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抑郁情绪的中医学认识

 张进乐斋 2012-06-25

本文由squarefans贡献


抑郁情绪的中医学认识

田青1, 包祖晓2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2浙江省台州医院,台州 317000)

摘要:通过分析抑郁情绪与中医七情的关系、抑郁情绪的病因病机、抑郁情绪与肝气郁结证的关系,发现抑 郁情绪与七情中的“忧”、“悲”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病因病机有躯体因素、感受外邪、它病影响、社会心理因 素等方面;原发性抑郁、内源性抑郁、恶劣心境中的抑郁情绪在本质上属“虚”,五脏阳气不足是其重要的病理 基础;外邪并不是抑郁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外邪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才是抑郁情绪产生的原

抑郁情绪以情感低落、 抑郁悲观为特征, 如果 持续时间较长又称抑郁心境, 是抑郁症、 恶劣心境 的核心症状。 抑郁情绪在临床上多见于几种情况: 由 灾难性的生活方式以及不良认知方式引起的反应性 抑郁、 由不良个性和长期内心冲突引起的神经症性 抑郁以及由内部生物学机制引起的内源性抑郁。 历 代医家对其认识非常丰富, 但内容比较分散。 笔者通 过整理抑郁情绪的有关文献, 试从不同角度探讨其 中医学认识, 为进一步开展抑郁相关疾病的中医学 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抑郁情绪与中医七情的关系 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郁郁寡欢、 忧心忡忡、 愁 眉苦脸、 长吁短叹。 程度轻的患者感到闷闷不乐, 无 愉快感, 凡事缺乏兴趣, 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 感到 “悲观失望” “高兴不起来” 程度重者可痛不欲 、 。 生, 悲观绝望而出现自杀倾向。 很明显, 中医学七情 中的喜、 怒与抑郁情绪无相关性。 思指思考、 思虑, 恐是机体面临并企图摆脱某种危险而又无能为力时 产生的精神极度紧张的情绪体验, 惊是在不自知的 情况下突然遇到非常事件时精神骤然紧张而骇惧的 情绪表现。 这3种情志可能与抑郁情绪(主要指反应 性抑郁、 神经症性抑郁)具有病因关系, 但与抑郁情 绪本身并无相关性。 悲(sadness)在英文中与抑郁(depression) 的含 义非常相近。 《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把depression 如 忧的 解释为: feeling of sadness and hopelessness [1]。 a 英文意思是sorrow(悲哀) anxiety(担心、 , 焦虑) 而 , 现代有学者提 sorrow与sadness是可以相互解释的[1]。


 忧的定义可表述为: 对所面临问题找不到解决 的办法及身体状况不佳、 担心时, 以心情低沉为特 点的复合情绪状态, 具有兴趣丧失、 性欲低下及自 我感觉差等特征; 悲为个体对所热爱的人或物丧 失与所追求盼望破 灭及脏腑 精气亏虚时, 对哀痛 情绪的体验。 悲有程度的不同, 轻微曰难过, 稍重 因此, 当代描述的抑 可谓悲伤, 甚则曰悲痛 。 再 郁情绪与中医七情中的 “忧” “悲” 、 具有很高的相 关性。 抑郁情绪的病因病机 1. 躯体因素 机体本身的原因导致情绪抑郁, 是原发性抑郁、 内源性抑郁、 恶劣心境最重要的发 病原因。 一方面, 情志与体质因素有关, 不同体质的 人具有不同的情志表现。 《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提 出: “木形之人, 比于上角, 似于苍帝, 其为人苍色, 小 头长面, 大肩背, 直身, 小手足, , 有才 好劳心, 少力多 忧, 劳于事, 能春夏不能秋冬, 秋冬感而病生” 提示 。 木形体质是抑郁情绪的体质特点。 因自然界阳气呈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的变化规律, 人体的阳气与 之相应, 在秋冬时偏虚。 因此, 从木形体质者 “能春 夏不能秋冬” 的特点看, 抑郁情绪与阳虚有关。 此外, 五脏形态异常也会导致抑郁情绪, 如《灵枢 本藏》 · 云: “五脏皆小者, 少病, 苦焦心, 大愁忧; 五脏皆大 者, 缓于事, 难使以忧。 无论是 ” “木形之人” 还是 , “五脏皆小者” 先天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均起着决 , 定性作用, 这与现代医学提出 “遗传因素是抑郁症的 主要原因” 的观点不谋而合。 另一方面, 五脏是情志活动的内在基础, 《素 故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 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 怒悲忧恐” 当五脏发生虚衰时, 。 容易导致抑郁情绪 “心气虚则悲” 《素 ; 的产生。 如《素问?本神》提出: “ 虚则胸中痛, 大腹、 小 问? 藏气法时论》提出: (肾) “精气 腹痛, 清厥意不乐”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 ; 并于心则喜, 并于肺则悲, 并于肝则忧, 并于脾则畏, 并于肾则恐, 是谓五并, 虚而相并者也” 在 。 《圣济总 录》肝脏门、 心脏门、 脾脏门、 肺脏门、 肾脏门中, 有 关抑郁情绪的内容见于肝虚、 心虚、 肾虚、 肺虚中, 并 把抑郁情绪的病机归纳为肝气虚、 心气虚、 肺虚寒、 肾劳虚冷等; 在该书的虚劳门中, 有关抑郁情绪的内 容见于肝劳、 心劳、 脾劳、 肾劳、 虚劳少气、 虚劳惊 悸、 虚劳脱营、 筋极、 肉极、 精极中, 并提出了 “五脏 气不足, 发毛落, 悲伤喜忘” 的观点。 可以看出, 原发性抑郁、 内源性抑郁、 恶劣心境 中的抑郁情绪在本质上属 “虚” 五脏阳气不足是其 ,

