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赏析赏析什么

 yiyidaodao 2012-07-08

所谓“语言赏析”,就是让你从语言的形式、内容、作用三方面进行分析。形式包括词语的特色、句子的修辞、语言运用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等几个方面;内容就是指句子本身的意思和它隐藏的含义;作用是指这个句子(这段话)对文章的中心、文章的结构、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做语言赏析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这段话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内容(意思含义)是什么?这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三个问题考虑清楚了,答起题来就会有的放失。


语言赏析题的解题技巧 

 
  语言是文章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阅读文章,就是学习感受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阅读题中常有一种题型——语言赏析题。语言赏析题考查读者对文章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理解,所以语言赏析题的解题技巧可以从修辞、词语运用、分析句子、理解文章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修辞角度赏析

  排比、比喻、拟人、对偶是学生最熟悉的修辞。也是文章中常见的修辞,妙用修辞可以使文章语言优美,文采斐然,为文章增添韵味。语言赏析题从修辞角度赏析,只要明确修辞方法,结合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来赏析,比较容易掌握。

  例如: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赏析:本段文字运用了“……一样,是……”的排比句式,表达了安塞腰鼓的奔放、热烈,读来气势昂扬,增强了表达效果。

  2、声音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云南的歌会》)

  赏析:本句运用比喻,把声音比作松涛,把无形的声音写得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很好地表达了歌会中声音的特点。

  3、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春》)

  赏析:本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春天鸟儿的欢快,生机勃勃的形象写得细腻,充满活力。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赏析:本句运用对偶手法,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写出了陋室的环境清幽,来往人的高雅脱俗。读起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

  二、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

  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准确运用,会让平淡的句子增色添彩,韵味无穷;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则能生动传神地刻画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状态;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的事物特点。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赏析准确、到位,也就完成了对句子的语言赏析。

  例如:

  1、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云,仿佛要一直钻透蓝天。(《云南的歌会》)

  赏析:“钻”字准确地写出了云雀飞得高而有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云雀的喜爱。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山羊坡·潼关怀古》)

  赏析:“聚、怒”生动形象,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贴切传神写出了潼关的险恶地势。

  3、从沉思中猛醒的我只得随车而去,然而心却是留在胡杨林中,迟迟难归。(《生死胡杨》)

  赏析:“只得”一词准确地表达了“我”不得不走却又依依不舍的心情。

  三、从分析句子作用上赏析

  阅读文中有些句子在文章结构中起着过渡、总结的作用,语言赏析也可以从这些关键句子中入手。

  1、有的的句子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担着粘合文章各部分内容的作用。例如: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藤野先生》)

  赏析:本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作者厌恶东京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不学无术的丑态,引出了下文到仙台的学医生活。

  2、有的句子总结全文,起点明题目、深化中心的作用。例如:

  你没有金光大道可走,还得靠那沉重的脚步老老实实的挪向前。(《脚步声》)

  赏析:本句在结构上总结全文。在表达上升华文章主题。它告诉我们:人生之路要靠踏实的行走,在人生面前,不可烦躁也不要对生活失去信心或充满幻想,人生之路需要的是不怕艰难、努力地前行。

  四、从理解文章关键句上赏析

  阅读文章从较高层面上看,就是要求理解文章内容,在文章里常有一些关键性的句子,这些句子对理解文章内容起着关键性作用,语言赏析也可以从这些关键性句子入手。

  1、有的句子蕴涵丰富,富有哲理,引人深思。例如: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属于说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丑石》)

  赏析:本句话富有哲理,表达对丑石的崇敬赞美之情,也蕴含着对那些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人的赞赏。

  2、有的句子能点明中心,升华主题。例如: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赏析:本句话点明中心,升华主题,表达了自己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也提醒人们:希望还在,奋斗才能走向美好生活。

  3、有些句子,能够突出人物或事物的某些特点。例如: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已》)

  赏析:这个句子突出孔乙已特殊的社会地位,暗示他不为社会所容的悲剧命运。

  4、有些句子能够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达独特的生活感受。例如: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白杨礼赞》)

  赏析:本句是文章中心的高度提炼,也是作者的真情流露。

  5、有些环境描写的句子具有衬托作用。例如: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惟一的炊烟。(《孤独之旅》)

