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日本”俳句” 井出敬二中文个人网站

 看见就非常 2012-05-20
关于日本”俳句”
—— 王岩先生投的稿

我的朋友王岩先生在日本专门研究日本文学“俳句”、对日中文化交流做出很大的贡献。日本文学专家给予对他的工作很高的评价。以下是王岩先生投来的稿件。我对他的工作衷心感谢。(井出敬二)


       俳句?与谢芜村和我 (王岩)

  2008年8月8日晚8时,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鸟巢”造型的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中国人民的百年奥运梦想,终于成真。虽然未能亲临北京感受一下北京奥运的祥和欢乐气氛,但是,在日本通过观看NHK的实况转播,还是分享到了奥运盛典带给中国及世界人民的喜悦。尤其是开幕式上由北京小女孩演唱的?歌唱祖国?,使身在异域的我倍感亲切: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
  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土地,
  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这首歌曲创作于1950年,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我来说,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是非常熟悉的。因此,今天听起来,颇为激动。

由于适值暑假,我便把来日以后用日语创作并发表的俳句作品收集到一起,按春?夏?秋?冬?新年的顺序排列起来,编辑成册,命名为『王岩俳句集』,冀以自己的方式来纪念2008北京奥运会。

俳句,是日本民族文学中独有的一种诗型,也是世界上最短的诗歌。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室町时代(1336~1573)末期,始称“俳谐连歌”,是作为连歌的一种体裁应运而生的。进入江户时代(1600~1867)后,称为“俳谐”。 “俳谐连歌” 也好,“俳谐”也罢,都是众人集体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俳谐”这一称谓也是由中国传来,乃“滑稽”之意。早期的“俳谐连歌”或“俳谐”都是以“滑稽”为宗旨,其作品大多数也都未超出语言游戏之范畴。直到江户时代前期,松尾芭蕉(1644~1694)的出现,才第一次赋予了“俳谐”以艺术性和思想性,真正使之登上了艺术殿堂。芭蕉及其弟子们的创作风格被统称为“焦风”(也称“正风”);江户时代中期,出现了画家兼诗人与谢芜村(1716~1783)。他的创作风格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其艺术作品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江户时代后期,出现了小林一茶(1763~1827)。他巧妙地使用俗语、方言,吟咏自身的不幸遭遇,并表现出对弱者的同情。芭蕉?芜村?一茶,可谓是矗立于日本俳句史上的三座山峰。

明治时代(1868~1912)的正冈子规(1867~1902),把“俳谐”这种集体连歌创作形式中的“发句”(起始句)称作“俳句”。这就是现在“俳句”这一称谓的由来。整首俳句只有日文的十七个音节,由五?七?五这一形式构成。传统俳句还要求有“季语”和“切字”。

所谓“季语”,是表示春?夏?秋?冬以及新年等不同季节的词汇。例如「春雨」「红梅」「青蛙」是代表春天的“季语”;「梅雨」「熏风」「牡丹」是代表夏天的“季语”;「新凉」「归燕」「白露」是代表秋天的“季语”;「枯野」「蜡梅」「北风」是代表冬天的“季语”;「初春」「新年」「淑气」是代表新年的“季语”。 “季语”多为约定俗成的词汇。有一些“季语”更是直接取自于中国古典的。比如这里列举的「熏风」「淑气」。还有一个“季语”「万绿」,是由当代俳句诗人中村草田男(1901~1983)从王安石的诗句「万绿丛中红一点」中借用来的。后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被当作夏季的“季语”固定下来。顺便提一句,王安石诗句中的「红一点」亦不知从何时起成为了一个日语词汇,其含义是“众多男人中的唯一一名女性”,可谓颇具诗意。

所谓“切字”,是俳句中起调节格律作用的助词或助动词。“切字”在俳句的修辞中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增强俳句的咏叹效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切字”就创作不出含蓄隽永,简洁清丽,耐人寻味的俳句作品来的。主要“切字”共有十八个,称为“切字十八字”。

