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素,成败归之于零。

 古玩儿 2012-07-04
深怀敬意游岳麓书院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素,成败归之于零。
出自岳麓书院的讲堂中的一副对联的上联
是非审之于己:
先度化心内的众生
再度化心外的众生
最后发现实无内外

毁誉听之于人:
人生来就是被人毁誉的
那个不被人毁誉
不负本愿初心
不违菩提道心
则可

得失安之于素:
福祸相依
得失无定
倘能素心于得失
得所应得
纵失无悔
逍遥齐物
岂不快哉

成败归之于零:
英雄能于臣服他人于颜容,不能臣服智者于内心
更不能臣服自己的烦恼与生死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简单注解:做事情的对错按照自己一贯的标准判断,做了之后被别人赞扬或者否定诋毁随它去,得失成败坦然的接受命运的安排。
是是非非由自己的内心来判断,诋毁还是赞誉随别人去说,得到的与失去的都只是一个数字。当时我是这样理解的,其实这里的“数”是指天命,做事在人,成事在天,得失天定的意思,不是说“数字”。
======================================================================
长沙岳麓书院的一幅对联!这幅对联出自乾隆年间的书院山长旷敏本之手: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所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悠归。

对联较为精准的意思是:做事情的对错按照自己奉行的标准来判断,做了之后被赞扬或者诋毁那随别人去说,得失成败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只要登上岳麓山头,感受一下朗月清风,天地万物之理便悠然可知,荣辱得失即可以置度外了;君亲恩如何来还报,民物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何把握,圣贤的道统如何传播,当登上赫曦台,感受这衡云湘水的魅力,一切便有答案。”

为了看这幅对联挂在岳麓书院哪个地方在长沙生活十多年,第一次去了岳麓书院。在书院中参观了几个小时,饶有兴趣的观赏着书院门联、石碑、牌匾上的对联与诗句,最后在岳麓书院的讲堂两侧,找到了这幅对联。后来我还整理了岳麓书院的一篇文章——《解读岳麓书院,探寻湖湘文化》,内容甚至比岳麓书院官方网站还要完整。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约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平面图

 

 

 

 

 

 

 

 

 

 

岳麓书院的古建筑在布局上所采用的是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有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这些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其中讲堂是位于中轴线的中心,也是整个书院的中心位置;在中轴线的两侧主要是斋舍和祭祀的专用实祠堂,这种布局体现我国儒家思想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书院的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功能:讲学、藏书、祭祀,此外还有活动区和生活区。

岳麓书院赫曦台

 

 

 

 

 

 

 

 

 

 

 

 

 

 

 

 

“赫曦”的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当年,朱熹应著名的理学大师张栻的邀请,千里迢迢的从福建省的崇安来到长沙岳麓书院讲学,在长沙停留了两个多月,清晨的时候,朱熹常常和张栻一起登上岳麓山顶看日出,每当见到旭日腾空,霞光万丈,山川市井,万物一切都沐浴在朝阳中的时候,便激动不已,拍手道:赫曦!赫曦!,于是便将他们观日出的这个地方定名为“赫曦”,后来,张栻便在此修筑发一个戏台,名为“赫曦台”以示纪念。

赫曦台内壁两侧的两个大字:“寿”、“佛”。关于这“寿”和“佛”这两个字还有一个传说。在唐代,每年的乡举考试后,放榜的第二天,州县的长官都要为得中的举子举行宴会 ,名为鹿鸣宴,因为在宴会上要歌唱《诗经" 小雅" 鹿鸣》而得名,这一传统一直沿袭到了明清;重返鹿鸣会,是指参加鹿鸣会的举人在六十年后再次赴宴。能够重返鹿鸣宴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在岳麓书院的历史上,以山长的身份重返鹿鸣宴的,罗典是第一人,这个传说便发生在罗典重返鹿鸣宴的这一天。