  赏析:本句以环境的寂静衬托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处境。

总之,文章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反复揣摩,从而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思想,从中品味出丰富的内涵。语言是心灵的载体,在细品中领略文章的美感,体味语言艺术的魅力。语言赏析题是对文章精华的咀嚼品味,在赏析中可以培养语感,提高文学修养并最终能够学以致用。语言赏题考察的是学生学习感受、理解品味语言的能力。虽有难度,俣只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在实际练习中灵活运用,一定能获益匪浅。
 

 

语言赏析题的解答技巧

 
语言赏析题是现代文阅读的主要题型之一,近几年大量出现在各级各类语文考试中。同学们面对这类题的时候,大多感到一片茫然,不知从何下手。其实,这种题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就从解题的方向和内容、答题的步骤、答题必备的知识三个方面作一指导,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解题的方向和内容

所谓“语言赏析”,就是让你从语言的形式、内容、作用三方面进行分析。形式包括词语的特色、句子的修辞、语言运用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等几个方面;内容就是指句子本身的意思和它隐藏的含义;作用是指这个句子(这段话)对文章的中心、文章的结构、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做语言赏析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这段话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内容(意思含义)是什么?这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三个问题考虑清楚了,答起题来就会有的放失。
例如,赏析下面的语句。(为便于同学们理解,我只举教材中的例子)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
分析: ①句子中“偷偷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后面是为了强调小草嫩绿的特点;②句子的意思是说“春草破土而出”;③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春草在不经意之间悄然而出的惊喜的感觉。
答案:句中“偷偷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表现出春草在不经意之间已经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嫩嫩的,绿绿的” 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这样写,使整个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2.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老舍《济南的冬天》)
分析:①“睡着”“唤醒”是拟人修辞,将“老城”人格化;②句子的意思是:“老城在阳光下暖和安适地睡着”③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答案:句中“睡着”“唤醒”运用拟人修辞,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和意味,表现出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上面两个例子都是从形式、内容、作用三方面进行分析、回答的。大家要牢记这一点:所谓赏析,就是分析语言在形式、内容、作用三方面的特点。

二、答题的步骤

    回答赏析题的步骤大致分三步:
1.形式上运用了哪些技法?(修辞、写作手法、表达方式)
2.运用这些技法写出了什么内容?(意思、含义)
3.在文章内容、结构、主题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即是否突出了、增强了、烘托了内容)?
例如,赏析下面的语句:
A、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最后一课》)
分析:①这段文字描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语言、动作(其中包含细节描写);②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痛心情;③通过这样的描写更加充分地体现出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悲痛;④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悲痛充分地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当然,在具体的题目中有具体的要求,回答时可以根据要求去回答,不必面面俱到。
例如,品味下面的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B、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社戏》)
答:本句通过“我”“回望”戏台时的感受,即“戏台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表现出“我”对赵庄社戏依依不舍的心情。(即思想感情)

三、答题必备的知识

同学们要熟练掌握各种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在文章中的作用,只有这样,答起题来才会得心应手。
下面对此做一简要的概括,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修辞方法

比喻: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拟人:把……人格化,使之更形象,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排比:增强语势,使语言更有表现力,表达得更有气魄。
引用:使内容更丰富、准确、深刻。
夸张:突出所要表达的事物。(大、小、高、低等)
反语: 增强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对比: 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对偶: 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使语言更有表现力。
反复:强调“XX”内容,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设问:提醒人们对“XX”内容的思考,或者突出强调“XX”内容。
顶针、互文:整齐美、回环美、音乐美。

(二)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1.描写:
(1)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肖像 ,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中心。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提供背景和场所; ②烘托人物、渲染气氛; ③暗示人物性格; ④暗示人物心情;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3)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表现故事的时代背景,表现中心思想。
2.记叙文中的议论的作用: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
3.记叙文中的抒情的作用: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

(三)写作手法

象征:借具体事物来体现某种精神品质。
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铺垫:为下文打下伏笔。
衬托:为更好地将作者的表达意图表现出来。
对比:突出另一方面。
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为突出后者。
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以小见大:通过细微的事情表现……(文章主题、中心或是其它的东西)
当然,还有许多表现手法,这里不能一一累述。同学们一定要记住的是:不论作者采用什么写作手法,都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把握住这个原则,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模拟训练】

