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内圣修养心法(五)

 天地虚怀一 2012-06-01

儒家内圣修养心法(五)----道海玄微(九十一)----萧天石

                                          十一、修息法要

    修息法要,为三家修行人之共法,而以道家之诀法,为最多门,且最殊胜。佛家最著之六妙法门所用者,为一数、二随、三止、四观、 五还、六净等六种息法,初下手又称调息,调息法亦有多种。道家则胎息法一门,即有数十种修法之多。儒门修息所通用者,仅数种,余 多取法道、佛两家息法。兹特列举四法于下:

    一曰心息默数法:此法亦名数息法,数入不数出,数出不数入。修此法时,心是心,息是息;将心数息,将息收心。数息以使心不外 驰,心不散乱,心不昏沉,心不粗暴。此道、佛两家亦多用之为入门法要。及其至数而无数,无数而数时,斯为得要。

    一曰心息双依法:此在佛家为随息法,唯远不若此之精微;与道家之心息相依法,大同而小殊。其法心依于息,息依于心;心息双 依,则心息一如。此心流注,亦即此息流注。进而至于依而不依,不依而依;由心息相依,而至于心息双泯;心无心相,息无息相,自得 无上定境。

    一曰心息双止法:此法较心息相依法又进一层。心与息相依而至细定境中,心无动摇,息无出入;心止、息止、脉止、神止,心无 其心,息无其息;一切无有,亦无有一。至此,便可入于太上无极定境。

    一曰心息双复法:儒门修复功法,亦犹道家之修返还功夫;道家之七返九还修持法,最为玄微。心息双复,系继上段之心息双止入于 无极定境而来;止而不能复,便入于永恒之寂灭定中矣。大易当剥尽而为纯坤时,阳气必自生于下,即所谓一阳来复者是。由止而复,即 复卦之“反复其道,七日来复”之道也。《易》称此为“天行”,即阴阳消息。盈虚消长,循环往复,极则必反,乃天运自然之象。故又曰:“复其 见天地之心乎?”盖积阴之下,自有一阳复生之象,此即天地生物无息之气机。邵子于此有诗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 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庖羲。”故心息双止,止不可终止;止极必复,静极必动,定极必发,否极 必泰,此自然之道也。入得止,尚须出得止;入得定,尚须出得定;于大死之后,须得有大生之机,不能得修复诀法,则微阳绝,而复生之 气机亦绝,则失天地生生之意矣。此为不传之要妙!

                                          十二、至命法要

    儒家命学罕传,夫子于性与命与天道,均罕言之,自孟子而后,此学或几乎绝矣!唯儒家非无命学,且其起源甚早;如《易·说卦传》 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为孔门圣学对于性命之一贯心传。故下章紧接而详阐之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 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即为合天道、地道、人道而一之;穷天地之理,尽人物之性,配天之道, 极其功以至于命,方为圣学之极致。《乾卦》亦谓:“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良以性命不可离也。故曰:“不至命,圣道不神焉。”

    后来儒者倡立命之学,袁了凡并以《立命篇》为书,即基于此一立字而来。唯须本诸天道、人道、地道合而立之,以至于命,方得立命 极旨。《易》曰:“崇法天,卑法地。”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皆为合天、地、人三才而贯之学也。何以贯 之?曰以道贯之。此道亦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圣圣相传之一贯道统也。立命须先知命,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又自 言“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较知命又深入一层境地。上言穷理尽性至命之功,其中穷理之学,即知命之学。穷理而知之, 知而修之,修而立之,立而圣之。余常言儒家主圣化生命,道家主神化生命;此立而圣之者,即命立之后,复进而扩充其生命,圣化其生 命,而至于与天地同流与宇宙同住者是。

    经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君子行法以俟命。”居易者,居于“圣人所崇德而广业”之易道中,非朱子所谓平地也。居圣人之道,存圣 人之心,修圣人之德,行圣人之法,以俟圣人之命。所谓圣人之命者,即人生最高完成之“圣命”、“正命”也。俟命者,俟此人生最高境界之 完成,非俟富贵功名也。由“行法以俟命”一语,可知儒家命学,尚有命法存焉!唯其失传者久矣。夫子于《易传》曰:“天地设立,而易行乎 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又曰:“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且也“生生之谓易”,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之理,全备于易。是故居易 者,居此行乎其中与立乎其中之易地与生地,故可以俟命,亦可以立命。此为圣道之权舆也!必如此解,方可广大尽天地,而性命亦确成 乎其中!如只就字解字,不彻其根源,明其真诠,惑矣!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俟命而须居易者,以其有圣人之道存焉!再证之以孔子于《易.传》曰:“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 也。”此为夫子之自道也。《易·传》又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成位乎其中者,成圣人之位于天地之中 与易道之中也。守道而居,体道而修,本道而行,因道而化,此为圣人立其命而可与天地参之极功。由此更可证吾言之不诬也。宋元明清 诸儒,于命学均鲜有发挥;其静坐多取法于禅佛与丹道家,唯修命功,则禅佛门庭,亦难有所得;故此一如悬丝之圣脉,唯有求之于丹 道门庭矣。吾人今日而欲倡明儒家之命学,则唯有从《易经》中下手, 舍此便无他途可循。且丹道家之人生哲学与性命哲学之原理原则, 及其性功与命功之万金不换诀法,亦无不胚胎于《易经》中,而予以发扬光大之,方始构成其独立之学术思想与功夫锻炼之整个体系。 唯欲于易道中建立我儒家之命学,与圣功炼养之道法,非此文所能及,故唯有俟之异日矣;有志参究者,可从《大易》原文下手,并多做 静参功夫,默而契之,即当有得也。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儒家道统圣脉之一贯心传,与孔门圣功神化之修养心法,作了一个勉可称为简要精微而有系统之叙述。对于羽翼 经训,垂范方来,或不无小有补益。文虽系匆匆急就,然不少处,确能发二千余年来前人未发之微,抉二千余年来前人未抉之隐!且其非 议先贤处,旨在维护道统,而上继圣脉,下开来者;即一字一句之辩证,亦无不本诸圣义,复综条贯,以期无失统绪。夫为学贵乎能有自 得,而不贵得人之得,故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又曰:“性与天道,非自得之则不知。”余三十年来,凡求之于四库二 藏中之先贤典籍而不可得者,间能于静坐澄心中无意得之;凡此等得,恒为独得,而非共得。自我得之,自我述之,其所得之是非毁誉, 初非所计也。

