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迷惑的人都是可悲的

 传统文化网站 2012-06-10

【原文】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则不谓之道谀之人也!然则俗故严于亲而尊于君邪?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而终身道人也,终身谀人也,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垂衣裳,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谓道谀;与夫人之为徒,通是非,而不自谓众人也,愚之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

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花》,则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以二垂踵惑,而所适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谁其比忧!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译文】孝子不奉承他的父亲,忠臣不馅媚他的君主,这是为臣为子的盛德。都以父亲所说的就对,所行的就善,这就是世俗所说的不肖之子;都以君主所说的就对,所行的就善,这就是世俗所说的不肖之臣。而不知这些言行是否是必然的?世俗之人说是对的就认为对,说是善的就认为是善,那么就不称之为讲说阿谀之人。难道说世俗之人就一定比父亲更威严而比君主更尊贵吗?如果说你是讲说谄媚之人,就一定会生气变了脸色;说你是溜须巴结之人,就一定会发怒变脸。然而你一辈子在讲说谄媚人,一辈子在巴结人,你汇集譬喻修饰言词以聚集众人,是始终本末互相不保全也。垂示上衣下裳,为服装加上色彩文饰,变换着表情神态,用来讨好逢迎世人,而不认为自己是在讲说谄媚;与世俗之人为同类,彼此是非观念相通,而不认为自己是世俗之人,真是愚蠢至极了。知道自己愚蠢的,不是最大的愚蠢;知道自己迷惑的,不是最大的迷惑。最迷惑的人,一辈子不觉悟;最愚蠢的人,终生不知晓。三个人同行而有一个人迷惑,所要归向的目标,还可以达到,这是因为迷惑的人少;如有两个人迷惑,就会徒劳而达不到目的,这是因为迷惑的人多。而今天下人都在迷惑,我虽有祈求向往,也不可能达到,不也是可悲的么!

大自然之天籁之声不入于市井里巷下层人之耳,《折杨》、《皇华》一类通俗乐曲,他们听了就会闭嘴而笑。因此不同于世俗的言论不能留在众人之心中,至道之言不能显示于外,世俗之言就能胜过一切。要是两个垂脚不动的人迷惑,而所归向之地就不能到达。而今天下人都迷惑,我虽然有祈求向往,又怎么能达到呢!明知其不能达到还要强求,又是一大迷惑!所以不如放弃而不去推究。不去推究,谁又与你一道忧思呢!有恶疮的人半夜里生个儿子,急速取灯火来照看,匆忙急切唯恐孩子象自己一样有恶疮。

【说明】庄子在本节讲述了世俗之人迷惑于有为之见,终生不觉悟。所谓有为之见,就是指能自觉到自己的存在,自己觉得是天地一分子,因此必须有所作为。而自然存在,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任凭大自然的规律的发展而自生自灭。庄子认为,人再怎么有作为,也不能避免大自然的规律的发展,所以人们经常陷入迷惑中。世俗之人听不到、听不懂大自然之天籁之声,因此认为自己高于大自然,我听到了大自然之天籁之声,我祈求向往,这也是我的迷惑。迷惑的人都是可悲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