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眼法

 聽雨軒sjh 2012-07-06

太极拳眼法

眼为七窍之一,光明视见,纳山川之大,及毫芒之细。悉云霄之高,尽清泉之深,皆光明之所及地也。故眼为见性,能察万物,现心灵之性,有不可思议之妙。故演练太极拳定要注意眼法。
  所谓眼法,即行拳走架,推手撒手,运使兵器,眼神与各种有形的准确动作,无形的精气神意,恰当配合,合理运使之法也。

清代杨氏传抄老谱《太极字字解》曰:顾盼前后于已目也,即瞻前眇后左顾右盼也,此八字关乎神矣。说明顾、眇、(瞻)前、(渺)后,对于自己是眼法,对于对方则是从其手法,看他所注所变的表现。此即谓左顾右盼、瞻前眇后,这八字关系到心神的情况。太极拳具体的眼法,除了瞻、眇、顾、盼外,尚有瞄、瞅、等。
  清代杨氏传抄 古谱《人身太极解》曰:人之周身,心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极也。二目为日月,即两仪也。又曰:人之周身,心为一身之宰。主宰太极也。二目为日月,即两仪也。又曰:神出于心,目眼为心苗。拳谚亦说: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眼为心之苗。说明人之全身以心为一身之主宰,心就是浑一的太极,而两个眼睛象征太阳月亮,就是二仪,神产生于心,表现于外,眼睛是心之苗,心有所思,意有所念,眼神随即流露。所以眼睛要成为的代表,的先锋。目之眼领手,眼随手转,手眼相随。例召唤在日常生活中,心里想去拿一件东西,眼睛总是先看这件东西,然后手才跟着去拿,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凡是动作向预定的方向去,眼神总是稍先于手到达完成动作时的方向,然后身法、手法、步法、一齐跟上去。正如顾留馨老师所说:眼即所谓一转眼则周身全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内脏),然后形动(外形)的细致锻炼方式,这样细心体会地去练,可以逐渐做到: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说动一齐俱动,说到一齐俱到,形神合 一,也就能达到练拳有精神的评语。顾老所说的达到练拳有精神的要求,实际就是练拳达到内外三合的要求。如陈长兴所言: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左肩与右胯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历史唯物主义三与左三亦 然。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然此特从变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陈公此论,物别言及心 与目合,目眼为心之苗,心之一动,目随之而动,五脏百骸悉听从而一动无有不动。若心与眼不合,或眼神与动作不合,则心手无应,合体失统,无所主宰,身心内外莫不尽乱矣。
  陈鑫《太极拳推原解》曰:手眼为活,不可妄动。在走架行拳的过程中,眼神处于动态中,是要结合动作左顾右盼,瞻前眇手的。但左顾右盼,瞻前眇后,并不是没 有原则地左右乱看,东张西望,如捕风捉影;或是顾东行西。而是应该与身体的转动方向一致,这样才能将手眼身法步各方面的动作,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中有静,静中寓动地协调起来。正如潜杨公澄甫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所说: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代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手法之不足也。
  行拳走 架时,眼注视的方向,其论不一。有人主张目光经前手食指或指尖前视。或云注意前边的手,上边的手等。有人认为视敌方为主,同时以眼的余光左顾右盼,皆系个人的经验之谈。杨式太极拳的眼法正如杨振基先生所言:一般情况下,眼是向前平视的,通过前面的手向前望去,关顾到手,但不死看着手。眼也有向前下看的,要根据拳式具体的主手动作确定眼看的方向。归纳起来,实际是二法,一法为平视法:目光自然地平视前方目标,不愠、不怒、不眯。另一法为三点法:以我双眼(起点),透过我一手或两手指尖(中点),前视假想之敌手(终点)。这样就如陈鑫所说的目平视前,光兼四射。类如瞄准的眼法可避免目光盯住自己打出手,或将目光轮流注视自己的左右手掌。因这样死死盯住,不随动作的转移而将目光前视,不仅对意识的放松毫无好处,对锻炼展延及远的视,力及其光兼四射的灵活性亦毫无补益。眼神的灵动,神如捕鼠之猫,在技击时就能其机在自,敌情预晓,同时,在艺术的形象上也由于目光的灵动有神,使演拳生气勃发,灵性毕现而富有生命力。