冬天里的春天
胡弦

①春天的出现,总是在不经意间。寒冬腊月的时候,看着崭新的日历,知道春天就藏在里面。翻动日历,翻到立春、春分等节气,随着手指的捻动,想象中的春天在纸页里缓缓行进,一连串的画面也在心中涌现:流水、花香、歌谣、翠绿的杨柳、快乐的单衫少年……但人人心里都明白,现实中的春天与纸上的春天,毕竟是不同步的。甚至可以说毫不相干。
②春天,也许只属于敏感的眼睛、耳朵、皮肤,或者,只属于那些被春天造就的最早觉醒的心灵。
③比如.对于我来说,今年的春天,也许与一个小姑娘有关。大地冰封,过节的鞭炮还只是零星地燃放,那天下午.我到一个朋友家去玩,他女儿在院子里玩跳跳鼠。那是用弹簧、铜管和铁片组合而成的玩具。那女孩儿站在上面跳来跳去,那个沉重的玩具,此刻竞显得很轻巧,富有灵性。她嘴里数着:1、2、3、4……羊角辫也随着颤动。我忽然觉得,那不仅是一个女孩儿在跳,沉重的铜和铁也似乎跳跃起来。并且快乐。A象铅块一样积压在我心中的烦闷倏然消失,春天的节奏一下子和上了我的心跳。
④B孩子是不太注意春天的,但每一个快乐的孩子都是春天的使者。哦,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这个身份,他们只是快乐。 
⑤比如我又想,今年的春天,也许与一场雪有关。那天早晨打开窗户,满世界的银白扑入眼帘,原来,夜里不知不觉下了很厚的雪。由于落雪,空气清新得要命;雪片特别大,接在手里,晶莹剔透.精美的图案非常清晰。那种清凉的气息仿佛一下子就梳理了我杂乱的心绪.而它瞬间消融带来的晶莹水滴和一点点细微的凉意,又仿佛许多温暖如春天的往事涌上心头,让人心中宁静,却又仿佛起了轻轻的战粟。也许这就是春天.由寒冷包裹的一缕暖意,从雪的缓缓飘落中.从一片银白中,破茧而出。
⑥原来,春天就是这样一个永恒的季节.它从没有远离,它总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不期而至。
(摘自《读者》2007年第09期 有删改)

问题探究:
1.第⑤段中的“空气清新得要命”一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根据你的理解,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3.“原来,春天就是这样一个永恒的季节.它从没有远离,它总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不期而至。”这句话在表现文章主旨上起什么作用?

试题详解:
1、回答这个问题分三步走:①形式上,运用了夸张的修辞;②内容上,极力强调空气的清新;③作用上,夸张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达的事物,这里将空气清新的程度扩大到“要命”,表现了大雪过后空气极其清新的情景。将其连起来说:“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极力强调空气的清新,表现了大雪过后空气极其清新的情景。
2、A句:形式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内容上是说“我”忽然感受到了春天,心情豁然开朗;比喻的作用是: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将其连起来说:“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因为受小姑娘的感染,心中的烦闷倏忽消失,感受到了春天的节奏,内心无比愉悦的心情。
B句形式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内容上说明春天永远存在于每一个快乐的孩子心中。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明快乐的孩子就是春天的使者,春天永远存在于每一个快乐的孩子心中。
3、形式上运用判断的句式,肯定的语气;内容上点明文章的主旨:春天总是在我们的心里,萌动在我们的心里。她永远属于觉醒而萌动的心灵,永远不会离我们而去。参考答案:这句话明确地点明了文章中心:“春天永远属于觉醒而萌动的心灵,永远不会离我们而去。”在文章中起到了点明主题的作用。


