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看病为什么看舌苔

 龙凤冈 2012-07-03
 
中医看病为什么看舌苔
发表者:赵东奇 
舌苔
舌苔是胃之生气所现。章虚谷曰:“舌苔由胃中生气以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吴坤安说:“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故曰苔。”现代医家认为舌苔的形成,主要为丝状乳头之分化。丝状乳头之末梢分化成角化树,在角化树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正常的舌苔。正常的舌苔为薄白一层,白苔嫩而不厚,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
(1)苔色:有白苔、黄苔、灰苔、黑苔等。

①白苔 白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其它颜色的苔可以认为是白苔基础上转化而形成的。白苔一般属肺,主表证、寒证,但临床上也有里证、热证而见白苔者。如薄白而润为风寒;薄白而燥为风热;寒湿之里证可见白而厚腻之苔。

②黄苔 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不同。一般说,黄苔的颜色越深,则热邪越重。淡黄为微热;嫩黄热较重;深黄热更重;焦黄则为热结;黄而干为热伤津;黄而腻则为湿热。

③灰黑苔 多主热证,亦有寒湿或虚寒证。舌苔灰黑而干,为热盛伤津;舌苔灰黑而湿润,多属阳虚寒盛。灰黑苔多见于疾病比较严重的阶段。

(2)厚薄:有薄苔、厚苔、少苔、无苔。

薄苔多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厚苔多示病邪较盛,并已传里;或有胃肠积滞;或有痰湿。苔愈厚表示邪越盛,病情愈重。但舌苔的形成,反映了胃气的有无,舌苔虽厚,说明胃气尚存的一面,而少苔常表示机体正气不足,无苔则是胃气大虚,缺乏生发之机。舌面上有不规则的舌苔剥脱,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多属胃的气阴不足,若兼有腻苔则表示痰湿未化而正气已伤。

(3)润燥:反映体内津液的情况。正常舌苔不干不湿,无苔干燥为体内津液已耗,外感病多为燥热伤津,内伤病多为阴虚津液不足;舌苔湿润表明津液未伤,而苔面水份过多伸舌欲下滴,称为滑苔,则示体内有湿停留。

腻苔: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擦去,多属痰湿内盛。

腐苔:苔质疏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易于擦去,多为实热蒸化胃中食浊,为胃中宿食化腐的表现。
  • 舌的解剖与生理 
    舌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舌与经络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它通过连及舌本,挟舌本,或在经脉循行中虽未系舌本,但有关舌病者亦属其经脉所主等形式,与舌相联系的主要经络:
       一、足太阴牌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入腹,属脾,络胃,上穿嗝,挟行咽喉,连于舌本,并散舌下。另一分支从胃腑别出,上穿隔,注入心中,与手少明心经相交接。
       当外邪侵犯本经后,可出现循经病变,如舌根强硬,食后呕吐,胃院疼痛、胀满,时有暖气,便后或排气则觉舒适;亦可有全身症状,全身及四肢沉重无力;总以脾胃病症状为主。
       二、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耻下,斜行足心涌泉穴,出舟骨相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绿至胭内侧,沿股内侧后缘上人脊内,贯穿脊柱,属肾,络膀胱。直支,从肾脏上行,穿肝,过隔,入肺,沿喉咙上行挟于舌根部。另一分支从肺别出,络心,注胸中,交于手厥明心经络。
       外邪侵犯本经,可出现循经和全身症状,以肾虚症状为主。
       三、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趾毫毛中(大敦穴),沿足背上行,过内踝前一寸,向上八寸交于足太阴脾经后,向后上行至膝关节内侧,沿大腿内侧向前,入阴mao中,绕阴部,入小腹,上挟胃旁,属肝,络胆,上行过嗝,散布胁肋部,向上沿喉咙后方。人鼻咽部,向上连接目系,上出前额部,于头顶交汇督脉。另有目系支脉,从目系分出,下行至额里,环绕唇内。另一肝系支脉,从肝分出,过嗝,入肺。
       外部侵犯本经,引起循经和全身症状,多以瘀证,实证为主。
       四、任脉:
       任脉起于中极穴下方的会阴穴,向上行经关元穴达咽喉,上结于舌本,出循面部而络于目。
       由上述可见,五脏皆系根于心,通过经络,手足阴阳脉气亦通于舌,正如清代傅耐寒在《舌胎统志》序中论述:盖舌为五脏六腑之总使,如心之开窍为舌,胃咽上接于舌,脾脉挟舌本,心脉系于舌根,脾络系于舌旁,肾肝之络脉,亦上系于舌本。夫心为神明之府,五脏之主;胃为水谷之海,六府之源;脾主中州,四脏赖心灌溉。是以脏府有病,必变见于舌上也,故舌辨脏府之虚实寒热,犹气口之辨表里阴阳。”

