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全本14卷

 阿里山的小伙子 2012-06-30

 

 


   简介: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邹(今山东省邹县)人。

他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

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

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

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

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

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坚信人性本善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

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

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 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

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

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孟轲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

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

人丧失善性。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

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

伦”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

信”(《滕文公上》)。

   此为真正的大丈夫 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

由义”的人,并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作仲晦),江西婺源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父

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宋高宗

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

和,被逐出朝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