春 夜 悟 静
程耀恺

①春上回故乡,独自在老屋夜读,是董桥的书。不知不觉中,窗外下起细雨,沙沙有声。那雨声悄然而至,又倏而远逝。有点倦,变掩卷啜饮香茶。品茗间,但见案头烛影摇红,环室忽暗忽明。回望身边器物,悉如伴读的书童,不闻书香,不解书趣,但知昏昏欲睡,憨态可掬。这时,我仿佛变成一叶春江夜渡的扁舟,悠然怡然,而承载我飘然一掉的,正是幽幽醇和的静美。
②在一个时期内,我对静美的意境感知,总是朦朦胧胧的,不知道所谓静美,究竟是自然天赐抑或是文人心造?今晚的夜读,今晚的听雨,今晚的品茗,今晚的望烛,都给了我启示与点拨,让我渐渐地有所了悟。
③ 秋风半夜蝉鸣,一境;笛弄晚风三两声,又一境; 人闲桂花落,一景; 落叶满长安,又一景……
④古人营造出来的这些如诗如画的静美之境,都不是人世间那种听觉意义上的安静,倒像是由某种超自然之力,调和出来的静谧——一种能看见,能触摸,能闻到,当然也能听的清静。
⑤无声,是静;不动,也是静。但这类静,似乎没有生机,与美不相干。而唯有由动生静,静中孕动,动静相辅相成的静,才是有生机的静谧,才是有灵魂的静美。
⑥生命和心境,总是被无形的张力拧得紧紧的,因而产生焦躁,当你获得某种启示,张力往往就能得以缓解。缓解的过程,无疑是一种动,但它是有韵致的动。动而有韵致,方才酝酿出静美的清醇和芬芳。像今天晚上,若不是飘忽的疏雨,恍然的烛影,欲睡的氛围,我又怎能接近这静美的玄妙之门。
⑦万物静观皆自得。
⑧又闻雨声,挑灯再读.书中记述:董桥先生某日黄昏,途径大英博物馆附近一条深巷,忽闻小酒馆里飘出琴声,似陈年旧曲。店内无客,独有琴手老暮,闭暮抚琴,烂醉于如诗似酒之往昔情怀——伦敦斜阳远巷中的静美之韵,瞬息便可感可闻了。
⑨于是,我又想,静,肯定不是万马齐喑般的沉闷气味;静,或许如万籁俱寂那样大有深意吧;静,也不单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那样飘渺;静,是有声无声分不清那样的真实吧!
⑩静谧,可遇而不可求。静美,仿佛精灵。雨,还在下;书,还在读;静,正在生发灵魂。
(选自《思维与智慧》2007年第3期)

问题探究:
1.试分析第②段中的“悄然而至,倏而远逝”表达效果。
2.“唯有由动生静,静中孕动,动静相辅相成的静,才是有生机的静谧,才是有灵魂的静美。”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静”有怎样的认识?
3.划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何特点?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悄然而至,倏而远逝”运用拟人的修辞,将雨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细雨绵绵,时大时小的情景,烘托出一种寂静的气氛。
2.这句话运用顶真的修辞方法,判断的句式,生动、明确地表明了作者对静的认识:“由动而产生的静,其中又孕育着动的静才是有灵魂的静,真正意义上的静。”         
3.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生动、有力地诠释了“静”的特点,展示出作者对“静”的又一次的领悟,明确了“静”的真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语言赏析题的解题技巧 

 
  语言是文章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阅读文章,就是学习感受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阅读题中常有一种题型——语言赏析题。语言赏析题考查读者对文章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理解,所以语言赏析题的解题技巧可以从修辞、词语运用、分析句子、理解文章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修辞角度赏析

  排比、比喻、拟人、对偶是学生最熟悉的修辞。也是文章中常见的修辞,妙用修辞可以使文章语言优美,文采斐然,为文章增添韵味。语言赏析题从修辞角度赏析,只要明确修辞方法,结合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来赏析,比较容易掌握。

  例如: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赏析:本段文字运用了“……一样,是……”的排比句式,表达了安塞腰鼓的奔放、热烈,读来气势昂扬,增强了表达效果。

  2、声音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云南的歌会》)

  赏析:本句运用比喻,把声音比作松涛,把无形的声音写得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很好地表达了歌会中声音的特点。

  3、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春》)

  赏析:本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春天鸟儿的欢快,生机勃勃的形象写得细腻,充满活力。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赏析:本句运用对偶手法,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写出了陋室的环境清幽,来往人的高雅脱俗。读起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

  二、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

  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准确运用,会让平淡的句子增色添彩,韵味无穷;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则能生动传神地刻画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状态;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的事物特点。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赏析准确、到位,也就完成了对句子的语言赏析。

  例如:

  1、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云,仿佛要一直钻透蓝天。(《云南的歌会》)

  赏析:“钻”字准确地写出了云雀飞得高而有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云雀的喜爱。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山羊坡·潼关怀古》)

  赏析:“聚、怒”生动形象,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贴切传神写出了潼关的险恶地势。

  3、从沉思中猛醒的我只得随车而去,然而心却是留在胡杨林中,迟迟难归。(《生死胡杨》)