    舌与脏腑
       1.以五脏划分
       舌根主肾、命门,大肠,舌中左主胃,右主脾,舌前面中间属肺,舌尖主心、心包络,舌边左主肝,右主胆。
       2.以三焦划分:
       舌尖属上焦,上焦主心肺;
       舌中属中焦,中焦主脾胃;
       舌根属下焦,下焦主肝肾。
       3.舌形色在五脏分居
       白苔肺经;绛苔心经;黄苔胃经;鲜红胆经;黑苔脾经;紫色肾经,焦紫起刺或舌青滑均属肝经。

    舌诊的临床意义:
    临床实践证明,舌象的变化能较客观地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进退,以及判断疾病的转归与预后。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可以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正如《临症验舌法》所说:“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可见,舌诊在临床诊断中实有重要意义。
  •   舌质与舌苔的异常,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着病情的变化,因此察舌质与舌苔,在临床诊断上就有着不同的意义。一般地说,察舌质,重在辨内脏的虚实,察舌苔,重在辨病邪深浅与胃气的存亡。正如《辨舌指南》所说:“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买,视舌苔,可观察六淫之浅深。”舌质与舌苔相比而论,病浅见于舌苔,病深见于舌质,故望舌质较望舌苔更为重要。如《诊家直诀)说:“凡察舌,须分舌苔舌质,舌苔虽恶,舌质如常,胃气秽浊而已。”综合舌诊的临床意义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正气的盛衰
      脏腑气血之盛衰;可在舌上反映出来,如舌质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虚衰,苔薄白而润,是胃气存在,舌光无苔,为胃气衰败,或胃阴大伤。
      2、分辨病位的浅深
      在外感疾病中,舌苔的薄与厚,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如苔薄,多为疾病的初期,病位尚浅;苔厚,则为病邪渐入里,表示病位较深。一般地说,舌尖红起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边红多属肝胆有热,舌中苔黄厚腻,多属脾胃湿热。如舌质绛,则为热入营血,病位更深,病情亦较严重。<br>
      3.区别病邪的性质
      不同性质的病邪,在舌象上能反映出不同的变化。如黄苔多是热,白苔多是寒,腐腻苔多属食积痰浊为病。舌质有瘀点或瘀斑者,则是瘀血的表现。
      4.推断病势的进退
      由于舌苔的变化,反映着正邪的消长与病位的浅深,所以察舌苔可以推断病势的进退。这在急性热病中尤有其特殊的意义,如舌苔由白转黄,变黑,多是病邪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寒化热;舌苔由润转燥,多是热盛而津液渐伤;若舌苔由燥转润,由厚变薄,往往为津液复生,病邪渐退的表现。
      5.估计病情的预后
      通过舌质与舌苔的望诊还可推断病情的预后。如舌苔厚而退,且复生新白薄苔,是邪去正复,预后良好;病人本有厚苔,突然苔退,且舌光而燥,复不生苔,多为胃气渐绝,预后不良。如舌象似去膜猪腰;或舌如镜面;舌糙刺如砂皮而干枯燥裂等现象,均属危候。正如《形色外诊简摩》说:“舌苔无论何色皆属易治,舌质既变,即当察其色之死活。活者,细察底里,隐隐犹见红活,此不过血气之有阻滞,非脏之败坏也。死者,底里全变,干晦枯萎毫无生气,是脏气不至矣,所谓真脏之色也。故治病,必察舌苔,而察病之吉凶则关乎舌质也。”说明望舌质对于诊察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判断疾病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但也应该指出,在临床上有时亦可见到病重而舌象变化不大,或正常人竟出现异常舌象,如无病之人苔常厚腻,或齿痕明显,此因无病时各有其禀赋不同之故。因此,望舌的同时还必须联系病史,及其它方面的症状、体征,互相参照,全面分析,才能做出确切的诊断。
  • 舌诊主要观察舌体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望舌体包括舌的颜色、形态和动态,以侯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望舌苔包括诊察苔质和苔色情况,以分析病邪的深浅,邪正的消长。《医门棒喝》说:“观舌质可验其正之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邪之寒热浅深”。舌体和舌苔必须综合分析,才能对病情全面了解。
    舌诊观察方法