这一天,书院格外热闹,达官贵人、名门望族都前来道贺,并且吟诗作赋一显自己的才华。正当大家正在乐着的时候,一个乞丐模样的老道想进来 ,守门的人拦也拦不住,老道来到厅堂,向罗典打了一揖首,说道:“众位施主,贫道也来凑热闹”。众人见他这模样,都看不起他,想戏弄他一下,叫他写几个字来看看。老道听了,知道这不是容人之地,一把就捉起堂前的扫把,沾了些黄泥,瞅准赫曦台上的一面白墙,刷!刷!就是两笔,写下了一个丈余高的“寿”字。众人看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当回过神来的时候,老道已不知所踪了。再看这字,健笔如飞、力透骨肌,知道这定非凡人所能为,罗典后悔不已,托人四处去寻找这老道士的下落,但还是无法找到。为了弥补过失,同时也为了对称,罗典便亲自在对面的白墙上补写了一个“福”字,是一笔写成的,但这个福字的笔力就无法与“寿”字相比了。

再看这个“寿”字,很像龙蛇缠绕,意为“藏龙”;而“福”字则犹如猛虎下山,意为“卧虎”,两个字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暗示着岳麓书院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

赫曦台在古代实际上是一具戏台,现在台前台后的壁檐上,还有不少戏曲故事的堆塑,造型别致、形态自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赫曦台同时也是清代书院学子们进行课余文化活动的一个场所,看来,古代的学生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只会摇头晃脑苦读诗书,而不懂得娱乐。

岳麓书院大门

 

 

 

 

 

 

 

 

 

 

 

 

 

 

 

 

 

 

 

 

原先的大门在江滨牌楼路一带的,旧称“中门”,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大门建于明代,清代同治年间进行过翻修,采用的是南方将军门式的结构,五间硬山顶。

在北宋第二个皇帝宋真宗执政以前的几十年间,由于国家动荡不安,所以官府无暇去兴办学校,所有学校都是私人开办的,宋真宗执政以后,国家比较安定,于是采取了重文的政策,他听说岳麓书院的办学很不错,又听说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于世,于是便召见了周式并准备留他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着岳麓山院,坚拒不从,真宗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就亲赐了“岳麓书院”四字及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书院”原匾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机飞机所炸,现在所看到的是1984年复制的。

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 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据说“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原本是付对联的上联,因为出得太好了,无人能对得出下联,后来有人发现,两句一拆开也可以成为一付对联,而且也对得挺好的,所以就一直是这两句了。这一付对联也道出了岳麓书院作为天下最辉煌的英才荟萃之地的历史事实,这对联也是1984年依照照片复制的。

安放在大门两旁的这一对汉白玉石鼓双面浮雕,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艺术品,相传是清道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38年,岳麓书院的著名学生、两江总督陶澍在没收贪官曹百万的财产中发现的,为了报答母校的培育之恩,特捐给了岳麓书院珍藏。

 

岳麓书院二门

 

 

 

 

 

 

 

 

 

 

 

 

 

 

 

    穿过大门,在二门的门额上悬有“名山坛席”匾,这里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岳衡山,因为衡山的72峰,回雁为首,岳麓为尾,“麓”为尾的意思,即南岳的最未一峰。岳麓书院因山而得名,岳麓山也因为有了岳麓书院而更加的有灵气;“坛席”即席位,除地为坛,上设席位,以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两旁的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说岳麓书院被浩瀚青翠的树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岳麓山之中。这样的环境正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难怪乎岳麓书院能够培养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

在二门的背面有一匾:“潇湘槐市”,“槐市”为文化市场,是汉代读书人聚集的地方,“潇湘”泛指湖南,“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汉代槐市之盛。 

 

岳麓书院讲堂

 

 

 

 

 

 

 

 

 

 

 

 

 

 

    讲堂是书院的核心部分,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是最能体现岳麓书院作为教学作用的地方。

讲堂又称“静一堂”或“忠、孝、廉、节”堂,历史上有8次重建,30余次小规模的修缮,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又经过同治年间的大修后遗存下来的。

讲堂内有三块匾,分别是“实事求是”、“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第一块匾:“实事求是”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匾悬挂在此,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飞机所炸,这是后来重新制作的。

