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殡葬有那些禁忌避讳 岁时祭奠活动及做“七”

 九江渔人 2012-07-12
 摘要:殡葬有那些禁忌避讳 岁时祭奠活动及做“七” 是古时普遍流行的禁忌习俗。家中如有人去世,男人在一个月内不得理发、刮脸,一般是在长辈亡故时,由晚辈恪守,以为头发受之父母,先亲去世,留发以示哀痛、孝行与思念。另有地区认为是旨在改变自己形貌,使亡灵不能辨认,以避免灾祸。此外,尚有认为婴儿出生后百日始能理发,否则会有夭折之祸
      华人的丧葬活动中,为了达到祭祀的效果和目的,人们设计了许多禁忌规约。这些禁忌规约,都是不能违反的,否则就会触怒神灵,也是对逝世者不敬。以下是一些较常见的丧葬禁忌:   
      1、 忌双日出殡 是古时普遍流行的禁忌习俗。以为双日出殡有死两人的意味,因而出殡时必择单日,忌于双日举行。   
     
2、 灵前忌猫 是古时普遍流行的禁忌习俗。死者于出殡前,停尸守灵,忌猫接近,认为猫触及或跳越尸体,死者会骤然直立,祸害家人。  
     
3、 忌理发 是古时普遍流行的禁忌习俗。家中如有人去世,男人在一个月内不得理发、刮脸,一般是在长辈亡故时,由晚辈恪守,以为头发受之父母,先亲去世,留发以示哀痛、孝行与思念。另有地区认为是旨在改变自己形貌,使亡灵不能辨认,以避免灾祸。此外,尚有认为婴儿出生后百日始能理发,否则会有夭折之祸。  
     
4、 忌泪洒尸身 古时流行于安徽及其他地区的禁忌习俗。家中如有人死亡,为死者穿衣服时忌悲泣,以免泪洒尸身。否则,认为死者骤然挺立或成僵尸。因而成为禁忌。亦有忌猫经过死者尸体之说,否则会有相同后果生。  
     
5、 忌日禁乐 是古代时普遍流行的禁忌习俗。即亲丧(亲亡)之日,忌举吉事,如饮酒作乐等,俗称为“忌日”,或称“忌食”。《礼记-檀弓上》云:“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此乃礼仪与人伦之常,历代相沿成俗,今日仍然流行。   
     
6、 忌正午出殡 是流行于黎族地区的禁忌习俗。黎人家中如有人去世,多于上午死下午葬,或下午死次日葬,在家停尸时间甚短,但忌于正午时分出殡。认为违忌时会招致凶灾。   
     
7、 忌棺从门出 是古时满族地区流行的禁忌习俗。认为门是供人出入之所,忌死人通行,否则以为不吉,因有从窗户出棺的习俗。  
     
8、 忌火葬 是古时藏族地区流行的禁忌习俗。藏族大活佛,大喇嘛或部落头人去世时用火葬。亦有不分男女或尊卑普遍均用火葬的。但是,在田禾生长的季节里则禁忌火葬,如犯忌时,认为会收成无获,人畜遭灾。
     
岁时祭奠活动 
      在我国民俗中,对已故的亲人都有固定的祭祀之日。到了这一天,人们都会在家或到墓地祭祀亲人,以表示自己的思念之情。 
     
1.忌日祭 是指为死者死亡这一天所举行的祭祀活动。这一天,死者的亲属和朋友聚在一起,或在家里或在墓地或到殡仪馆,给死者供上祭品,烧香磕头,诉说相思之情。现在忌日祭的形式已是多种多样,除了上述比较传统的做法外,也有学习西方的祭奠方式,强调个性化的。比如在这一天,死者的亲朋好友到墓地向死者献上鲜花,寄托哀思;或开一个追思会,看看死者的遗照、录像和遗物等等,追忆过去在一起愉快的日子。这样的祭奠方式,现在已普遍被人们接受,尤其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2.春节祭除夕之夜,民间有举家团聚,设堂供斋,点香烧烛,恭请祖宗或已故的亲人回家过年的习俗。祭奠活动时,堂屋中挂上祖宗或已故亲人的遗像,摆放碑位,将点燃的香插入香炉,表明祖宗或亲人已回家了。为体现尊重,祭祖的牌位要坐北朝南。 
     