    1.光线: 充足柔和的室内自然光线,伸舌时可面向光亮处,使光线直射舌面,避开有色的墙壁、窗帘等物体反光干扰。

    2.姿势: 患者坐位,重病卧位亦可,自然伸舌,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自然下垂,充分暴露舌体,不可过度用力伸舌,伸舌时间不应过长,可令患者稍事休息,重复观察。

    3.顺序: 舌尖-舌中-舌根-舌两边。看舌八法:一看舌苔,二看舌质,三看舌尖,四看舌心,五看润燥,六看舌边,七看舌根,八看变换。

     
    中医看病,无论是谁,都要看看舌头,这是什么道理呢?
      原来,舌头和人体脏腑关系密切,观察舌头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脏腑病变的寒热虚实,可以测知病情的深浅轻重,所以中医特别重视望舌,称为舌诊。

      正常人的舌体柔软灵活,颜色淡红,富有生气,称为淡红舌。如果舌体变得转动不灵,表示病情严重;舌体的红色变浅,反映气血不足;舌体的红色加深,是热证的表现;舌体出现瘀点,瘀斑、又是瘀血证的常见征象;舌体淡白而肿胀,并出现齿印,反映病证属于虚寒性质;舌体瘦小、深红而开裂,则是阴虚有热的表现。

      正常人的舌体表面铺有一层薄薄的苔垢,呈白色,干湿适度,中医称为正常舌苔,也叫薄白苔。外感疾病初起阶段的表证,舌苔较薄,涉及脏腑病变的里证,舌苔可以增厚。寒性病证的舌苔多呈白色,热性病证的舌苔多呈黄色,也有出现黑色的。舌苔干燥表示津液亏损,舌苔滑润表示湿浊不化。

      现代医学的临床观察也表明,在许多疾病中,舌头确有各种各样的变化。脑溢血引起的偏瘫以及舌下神经麻痹的病人,舌头伸出来总是歪在一边。脑炎、甲状腺机能亢进以及某些神经官能症的病人,伸舌时常常出现颤抖。猩红热的病人,红肿的舌刺突出于光洁的舌面,状如草莓。恶性贫血的病人,舌乳头萎缩,舌面光滑。缺乏维生素B1的病人,肿胀的舌头被牙齿挤压而出现齿印。缺乏维生素B2的病人,舌乳头消失,舌尖和舌边往往会出现溃汤或开裂。淡白舌多见于各种贫血、慢性肾炎及慢性腹泻等;红绛舌多见于各种炎症感染;青紫舌多见于肝脏病、心脏病和各种癌症。

      近年来,国外也很重视研究舌头与疾病的关系。例如德国有位学者发现肝硬化的患者常可见到舌头充血肿胀,呈蓝红色,称为“肝舌”。还有白血病常见舌溃疡,甲状腺机能减退者多见舌胖大,先天性心脏病人舌呈紫绀色,严重的阻塞性黄疸病人舌边有时可见黄色素沉着,尿毒症晚期病人的舌上有时可见白霜样的尿素结晶,等等。

      由此可知,无论古今中外,都发现舌头与疾病的密切关系,体内许多疾病都可通过舌头反映出来,舌头是人体的一面镜子。
     
    以上是转载于------刘益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