  赏析:“只得”一词准确地表达了“我”不得不走却又依依不舍的心情。

  三、从分析句子作用上赏析

  阅读文中有些句子在文章结构中起着过渡、总结的作用,语言赏析也可以从这些关键句子中入手。

  1、有的的句子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担着粘合文章各部分内容的作用。例如: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藤野先生》)

  赏析:本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作者厌恶东京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不学无术的丑态,引出了下文到仙台的学医生活。

  2、有的句子总结全文,起点明题目、深化中心的作用。例如:

  你没有金光大道可走,还得靠那沉重的脚步老老实实的挪向前。(《脚步声》)

  赏析:本句在结构上总结全文。在表达上升华文章主题。它告诉我们:人生之路要靠踏实的行走,在人生面前,不可烦躁也不要对生活失去信心或充满幻想,人生之路需要的是不怕艰难、努力地前行。

  四、从理解文章关键句上赏析

  阅读文章从较高层面上看,就是要求理解文章内容,在文章里常有一些关键性的句子,这些句子对理解文章内容起着关键性作用,语言赏析也可以从这些关键性句子入手。

  1、有的句子蕴涵丰富,富有哲理,引人深思。例如: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属于说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丑石》)

  赏析:本句话富有哲理,表达对丑石的崇敬赞美之情,也蕴含着对那些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人的赞赏。

  2、有的句子能点明中心,升华主题。例如: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赏析:本句话点明中心,升华主题,表达了自己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也提醒人们:希望还在,奋斗才能走向美好生活。

  3、有些句子,能够突出人物或事物的某些特点。例如: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已》)

  赏析:这个句子突出孔乙已特殊的社会地位,暗示他不为社会所容的悲剧命运。

  4、有些句子能够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达独特的生活感受。例如: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白杨礼赞》)

  赏析:本句是文章中心的高度提炼,也是作者的真情流露。

  5、有些环境描写的句子具有衬托作用。例如: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惟一的炊烟。(《孤独之旅》)

  赏析:本句以环境的寂静衬托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处境。

总之,文章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反复揣摩,从而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思想,从中品味出丰富的内涵。语言是心灵的载体,在细品中领略文章的美感,体味语言艺术的魅力。语言赏析题是对文章精华的咀嚼品味,在赏析中可以培养语感,提高文学修养并最终能够学以致用。语言赏题考察的是学生学习感受、理解品味语言的能力。虽有难度,俣只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在实际练习中灵活运用,一定能获益匪浅。
 

 

语言赏析题的解答技巧

 
语言赏析题是现代文阅读的主要题型之一,近几年大量出现在各级各类语文考试中。同学们面对这类题的时候,大多感到一片茫然,不知从何下手。其实,这种题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就从解题的方向和内容、答题的步骤、答题必备的知识三个方面作一指导,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解题的方向和内容

所谓“语言赏析”,就是让你从语言的形式、内容、作用三方面进行分析。形式包括词语的特色、句子的修辞、语言运用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等几个方面;内容就是指句子本身的意思和它隐藏的含义;作用是指这个句子(这段话)对文章的中心、文章的结构、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做语言赏析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这段话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内容(意思含义)是什么?这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三个问题考虑清楚了,答起题来就会有的放失。
例如,赏析下面的语句。(为便于同学们理解,我只举教材中的例子)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
分析: ①句子中“偷偷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后面是为了强调小草嫩绿的特点;②句子的意思是说“春草破土而出”;③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春草在不经意之间悄然而出的惊喜的感觉。
答案:句中“偷偷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表现出春草在不经意之间已经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嫩嫩的,绿绿的” 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这样写,使整个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2.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老舍《济南的冬天》)
分析:①“睡着”“唤醒”是拟人修辞,将“老城”人格化;②句子的意思是:“老城在阳光下暖和安适地睡着”③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答案:句中“睡着”“唤醒”运用拟人修辞,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和意味,表现出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上面两个例子都是从形式、内容、作用三方面进行分析、回答的。大家要牢记这一点:所谓赏析,就是分析语言在形式、内容、作用三方面的特点。

二、答题的步骤

    回答赏析题的步骤大致分三步:
1.形式上运用了哪些技法?(修辞、写作手法、表达方式)
2.运用这些技法写出了什么内容?(意思、含义)
3.在文章内容、结构、主题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即是否突出了、增强了、烘托了内容)?
例如,赏析下面的语句:
A、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最后一课》)
分析:①这段文字描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语言、动作(其中包含细节描写);②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痛心情;③通过这样的描写更加充分地体现出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悲痛;④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悲痛充分地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当然,在具体的题目中有具体的要求,回答时可以根据要求去回答,不必面面俱到。
例如,品味下面的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B、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社戏》)
答:本句通过“我”“回望”戏台时的感受,即“戏台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表现出“我”对赵庄社戏依依不舍的心情。(即思想感情)