由于笔者长期以来,一直学习研究画家兼诗人与谢芜村,并将其全部俳句作品两千八百多首译成中文,所以,在此将重点介绍一下与谢芜村及其俳句作品。

与谢芜村,出生于摄津国东城郡毛马村(现大阪市都岛区毛马町)。初姓谷口,后改姓与谢。画号有子汉、四明、朝沧、谢长庚、河南赵居、谢春星、谢寅等。俳号有宰町、落日庵、夜半翁、芜村等。另外,按照当时日本文人之间所流行的中国式称呼习惯,也称谢芜村。

古庭宿黄莺,终日啼声鸣。

这是署名「芜村」的第一首俳句作品。芜村这一俳号,出典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辞」)”。芜村的俳句带有浓郁的烂漫主义色彩,想像奇特、清新自由、意境深远、个性强烈,颇得汉诗文之神韵。因此被同时代的友人上田秋成(1734~1809)称为“用假名写汉诗的诗人”。所谓假名,是日本固有的音节文字。也就是说,芜村是在用日本固有的音节文字来创作汉诗般格调高雅的俳句的。作为画家兼诗人的芜村,他终生憧憬王维的艺术世界。一七八三年一二月二五日黎明时分,芜村在病床上留下了三句临终连作后驾鹤西归:

1 冬莺鸣中忆辋川,昔日王维篱墙边。

2 霜重竹丛中,黄莺何所营。

      初春

3 依稀白梅影,漫漫夜朣朦。

临终连作的第一句,便直接以王维的名字入诗,由此可见在芜村的意识之中王维占据了何等重要的位置,以至他没齿不忘。弥留之际,意识朦胧的芜村听到了黄莺的啼鸣。由此他联想到曩昔王维辋川庄的风景。曙色微明之中,冰清玉洁的一株白梅,花满枝头,芬芳馥郁。
      下面,按春?夏?秋?冬四季,依次各选佳作十句,以飨读者。

1 杂煮连啖三大碗,一家之长自悠闲。

2 悠悠一带春江水,尽绕无山故园流。

3 枕肘娥眉乱发秀,恰似一江春水柔。

4 相映成趣移石来,喜看杜鹃红花开。

5 盗药女子今在否,朦胧一轮月影遥。

6 等闲焚香坐悠悠,春日无事黄昏后。

7 水满稻田若斗方,青蛙一只戏中央。

      琴心挑美人

8 阿妹居所篱墙外,荠菜百花朵朵开。

      梦中吟

9 锦书难成春雨落,可叹此身空蹉跎。

10 佳丽作伴拜皇宫,春夜朦胧月色中。

以上十句为春季的作品。第一句中的“杂煮”,即在煮有蔬菜、肉类的酱汤中加入年糕而成的食品,多为新年时食用;第四句中的“移石”,笔者考证应出典于贾岛五言律诗「题李疑幽居」中的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第五句中的「盗药女子」不言而喻是中国古代传说里的嫦娥。李商隐「嫦娥」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第六句的描写可以说与「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王维「春日上方即事」)及「焚香对坐浑无事,自与诗书结静缘」(唐寅「题画」)等诗中的文人趣味是一脉相承的;第八句出典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卓王孙有女文君,好音,相如以琴心挑之。”第九句的「梦中吟」,我们不妨拿来与陆游著名的「钗头凤」一同欣赏:“春依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痟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1 新叶滴翠埋大地,唯余富士孤峰立。

