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行为方式与道路的不同之处

 传统文化网站 2012-06-19

【原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6;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

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译文】孔子对老聃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很久了,熟知其中故事,以研究干犯七十二位君主,评论先王之道而阐明周公、召公之事迹,而没有一位君主可以取用。太困难了!不知是人难于说服,还是大道难于阐明?”

老子说:“幸运啊!你没有碰到治世之君主!说到六经,那是先王留下的陈迹,怎么可以追寻呢?如今你所说的,如同是足迹。足迹,是由鞋子踩出来的,而足迹怎么能当作鞋呢?一对白鶂相互对视,眼睛一动不动的盯视而受孕生子。虫,雄的在上风鸣叫,雌的在下风应和而受孕生子。同类生物雌雄相互感应,故能受孕生子。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天命流行之理是不可变的,时间流动不能停止,道路不能滞塞不通。假如能获得道路,无往而不通畅;失去道路的人,则无路可通。”

孔子三个月没有出门,又再次去见老聃,说:“丘获得道路了。乌鸦喜鹊孵卵生子,鱼付出口沫受孕,细腰蜂化育青虫为己子,弟弟生下来哥哥为失爱而哭泣。很久了,我孔丘不能成为应物变化之人,不能随事物变化而相应变化,怎么能使人与变化同一呢!”

老子说:“可以了,孔丘获得大道了。”

【说明】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来对比研究七十二位君主,但都没有找出一个合适的,这是孔子偏重于他们的行为方式而忽略了他们的人生道路,用行为方式来对照,很难有完全一样的,但如果用人生道路来对照,那么就可以给任何人下定论了。就如现代学习雷锋一样,如果用雷锋的行为方式来对照,很少有人能象雷锋一样,而如果用人生道路来对照,那么就会有许多人走的就是雷锋的道路。白鶂、虫、鱼的生育方法不一样,但它们也都是生育。这就是行为方式与道路的不同之处。

本篇《天运》,庄子用七个故事说明了天的运转的道路才是根本所在,而日月、云雨、刮风只是表面现象,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道路,那么人的道路呢?在人自己的心中。人的道路无法窥察,我们看到的只是人们的表面的行为方式。那么以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就能判定一个人吗?不能!但是现在我们都是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来判断一个人的。老子、庄子认为这是错误的,我们看问题、看人、看万事万物,都不能只看表面形式、表面现象,而是要看到其内在的道路。只有抓住了根本的道路问题,我们才能对其盖棺论定。我们现代人,似乎读了大学就是人才,似乎有了一点技能就是人才,似乎有了钱就是有本事,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的外在的、表面的行为方式,而这些所谓的人才,动不动就会违法乱纪,所以导致现代人都糊涂了。到底什么是人才?!我们不能根据表面的行为方式来判断问题,而是要根据其根本的道路来判断。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观念,自己的人生道路,再加上有技能,才是一个人才。否则,顶多是个歪才,偏才,甚至是蠢才。

本篇着重的是论述表面现象、表面形式与内在道路的不同,指出所谓的仁义、怨恨、恩爱、夺取、给与、劝谏、教诲、使之得生、处死等等这些,其实都不是人生道路,而只是行为方式。因此,不论是统治者,或是教育者,都不能拘泥于表面现象、表面形式,而是应该加强对人生道路的教育,对了解万事万物道路的教育,才能使人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