三、答题必备的知识

同学们要熟练掌握各种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在文章中的作用,只有这样,答起题来才会得心应手。
下面对此做一简要的概括,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修辞方法

比喻: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拟人:把……人格化,使之更形象,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排比:增强语势,使语言更有表现力,表达得更有气魄。
引用:使内容更丰富、准确、深刻。
夸张:突出所要表达的事物。(大、小、高、低等)
反语: 增强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对比: 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对偶: 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使语言更有表现力。
反复:强调“XX”内容,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设问:提醒人们对“XX”内容的思考,或者突出强调“XX”内容。
顶针、互文:整齐美、回环美、音乐美。

(二)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1.描写:
(1)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肖像 ,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中心。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提供背景和场所; ②烘托人物、渲染气氛; ③暗示人物性格; ④暗示人物心情;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3)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表现故事的时代背景,表现中心思想。
2.记叙文中的议论的作用: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
3.记叙文中的抒情的作用: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

(三)写作手法

象征:借具体事物来体现某种精神品质。
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铺垫:为下文打下伏笔。
衬托:为更好地将作者的表达意图表现出来。
对比:突出另一方面。
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为突出后者。
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以小见大:通过细微的事情表现……(文章主题、中心或是其它的东西)
当然,还有许多表现手法,这里不能一一累述。同学们一定要记住的是:不论作者采用什么写作手法,都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把握住这个原则,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模拟训练】

冬天里的春天
胡弦

①春天的出现,总是在不经意间。寒冬腊月的时候,看着崭新的日历,知道春天就藏在里面。翻动日历,翻到立春、春分等节气,随着手指的捻动,想象中的春天在纸页里缓缓行进,一连串的画面也在心中涌现:流水、花香、歌谣、翠绿的杨柳、快乐的单衫少年……但人人心里都明白,现实中的春天与纸上的春天,毕竟是不同步的。甚至可以说毫不相干。
②春天,也许只属于敏感的眼睛、耳朵、皮肤,或者,只属于那些被春天造就的最早觉醒的心灵。
③比如.对于我来说,今年的春天,也许与一个小姑娘有关。大地冰封,过节的鞭炮还只是零星地燃放,那天下午.我到一个朋友家去玩,他女儿在院子里玩跳跳鼠。那是用弹簧、铜管和铁片组合而成的玩具。那女孩儿站在上面跳来跳去,那个沉重的玩具,此刻竞显得很轻巧,富有灵性。她嘴里数着:1、2、3、4……羊角辫也随着颤动。我忽然觉得,那不仅是一个女孩儿在跳,沉重的铜和铁也似乎跳跃起来。并且快乐。A象铅块一样积压在我心中的烦闷倏然消失,春天的节奏一下子和上了我的心跳。
④B孩子是不太注意春天的,但每一个快乐的孩子都是春天的使者。哦,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这个身份,他们只是快乐。 
⑤比如我又想,今年的春天,也许与一场雪有关。那天早晨打开窗户,满世界的银白扑入眼帘,原来,夜里不知不觉下了很厚的雪。由于落雪,空气清新得要命;雪片特别大,接在手里,晶莹剔透.精美的图案非常清晰。那种清凉的气息仿佛一下子就梳理了我杂乱的心绪.而它瞬间消融带来的晶莹水滴和一点点细微的凉意,又仿佛许多温暖如春天的往事涌上心头,让人心中宁静,却又仿佛起了轻轻的战粟。也许这就是春天.由寒冷包裹的一缕暖意,从雪的缓缓飘落中.从一片银白中,破茧而出。
⑥原来,春天就是这样一个永恒的季节.它从没有远离,它总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不期而至。
(摘自《读者》2007年第09期 有删改)

问题探究:
1.第⑤段中的“空气清新得要命”一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根据你的理解,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3.“原来,春天就是这样一个永恒的季节.它从没有远离,它总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不期而至。”这句话在表现文章主旨上起什么作用?