3.上元节祭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也叫"元宵节"。按习俗这一天民间在家里或祠堂供奉祭品,焚香磕头,祈福保佑。因此?quot;上元节"是祭祀鬼魂的重要节日。 
     
4。清明、冬至祭扫,清明、冬至是民间祭奠亡者和骨灰落葬的重要时节。在这二个节气里,人们偕老扶幼全家出动,有的踏青扫墓,拔草除尘、清洁墓地;也有的到殡仪馆骨灰寄存室或其他陵园骨灰寄存室,看望已故亲人,寄托哀思。 
     
清明和冬至又是骨灰落葬最多的时节。民间有清明、冬至前后三天落葬、祭扫为宜的说法。因此,丧家要将骨灰落葬的(包括墓葬、壁葬、海葬、树葬、塔葬和草坪葬等等),基本上是在这一段时间里。这也是公墓最忙的日子。现在人们的工作节奏在加快,有时连清明、冬至前后六天都抽不出空,所以,骨灰落葬的时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公墓则一年365天办理骨灰落葬业务。 
     
祭祀仪式在中国流传至今多有变迁,但敬祖灵、寄哀思之心是一致的,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做“七”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 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 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 间。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 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 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 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 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 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 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 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 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 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 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 了。而道家也认为超度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广州一带,旧丧俗中的第 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 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 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 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 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 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做七一般由女婿主持。在浙江一带,主持"做七"各有不同。杭州地区女婿来 操办"五七"而在临安和宁波等地方,则由女婿做"六七"。在"五七"的前一夜,很 多地方都流行搭"望乡台"。传说,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就会在阴 间里登上"望乡台"眺望阳间的家室,会见亲友。杭州人习惯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 的衣衫,上面罩把伞。而苏州一带的地方,在这一天的五更时分,子女们打开大 门向西连续大喊三声:"某某回来吧!"然后向灵前痛哭,同时端上事先准备好的 酒菜,设奠祭祀,叫做"五更夜饭",这个仪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后,丧家就 请店事先用花纸扎一座住宅,门窗、厅堂、庭栏、井灶等十分齐全,给人观赏之 后,用火烧尽,据说这样可以使死者在阴间有房可住,这叫做"化库"。现在则把 纸糊的家电焚化给死人,好让死者在阴间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到了四十九天, 便要做"断七"。断七过后就出了孝期,丧家都很看重。亲朋好友参加"断七"礼仪 活动。"断七"这一天,请道士和尚来做道场,美其名曰"保太平"。因为这一次则 是为活人祈祷。念经拜忏之后子女们便脱下丧服,换上常服。 
     
在中国南方一些民族中,"做七"期间还有一种"娱尸"的习俗。土家族在留置 灵柩期间,每十二天举行一次隆重的守灵仪式,本村和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丧 家的房屋后,吹拉弹唱,跳丧舞,借以谈情说爱,选择对象。跳丧舞,又叫做"散 忧祸"、"打丧鼓",它是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两千多年多年以前发明的一种民族舞 蹈,后来土家族的子女们就一代一代地把跳丧舞传承了下来,流传至今。人死以 后,尤其是长辈百年归天以后的第一个晚上,丧家就开始了这种跳丧舞的活动。 被请的歌师傅一人击鼓领唱,还有两人帮和,边歌边舞,围着棺材一跳就是几个 通宵。跳丧舞是要给死者家属减轻悲痛,解除忧闷,以达到哀而不悲,伤而不痛 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