“实事求是”源于《汉书" 河间献王刘德传》,《汉书》在评价献王的时候,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1917年前后,正是我教育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莫衷一是,校长手谕“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从社会的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在教育制度发生变革的关键时期,这一校训起到了辨别方向的作用,并对这里的学生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毛泽东青年时曾寓居半学斋,“实事求是”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他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使“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更是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上升为邓小平理论的基础,成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针原则。现在,“实事求是”已成为中国建设现代化进程中自理一切复杂疑难问题的最好的解决方法。

 

 

 

 

 

 

 

 

 

 

 

 

 

 

 

第二块匾:“学达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赐的。“学达性天”是一种理学思想。这里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朱程理学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赋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复伯天命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赐匾,意在勉励学子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告诉人们在这里求学,可以获得德性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学问的最高境界,原匾在战乱中散失,现匾为1984年根据康熙手迹重制的。

第三块匾:“道南正脉”,是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的功绩所赐的,其意思是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张湖湘学是理学向南传播后的正统。匾为原物,这里的“道”指的就是理学。理学就是儒家学说发展到了宋代的一种称法。北宋时期,理学在洛阳传播,后来,福建学者杨时到洛阳向程颢、程颐兄弟学习理学,到程家门口时,天正下着大雪,两位老师正在午休,杨时不敢入内惊扰,就站在门外雪地里等老师醒来。直到老师醒来,他才上前去请教,而屋外雪地里已经留下了两个深深的足印,当杨时学成南归时,和颐目送并且非常高兴的说:“吾道南矣”。“程门立雪”的故事不仅教育大家要谦虚谨慎,勤奋好学,同时也成了理学南传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朱熹、张栻的理学思想是直接继承于杨时的,所以说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思想是理学南传的正统。

讲堂的正中是一个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堂,这是以前老师讲课的地方,上面摆着两把椅子是为了纪念张试和朱熹这两位大师论讲于坛上而设的,表示两位大师平起平坐,不分秋色。当年两位会讲的时候,盛况空前,从全国各地赶来听讲的人数达数千,就连池塘里的水都被喝干了,可见当时朱、张两人名声之大。古代上课的时候,学生不能坐在凳子上,大多自己带蒲团,席地而坐,以表示对老师的尊重,也显示了老师的威严,想想看,历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国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当年他们就是坐在这底下听老师讲课的,不由得我们产生了敬意,这种渗透着人文精神的讲堂就使我们更加感到亲切了。

在讲堂里,存有不少的对联 ,这些对联多为表达个人的志向、称颂书院或者讲明了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大家请看一下这幅对联,它是清代书院山长旷敏本所撰,

上联是:

是非审之已,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太极悠然可会

下联是:

君亲恩所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对联的意思是这样的:“是和非要先从自我审察,别人的抵毁和赞誉就由别人去说吧,得和失听任天命的安排,不可强求,只要登上岳麓山头,感受一下朗月清风,天地万物之理便悠然可知了,荣辱得失便可以置之度外了;君亲恩如何来还报,生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何把握,圣贤的道统如何传播,当登上赫曦台,感受这衡云湘水的魅力,一切便有了答案。对联所反映的基本上都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清代培养人才的教育思想。

这块“岳麓书院学规碑”它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校规,为清乾隆年间所刻,共有918条,其中前9条是讲如何为人,后9条是进如何为学的。总书记1993316日参观岳麓书院的时候,曾认真地阅读了碑文,认为部分条款对于今天的学生仍有借鉴作用,离开的时候,还特地托有关部门索要比碑的拓片。

在讲堂里有4块大字石碑,上书“忠、孝、廉、节”,为朱熹所撰,现在我们所见的是清道光年间山长欧阳厚均重刻的,每块高2.13米,宽1.31米,字高1.69米,宽1.22米一般像这么大的石刻汉字只有在名山的巨崖上才有,而单个字刻在碑石上的在国内是极为罕见的,因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讲堂也因此又称为“忠、孝、廉、节”堂,“忠、孝、廉、节”四字,实际上就是岳麓书院在整个封建社会里的校训。在讲堂正面两侧壁上,还有四块碑分别是:“整、齐、严、肃”与“忠、孝、廉、节”碑相映衬。

 