试题详解:
1、回答这个问题分三步走:①形式上,运用了夸张的修辞;②内容上,极力强调空气的清新;③作用上,夸张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达的事物,这里将空气清新的程度扩大到“要命”,表现了大雪过后空气极其清新的情景。将其连起来说:“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极力强调空气的清新,表现了大雪过后空气极其清新的情景。
2、A句:形式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内容上是说“我”忽然感受到了春天,心情豁然开朗;比喻的作用是: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将其连起来说:“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因为受小姑娘的感染,心中的烦闷倏忽消失,感受到了春天的节奏,内心无比愉悦的心情。
B句形式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内容上说明春天永远存在于每一个快乐的孩子心中。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明快乐的孩子就是春天的使者,春天永远存在于每一个快乐的孩子心中。
3、形式上运用判断的句式,肯定的语气;内容上点明文章的主旨:春天总是在我们的心里,萌动在我们的心里。她永远属于觉醒而萌动的心灵,永远不会离我们而去。参考答案:这句话明确地点明了文章中心:“春天永远属于觉醒而萌动的心灵,永远不会离我们而去。”在文章中起到了点明主题的作用。


春 夜 悟 静
程耀恺

①春上回故乡,独自在老屋夜读,是董桥的书。不知不觉中,窗外下起细雨,沙沙有声。那雨声悄然而至,又倏而远逝。有点倦,变掩卷啜饮香茶。品茗间,但见案头烛影摇红,环室忽暗忽明。回望身边器物,悉如伴读的书童,不闻书香,不解书趣,但知昏昏欲睡,憨态可掬。这时,我仿佛变成一叶春江夜渡的扁舟,悠然怡然,而承载我飘然一掉的,正是幽幽醇和的静美。
②在一个时期内,我对静美的意境感知,总是朦朦胧胧的,不知道所谓静美,究竟是自然天赐抑或是文人心造?今晚的夜读,今晚的听雨,今晚的品茗,今晚的望烛,都给了我启示与点拨,让我渐渐地有所了悟。
③ 秋风半夜蝉鸣,一境;笛弄晚风三两声,又一境; 人闲桂花落,一景; 落叶满长安,又一景……
④古人营造出来的这些如诗如画的静美之境,都不是人世间那种听觉意义上的安静,倒像是由某种超自然之力,调和出来的静谧——一种能看见,能触摸,能闻到,当然也能听的清静。
⑤无声,是静;不动,也是静。但这类静,似乎没有生机,与美不相干。而唯有由动生静,静中孕动,动静相辅相成的静,才是有生机的静谧,才是有灵魂的静美。
⑥生命和心境,总是被无形的张力拧得紧紧的,因而产生焦躁,当你获得某种启示,张力往往就能得以缓解。缓解的过程,无疑是一种动,但它是有韵致的动。动而有韵致,方才酝酿出静美的清醇和芬芳。像今天晚上,若不是飘忽的疏雨,恍然的烛影,欲睡的氛围,我又怎能接近这静美的玄妙之门。
⑦万物静观皆自得。
⑧又闻雨声,挑灯再读.书中记述:董桥先生某日黄昏,途径大英博物馆附近一条深巷,忽闻小酒馆里飘出琴声,似陈年旧曲。店内无客,独有琴手老暮,闭暮抚琴,烂醉于如诗似酒之往昔情怀——伦敦斜阳远巷中的静美之韵,瞬息便可感可闻了。
⑨于是,我又想,静,肯定不是万马齐喑般的沉闷气味;静,或许如万籁俱寂那样大有深意吧;静,也不单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那样飘渺;静,是有声无声分不清那样的真实吧!
⑩静谧,可遇而不可求。静美,仿佛精灵。雨,还在下;书,还在读;静,正在生发灵魂。
(选自《思维与智慧》2007年第3期)

问题探究:
1.试分析第②段中的“悄然而至,倏而远逝”表达效果。
2.“唯有由动生静,静中孕动,动静相辅相成的静,才是有生机的静谧,才是有灵魂的静美。”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静”有怎样的认识?
3.划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何特点?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悄然而至,倏而远逝”运用拟人的修辞,将雨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细雨绵绵,时大时小的情景,烘托出一种寂静的气氛。
2.这句话运用顶真的修辞方法,判断的句式,生动、明确地表明了作者对静的认识:“由动而产生的静,其中又孕育着动的静才是有灵魂的静,真正意义上的静。”         
3.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生动、有力地诠释了“静”的特点,展示出作者对“静”的又一次的领悟,明确了“静”的真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