      登彼东皋

2 野径蔷薇花无数,远眺恰似故乡路。

3 渔翁茅舍芦花岸,飞蓬点点伴炊烟。

4 君在青青草丛间,频挥白扇呼渡船。

      寓居

5 又得浮生半日闲,且听蝉鸣朴树间。

6 池面幽幽弥清香,莲花出水两寸长。

7 捕鱼江上人影动,归去来兮传声声。

8 亭亭玉立一美人,独对青梅颦蛾眉。

9 人妻拂晓起身来,蓼花一株带雨开。

10 且喜葛水映不到,道道皱纹容颜老。

以上十句为夏季的作品。第一句是描绘富士山雄姿的「诗中画」;第二句的句题中「东皋」,出典于陶淵明「归去來辞」“登东皋以舒啸,鄰清流而赋诗。”;第三句,汉诗风格的刻画渔翁的「诗中画」;第四句亦是色彩分明的「诗中画」;第五句出典于李涉「题鹤林寺」“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又得浮生半日闲。”;第六句有周敦颐「爱莲说」的意境;第七句出典于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第八句刻画的是中国风格的美人图,是否能从中看出美女西施的面影来;第九句刻画的是市井少妇的形象; 第十句中的“葛水”,是由葛麻淀粉加糖冲成的一种夏日清凉饮料水,呈乳白色。张九龄有「明镜照白发」一诗,“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与张九龄的「明镜照白发」不同,乳白色的葛水映照不出老人的容颜来,实在是可喜可贺。
      官女

1 芙蓉空带日影倾,芳菲零落恨难平。

2 海滨人家屋檐下,串串干鱼鸣秋风。

3 垂泗独自对弈看,秋夜更深孤影寒。

4 出门逢故人,秋日正黄昏。

5 金屏风上罗衣垂,空被秋风知是谁。 

      赏十三夜月乃我日本之风流也。

6 唐人亦应望长天,此花开后月犹悬。

7 萧瑟北风起云端,万里长空飞鸣雁。

8 秋日黄昏寂寥中,女人以袖拭明镜。

9 故此贤者非富贵,且看池上败荷姿。

10 捕得鲑鱼换美酒,虾夷不解浮世忧。

以上十句为秋季的作品。第一句题名「官女」,就其俳句中的「芙蓉」一词汇,日人学者一致认为是「木芙蓉」。然而,据笔者考证,芜村该句中的「芙蓉」应为「草芙蓉」,即莲花。该俳句的背后,不难看出王昌龄的两首闺怨诗的影响痕迹。一、「长信秋词」其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二、「西宫秋怨」“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详见『和汉比较文学』2004年第33号「芜村和王昌龄―「芙蓉空带日影倾,芳菲零落恨难平」考―」);第三句的背后是否有「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有约」);第四句中的「出门」,亦出典于汉诗。例如高适「田家春望」“出门何所见,春色满平芜。可叹无知己,高阳一酒徒。」”,高适的诗歌感叹的是面对满目春光而无知己的孤寂,芜村的俳句吟咏的却是秋日黄昏时分邂逅旧故的喜悦;第五句的创意,也许受到了杜牧「宫词」的影响:“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玉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然而,与杜牧的七言绝句相比,芜村只选取了「秋风中悬挂在金屏风上的罗衣」这一意象,便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失宠女人的形象来,生花妙笔,令人惊叹;第六句前题「赏十三夜月乃我日本之风流也」中的「十三夜月」,是指阴历九月十三日夜晚的月亮,是相对于阴历八月十五中秋明月的称谓。赏十三夜月,据传始于公元919年醍醐天皇的赏月宴会,是日本独特的习俗。江户时代的汉诗人林罗山(1583~1657)的七言绝句「九月十三夜」一诗,便是赞叹「十三夜月」的。“月与中秋名并传,几望已似十分圆。大唐国里五人赏,今夜我朝数宿天。”唐诗人元稹不是在其「菊花」诗中说道:“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吗。此言差矣。菊花开后,十三夜月依然皓月当空,皎洁如镜。虽然较比中秋明月略显亏缺,但是清辉依旧。也许就是那略显亏缺的皎月更符合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吧。于是,芜村不无自豪地吟咏出对「我日本之风流」的溢美之情;第十句,从「得鱼换酒」「不知浮世之忧」这一表现形式来看,笔者认为该句背后也当有汉诗的影响。汉诗之咏「渔」,必离不开「酒」。「渔隐」的主题,就可以归纳为「得鱼换酒」「不知浮世之忧」。例如:周菊石的「渔父」诗 “万顷沧波欲暮天,穿鱼换酒柳桥边。客来问我兴亡事,笑指芦花月一船。”芜村句中的「虾夷」,是散居于日本北海道等地以渔猎为业的少数民族,阿依努族。

