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

 抱怀轩 2012-07-06

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掌握也许会让许多国学家自叹不如,这与当时盲目于“西学”又多了些许清醒和理性。他的博学善知也是一些文学家甚至是大家有所不及的,他的散文意象广阔而庞大,古今中外皆有涉及,却又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皆能完美的匹配,这也就是他的高明之所在了。如他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引道《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谚云,三春戴荠菜花,桃李羞繁华 ’……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那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怕未必有吧。’ 他还引用了童谣,民俗等形式,似的文章亲切而自然,显示了他的大师风范。

除此之外他的散文充满了生活气息,流淌着对生活的艺术化态度,这也是他冲淡性情的体现,表现出他高雅的生活境界和艺术追求。《故乡的野菜》所写的就是平平常常的事物,平平凡凡的生活,如“荠菜”、“黄花麦”、“草紫”、“清明扫墓”、“用野菜做祭祀品”等充满着浓郁的生活风味,虽说平平常常,但经过他的细细品味,便有了另一番情趣,让人回味。

在他平和冲淡的文风下,他的散文语言也是那么的隽永秀丽,清新恬淡,给人亲切之感,我想这也是他散文的独特之处吧!如在《故乡的野菜》中对浙东人喜爱荠菜的描写“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自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人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这些清新入目的字眼怎能不让人喜欢呢?

总体而言周作人散文的最具独特之处便是他的他平和冲淡,同时他在娓娓絮谈中,将知识、智慧、哲理、趣味融于一炉,充分的显示了他在文学中高雅的审美品位、渊博的知识和非凡的艺术功力,他的散文对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是我们现当代文学宝库中弥足珍贵的一笔财富。

 

                         20111023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