[3] [2]
重要的病理基础。 2. 感受外邪 人的精神状态与四时气候变化有 一定关系。 一般来说, 天气晴朗温和, 人的情绪也会 清新爽快, 故《素问·生气通人论》说: 苍天之气清 “ 净, 则志意治” 如果阴雨绵绵、 。 天气寒冷, 就易令 人感受寒湿之邪而神倦沮丧, 产生抑郁情绪。 如《素 问·气交变大论篇》云: “岁土太过, 雨湿流行, 肾 水受邪。 民病腹痛, 清厥、 意不乐、 体重烦冤” 《素 ; 问· 至真要大论篇》云: “太阳之复, 厥气上行, 水凝 雨冰, 羽虫乃死。 心胃生寒, 胸膈不利, 心痛否满, 头 痛善悲……甚则入心, 善忘善悲” 另外, 。 感受风邪亦 可导致情绪抑郁。 如《圣济总录》云: “论曰内经谓以 春甲乙日中风为肝风, 肝风之状, 多汗恶风, 善悲, 色 时憎女子, 诊在目下 其色青” , 。 微苍, 噎干善怒, 需要注意的是, 从文中提到的 “肾水受邪” “心 、 胃生寒” “入心” “肝风” 外邪并不是抑郁情绪 、 、 看, 产生的直接原因, 外邪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才是抑 郁情绪产生的原因。 3. 它病影响 现代医学认为, 许多疾病如类风 湿性关节炎、 甲状腺功能减退、 慢性感染性疾病、 慢 性疼痛综合征等多种慢性疾病均可伴发抑郁, 所伴 发的抑郁可影响原发病的预后。 中医学对此早有认 识, 如《素问·刺疟篇》云: “足太阴之疟, 令人不乐, 好太息, 不嗜食, 多寒热汗出, 病至则善呕, 呕已乃 衰” 《灵枢 。 ·厥病》说得更具体, “风痹淫砾, 谓: 病 不可已者, 足如履冰, 时如入汤中, 股胫淫泺, 烦心 头痛, 时呕时悗, 眩已汗出, 久则目眩, 悲以喜恐, 短 气, 不乐, 不出三年死也” 不仅提出 。 “风痹” 可伴发 抑郁, 还提出了 “不出三年死” 的观点, 对提高继发 性抑郁的中医学认识具有一定价值。 4. 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是引起精神情 志波动的重要原因。 《黄帝内经》曾论述了 “尝贵后 贱” “尝富后贫” “封君败伤” 、 、 等社会地位改变可 导致情志抑郁。 《圣济总录》也有 “尝贵后贱, 心切 恋慕, 志怀忧惨” 的记载。 现代医学认为, 家庭和工 作上的负担重, 人际关系繁杂, 身心压力大, 容易导 致情绪抑郁。 从中医学角度看, “劳则气耗” 无论是 , 劳力还是劳心, 均可导致或加重阳气虚, 导致五脏亏 从而诱发抑郁发作。 虚或脏腑损伤, 抑郁情绪与肝气郁结证的关系 根据目前的中医文献和有关教材记载, 肝气郁 结证属实证, 以七情内伤、 情志不遂导致的肝失疏 泄、 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因病机, 以情志抑郁为辨证要 根据上文探讨, 抑郁情绪与 点和必备标准之一 [3-5]。


参 [1] 考 文 献
肝有一定关系, 但主要表现为肝虚, 《圣济总录》在 肝脏总论中也提出: “气虚, 则血不足, 故目昏两胁拘 急筋挛, 不得太息, 爪甲枯, 面青善悲恐, 如人将捕 之, 皆肝虚之证也” 除此之外, 。 抑郁情绪与其它四 脏的亏虚亦有很大关系。 就临床上多见的抑郁症而 言, 抑郁情绪的病因以内源性因素 (如神经递质的不 足) 为主, 情志影响并不占主要方面。 但是, 肝郁证有虚实两端。 如《读医随笔》论 肝气不舒有 “或肝虚而力不能舒, 或肝郁而力不能 舒” 文中肝虚指的是肝 气虚, 。 而肝郁很明显为肝 气郁滞, 肝的气虚与气郁均能引起肝的主疏泄功能 失常。 现代也有医家提出, 肝脏因郁而病而引起的 肝郁证以实证为主, 这是由肝的生理特点决定的; 因病而郁导致的肝郁证由于其病情、 病程长短不同 笔者在临 等复杂原因, 其症状表现常虚实夹杂 [6] 。 床研究中也发现,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属阳气不足之 象, 而阳气不足的脏腑归属主要在肝、 病机以阳 肾, 气不足、 升发无力导致的 “虚气郁滞” 为基础 [7-8]。 因此, 如果从 “虚气郁滞” 这一层面上分析, 把抑郁 情绪作为肝气郁结证的常见症状具有一定合理性, 但只有与其它症状如肝经部位(如胸胁、 乳房、少 腹) 胀痛、 妇女月经失调、 脉弦等一同出现时才具有 诊断价值。 小结 综上所述, 抑郁情绪与七情中的 “忧” “悲” 、 具 有很高的相关性, 病因病机有躯体因素、 感受外邪、 它病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 原发性抑郁、 内源 性抑郁、 恶劣心境中的抑郁情绪在本质上属 “虚” , 五脏阳气不足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 外邪并不是抑 郁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 外邪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 才是抑郁情绪产生的真正病理病机; 抑郁情绪与肝 气郁结证存在一定联系, 有必要在鉴别诊断肝气郁 结时加以注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