   宋书铭传抄太极拳谱《心会论》曰:猴头为第二主宰。《周身大用论》曰:三要猴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猴头,于化行著《武当真传太极拳全 书》及唐豪、顾留馨编著的《太极拳研究》,均作喉头。”“于本注曰:喉头——在喉间气管之上端,上通咽喉,为空气出入之道。亦有人认为头顶百会即 为猴头,其实,猴头喉头是同物异名,乃是男子喉结之俗名,借喻其状如猢狲头而已)。杨式太极拳有四平拳之称,即为平、眼平、顶平、肩平。其中眼平是很关健的。眼平有助于心平,眼平则顶平。眼平与顶平保证了下腭既不抬起亦不低下,从而使猴(喉)头永不抛,避免咽喉暴露于敌而遭上打咽喉下打阴之杀招。《沈寿拳诀选、四平诀》说:心平则气正,眼平则意正,顶平则头正,肩平则身正。这就具体说明了如何通过心、眼、顶、肩的顺序,逐步调整做到不偏不倚,无歪斜倾侧的正确姿势,使自己的重心永不偏离自身的底盘,形成神自然得中的形势,而立于败之地。吴公藻憎言:重心为 全体之枢纽,重心立,则开合灵活自如;重心不立,则开合失其关键。由此可见眼平视的意义是何等的重大。或说,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不是有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的要求吗?此虽言劲,亦言眼,眼为心之苗,精气神之牖。心动意起眼随,眼专注一方,劲才能专注一方,眼无所专注 ,劲气必然散漫而不能充足,眼神不能凝聚,拳必然毫无生气,更无形势可言。然而正如曹树伟先生所说:但这决不等于要练习者仅仅望住自己的手,要知道手打出的前方远处也正是手打出的最好归宿点是一致的。我先要大家(平视)望向前方远处,可以帮助太极拳的放松。在一定时期后,再由前方远处变成远处的某一点,从而根据各人可能集中的程度来成远处的某一点。从而根据各人可能集中的程度来决定多远。练拳时目光随动作转移而向前方远处变成凝视,既能使动眼神经和视 神经获得锻炼,有助于视力的恢复和增缲。就拳术而言,则能使太极拳充分展现大方、舒展、肃穆、沉静、凝炼的神气和充沛的劲力,达到放劲如入木三分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眼神)相连的太极拳技击要求。相传杨公澄甫与人推手或比手,发劲的眼向对方一瞄,对方受力即向他眼看的方向疾速弹出。这是他用眼 之法及劲气充沛的写照。
   由于内家太极拳是储蓄而不是消耗,是积累收入,而不是无谓支出的拳学。所以行拳走架要求神定自若,守中气,绝杂念,蓄眼神,凝耳韵。也是精神内敛。所以,行功时须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若心不安,则性扰之;气不聚,则神散之。心性不相衔,则四体百骸无不尽乱;神气不相接,则千经百脉,莫不尽闭。虽依法作势而无大效焉。这也正是内家与外家的根本区别之处。所以太极拳主张纯自天性:,行功时绝不强行聚神于目,眼如鹰隼怒目而视,精光四射都不可取。眼睛是人整体的一部分,眼神与心、肝、血有着密切的关系,神出于心,眼为心之苗视思明心动,神流孔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能视久视伤血劳于肝。无端强制双目圆瞪,炯炯有神,只能伤神、耗血、劳肝,于养神养气养生不利。反之,有的拳家把蓄(敛)眼神理解成目若垂帘眼观鼻,鼻对心。把养生气功的眼法生搬硬套地用到太极拳中,使之状如瞎子摸鱼,或两眼无光,如睡梦初醒。作为养生保健虽无不可,然而若以观 察在眼,变化在心的拳艺的全面要求来衡量,就显得非驴非马了,这是不足为训的。陈长兴《用武要言》曰:拳打上风,审顾地形 ,手要急,足要轻,察势如猫行。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齐到始为真。太极拳的眼神要求,应该是神光内莹,犹如明月清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