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荒知青有一句著名骂人话

 梧桐引凤凰1950 2012-06-03

梁晓声先生编剧的《知青》电视剧缺乏真实性或有片面性、演员表演也虚假。他写的知青生活是农场的知青生活,那些知青应该由北京、上海、浙江知青组成,剧中的女知青不可能随着火车独自来,而是随着大批知青分配而来才是事实,或许也有特殊、个别吧。事实上真去农场的知青并不多,主要是去农村的知青多。我所熟悉的知青是分配到农村的,确切地说是分配到我们家的知青。我1966年生,今46岁,1972年,也就是我56岁时候,我们家就分来4个女知青,两个浙江女青年、两个上海女青年,住我们家的北炕,当时为了派饭、住宿方便,生产大队把知青都分配到各家吃住。每到晚上4个女知青轮班给我洗澡,挨个轮流搂着我睡觉,说热乎,身子滑溜。她们住了多久不知道,没有记忆了。我上小学、中学都是知青任教,浙江知青,小学时候,我还帮助她们看过孩子。我的老师是浙江的,找了东北当地的丈夫,现在也没有回浙江,如今已经由教师岗位退休。我不仅了解农村知青,还了解农场的知青,我们附近就有农场,比如勤得利农场、27团、建三江师部、友谊农场、853852等农场,真正的“北大荒”是佳木斯以东、以北的靠近前苏联边境的地方,比如富锦、同江、抚远、绥滨、七台河、牡丹江以北等等。农场人员主要构成是转业军人,以部队为编制和家属组成的,后来有些知青前来是事实。有个很明显的差别是,在我记忆中,1976年时候,农场的知青和转业军人都是着装的,有武器的(当官是手枪、士兵是半自动步枪),上海知青有时候与北京知青、东北知青打群架或械斗,有时候居然用六零火炮、土枪、步枪打架。我们地理位置处于前苏联边界,民兵主要由知青组成,别说知青了。就连我本人曾经在1985年以前,办公室里都有一把德国猎枪和一把我自己造的土枪,还有借来的半自动步枪。农村民兵都有子弹,反修防修地方武装。我借枪是为了练习狙击玩。当然最主要是防身,半夜我们那里真有狼和狐狸,尤其是黑熊。冬天深夜读书,曾经就有黑熊趴着窗户看过我烛光下读书,好在它没有发兽性,否则无法预见后果,难说有没有今日。发现熊偷窥我读书,是第二天早晨,一场清雪过后,雪地里有清晰的熊迹,窗台上有熊的痕迹。

知青打架一般不会有人死亡,都是手持武器互相吓唬人,走火时候也真有,难免零星死伤,当然也有持枪寻仇的,个别自杀的(成分不好或今天说的抑郁症)。在北大荒,上海知青看不上浙江知青的拿捏,尤其是假干净,洗脚盆子端菜、煮饭、洗脚。浙江知青有江南的淑女气质,也看不上小气的上海知青。北京知青最牛逼,北京来的啊!那是首都青年啊!北京青年和东北青年(哈尔滨)知青最爱打架。在北大荒有一句著名的骂人的话,“你以为你是北京青年啊!”言外之意是,你以为你是首都来的啊?别跟我耍牛逼。有警告你小心点,别说老子揍你的意思。实际上被理解成骂人的话。现在也有人在说这句话。

1983年我初中肄业,做了待业青年,到勤得利粮库学习粮油检验,与我同住一个大炕的是三个浙江青年,岁数大一些了,都是已婚,有孩子。这个时候还在东北,说明浙江老家家里没有人,办不回去或没有接收单位。记得他们都怕冷,穿得很厚,夏天穿大裤衩。东北人是看不惯男人裸胸,穿大裤衩的。他们怕跳虫,每晚三个人都上演灭跳虫大战。独我熟睡,没有一个跳虫咬我。也许是血液的原因。我们大盆吃饭,大碗吃肉,盆子洗脚丫子后,炖狍子肉,偷狗、猫炖着吃,去农场菜地偷黄瓜都干过。不过农场的是公家的,绝对不偷农民的菜。高粱酒、二锅头,灶膛里白桦树绊子啪啪响,炉火通红,油灯下,锅里是炖野猪肉,桌子上是知青自己由松花江里钓上来的野生鲤鱼做的生鱼(刹生鱼,东北佳木斯同江市赫哲族名吃,据说日本的生鱼一种吃法是由此传去的。说是昔日田中角荣在这里做过小队长,后来做了首相,是他把此地的生鱼吃法带到了日本。使日本吃鱼生多了一个吃法)几杯下去,不是想孩子就是想妈,哭一阵,叹一阵,睡了,半夜继续干活——抓跳虫。

我与这几个浙江青年住了一年,就到另外一个粮库做粮油检验员了,19896月,来京出版自己第一本诗集《走出黑森林》,便留恋在京。期间被组织部门叫回去,做了几年小官和专职作家,再度“北漂”。此后知青的事情不知。不过偶尔出差到杭州,能够遇见东北的出租司机或曾经战斗在北大荒的知青。如今去浙江定居的男女,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的,都有知青缘。不是妻子在浙江,就是丈夫在浙江。他们的妻子或老公是浙江的,原先是两地分居,改革开放后,投奔妻子、老公和孩子的都有。最可恶的是,不少知青返城遗弃了不少老公、妻子、孩子。当时视乎有规定结婚的不能返城,抛妻弃子寻常事。后来似乎政策放宽了,有接收单位就可以办理,当年也确实有“潜规则”返城的,不然盖不上章。当然也有为了爱情至今有不少知青仍然生活在东北。

有一次在杭州,遇到一个在东北乡下的知青出租车司机,攀谈起来甚是高兴,居然不要我车费,还非要请客不行。谁说南方人小气呢?这位老哥回忆起青春时光,回忆起艰苦的岁月。那真是感叹万千。青春、爱情、艰苦、历练、收获、遗憾,但是第二故乡的情感是永远抹不去的!

知青在我们那里是一个与很多人童年、青年的记忆分不开的。每当在上海、浙江、北京遇见老知青,都有见到亲人的感觉。那些知青的心灵里,甚至灵魂里都把北大荒铭刻在心碑上了。北大荒知青出了不少作家、诗人、演员、歌唱家、舞蹈家,代表姜昆、贾宏图、梁晓声等等,这些知青带动了北大荒很多本地青年,成为作家、诗人、歌唱家、相声演员,今日,据说光佳木斯就有约一千多人在京娱乐圈里,做编剧、导演、制片人、唱歌、跳舞,有点知名度的也不少。很多电影、电视剧都有“东北造”成份。

知青缘一直在。

梁晓声写《知青》估计是按照自己早期自己生活写的,难免局限性大,有片面性,因为他本人没有做几天知青,便考上(工农兵推荐)上海复旦大学了。《知青》有缺失难免,片面难免。知青有种地的、有伐木的、有开大解放汽车的、有做教师的、有打渔的,林业知青也分伐木的、种植木耳的等等。

青春万岁!岁月永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