1 归马迟迟蹄沉重,蓦然跌步寒风中。

2 三更衾中暖,一夜故乡情。

3 冷雨无声润苍苔,往事悠悠忆中来。

4 西施乳好美名驰,秋风吴人应不知。

5 钩挂干鱼腮口红,阵阵冷风贯其中。

6 漠漠寒林枯木中,声声斧落惊香浓。

7 万物萧条枯野上,青石一块映夕阳。

8 渔翁寒天酌美酒,红酡上脸烧白头。

9 每人一床棉被盖,孝顺娃娃个个乖。

10 小童布帽遮眉戴,天真稚气逾可爱。

以上十句是冬季作品。第一句刻画的是寒风归马图;第二句吐露的是归乡的喜悦之情;第三句描写的是往事如烟的意境;第四句中的「吴人」,不言而喻是指晋人张翰。「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烩、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西施乳为河豚汤,吴人张翰只知道菰菜、莼羹、鲈鱼烩好吃,当不晓得河豚汤之美味吧。该俳句大有彼不如我,自鸣得意的意味,与秋季的第六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五句印象鲜明的「诗中画」;第六句,仿佛枯木寒林图般的诗情画意,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而且给人以嗅觉上的享受。「声声斧落惊香浓」这一描写,表现出枯木寒林中所蕴藏的生命力。画家芜村绘有『樵夫伐木图』,画面上题有唐诗人储光曦的「樵夫词」,俳句的诗情与绘画的画意是一脉相承的。因此,该句的素材也应与汉诗有着某种关系;第七句是由画家的视角捕捉到的「诗中画」;第八句是汉诗风格的「渔隐」诗。第九、第十句是对天真可爱的孩童的描绘。

从上述具体介绍的俳句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芜村“用假名写汉诗”的创作风格。芜村在创作中积极地、有意识地汲取汉诗之精华,但并非是机械地、盲目地对汉诗进行囫囵吞枣似的翻版。「唐人亦应望长天,此花开后月犹悬。」及「西施乳好美名驰,秋风吴人应不知。」这两首俳句,就流露出文人芜村的自负。 

再举一例:

          花影上栏杆,山影入门,皆唐人奇作也。然只
                 移一物耳。我日本俳谐之随意尽在渡月桥也。
       朦胧月光朝西渡,婆娑花影向东行。

句题中的「渡月桥」,是位于京都市右京区岚山山麓的保津川上的木桥。「月移花影上栏杆」(王安石)和「山影入门推不出」(『百联抄解』),都是中国人的佳句。但是,其诗中皆只能移动一物,远非我日本俳谐之自由自在。短短的一句俳句中,便可随意自如地移动「月光」与「花影」。这就是“用假名写汉诗的诗人”与谢芜村。

绕了一大圈,最后来谈一谈自己用日语创作俳句的动机。一句话,那就是想通过实际创作来加深对与谢芜村的理解。因为我感觉到仅仅靠没有实际创作经验的抽象研究,是不可能真正理解与谢芜村的艺术世界的。因此,来日以后,便开始了用日语创作俳句的尝试。十多年来,我把在日本的种种感受,借助于俳句这一日本独特的诗型表现出来并纪录下来。当然也包括在回国省亲,以及到韩国参加国际会议时所创作的部分俳句作品。旅途中的所见所闻,都尝试着用俳句表达出来。

下面,按春?夏?秋?冬四季,各试译两首,敬请读者斧正。
春:

1 群鸡声声闹,山乡春来早。

2 骀荡春风中,悠然一人行。
夏:
 名古屋大学东山校园有郁达夫「沉沦」文学碑,一日,于梅雨中拜谒此碑。

1 长夏黄梅雨霏霏,静润「沉沦」文学碑。

2 大书君名沙滩上,热浪滚滚涌心房。
秋:
          异域逢重阳节有感

1 故乡遥在大海西,登高兄弟人不齐。

2 双双河畔坐夕阳,静听茅蜩声悠长。
冬:

1 独坐日式暖炉中,故乡遥遥梦不成。

2 白发樵夫入山深,一人独占小阳春。

我的邮箱是 wangyanmine@yahoo.co.j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