诗经》呢?这个问题,也是许多人对采诗说,提出质疑的主要原因。其实我们仔细去读读诸子百家,我们就会发现,在那个时代,什么人都能跳出来说话,根本没什么忌讳,什么文字狱之类的玩意根本没出现,相反,那时候君王根本不在乎别人说什么,比如虢国国君的名字就直接叫“醜”,就是丑的意思,现在你看到过哪个人,会把自己的名字叫丑?还有一个故事,也能说明那个时代的思想的开放,据正史记载,周成王同弟弟叔虞做游戏,顺手摘了一片梧桐叶子给弟弟,说这是玉圭,我封你为诸侯。叔虞很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周公立刻去见成王,求证封侯的真假。成王说,我不过是陪他玩玩而已。

    周公说,天子一言既出,史官就会记下来,朝廷上下就会谈论,也会在全国流传开来,封侯怎么可以当儿戏呢?

    于是,成王只好封叔虞于晋。这个故事也说明那整个国君也还是注意影响的,不会因为一些诗感觉上,像是骂自己的就不让它见光。

    第二个就是献诗说,这个说法也有点意思,我们看见《诗经》中一些《颂》的部分,感觉就像是人做的,这一部分是用来祭祀用的,祭祀,这种高级活动当然不能随便就从民间找点东西来读,肯定有专业人士来写,写好了就献给天子,这个说法也还说的过去,但要说全部都是献的,那就有点牵强了。特别是《风》的部分,有很多都是讽谏诗,天子肯定不怎么愿意看,如果你还献上去,那你就是找死了,但如果是采诗官采来的,那就不一样了,采诗制度是周朝的创立者们定下的,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死去的帝王,有时候比活着的帝王还牛,大臣们都喜欢用祖制来压帝王,那么为了影响,采来的诗还是要看,要编成书的,至于是献上去的,看不看都是个问题,更别说给你出版了。所以如果全是献的说不过去,只能说部分献诗吧。

    第三种是孔子删诗说,关于这点,我认为是扯淡,我记得在论语中说过:“不学诗,何以言?“这是孔子对他儿子说的,那就证明在孔子说这话的时候,《诗经》已经很流行了,至少在当时的上层社会很有名,我们去读史书,也能看到许多诸侯国在搞外交时都喜欢用《诗经》中的一些话,完全可能猜测,在孔子活着的时候,用《诗经》说话已经是一种时尚,孔子再牛也不能把那么出名的一部书从三千多删成三百多吧(史记上说的),这个改动太大了,当时的人会接受?我确切地相信,如果今天有人把论语改短几句,都会遭人骂,更别说还流传下来了。所以这个说法我认为不可靠,尽管 我还是很喜欢司马迁的。

    第四种是作诗说,关于这种说法,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想象:在两千五百年前,有一位牛人坐在一盏灯下,日夜不息,于是创作三百首左右,不同风格的诗,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打住,我们别开玩笑了,这个太牛了,如果《诗经》真是一个人或几个人作的,那这一个或几个就太牛了,功比炎黄,能比禹汤了,不一定要留下姓名,但至少有点传说什么的吧,可是我们能找到这样的传说吗?没有吧?当然了,诗,肯定是人作的,但不会是我们认为的,一个人或几个小团体作的,而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先民共同的智慧结晶,然后当时的政府收录的,在编成书的时候呢,又加了些祭文(就是现在的颂和雅的部分)。这应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了吧。

    最后,我再说一点,有人问为什么只有十五国风的问题,因为那时候的诸侯国多如牛毛,不可能只有十五国,从而来质疑采诗说。其实这个想法是不对的,我们可以举当下的流行歌曲来说明一下,现在出名的明星多的要命,每个明星唱的歌也多的要死,但真正流行的,也就是那么几首,现在如果要编一本流行歌曲集,你总不能要求,我把所有的明星的歌都编进去吧,《诗经》其实开始也就是些民歌,采诗官居然采上去了,总得有人整理一下,然后才给天子看吧,你总不能把所有的都给天子看吧,天子也是人,你总不能让堂堂天子,一辈子就看民歌吧?既然要整理,只能找最典型的了,这样一来,有十五国风就不错了,要知道这点几是三百多首,要看完也要点时间,不信你现在读去。

    至于没有楚国的问题,那根本就不是问题,要知道楚国地处南方,南方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还是蛮夷之地,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人,认不认可南方,可能还是个问题,至于南方发歌,中原人能不能听懂恐怕都悬,还想要天子听懂,有难度,那时候好像没普及普通话吧?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有点浅陋,但是,有观点总比没有观点好,那怕是错的也没关系,要知道,没有错,也就不会有对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