    夫圣人之学,不在博学多识,而在躬行践履功夫。故《论语》记: “夫子谓子贡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非也;予一以贯 之。”曾子谓夫子一贯之道,为忠恕而已矣;大误!故水心有“一贯之旨,因子贡而粗明,因曾子而大迷”之论,并非狂说也。夫为道不在多 识前言往行,而贵本心之自觉、自悟、自明。在书本上求道,只是圣学与义理而已!必须在心性上、行为上去笃实修道,须臾不离,以求实 证,方为作圣人之血脉与头脑功夫所在。故象山谓:“今日学者,读书只是解字,更不求血脉。”颜习斋更坦说:“自汉晋泛滥于章句,不知 章句所以传圣人之道,而非圣人之道也。竞尚乎清谈,不知清谈所以阐圣人之道,而非圣人之道也。”

    吾人今日提倡圣人之道,提倡作圣人,提倡如何作圣人之内养功夫,人或笑为迂!当今日人类正疯狂地向外发展,群相沉溺于 “物质世界”、“功利世界”、“人欲世界”,而不能自拔;圣人事业,早已弃如草芥。吾人却来提倡人生应力求向内发展,应陶融于“精神 世界”、“道德世界”、“人性世界”,以求人生之最高完成!非迂而何? 唯富贵功名与帝王事业,绝非人人可自求而即可自成自得者,以 其求在外者也,求在人者也。至若圣人事业,则人人皆可自求而即可自成自得者,以其求在内者也,求在我者也。此则万世以上如 是,万世以下亦复如是!今当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一日千里之际,欲挽救世界人类免于物化、兽化,以及自我毁灭之厄运,亦唯有提 倡注重身心性命道德修养之圣人事业一着,使人心之所向,能改途易辙,收拾向里,对身心能有一自觉而至善的安排,并能提持向 上,自作主宰,不为物欲所奴役,不为机械所驱驰,则舍此别无他途可循矣!

    孟子有言曰:“万物皆备于我。”修圣人事业,其心灵与性灵上,确有“万物皆备于我”之境界在。且由此而进之,则尚有“天地皆备于 我”之境界在。再进而上之,极六合,一时空,复尚有《阴符》所谓“宇宙在乎手”之“宇宙皆备于我”之境界在。递转递高,至其极也,则我 与天地宇宙浑然一体而同流矣!

    本文次一重点,即在开示圣修心法与内养功夫一个具体纲要。圣功神化功夫,全在涵养与锻炼;只是进学明理,无益也。修圣人之 道,多一分涵养与锻炼功夫,便多精进一分道;多十分涵养与锻炼功夫,便多精进十分道;日积月累而岁不同,期之三年五载,甚有可观。 中间切忌间断,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即修一百年,亦修等于无修也。一日间断一分功夫,便减一分道,日损月减,不但圣人道气日消,且 道气久亏之结果,势必至与凡夫无异,甚且将去禽兽不远矣。理可顿悟,德须渐修;道可顿明,圣须渐进。禅宗认为“明心见性,立地成 佛”。儒家则认为明见之后,成佛则可,成圣则尚未也!圣功神化之事,于明见成佛之后,尚大有事在。是以儒家修圣人之道,于“尊德 性”与“道问学”二大纲领,须同条互贯。

    次宜“于圣学则道顿悟,于圣功则尊渐修”;顿渐二大原则,亦须融为一炉,同体互用。当顿则顿,当渐则渐;当明心见性时则用顿;当 积功累行时则用渐:二者相辅相成,相反相得,无所用其轩轾也。宗门中南顿北渐,各执知见,互为水火,其所以然者,不能大也。同不同 之谓大,通不通之谓化;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谓圣,”吾儒圣人之道,在其能大而无极,化而无方;故能乘宇宙而合天地也!由此可证宋元 明清诸儒之所以各立门户各执知见,而又争执不休,各不相容、各不相让者,要亦不能大也!不能化也!

    最后,本文于功夫简立十二条目,以明圣修之内养体系;俾世之学人,知儒家之静坐修圣心法,较之禅佛与丹道派所标举所建立 者,有过之而无不及。宋明以来诸大儒,鲜有不以静坐自修,复常以静坐教人者,谓此为圣人存心养性进学立德修业之门!然其静坐入 圣之方法,则皆不取之于道家,即取之于禅佛;二千余年来,无人为儒家树立一规模与体系,实亦深堪叹惜者也!唯圣功之道,重在修 证,知而不修,与不修等;修而不至者有之矣,未有不修而能至者也! 愿共勉之。

                                    (1969年9月28日至圣先师孔子诞生2519周年纪念日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