岳麓书院御书楼

 

 

 

 

 

 

 

 

 

 

 

 

 

 

御书楼始建于宋咸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它是书院里藏书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图书馆,里面的藏书的主要来源有三:一是皇帝赐的,在历史上,皇帝数次赐书给书院;另外一个来源就是民间收集,以及地方官员、士子名绅以个人的名义捐赠的,最后一个来源就是书院自筹经费购买,或者自己刻书珍藏。可惜在1983年,御书楼及里面的所有藏书都被日本的飞机炸毁了,现存的建筑为1986年重建的。现在的御书楼藏书已超过5万册,不过它不对外开放,只是作为图书馆代书院的教研人员及书院的研究生使用。

 

岳麓书院百泉轩

 

 

 

 

 

 

 

 

 

 

 

 

 

 

 

 

因为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萃处而得名。在宋代,这里是山长的住处,当年,朱熹和当时的山长张栻就曾经在此“昼而燕坐,夜而栖宿”意思就是吃饭、睡觉都离不开这里,这主要是因为百泉轩前面有一个优美的园林,书院八景中,其中就有两景在园林中,分别是“碧沼观鱼”、“花墩坐月”。

 

岳麓书院时务轩

 

 

 

 

 

 

 

 

 

 

 

 

 

时务轩是为了纪念清未维新派创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修建的经念性建筑。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强,为了配合维新运动,同时也为了推进湖南的新政,在谭嗣同等人的活动下,终于获得朝廷的批准,在长沙小东街设立了时务学堂,由梁启超在此主教,主要传播变法的理论,娈法运动失败后,时务学堂被迫停办,改为求实书院,后改为湖南大学堂,次年并入岳麓书院并发展成为今天的湖南大学,逃亡日本的梁启超在1922年回到长沙后,到小东街寻访时务学堂旧址,那时,距时务学堂的创办已经有26年了,原址已改为旅馆,房屋虽在,但已面目全非,旧时的学生和老师们大部分都已不在人世,他感到非常伤心,于是提笔写下了“时务学堂旧址”以示纪念。经过抗日战争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梁公的手迹最终还是到了这里,并且制了碑刻,以示永久纪念。

 

岳麓书院文庙祠堂

 

 

 

 

 

 

 

 

 

它是岳麓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的人物,一般为书院所尊奉的学派代表人物、文化名流、建设功臣、有恩于书院的地方长官、知名山长以及著名学生,通过对他们的祭祀,达到端正学统,整束学风、启发后人的目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榜样教育。

文庙原称孔庙,是专门供奉儒家圣人孔子的地方,文庙对于岳麓书院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历代都有严格的礼规,要求师生都要遵循圣人的言行行事,每月的初一、十五,山长要带领学生一一朝拜,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两次大的祭典活动,地方长官也得参加,场面极为壮观。

文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这就是大成殿,为什么要称“大成殿”呢?因为孔子是天下 集大成者,所以就用“大成”来概括孔子的成就和地位,全国各地文庙的主体建筑均为大成殿。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文庙的建筑与刚才我人所看到的其它建筑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所用的瓦片的颜色不同,文庙所采用的颜色是金黄色,与故宫的颜色是一样的,而其它的全用的是青瓦。大家都知道,金黄色是古代皇家专用的,民间不得使用,而文庙却是个例外,其建筑级别也同宫殿,为最高级别的,享有皇家礼的待遇,这也说明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尊师重教和国家。在大成殿的前面有一石雕蟠龙,抗日战争时,大成殿被日本的飞机炸毁,只有这蟠龙幸存。战后,1946年进行修复,由于当时政局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修复工作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今存的大成殿看起来似乎缺少了皇家应有的气派,好在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这样的庙堂,他可能已经觉得十分奢华了,他老人家应该不会见怪的了。

岳麓书院是目前国惟一一所还在招收学生的古代书院,文庙两侧的廊屋现在已经是书院在读研究生们的教室。

岳麓书院对联摘抄

(前门)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 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赫曦台)

三湘隽士讲研地 四海学人向往中

合安利勉而为学 通天地人之谓才

(大门)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 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二门)

