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处世之道(韦雪莹 杨小琳 卢萌 刘影)

 网络教室 2012-05-18

   孔子一生推行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和而不同”。他的思想基础和世界观就是“中庸”,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中庸之道”。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是不偏不倚,中正,无过不及。庸不易谓之庸,不偏离正常。孔子在强调个人修养方面也特别注重行中庸之道。子曰:“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当这些情绪未发泄时,我们的情绪就处于心平气静,中庸平稳:但有时因发生了异常的变故,人就会有情绪的变化和波动,只要是适当、有节制,不过度与激烈的发泄,就是温和平和。这意思是说,人与人相处,行中庸,遇事心平气和,包容共济,相互谦让,文明处世,礼貌待人,人们就会减少摩擦与争斗,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人们的和谐相处。

孔子认为“中庸”是至高的品德,中庸之道在中国文化之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基础?中庸之道是不是折衷主义,滑头主义?中庸之道在孔子之后又得到了怎样的发挥? 

过去我们一谈到中庸之道,就认为它是一个相当保守、相当市侩的东西,有非常负面的评价。其实中道的思想、中庸的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共同的诉求。各位知道,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有中道的思想。印度的佛教,大乘佛学也有中道的思想。那么今天我们讲的是孔子儒家的中庸之道。

中庸的看法起源于上古的时代。我们看《尚书》的《周书》里面,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是,箕子提出九条大法,洪范九畴就是九种大的治政方略,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那就是皇极中道。它讲以正直为主,有刚有柔,相互调剂的中正的思想,讲“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这样一个中平的、中正的中庸之道,中正不偏的政治哲学。所谓的“极”,就是大房子中间的一个大梁,房屋中间的最高、最中、最正的东西,它引申为一个中正平直的一个标准,大中至正之道。我们孔老夫子对中庸的思想大大地加以推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