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

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 ,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讲堂)

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

一水长流池不涸 两贤互磋道终同

岳麓学府传千载 书院育材有良规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涉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千古 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

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 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

陟此峰颠,看湖浪湘波,总是源头活水 拜兹堂上,仰贤关圣域,无非心地严师

(御书楼)

圣域修文,前有朱张讲坛,宋清宸翰 名山汲古,上藏三坟五典,诸子百家

训诂笺注,六经周易尤专,探羲、文、周、孔之精,汉宋诸儒齐退听

节义文章,终身以道为准,继濂、洛、关、闽而起,元明两代一先生

(半学斋)

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 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

(大成殿)

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 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觉世庸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 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 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不为子路何由见 非是文公清退之

(教学斋)

业精干勤,漫贪嬉戏思鸿鹄 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

(百泉轩)

教同化雨绵绵远 泉似文澜汩汩来

学忆宋张绵圣脉 书传虞夏刻螭虬

(成德堂)

金声玉振 虎跃龙腾

(时务轩)

胸怀子美千间厦 气压元龙百尺楼

(吹香亭)

放鹤去寻三岛客 任人来看四时花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东侧,紧邻湘江,占地 21000平方米,书院前延至湘江西岸,后延至岳麓山巅,整个书院隐在岳麓山中,完全被浩瀚青翠的树林所掩映。一年四季玉兰、腊梅、丹桂、百合、芙蓉、蔷薇等花木,漫山遍野,姹紫嫣红。真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难怪书院能够培养出那么多名人大家。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是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另外三院分别是: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的应天府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南麓白鹿洞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嵩阳书院)。书院历史超过千年,是名符其实的“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下联出自《论语》,这一付对联道出了岳麓书院作为天下最辉煌的英才荟萃之地的历史事实。

书院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园林建筑,具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内涵,反映出一种士文化的精神,具有典雅朴实的风格。书院层层递进的院落,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由于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乱,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大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文庙等,各部分互相连接,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里有4块大字石碑,每块高⒉1米,宽⒈3米上书“忠、孝、廉、节”,为朱熹所撰,清道光年间山长欧阳厚均重刻的。单个字刻在碑石上的在国内是极为罕见的,因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忠、孝、廉、节”四字,实际上就是岳麓书院在整个封建社会里的校训。

讲堂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块是“学达性天”,为康熙皇帝御赐,另一块是“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汉书》在评价献王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修学好古,实事求是”。1917年前后,正是中国教育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莫衷一是,校长手谕“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从社会的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这一校训对这里的学生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岳麓书院多年形成了不尚空谈,主张身体力行的务实作风。因此,湖南比其他地方少了一些酸溜溜的纯文人,多了不少经国救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作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书院培养出许多“岳麓巨子”。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鼎盛时期,一批批日后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从这里走向社会。

比较著名的有哲学家、思想家:王夫之、魏源(著有《海国图志》等),我在学习《中国法制思想史》专业课时,对二位思想家的学说非常赞赏。另一位是让蒋介石和毛泽东都非常敬重的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他力挽狂澜,在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率领湘军,打败了洪秀全的太平军。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另外,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军机大臣左宗棠;湖北巡抚,兵部侍郎胡林翼:历任广西巡抚,闽广总督,直隶总督,广东巡抚、云贵总督的刘长佑。历任江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刘坤一等等,都是岳麓学院培养出的佼佼者。游览这样的圣地,不由得使我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文庙是专门供奉儒家圣人孔子的地方。文庙屋顶采用的都是金黄色的瓦,与故宫屋顶的颜色一样,享有皇家礼的待遇,是最高级别的。说明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尊师重教和国家。文庙对于岳麓书院教育有特殊意义,实际上是要求师生都要遵循圣人的言行行事。据介绍,过去每月的初一、十五,老师都要带领学生朝拜,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的两次祭典活动,地方长官也要参加,场面极为壮观。

除文庙外,岳麓书院还有祭祀周敦颐的濂溪祠;专祀程颢、程颐(“二程”)的四箴亭。并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等等。历史积淀十分深厚,是国内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